:::

Focus
話題

柏林戲劇盛會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59屆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現場報導 從35歲到46歲,11年來推動變革的努力不懈

專訪藝術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

從1964年便開始的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近年來不僅在國際聲量大增,也成為德國劇場推動女性平權重要的指標。能讓這近60年的組織運轉出全新面貌,因應時代發展作出改變,擔任總監的伊馮娜.巴登霍爾功不可沒。 她在2012年接下總監職位,11年間推動許多變革讓難民議題被重視、推動身障劇場、爭取入選作品的女性保障名額、劇本市集開放全球徵件,及推動氣候友善措施並資助生態永續發展論壇(Forum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儘管外界對於這些決策不全然支持,甚至批評發生得太晚(註1),這兩年還不幸地碰上疫情攪局,她從未放棄藉由策劃盛會各種活動來鬆動德語劇場的父權結構。長期致力推動劇場性別平權的努力,也讓她在2020年獲頒「柏林傑出女性獎」(Berlin Womens Prize)的肯定。 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在10年間開花結果 在一個長期由父權掌控的劇場體制下,作為女性領導者處境更加艱難。巴登霍爾回想當年接下總監職位時,不像今日,女性領導者難以獲得培訓相關資源。所幸,一路上她深受前輩們賞識和鼓舞,包含前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總監托瑪斯.奧伯倫德(Thomas Oberender)以及前盛會總監、2020年出任德意志劇院首位女性總監的伊麗絲.勞芬伯格(Iris Laufenberg)。奧伯倫德更曾清楚地告訴她,「這是適合你的職位」,給了她莫大無比的勇氣。 巴登霍爾先是在2005年開始擔任劇本市集藝術總監(Head of Stckmarkt),2009-2010年期間擔任德國中部威斯巴登雙年展策展人。當奧伯倫德在2012年赴任柏林藝術節總監時,就立刻延攬她擔任盛會總監,看中的就是她關注國際視野的能力,也認為她能夠延續盛會往國際拓展的方向。 盛會早於1980年起,在歌德文化協會的協助下,便陸續將「國際論壇」(Internaitonal Forum)擴展至全球,每年邀請35位年輕劇場工作者來到柏林進行交流。2003年開始,劇本市集開放歐洲徵件,2012年的盛會已經逐漸從圍牆倒塌前東西德交流作品的平台,轉變為國際年輕劇場工作者間的聚會場域。在奧伯倫德擔任盛

文字|王顥燁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民營表演空間新地標—萬座曉劇場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上)

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

「日光,無所分別。」是這個成立於2006年的劇團「曉劇場」的開場白,似乎正呼應著團名的「曉」破曉。從在台北士林成團,到已於萬華扎根10餘年;也從士林的3層公寓,到和平西路三段巷弄裡的地下室、華江老公寓,然後是龍山文創基地B2與糖廍文化園區。曉劇場除發展面向社會議題的創作,如《穢土天堂三部曲》、《焦土》等,也改編張曼娟、黃春明、三島由紀夫、宮部美幸等作家經典,並落實與萬華在地的連結,開設社區戲劇班,發表系列作品,和南海發展中心進行身心障礙者戲劇課程。曉劇場現正進行中的下一步是,多數劇團長年以來的夢想擁有一座劇場。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03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民營表演空間新地標—萬座曉劇場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下)

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

反覆的溝通來回,與差點說出口的放棄 「劇場使用」與「文化資產」兩種專業交會後,彼此延伸出來的問題,往往不一定能找到交集,甚至絆著彼此的步伐。例如曉劇場核心成員葉育伶也提到,過程中曾有文資委員將整個園區的古蹟建物都拿出來討論,但曉劇場所承租的只有B棟,她苦笑說:「古蹟作為一個整體,怎麼可以單棟討論?這個問題,文資委員覺得很荒謬,但我們也覺得很荒謬。」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03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上揮棒者的奠基工程

