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姬 今生為舞蹈而活
從十三歲開始習舞,資深舞蹈家鄭淑姬一舞四十年,走過雲門舞集的璀璨與台北越界的豐美,迄今仍勤勤懇懇走在舞蹈之路上。對她而言,舞蹈是「致命的吸引力」,是「生命的召喚」。
從十三歲開始習舞,資深舞蹈家鄭淑姬一舞四十年,走過雲門舞集的璀璨與台北越界的豐美,迄今仍勤勤懇懇走在舞蹈之路上。對她而言,舞蹈是「致命的吸引力」,是「生命的召喚」。
音樂對於伊瑪.夏拉的意義是「延伸」;而「指揮」之於她,不僅是一個專業,一個職業,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感知世界的方式。她希望能夠透過音樂傳達和平、沉靜與良善的理念。同時,這個角色不受性別、政治和文化藩籬的限制,因為音樂是情感的語言,遠超越任何符號所能表達的範疇。
在台灣傳統思想的框架下,男孩子要以跳舞為職業近乎離經叛道,更別說成為一位專業的男芭蕾舞者了,但今年六月剛獲得世界芭蕾舞蹈比賽銅牌獎的台灣男舞者朱桂賢,卻一路堅持自己的選擇。從溜冰冠軍轉向芭蕾舞者的他,歷經蘇黎世芭蕾舞團的震撼教育,體驗了芭蕾大賽的緊張競爭,現在更在紐約努力,期許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國際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
豎琴,幾乎是華麗與夢幻的象徵,也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的重要配件。唱著詩歌、彈奏豎琴的他,常讓奧林帕斯眾神沉醉在悅耳的曲子當中,廢寢忘食。的確,豎琴的音色輕柔迷人,演奏時視覺上的魅力更是勝過其他樂器。然而這項樂器可不是只有「好看」跟「好聽」而已,它獨特的音色和琶音等手法,讓獨奏時展現抒情的特色,合奏時營造重要的氛圍;是多功能的複音樂器,更是現代管絃樂團重要的樂器之一。無怪乎莫札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受人喜歡,柴科夫斯基更在《花之圓舞曲》序奏中表現了豎琴絢爛流暢的裝飾。 本年度入選的樂壇新秀,即有位出色的豎琴演奏家梁嘉芫。梁嘉芫不僅外型出眾,優異的演奏讓她贏得無數獎項,並獲得獎學金攻讀學位。先後取得寇蒂斯音樂學院(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學士學位及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碩士文憑。除國內外競相邀演外,二○○六年更受聘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成為該校最年輕之音樂系教師。目前榮獲美國Fulbright Award以全額獎學金至德國柏林Hanns Eisler Hochschule fr Musik與大師 Maria Graf深造研修。本次演出,梁嘉芫即將帶來拿手曲目,從熟悉的史卡拉第、聖桑到葛令卡。其中拉威爾的《前奏與快板》寫給絃樂四重奏、長笛、單簧管與豎琴的七重奏,為一首室內樂的精品。此外,在彈奏旅美作曲家許嘉毓作品,奪得二○○七年度美國國際豎琴大賽作曲指定曲首獎後,梁嘉芫將再度上演他的台灣民謠創作,以豎琴的音響彈奏本土風情,相當值得推薦。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三十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之現代作曲大師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Kryzxtof Penderecki)於五月首度光臨台灣,親自指揮NSO演出他的作品。高齡七十五的潘德瑞茨基來台行程滿檔,本刊特地爭取到專訪機會,邀請台灣青年作曲家董昭民訪談大師,一談他的創作歷程與對當代音樂文化的看法。
