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柯智豪 樂音搭橋 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
多次獲得金曲獎、金鐘獎肯定的柯智豪,因為加入了「好客樂隊」,也投入了樂團的聲響採集行列,而錄製到的聲音,也運用在樂團的創作如《桃花開》、《好客戲》中。近期,柯智豪的作品類型從宗教、戲曲、傳統,到演出語言如原住民、客家、閩南語,等於台灣各族群都找上了他,但他的採集不為學術研究,而更多是找尋一條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路,繼續走下去,「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中。」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之邀,劇場導演王墨林與黑名單工作室合作展演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曾宣告《長夜漫漫路迢迢》二○一五年演出是王墨林個人的台灣戲劇封箱作,這次的《哈》劇則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創造過程,多位藝術家走入「不確定」的現場,互相穿透,深入內在。倘若《長夜》是王墨林告別戲劇的手勢,《哈機》也許是回歸的手勢,回歸「遂行性」作為台灣小劇場與行為藝術交匯的身體行動能源,回歸身體氣象館創立的一九九一年,回歸前語言的官能,也回歸解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電影搞鬼 感應集體恐懼
你可能在哪個時代的電視靈異節目,或現在的「關鍵時刻」或「新聞龍捲風」之類的談話節目,聽聞過鼎鼎大名的「紅衣小女孩」,去年這個台灣知名的靈異傳說被搬上銀幕,在已經很久沒有生產恐怖片的台灣影壇造成影迷的熱烈討論。不同於歐美的殭屍或吸血鬼,也異於港泰的幽魂冤鬼,這屬於台灣的鄉野傳說,怎麼引發屬於台灣人特有的恐懼?監製曾瀚賢說,這一切都是因為「人的執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廣播說鬼 苦練看不見的恐怖
這曾經是許多台灣學子的共同記憶:深夜時分,扭開收音機,傳出主持人低沉嗓音,故事,就這樣開始當年打造多個膾炙人口廣播劇節目的李若梅,從播音員開始紮實地練就一「口」好功夫,當年火紅的「午夜奇譚」節目,靠著引人入勝的氣氛、天馬行空的故事、峰迴路轉的情境、面面俱到的細節,直至今日仍為不少聽眾細數懷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曲扮鬼 先瞧腳下功夫
花旦科班出身的「京劇小天后」黃宇琳,拿手招牌戲之一就是〈活捉三郎〉,她飾演因紅杏出牆、威脅丈夫宋江而被殺的閻惜姣,化作鬼魂後仍對情人三郎念念不忘,於是施展鬼步,一探情郎。這其中要演出美麗的鬼姿,黃宇琳強調重點就在京劇的蹻功,運用這難練的技巧,成功塑造各種不一樣的女鬼。在京劇裡,要當美麗的阿飄,從足下開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弄鬼 玩人的不完美
在闃暗不見天日的劇場中,談「鬼」好像蠻理所當然,但真正在劇場演鬼戲的卻真的不多,曉劇場近幾年的《夏日微涼夜話》系列,也因此獨樹一幟,讓觀眾印象深刻。編導鍾伯淵從東方文化裡找到「鬼」存在的意義,「鬼對於東方世界的重要性,在於它表現的是人的意念。寫作鬼戲其實就是意念的轉換。」「鬼,是人們不完美的過去。」鍾伯淵說。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生代京劇演員
凌嘉臨 嬌俏靈動一旦角
在二分之一Q劇場《亂紅》扮演李香君令人驚豔,在去年國光劇團《十八羅漢圖》扮演劇中的嫩妻「嫣然」,與四位前輩一線演員對戲,更讓人眼睛一亮她是凌嘉臨,國光劇團的新生代演員,嬌俏、靈活的模樣,加上熟練的蹻工,在舞台上魅力動人,儼然京劇界的明日之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張艾嘉獻聲助陣 《仲夏夜之夢》陪您倒數
NSO這次的跨年音樂會讓人眼睛一亮,不僅大寒冬裡演出莎翁原著、孟德爾頌譜寫的《仲夏夜之夢》,還邀來編導演俱佳的張艾嘉演出!音樂總監呂紹嘉為了演出全本,特別請樂評人焦元溥改寫劇本、去蕪存菁,而由張艾嘉生動扮演劇中多個角色。歡樂劇情加上熱鬧氣氛,讓這一場夢跟著音樂,陪大家迎向新年的來臨。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黑女郎」
林如萍 殘酷人生 淬煉演員的厚度
