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與美聲齊奏 閃閃西樂星光
七月份的「兩廳院樂壇新秀」系列,是豐沛多彩的藝術饗宴,包括女高音李佩穎、黃莉錦,假聲男高音莊承穎,與新銳鋼琴家陳芝羽,四位初起的明日之星,將分別在兩個週末獻演。
七月份的「兩廳院樂壇新秀」系列,是豐沛多彩的藝術饗宴,包括女高音李佩穎、黃莉錦,假聲男高音莊承穎,與新銳鋼琴家陳芝羽,四位初起的明日之星,將分別在兩個週末獻演。
傳統器樂新秀輩出!七月兩場「愛現一族」音樂會,就讓大家看到新生代國樂演奏家的堅強實力包括笛子演奏家巫致廷,古箏演奏家李皓玫與謝岱霖,以及笙演奏家陳佩怡,除了展現精湛技巧,還有嶄新的國樂風貌。
七十四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桂冠榮銜之多令人欽羨。但她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統歌仔戲的傳承使命。被尊稱為「廖老師」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說她命中帶「老師格」,絲毫無差,她在歌仔戲藝術上的授業,無人能及。
作為第一位將要把荷蘭學派建築帶進台灣的建築師,法蘭馨.侯班對於建築有許多獨特的思考:她反對高速公路,因為高速公路讓旅人看不到美麗的地景;她喜歡亞洲城市,因為它們有較多非正式的氣氛;對侯班而言,建築不只是智性或觀念的活動,也不只是視覺的滿足,而是美學形式與情感交流的成果。 趁著侯班來台參與在台北一○一大樓舉行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建築模型展」,本刊特邀知名建築師與作家阮慶岳,專訪這位將打造大高雄未來藝文視野的靈魂人物。
父親是舉世聞名的印度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安諾舒卡從七歲開始就在父親引領下自自然然地踏入西塔琴古老悠遠的世界,更憑著持續的努力,在國際樂壇上獲得相當的成就與肯定。雖然擅長的是古老的西塔琴,但安諾舒卡並不自限腳步,同樣也會被電子樂、饒舌樂、重金屬搖滾、西方古典音樂所吸引的她,在創作的路上也進行跨界融合的嘗試,如此次台北演奏會將使用鋼琴與大提琴,就是在千百種音樂變換當中,作不同方法的溝通。
一頭捲曲飄逸的長髮,亮麗的外型與優雅的氣質,是豎笛演奏家李逸寧給人的深刻印象。自年少即負笈義大利研習音樂的她,以精湛的技巧與動人的詮釋,讓世人入迷。本月她將返國與NSO攜手,在簡文彬的指揮下演出;除了再次有機會聆聽她的迷人演奏,本刊也趁此機會告訴你,認真、執著的李逸寧,如何以醇美的豎笛聲感動了無數樂迷的心,也以果敢、自信的勇氣寫下了精采的生命。
編舞家古名伸是國內推展「接觸即興」的重要推手,自稱從小愛「亂跳舞」的她,在名編舞家林麗珍的教室中磨礪了舞蹈的身體技巧,卻也打開了想像的無邊視野,日後浸潤在「接觸即興」的世界,更讓她快樂展翅於舞蹈天空。把編舞、跳舞、教舞視為人生三要事的她,經營舞團如同一個部族,而她這個族長,就是用愛舞的熱情與創新的精神,帶著古名伸舞團走過十五年!