記香港中樂團第2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

在交響樂團的演奏中,指揮是一位最特別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位不帶樂器的表演者,卻能背對著觀眾,統領樂團的表情速度,激發潛能,讓匯流的音色在各種手勢的引導中蜿蜒暢行。指揮獨特的魔力,在歷史的淬煉下已臻成熟。然而要以相同的模式掌握國樂交響曲,卻仍存在諸多問題。幸而在香港中樂團的高度重視下,以不同角度培育指揮專業,從2011年開始創辦「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歷經2014年、2017年的3屆賽事後,已培育出多位指揮菁英,在香港、台灣、甚至美國等地嶄露頭角。此外,更於2011年舉行首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以多重面向研討中樂指揮的發展與溝通合作討論。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01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情之下看藝情

2021年OPENTIX與兩廳院售票系統數據觀察

COVID-19疫情迄今已逾兩年,對全球表演藝術產業皆造成重大影響。紐約百老匯迄今仍因確診案例而有程度不一的停演事宜(註1),學界亦有針對疫情下之觀眾心理與產業影響之研究(註2)。本文僅就OPENTIX與兩廳院售票系統之數據觀察,提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在疫情下之狀況分析。

文字|高竹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19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音樂 讓歐洲更認識台灣

郭芝苑作品 首度在愛爾蘭發聲

早期,西洋古典音樂雖是透過傳教士作為媒介進入台灣,但真正開始落地生根,則是在19世紀中期之後。日治時期,藉由日本人引入西化音樂教育,為藝術風氣奠基,也影響愛樂者赴日求學。在台灣接觸近代西洋古典音樂之初,前輩作曲家郭芝苑就以其廣泛多元的創作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當時代表人物之一。經過了一個多世紀後,古典音樂在台灣已有相當卓越的成果,不但有優秀的音樂家在海外爭光,樂團也屢屢在巡演中獲得極高評價。此時,該是由台灣反向發聲、讓世界聽見自我特質的時候了。只不過,如何傳遞?又該傳遞什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06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反映時代的冰上美學(上)

從2022冬季奧運看花式滑冰凝鍊的藝術百態

20世紀上半,奧運會曾有過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文藝競技項目,斯特拉溫斯基曾擔任奧運評審,江文也以《台灣舞曲》代表日本參賽獲獎。1990前後,「雪上芭蕾」一度幾乎成為奧運競賽項目,然而長久以來與藝術關係最深的奧運項目,或許要屬結合了音樂、舞蹈、設計、敘事等的花式滑冰(以下簡稱花滑)了。 奧運競技透過世界各國電視直播,許多人享受著4年一度的花滑欣賞經驗。在音樂、華服、青春麗影交錯之間,這屆北京冬奧的花滑競賽,不但在人類身體極限上繼續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藝術層面也有不落俗套的創新。不少作品未屈從通俗的大眾審美取向,詮釋時代的新視覺,反映出當代美學與社會觀點,呈現更兼容多樣的面貌,帶來比表象的華麗更加深刻的共鳴。

文字|邱馨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1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反映時代的冰上美學(下)

從2022冬季奧運看花式滑冰凝鍊的藝術百態

20世紀上半,奧運會曾有過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文藝競技項目,斯特拉溫斯基曾擔任奧運評審,江文也以《台灣舞曲》代表日本參賽獲獎。1990前後,「雪上芭蕾」一度幾乎成為奧運競賽項目,然而長久以來與藝術關係最深的奧運項目,或許要屬結合了音樂、舞蹈、設計、敘事等的花式滑冰(以下簡稱花滑)了。 奧運競技透過世界各國電視直播,許多人享受著4年一度的花滑欣賞經驗。在音樂、華服、青春麗影交錯之間,這屆北京冬奧的花滑競賽,不但在人類身體極限上繼續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藝術層面也有不落俗套的創新。不少作品未屈從通俗的大眾審美取向,詮釋時代的新視覺,反映出當代美學與社會觀點,呈現更兼容多樣的面貌,帶來比表象的華麗更加深刻的共鳴。

文字|邱馨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1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你的人生,誰來給予意義?

「好哲凳」系列講座:魯蛇的人生有意義嗎?

2021年末,回望過去一年發生的各式的喜怒哀樂,這些事件將會在生命歷程裡留下什麼印記?對人類史會造成什麼樣的意義?是否有意無意間種下了某些因,又或在此收穫了某些成果?兩廳院「好哲凳」系列講座在年終時刻,以「魯蛇的人生有意義嗎?」為題,帶領廳院青一起激盪與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前行的方向。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26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透過教育,讓你知道為何認為這是「美」

「好哲凳」系列講座:社會該進行美感教育嗎?