雖然這次不克親自來台演出《下雪了》,丑劇大師斯拉法還是藉著本刊的訪問跟台灣觀眾熱情say hello!透過電話,我們專訪到遠在巴黎的大師,這位執著於把歡樂帶給世界、也藉著丑劇探索更深刻哲學境界的小丑,像他的作品一樣,展現多層繁複之美。
七月份的「兩廳院樂壇新秀」系列,是豐沛多彩的藝術饗宴,包括女高音李佩穎、黃莉錦,假聲男高音莊承穎,與新銳鋼琴家陳芝羽,四位初起的明日之星,將分別在兩個週末獻演。
傳統器樂新秀輩出!七月兩場「愛現一族」音樂會,就讓大家看到新生代國樂演奏家的堅強實力包括笛子演奏家巫致廷,古箏演奏家李皓玫與謝岱霖,以及笙演奏家陳佩怡,除了展現精湛技巧,還有嶄新的國樂風貌。
七十四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桂冠榮銜之多令人欽羨。但她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統歌仔戲的傳承使命。被尊稱為「廖老師」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說她命中帶「老師格」,絲毫無差,她在歌仔戲藝術上的授業,無人能及。
作為第一位將要把荷蘭學派建築帶進台灣的建築師,法蘭馨.侯班對於建築有許多獨特的思考:她反對高速公路,因為高速公路讓旅人看不到美麗的地景;她喜歡亞洲城市,因為它們有較多非正式的氣氛;對侯班而言,建築不只是智性或觀念的活動,也不只是視覺的滿足,而是美學形式與情感交流的成果。 趁著侯班來台參與在台北一○一大樓舉行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建築模型展」,本刊特邀知名建築師與作家阮慶岳,專訪這位將打造大高雄未來藝文視野的靈魂人物。
父親是舉世聞名的印度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安諾舒卡從七歲開始就在父親引領下自自然然地踏入西塔琴古老悠遠的世界,更憑著持續的努力,在國際樂壇上獲得相當的成就與肯定。雖然擅長的是古老的西塔琴,但安諾舒卡並不自限腳步,同樣也會被電子樂、饒舌樂、重金屬搖滾、西方古典音樂所吸引的她,在創作的路上也進行跨界融合的嘗試,如此次台北演奏會將使用鋼琴與大提琴,就是在千百種音樂變換當中,作不同方法的溝通。
一頭捲曲飄逸的長髮,亮麗的外型與優雅的氣質,是豎笛演奏家李逸寧給人的深刻印象。自年少即負笈義大利研習音樂的她,以精湛的技巧與動人的詮釋,讓世人入迷。本月她將返國與NSO攜手,在簡文彬的指揮下演出;除了再次有機會聆聽她的迷人演奏,本刊也趁此機會告訴你,認真、執著的李逸寧,如何以醇美的豎笛聲感動了無數樂迷的心,也以果敢、自信的勇氣寫下了精采的生命。
編舞家古名伸是國內推展「接觸即興」的重要推手,自稱從小愛「亂跳舞」的她,在名編舞家林麗珍的教室中磨礪了舞蹈的身體技巧,卻也打開了想像的無邊視野,日後浸潤在「接觸即興」的世界,更讓她快樂展翅於舞蹈天空。把編舞、跳舞、教舞視為人生三要事的她,經營舞團如同一個部族,而她這個族長,就是用愛舞的熱情與創新的精神,帶著古名伸舞團走過十五年!
綜觀呂教授一生,我們尊稱他為「台灣合唱之父」,是位傑出之音樂教育家、歌謠創作家,更是帶領榮星巡迴國內外,開啟文化外交濫觴的首位文化大使。他的一生是台灣近代音樂史的縮影。
二○○八年初,台灣平面設計大師蕭青陽,以《我身騎白馬》專輯封面設計,二度入圍第五十屆葛萊美獎,正當所有光環都圍繞著蕭青陽,「蘇通達」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音樂創作者,也隨著這張電音混歌仔戲的專輯,在網路引起熱烈討論。 這位蕭青陽口中的天才,熟識他的人暱稱他為「阿打」,來自高雄,出身古典音樂家庭,從小被逼著學鋼琴、小提琴。就跟古今中外音樂天才一樣,天賦異稟的才子,總是不被主流教育所接受,他的求學歷程,幾乎是在放牛班、扣考與補考之間渡過,最後才在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重拾對音樂的熱情。夢想讓全世界聽見台灣音樂的他,理想遠大的第一步,就是從傳統找素材,讓土生土長的歌仔戲與爵士、拉丁成為全新的混血音樂品種,讓local的歌仔戲更靠近global的市場一點。 