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圓融的劇場空間大師—尚-居.勒加
藝號人物 People 簡潔空靈 使劇場更具想像力

圓融的劇場空間大師—尚-居.勒加

來自法國的劇場空間大師尚-居.勒加(Jean-Guy Lecat),去年十月底時應邀訪台舉行工作坊與講座。劇場經驗豐富的他,曾與數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導演如法國的巴洛、波蘭的康托等合作,更曾與前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合作長達廿五年,對劇場空間的思索與實踐別有一套獨特的哲學。本刊特邀劇場導演耿一偉專訪勒加,讓讀者一窺他對表演與空間之本性的透徹觀照。

文字|耿一偉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開啟聲音新世紀—史托克豪森

二○○七年十二月五日,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去世。直到第三天,十二月七日,他的家人才對外發佈消息;據非官方消息,這是作曲家自己的指示,過世後,要讓他安靜三天,再將消息公諸於世。正如其生前的作品、為人行事,史托克豪森總是與俗眾不同,有如天上神明,過世亦然;而那安靜的三天等待,是否呼應了耶穌受難後三天的復活呢?

文字|羅基敏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陽光劇團藝術總監

莫努虛金:八個半月排一齣戲,絕非「奢侈」!

在多年翹首期盼之後,法國陽光劇團終於真的要來了!繼上一期本刊以特別企畫為讀者深入介紹這個世界重量級的劇團種種與將演出的《浮生若夢》一劇,我們終於獲得該團靈魂人物莫努虛金女士的專訪機會,讓讀者們預先了解這位堅毅、熱情的劇場人,如何發展創作並堅持她的劇場理想。

文字|羅苑韶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演好自己,成就舞台

「藝」界人生,「霞」女精神──小咪

台前不管戲份多或少,不管紅花還是綠葉,不管戲本身好或不好,小咪都有辦法透過表演,讓自己的角色恰如其分;台下,在流長蜚短的排練場上,她從不無遲到早退,也不道人是非,她只專注於戲。而這一切,就只為了證明在「藝霞」講究紀律的嚴苛訓練下,那股深植小咪骨子裡的「霞女」精神。

文字|廖俊逞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恩客與酒家女—台灣歐吉桑的情與義

吳念真vs.李永豐

紙風車劇團執行長辦公室裡頭,招呼客人的不是咖啡茶水,而是檳榔、香菸、和烈酒。吳念真和李永豐,兩位台灣歐吉桑才剛在沙發上坐定,就開始相互吐槽、把訐譙當親熱,台味十足,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南部阿公家,夜晚的四合院稻埕上,邊喝茶、邊聽AM電台的賣藥廣播、邊訐譙時政的那些叔叔伯伯們。 吳念真,台灣最有魅力的歐吉桑,寫過上百部電影劇本,為數不盡的廣告商品代言,來到劇場,編導《人間條件》系列,依舊是票房保證。講故事永遠比別人好聽的他,即使金鐘獎、金馬獎、金鼎獎、什麼「金」獎都肯定了他,但是他最在乎的還是觀眾。他說,每次戲散場回收的問卷,都會一張一張地看,「觀眾看完戲之後,還坐在觀眾席把他的故事寫下來告訴你,最大的感動不過如此。」 濃眉大鼻酷似阿兜仔,因而被好友暱稱「美國」的李永豐,嗓門大,三句不離「髒」字,自稱吃喝嫖賭樣樣都來,行為舉止像極了混黑道的兄弟。站上舞台就會人來瘋的他,在粗魯草莽的外表下,有著一顆感性細膩的心。他說,這一輩子感受過台下觀眾的熱情,幾乎要把台上的人淹沒的只有兩次,第一次是兩千年總統大選的晚會,第二次則是《人間條件》去年巡迴高雄,謝幕時掌聲整個湧上舞台來。 吳念真與李永豐結緣,除了氣味相投,據說還有一則插曲:一位算命仙說,吳念真前世是位酒家女,而李永豐則是他的恩客,於是有一天「恩客」語重心長地跟這個「酒家女」說:「出來為你自己和為台灣劇場做一些事情;出來做不是要幹嘛,就是『做爽』ㄟ!」於是,不管信不信,故事就是這麼展開了。

文字|廖俊逞、黃琬棋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總監

鋼琴家 吳菡 從台灣到美國 播灑室內樂的美麗種子

從一個台灣警察家庭出身的小女孩,到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CMS)的藝術總監,鋼琴家吳菡有深刻的音樂堅持,堅持要把美好的音樂推廣到世界各地,堅持以高品質的錄音留下當代美好音樂的紀錄。她與大提琴家夫婿、一同擔任CMS藝術總監的大衛.芬科,這個月將率領這個美國首屈一指的室內樂團體首度來台演出,藉由本篇專訪,讀者可以預先了解吳菡如何實踐她的音樂理想。