美感這件事,有對錯或高下之分嗎?如果有,那麼什麼才算是好的美感?若沒有優劣差異,那麼「美感教育」的必要性是什麼呢?社會真的需要一套標準的美感教育嗎?由朱家安主持的「好哲凳」系列哲學思辨講座,繼「美感有客觀基礎嗎?」之後,再一次以美學為題,邀請近年以「教科書再造計畫」而廣為人知的「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張柏韋為客座講者,與廳院青一起討論教育與美學之間的關係。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24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電玩再升級,這次要成為藝術品!?

「好哲凳」系列講座:電玩是藝術嗎?

這次的好哲凳很特別!講座於2021年11月19日在兩廳院開講,由兩位共同主持電玩podcast《按下任意鍵》的哲學作家朱家安、身兼插畫家與影視編劇的厭世姬,帶領與會者分享喜愛的電玩,現場除了學生之外,也有電玩podcaster、愛好者,針對電玩討論其共同點,再從理解藝術的視角切入,以「電玩是藝術嗎?」為題,探討電玩為什麼是、如何是藝術,進一步思考藝術是什麼。

文字|陳明緯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12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東亞在紐約起舞 疫情下的實體交流

記第19屆東亞當代舞蹈節

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美國防疫規定在維護公共安全和恢復正常生活的兩個考量之間拉拒,愈來愈顯得莫衷一是,凡是室內群聚的活動,不管是公司、商家、餐廳、學校、場館,主事者都得自己評估開與不開的得失風險。紐約每年1月舉行的北美表演場館研討會,往往有許多圍繞著大會的表演。在停擺1年後,原本準備重整旗鼓,結果Omicron爆發,再度打亂了陣腳,許多預先宣布的表演,都在最後一刻取消。只有日本協會有超過10年歷史的「東亞當代舞蹈節」,主協辦單位與演出者密集協商後,決定照常舉行。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10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從思索定義中,找到「藝術」

「好哲凳」系列講座:什麼是藝術?

在學校裡,我們學習音樂、美術、表演藝術等不同形式的藝術,但我們想過「什麼是藝術」嗎?此次的好哲凳系列講座於11月10日在成功高中開講,由哲學作家朱家安帶領學生思考「什麼是」是什麼,再由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林斯諺逐步解析定義藝術的不同方式。

文字|陳明緯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2/23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人工智能非萬能 找出我們與AI的距離

「好哲凳」系列講座:AI值得我們擔心嗎?

歷經疫情的震盪與回緩,兩廳院之前中斷的「好哲凳」系列講座終於重新啟動,於10月8日造訪了台北市的麗山高中,由張智皓、朱家安兩位講師與同學分享「AI值得我們擔心嗎?」面對從網路社群媒體到現實生活處處可接觸到的AI,講師們透過生活中的範例讓同學領會AI的構成方式與運作邏輯,並指出其背後的倫理課題,以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同學重新思考人類的本質是什麼,從而找到自己在科技社會自處的生活方式。

文字|邱宥銓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2/02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電影、串流平台暗中角力?

音樂劇影像化 大小螢幕各自風騷

COVID-19疫情衝擊下,許多劇場演出停擺,為了生存,表演藝術界紛紛朝線上表演尋找出路,以維持與觀眾的互動。雖然疫情緩和後紛紛恢復實體演出,但「劇場影像化」的路線仍持續進行,主要是百老匯的音樂劇,或陸續翻拍成電影,或是與串流平台合作推出現場演出錄影,後勢看旺,其發展值得關注。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1/22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際交流和數位媒介的觀察記錄,寫在疫情之下

《表演藝術年鑑2020》焦點對談

2020年1月,臺灣出現首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個案,兩個月以後疫情來到高峰,各行各業受限於因應指引只能暫時休息。對表演藝術而言,疫情除了直接衝擊生計外,也間接影響到產業的未來發展,例如無法出國的國際交流,該如何轉變形式以維持連結,或者無法進場的實體演出,能否藉由數位媒介再重返劇場?都是藝文從業者不斷在思考和試驗的議題。為了記錄前述現象的變化,年鑑邀請國內四位專於國際交流、數位媒介的實務工作者,一同坐下來好好對談,分享彼此的觀察和經驗。