同樣的,台灣演劇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堪稱是「台客文化」第一品牌的金枝演社,人稱「二哥」的藝術總監王榮裕在西方劇場表演體系中,踏上了自我溯源的路,找回小時候打心底排斥的歌仔戲,從這樣一個台灣土生土長、孕育出來的劇種汲取養分,發展出兼具通俗與精緻的劇場表演風格。他說,「台」是一種通俗文化的力量,俗到極致便是美! 一個從小接受西方音樂洗禮,一個是道地在戲棚下長大的囝子,兩者卻不約而同從台灣底層文化的生命力中找到創作的能量,從台灣庶民娛樂中找到發光發熱的舞台。透過蘇通達與王榮裕的對談,我們發現「Local is Global」原來不是句口號,而是全球化浪潮下異軍突起的藍海。
黃春明說自己年紀愈大,愈會寫童話,可以深入淺出,不會只說些大道理。這幾年每逢劇團公演,他總是親身參與編導工作,在過程中,與兒童有了最親密的接觸,孩子們從他們口中的黃爺爺身上學到了不只是戲劇的演出技巧,還有更多關於人生的哲理;而孩子們純真無邪的反應,也給了他最直接的回饋。
被台灣樂迷暱稱為「巴夏阿公」的俄羅斯指揮家魯道夫.巴夏,連年數次來台與NSO合作演出,雖以「排練嚴格」出名,但一切都是為了音樂,他說:「我擔任客席指揮時,都抱著盡可能地將自己的經驗、所學分享給團員們的想法。」「我是來『教』你們的我來告訴你們李希特、蕭斯塔可維奇這些大師們當時怎麼工作的!」為了讓更多人聽到優美的音樂,巴夏更用心將經典樂曲改編,讓演奏更易呈現。
早在一九六○年代就聲譽卓著的指揮家林克昌,音樂素養有目共睹,但因為對藝術的堅持,寧可捨棄輝煌的名位,但他迄今不悔,因為藝術的真理才是他畢生追求的目標!今年適逢他的八十大壽,NSO再度邀請他訪台指揮演出,並以「向大師致敬林克昌八十年音樂之旅」為音樂會標題,讓台灣觀眾再次感受這位「東方卡拉揚」的音樂魔力!
榮念曾於七○年代末自美國留學返港,於一九八一至八二年間已經開始進行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包括給香港藝術中心及香港話劇團策劃節目;一九八二年,他領著一班有志於探索戲劇的年輕人,成立「進念.廿面體」,在戲劇與思辯上,啟蒙了無數劇場後進。
甫接下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的大師級德國指揮家根特.赫比希(Gnther Herbig),音樂素養深厚,帶領樂團的經驗也相當豐富,在之前指揮NSO的兩場音樂會時,就讓NSO團員覺得,在大師領導下的兩週排練後,整個團可說是脫胎換骨!赫比希將在下個樂季起上任,他表示,「將會給觀眾們、同時也是給NSO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令人拭目以待。
被視為三十年來在香港文化界最有影響力、常被稱為「教父」的榮念曾,一路以來,不管是「進念.廿面體」的劇場作品,各種電影、漫畫、視覺裝置藝術等的展現,香港藝術政策的討論推動,青年教育的規劃推展,多方領域的「表演」,背後最大的力量,就是榮念曾對思辯與討論的堅持。
或許對台灣觀眾而言,林美虹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但身為蘭陽舞蹈團第一屆成員的她,卻早於十多年前即在歐陸舞台上發光發熱。學習歷程從芭蕾、中國古典舞到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林美虹將豐富的舞蹈體驗融入多元的表演藝術,歷任三個德國歌劇院舞團總監,她既編舞也擔任導演,作品跨越舞劇、歌劇、輕歌劇與音樂劇,她說:「激發我所有創作的源頭是來自於『感動』,文字、音樂、日常生活中的感動,觀察到的人事物片段與感觸,都是創作素材。」
尚-居.勒加在工作坊中,分享他在世界各地兩百多個劇場改造計畫的經驗與模式,展示一些用很少的預算,卻創造出非凡氣勢的作品,並解釋為什麼他限定工作坊學員只能用紙作為工作坊呈現的材料劇場設計師經常會面對經費不夠的窘境,而成為好的設計師的要訣之一便是從簡單的元素中尋找創意和出路。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