綜觀呂教授一生,我們尊稱他為「台灣合唱之父」,是位傑出之音樂教育家、歌謠創作家,更是帶領榮星巡迴國內外,開啟文化外交濫觴的首位文化大使。他的一生是台灣近代音樂史的縮影。
二○○八年初,台灣平面設計大師蕭青陽,以《我身騎白馬》專輯封面設計,二度入圍第五十屆葛萊美獎,正當所有光環都圍繞著蕭青陽,「蘇通達」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音樂創作者,也隨著這張電音混歌仔戲的專輯,在網路引起熱烈討論。 這位蕭青陽口中的天才,熟識他的人暱稱他為「阿打」,來自高雄,出身古典音樂家庭,從小被逼著學鋼琴、小提琴。就跟古今中外音樂天才一樣,天賦異稟的才子,總是不被主流教育所接受,他的求學歷程,幾乎是在放牛班、扣考與補考之間渡過,最後才在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重拾對音樂的熱情。夢想讓全世界聽見台灣音樂的他,理想遠大的第一步,就是從傳統找素材,讓土生土長的歌仔戲與爵士、拉丁成為全新的混血音樂品種,讓local的歌仔戲更靠近global的市場一點。 同樣的,台灣演劇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堪稱是「台客文化」第一品牌的金枝演社,人稱「二哥」的藝術總監王榮裕在西方劇場表演體系中,踏上了自我溯源的路,找回小時候打心底排斥的歌仔戲,從這樣一個台灣土生土長、孕育出來的劇種汲取養分,發展出兼具通俗與精緻的劇場表演風格。他說,「台」是一種通俗文化的力量,俗到極致便是美! 一個從小接受西方音樂洗禮,一個是道地在戲棚下長大的囝子,兩者卻不約而同從台灣底層文化的生命力中找到創作的能量,從台灣庶民娛樂中找到發光發熱的舞台。透過蘇通達與王榮裕的對談,我們發現「Local is Global」原來不是句口號,而是全球化浪潮下異軍突起的藍海。
黃春明說自己年紀愈大,愈會寫童話,可以深入淺出,不會只說些大道理。這幾年每逢劇團公演,他總是親身參與編導工作,在過程中,與兒童有了最親密的接觸,孩子們從他們口中的黃爺爺身上學到了不只是戲劇的演出技巧,還有更多關於人生的哲理;而孩子們純真無邪的反應,也給了他最直接的回饋。
被台灣樂迷暱稱為「巴夏阿公」的俄羅斯指揮家魯道夫.巴夏,連年數次來台與NSO合作演出,雖以「排練嚴格」出名,但一切都是為了音樂,他說:「我擔任客席指揮時,都抱著盡可能地將自己的經驗、所學分享給團員們的想法。」「我是來『教』你們的我來告訴你們李希特、蕭斯塔可維奇這些大師們當時怎麼工作的!」為了讓更多人聽到優美的音樂,巴夏更用心將經典樂曲改編,讓演奏更易呈現。
早在一九六○年代就聲譽卓著的指揮家林克昌,音樂素養有目共睹,但因為對藝術的堅持,寧可捨棄輝煌的名位,但他迄今不悔,因為藝術的真理才是他畢生追求的目標!今年適逢他的八十大壽,NSO再度邀請他訪台指揮演出,並以「向大師致敬林克昌八十年音樂之旅」為音樂會標題,讓台灣觀眾再次感受這位「東方卡拉揚」的音樂魔力!
榮念曾於七○年代末自美國留學返港,於一九八一至八二年間已經開始進行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包括給香港藝術中心及香港話劇團策劃節目;一九八二年,他領著一班有志於探索戲劇的年輕人,成立「進念.廿面體」,在戲劇與思辯上,啟蒙了無數劇場後進。
甫接下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的大師級德國指揮家根特.赫比希(Gnther Herbig),音樂素養深厚,帶領樂團的經驗也相當豐富,在之前指揮NSO的兩場音樂會時,就讓NSO團員覺得,在大師領導下的兩週排練後,整個團可說是脫胎換骨!赫比希將在下個樂季起上任,他表示,「將會給觀眾們、同時也是給NSO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令人拭目以待。
被視為三十年來在香港文化界最有影響力、常被稱為「教父」的榮念曾,一路以來,不管是「進念.廿面體」的劇場作品,各種電影、漫畫、視覺裝置藝術等的展現,香港藝術政策的討論推動,青年教育的規劃推展,多方領域的「表演」,背後最大的力量,就是榮念曾對思辯與討論的堅持。
或許對台灣觀眾而言,林美虹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但身為蘭陽舞蹈團第一屆成員的她,卻早於十多年前即在歐陸舞台上發光發熱。學習歷程從芭蕾、中國古典舞到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林美虹將豐富的舞蹈體驗融入多元的表演藝術,歷任三個德國歌劇院舞團總監,她既編舞也擔任導演,作品跨越舞劇、歌劇、輕歌劇與音樂劇,她說:「激發我所有創作的源頭是來自於『感動』,文字、音樂、日常生活中的感動,觀察到的人事物片段與感觸,都是創作素材。」
尚-居.勒加在工作坊中,分享他在世界各地兩百多個劇場改造計畫的經驗與模式,展示一些用很少的預算,卻創造出非凡氣勢的作品,並解釋為什麼他限定工作坊學員只能用紙作為工作坊呈現的材料劇場設計師經常會面對經費不夠的窘境,而成為好的設計師的要訣之一便是從簡單的元素中尋找創意和出路。
來自法國的劇場空間大師尚-居.勒加(Jean-Guy Lecat),去年十月底時應邀訪台舉行工作坊與講座。劇場經驗豐富的他,曾與數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導演如法國的巴洛、波蘭的康托等合作,更曾與前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合作長達廿五年,對劇場空間的思索與實踐別有一套獨特的哲學。本刊特邀劇場導演耿一偉專訪勒加,讓讀者一窺他對表演與空間之本性的透徹觀照。
去年十一月廿二日,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jart,1927-2007)在瑞士洛桑病逝,走完最華麗的舞蹈人生。大師遠矣,他的舞作曾經散發蠱惑般的感染力,永遠是舞迷心中最甜蜜的回憶!