文字|黃楓皓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沒練琴會對自己生氣的鋼琴家

癡琴.戀琴—莉莉亞.齊柏絲坦

一九八七年布梭尼鋼琴大賽首獎得主、知名俄國鋼琴家莉莉亞.齊柏絲坦,去年三月首度訪台與NSO合作演出,驚艷全場。這個月她將再度訪台,並帶來精采的兩場獨奏會,又可讓愛樂者聆賞到她精湛的琴藝。本刊特邀文化大學中國音樂系主任樊慰慈,越洋訪問到這位執著音樂的鋼琴家,一談她對俄羅斯鋼琴樂派、演出曲目等等的想法。

文字|樊慰慈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開始替《夜夜夜麻》倒數計時……

非常疏離,非常清醒——紀蔚然

「這個世代,此刻的人們,雜訊太多,雜念太多,沒有辦法專注。」紀蔚然繼續說著,「疏離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距離,而是自己與自己的疏離。」《夜Ⅲ》的六、七年級生不斷地接手機電話、不斷地擺pose、不斷地「表演」、不斷地想到別的事,「雜念太多,可以浸淫在一個經驗裡的單純不再,自己跟自己莫名其妙就疏離了」。

文字|紀慧玲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因為電影,和夢想沒有距離

陳懷恩vs.林靖傑

對台灣電影工作者而言,今年最令人振奮的可能不是李安《色,戒》再度擒得威尼斯金獅獎,而是林靖傑以《最遙遠的距離》獲得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最佳影片」。 這是國片最壞的年代,投入電影工作十八年的林靖傑,等了九年才拍一部作品,得知獲獎後,為拍片背債六百萬的他說:「獲獎高興一天就好!」要開始煩惱的是如何讓新片順利在台灣院線上映和吸引觀眾走進戲院,唯有獲得觀眾共鳴,看到票房和市場,台灣電影才有機會突圍,他的導演之路才能長長久久走下去。 另一位即將以《練習曲》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的導演陳懷恩,剛進入電影這一門工作,便趕上了台灣新電影的第一波浪潮,走過輝煌年代,早期擔任候孝賢電影的攝影指導的他,入行二十多年後,終於在今年春天發表了自己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對他來說,「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 同樣從事電影工作,兩位和劇場都有些淵源: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是為早逝的劇場鬼才陳明才而寫;陳懷恩的老婆是知名劇場演員楊麗音,為了《練習曲》,她不僅親自上陣演出,還擔任監製。兩部片不約而同地從台東開始,《練習曲》一開場的取景,巧合地就是阿才走向大海的地方。 那天下午,林靖傑和陳懷恩,兩位國片導演碰頭,對於在台灣從事電影工作的箇中甘苦,我還沒開場,他們早已先聊開來了。且一如我所認識的大部分劇場工作者,即使大環境對藝術創作再不利,國片市場再低迷,他們仍然還有夢。

文字|廖俊逞、黃琬棋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Dee Dee Bridgewater

以心存感恩的天賦之聲,用JAZZ回饋世人

專訪爵士女伶迪迪.布里姬沃特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二度邀請到來自美國、風靡歐陸的當代爵士名伶迪迪.布里姬沃特,為台灣的愛樂聽眾們展現她得天獨厚的璀璨歌喉。曾獲葛萊美獎最佳演唱人榮銜的她,是少數能曾有爵士大樂團演出經驗、承襲爵士優良演唱傳統的歌手,而她更參與音樂劇與歌劇演出,多元的經驗讓她的表演更具穿透力與動人的力量。藉由知名爵士樂節目主持人沈鴻元的訪談,我們更可以了解這位名伶如何看待她的歌聲與事業生涯,如何打造今日的成就!

文字|沈鴻元、李秋玫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從東方到西方,從黃梅戲到莎劇

導演蔣維國 穿越跨文化的橋樑

在東西方文化間遊走,導演蔣維國始終扮演著橋樑的角色,和東方演員工作,他有意識地運用西方自然主義表演方法,而在西方演員身上,他會刻意引入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程式,讓異質文化豐富劇作內涵、增添戲劇張力。如何成就一個跨文化製作,蔣維國說:「深入一點、尊敬一點,瞭解兩個文化的差異。」