文字|陳偉銘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0/06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亞洲

且戰且走,滾動中持續發聲

面對變幻莫測的疫情,亞洲各樂團多半採取且戰且走策略,或是採保守操作,僅公布近期音樂會訊息,或雖大膽公布了整年樂季,也時不時隨情勢變動調整。因應國際音樂家到訪的高難度,則增加了本地音樂家的邀請演出,讓年輕一輩上台當主角。線上表演與互動當然也是樂團關注焦點。面對疫情下的「新日常」,如何洞燭先機,將成為樂團下一波的挑戰與機會

文字|林采韻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9/15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法國

解封後的重生 在音樂之中超越無限

在疫情海嘯的衝擊下,法國的音樂家受害慘重,在終於能夠解封表演之時,「活著」,可說是這次新樂季眾音樂人的心聲。雖然因為防疫措施使得觀眾進入音樂廳的挑戰甚多,但各音樂單位仍不放棄希望,在新樂季的規劃上依然用心開拓,「希望觀眾在音樂中再次找回生命」。也製作了多樣的數位服務,如互動式電子樂季網頁、線上音樂主題展覽等等,讓創意帶著樂迷「超越無限」。

文字|廖慧貞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9/14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德奧

慢慢起身,省思生命找回光明

在走走停停中,音樂界迎來了2021╱2022的新樂季,疫情的挑戰仍然持續,如何在病毒夾縫中求生存,是各個樂團嚴肅思索的課題。在緩慢的步伐中,樂季的主題探索著生存的意義,或回顧過往於戰爭中被遺忘的一代,或透過貝多芬的音樂尋覓自我的價值。晦暗中陸續接任的新音樂總監帶來了未來光明,斯特拉溫斯基、莫里哀、E.T.A.霍夫曼的紀念周年也沒有被遺忘

文字|邱映潔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9/13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英美

回歸,或是新的旅程?

在英美樂團行之有年的樂季主題、推廣策劃,以及成熟的社會支持風氣與機制,那些不朽、卓越的美仍舊存在,但卻也加速人們對表現方式的思考,虛擬實境、線上串流與更多的科技考驗著文化單位對技術應用的想像,這恐怕並非單純的載體線上化即可填滿所有要求,在影音品質逐步跟上時,現場感受、社交,以及產製中如何有更新的開發等不足之處,才是真正的課題。

文字|曾柏雄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9/10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舞台與教學 「線上」雙接軌

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黃俊文執教北藝大

應臺北藝術大學之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將接下音樂系專任小提琴助理教授一職,而小提琴大師胡乃元也破例將擔任四週的客座講座教授,加上已加入固定師資群的李宜錦及薛志璋,多位縱橫舞台的演奏家將為校園音樂學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而透過建置線上教學設備,未來也可能跨越時空限制,讓各領域音樂大師線上教學,讓學生不用等到出國留學,也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9/07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緊急事態の舞台藝術生存戰

疫情肆虐中的日本劇場觀察

在疫情來襲之下,重視現場演出傳統的日本劇場也必須思考如何在此困境中找到出路,跟其他國家的劇場團隊一樣,他們開始發展線上直播演出與播放過往演出記錄,且更進一步思考如何讓觀眾能有接近在現場觀賞的體驗,透過多元的運鏡,甚至讓觀眾有不同的觀賞角度選擇,甚至推出VR模式的錄像,讓觀眾能在家裡以手機體驗坐在本多劇場中看戲的感覺不斷革新,讓劇場之或繼續延遞下去

文字|呂孟恂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8/19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幕啟雲端,朝世界出發!

從馬來西亞到台灣的「雲劇場」

由馬來西亞劇場人葉偉良和李浩鋒創立的「雲劇場」,雖是疫情下劇場求生的產物,但這個從購票到演出的一站式平台系統,也吸引了許多單位加入使用,累積出口碑與聲量,也吸引到台灣劇場人吳維緯參與合作,打造出「雲劇場台灣」, 7月中的「全球泛華讀劇節」在此上線,吸引了大量超乎原本觀眾群的關注。這樣的線上展演「劇場空間」,是透過怎樣的機制與設計吸引觀者目光?透過這個平台,是否能超越地域、讓讓更多國際觀眾看見在地的創作精采?

文字|謝鎮逸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