二○○七年十二月五日,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去世。直到第三天,十二月七日,他的家人才對外發佈消息;據非官方消息,這是作曲家自己的指示,過世後,要讓他安靜三天,再將消息公諸於世。正如其生前的作品、為人行事,史托克豪森總是與俗眾不同,有如天上神明,過世亦然;而那安靜的三天等待,是否呼應了耶穌受難後三天的復活呢?
二十四歲的嚴俊傑,曾獲俄國浦羅柯菲夫鋼琴大賽第三名,是近年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表現亮眼的年輕鋼琴家。能力超卓的他不僅鋼琴、大提琴演奏強,數理頭腦也是一級棒,雖然如此,面對未來,他也有著尋求突破的徬徨,不過,他確定的是,音樂就是他的未來。
鋼琴家盧佳慧與小提琴家盧佳君,是台灣樂壇上一對甚受矚目的姐妹花。琴藝精湛的兩人出身音樂家庭,在鋼琴家母親陳郁秀的嚴格教育下,打下了紮實的音樂基礎。雖然兩人擅長的樂器不同,但在音樂路上,卻也只有彼此最了解對方的需要,是彼此的「知音」。
在多年翹首期盼之後,法國陽光劇團終於真的要來了!繼上一期本刊以特別企畫為讀者深入介紹這個世界重量級的劇團種種與將演出的《浮生若夢》一劇,我們終於獲得該團靈魂人物莫努虛金女士的專訪機會,讓讀者們預先了解這位堅毅、熱情的劇場人,如何發展創作並堅持她的劇場理想。
台前不管戲份多或少,不管紅花還是綠葉,不管戲本身好或不好,小咪都有辦法透過表演,讓自己的角色恰如其分;台下,在流長蜚短的排練場上,她從不無遲到早退,也不道人是非,她只專注於戲。而這一切,就只為了證明在「藝霞」講究紀律的嚴苛訓練下,那股深植小咪骨子裡的「霞女」精神。
紙風車劇團執行長辦公室裡頭,招呼客人的不是咖啡茶水,而是檳榔、香菸、和烈酒。吳念真和李永豐,兩位台灣歐吉桑才剛在沙發上坐定,就開始相互吐槽、把訐譙當親熱,台味十足,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南部阿公家,夜晚的四合院稻埕上,邊喝茶、邊聽AM電台的賣藥廣播、邊訐譙時政的那些叔叔伯伯們。 吳念真,台灣最有魅力的歐吉桑,寫過上百部電影劇本,為數不盡的廣告商品代言,來到劇場,編導《人間條件》系列,依舊是票房保證。講故事永遠比別人好聽的他,即使金鐘獎、金馬獎、金鼎獎、什麼「金」獎都肯定了他,但是他最在乎的還是觀眾。他說,每次戲散場回收的問卷,都會一張一張地看,「觀眾看完戲之後,還坐在觀眾席把他的故事寫下來告訴你,最大的感動不過如此。」 濃眉大鼻酷似阿兜仔,因而被好友暱稱「美國」的李永豐,嗓門大,三句不離「髒」字,自稱吃喝嫖賭樣樣都來,行為舉止像極了混黑道的兄弟。站上舞台就會人來瘋的他,在粗魯草莽的外表下,有著一顆感性細膩的心。他說,這一輩子感受過台下觀眾的熱情,幾乎要把台上的人淹沒的只有兩次,第一次是兩千年總統大選的晚會,第二次則是《人間條件》去年巡迴高雄,謝幕時掌聲整個湧上舞台來。 吳念真與李永豐結緣,除了氣味相投,據說還有一則插曲:一位算命仙說,吳念真前世是位酒家女,而李永豐則是他的恩客,於是有一天「恩客」語重心長地跟這個「酒家女」說:「出來為你自己和為台灣劇場做一些事情;出來做不是要幹嘛,就是『做爽』ㄟ!」於是,不管信不信,故事就是這麼展開了。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