文字|廖俊逞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紀念帕華洛帝與馬歇.馬叟

永遠的男高音 帕華洛帝 Luciano Pavarotti 1935年10月12日出生於義大利摩狄納市 2007年9月6日上午因胰臟癌病逝於義大利摩狄納市自宅 享年71歲 一條白手帕,換兩行淚水曾經以愛心溫暖弱勢兒童,籌募基金援助被戰火所苦的同胞,將完美嘹亮的聲音傳唱全世界,振奮人類寶貴的精神。而今隨著巨星的隕落,High C之王從此也成了絕響。在告別的時刻來臨,別用哀淒的哭聲追悼上帝親吻過的嗓音,且用掌聲來歡送這位英雄。在他「徹夜未眠」的歌聲中,願靈魂永遠沉睡!(李秋玫)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抗爭形式不同,反動永遠存在

專訪編舞家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

非裔美國編舞家、藝術家、同性戀,一個誠實面對自己,不畏懼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真實面目的實踐家,以畢生精力投注於表演藝術;舞蹈、創作、演出,都是他打破國界在世界遊走的語言,傳達情感與幽默和挑戰不平的工具,是充滿不可預測性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養分。他是比爾.提.瓊斯,美國現代舞史上一個代表勇氣的名字,九月他將率團訪台演出舞作《盲目約會》,在這個訪問中,瓊斯將為我們道來他的成長、創作發展與生命思考。

文字|王如萍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水滸》兩好漢 回歸傳統搞叛逆

張大春vs.吳興國

對談時間:八月十五日 對談地點:NEWS98電台錄音室 對談主持:廖俊逞 記錄整理:廖俊逞、張孟穎 八月二日,當代傳奇新作《水滸一○八》記者會上,導演吳興國、編劇張大春兩人特別挑選「水滸味」濃厚的茶酒館,以「水滸英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方式宣告兩人的合作;好酒下肚,兩人即興唱了一段《二進宮》,吳興國唱老生、張大春扮花臉,秀出張大春不為人知的好京嗓。 張大春從小看戲,長大後接受嚴謹的中文系教育,吳興國則是劇校坐科,師承台灣京劇四大老生周正榮。這兩個傳統背景深厚的創作者,在以外人看似離經叛道的革命姿態,闖出自己的新江湖後,卻又不約而同地回到傳統的路上,在古典裡挖掘創新,在前衛裡發揚傳統。趁著《水滸一○八》的合作,我們請他們聊聊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傳統叛逆,以及他們的革命水滸。 問:兩位是怎麼認識的? 吳興國(以下簡稱吳):我認識他很久了,搞不好他也認識我很久了。我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面做事,很早以前他寫過電影劇本,我也讀了很多他寫的小說,最厲害的是《城邦暴力團》,五十萬字。最主要還是透過電台,我以前上飛碟宣傳時聽他在廣播說書,一聽就上癮了。他對傳統經典相當熟悉,用文學或古典小說的方式來說武俠,尤其面對這種大型小說思緒要很清楚,要把那種味道說出來,非常不容易。 後來慢慢了解,他非常懂京劇、也唱京劇,而且大春因為家庭的關係,從小就看京劇,他會把真實表演的感覺和文學作品結合,那是我在大學時候上過俞大綱老師之後,第二次這樣子接觸古典文學小說。所以,感覺這次請大春來寫《水滸傳》會非常過癮,我們一起改劇本時就會哼哼唱唱,當然我知道他忙得不得了,我們聊過才知道,在電台說書好像是他的副業,他想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包括為下一代做一套古典文學的教材,這是一個很長遠的路,你看不到盡頭。 張大春(以下簡稱張):我大概五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看京劇,興國在學校演出時我就看過他的戲了。這很特別

文字|廖俊逞、張孟穎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打造創新歌仔戲的領導品牌

唐美雲 堅定眼神 穿透十年歲月

她是當今歌仔戲舞台上的明星小生,經營十年的劇團如今已是「精緻創新歌仔戲」的領導品牌。但當年的她,雖然出身戲曲世家卻非自願站上舞台,是什麼事件讓她改變了想法,讓自己一肩扛起歌仔戲創新的重擔?是怎樣的堅持,讓她義無反顧地埋頭衝撞,即使撞得頭破血流也得咬牙撐過去?

文字|廖俊逞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走鋼索的舞者 許芳宜與布拉瑞揚

許芳宜與布拉瑞揚,這一對舞蹈界的金童玉女,從今年開始重新啟動兩人的舞團「拉芳.LAFA」,期許這不僅是自己的舞台,更能成為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及表演平台。從前半年許芳宜的校園舞蹈分享之旅,到兩人與其他三位藝術家共赴紐約參與巴瑞辛尼可夫舞蹈中心駐村創作,兩人同心攜手,走上未來的生命鋼索

文字|周倩漪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從舞者、編舞家到舞團藝術總監

台灣芭蕾王子,閃耀歐陸舞台—余能盛

他二十二歲才開始習舞,卻在歐陸一路從舞者、編舞家進而擔任歌劇院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被視為在德語系國家成就最頂尖的台灣舞蹈家余能盛,他如何以精湛的技巧與舞台的魅力征服歐陸的舞台?如何讓自己融入西方的文化社會、進而轉化為創作的內力?八月他將帶著歐洲舞者與台北室內芭蕾舞團,演出新作《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讓台灣觀眾可以再一次體驗這位「芭蕾王子」的編創丰采!

文字|周倩漪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她與他 最美的時刻

陳玉慧×明夏.柯內留斯

對談時間:五月七日 對談地點:台北市永康階咖啡館 對談主持:黎家齊 翻譯、記錄整理:黃楓皓 陳玉慧五月出了一本新的散文集《德國時間》,扉頁上題著「獻給明夏我丈夫」。 明夏.柯內留斯也在五月出版他第一本小說《最美的時刻》中文版,扉頁上題著「獻給我的妻子陳玉慧」。 兩個創作心靈,在同一個屋簷下十三年,歷歷看著對方一路走來的文學足跡,既嚴肅,又深情。 在明夏的眼中,陳玉慧「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憂鬱氣質,是一種可以帶出很多藝術性創作的憂鬱氣質」,「她的確在追尋永恆,在每一個作品中探索最純粹和獨特的形式,而閱讀她的書使我感受到輕微的痛苦,因為那是孤獨者的心穹,那是渴望愛的叫喊,那是向真理的絕對追尋。」 在玉慧的眼裡,明夏「這個人很好玩,同時有點怪」,「很細心又很天馬行空」,而且「很能激發別人的靈感」,而明夏《最美的時刻》卻令她驚嚇又驚艷:「作為他的伴侶那麼多年,我被他的文字所傳達的致命美感驚嚇,我似乎從中看到明夏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他的生命裡隱藏著一個秘密,只有寫作才能把它召喚出來。」 有趣的是,兩個人都是面貌多元的「文字工作者」,也都學過戲劇、當過記者,但發展的路途卻又各自繽紛;不同的文化背景,反而讓他們透過彼此的眼睛更認識自己的來處。 五月初夏,陳玉慧與明夏來到永康街花木扶疏的咖啡館,告訴我們,關於他與她與他們的相遇及創作人生。 問:玉慧與明夏可以談談兩人的相遇嗎? 明夏:說起我們的相遇,那是在一次電影試映會中,當時我們兩人都是記者。試映會放的片是《魔鬼二世》,一部有點無聊的片子,通常我是不會看這種片的,阿諾.史瓦辛格在片中懷孕,感覺很笨。片子的拷貝過了一兩個小時遲遲未抵達,所有記者等得有點不耐煩,而我原本已經想要離開,就在此時看見了玉慧。第一眼看到玉慧,印象最深的是她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憂鬱氣質。是一種可以帶出很多藝術性創作的憂鬱氣質。接著,那部片開始以後,我是最後一個入座的。找座

文字|黎家齊、黃楓皓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現代作曲家到國樂團團長

鍾耀光 讓台灣國樂與世界接軌

對於國樂要衝出台灣這個地域的限制,鍾耀光認為除了中西交流之外,另一個方向就是把國樂團與世界的音樂來接軌。應該要打破過去的格局,將「國樂」的定義拓寬為「所有國家的國樂」,而不是將國樂「西化、洋化」、或者「洋為中用」、「中西並用」,在二十一世紀裡要談論的是跨種族、跨文化的觀念。

文字|李秋玫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Déjà vu 後設的劇場人生

憤怒之外,多了世故—「阿斗」劉亮佐

劇作家紀蔚然的「《夜夜夜麻》三部曲」即將在年底完工,其中貫穿三齣戲的要角隨時拿著棒球棍的「山豬」,也一以貫之地由資深劇場、電視演員劉亮佐人稱「阿斗」飾演,從演出第一部《夜夜夜麻》算起,「山豬」這個角色伴隨阿斗近十年,劇作中的人物性格演變,彷彿也映照著劉亮佐一路走來的人生心路,從憤怒傲骨到溫和老練。

文字|廖俊逞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自信與愉悅的耀眼光芒

慕特接班人─小提琴家希拉蕊.韓

Hilary Hahn

說是慕特的接班人,好像有點預言過早;但說起早熟的音樂事業與亮麗的外型,希拉蕊.韓的確與慕特有幾分神似。知名樂評Terry Teachout在《時代》雜誌中讚揚:「希拉蕊.韓是當今美國最傑出的新生代古典音樂演奏家」的確,希拉蕊.韓的演奏有著細微的音色變化,纖細的音樂特質,演奏中彷彿有著一股神秘感,有時候聆賞音樂時的感動,往往來自一種說不出的氛圍,希拉蕊.韓身上似乎正具備這種藝術特質。

文字|趙靜瑜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