被劇場人形容其表演:「連呼吸都會被拿走」、「有著致命的性吸引力」的林如萍,雖然從大學時期演出迄今作品僅不到廿齣,但舞台上展現的深度與厚度,卻是深銘人心。多年投入表演教學的她,把教學視為永無止境的學習,「藉由教學,重新審視自己與表演的關係。」她說。而近年遭逢母逝父病,自己也身體不佳,她並不怨懟:「感謝殘酷人生的淬煉,讓我更能理解演員面對表演時的種種困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5表演藝術回顧
2015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場館工期延宕,「大爆發」前如何思考未來 哲人已遠,作曲家後繼可有人? 牯嶺街營運滿十年,小劇場「經典」重現為哪樁 「新文本」浪潮來襲,台灣劇場如何接招 新世代自立門戶,探索市場可能 創作先行試「錯」,不再首演即彩排 藝術策演走入社區,遍地開花與誰何干 走出原住民傳統腳步,「踏」新路 當劇場、舞蹈進入美術館,改變了什麼? 鄉民口碑力量大,臉友集氣票房旺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謝盈萱 林文中 曾宇謙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編舞家
蔡博丞 丟出屬於自己世代的聲音
這兩年以《浮花》、《Hugin/Munin》在國際編舞大賽中屢屢得獎的編舞家蔡博丞,其實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編舞,長期的累積與準備,讓他得以在國際的舞台上綻放光彩。對於編舞,他有自己的思考:「我不太愛跟風,雖然知道大家現在流行什麼但對我來說,透過身體,我想說的是什麼比較重要。」他認為向大師學習是必經過程,但也鏗鏘有力地說出:「我們必須丟出屬於自己世代的聲音。」
-
藝號人物 People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
朱宗慶 為一個愛做夢的大家庭掌舵
年輕時,朱宗慶的夢想是希望自家的打擊樂團是全世界的第幾大,但現在,他的夢想已經超越了這個境界。而當初那個「能像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那樣,成為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的願望,似乎也已經深植在台灣人心中。熱情,要維持卅年不容易;但也因為有「家」的歸屬感,朱團的成員一起走過共同成長。朱宗慶相信:「只要不被挫折擊敗,把時間拉長來看,就會發現所有困頓都不值得一提;空間變大了,傷害就變得微不足道。」
-
即將上場 Preview 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
鋪展不同時期傑作 其人其心盡在其中
今年五月辭世的資深作曲家馬水龍,一生在創作上高度自我要求,每首作品都是苦思、煎熬、嘔盡心血而來,也留下許多讓音樂家樂意一演再演、聽眾能夠愈聽愈感動的美好樂章。十二月的「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音樂會,將全場演奏馬水龍各時期傑作,亦能讓樂迷體會馬水龍的以樂言志、其人其心。
-
演出評論 Review
「隱喻」已老 不再莽撞的史詩悲劇
十年間「台灣認同」變得太滑順容易入口,坎坷的不再坎坷,邊緣的不再邊緣,自然失去/必須拋棄異議的位置;異議才需要辯證的空間,認同並不需要,而主流需要多多益善的認同。或許走過十八年的《祭特洛伊》,其閱聽座標有了更改的必要,例如台灣的寶塚或儀式風音樂劇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謝杰樺 不斷提問 放舞自由
在現今台灣舞壇中,具建築與舞蹈雙重背景的謝杰樺,作品強調以理性邏輯辯證作為創作出發點,讓他顯得分外獨特。近年作品高度關注權力關係的謝杰樺,新作《去自由》則聚焦於編舞家與舞者既拉鋸又合作、既控制又脫逃的互動關係,他透過不停對舞者提問,討論如何從關節與四肢的組成、骨骼與肌肉的對應關係、重心支撐的物理原理等概念,組織出一個個動作和舞句;也將編舞家與舞者的溝通模式,重新形成一個相互往返的動態過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卅年百花齊放 產業成熟仍須努力
台灣的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自一九八七年的《棋王》,之後綠光、果陀等劇團繼續開路摸索,到千禧年前後加入了大風、愛樂劇工廠等多樣製作。而○三年後西方原版經典陸續訪台,也開拓了觀眾的視野。之後十年更是百花齊放:方言音樂劇出現,台灣本土題材入戲,加上年輕世代紛紛投入,讓演出的形式、樂風、題材增加更多可能性。雖然樣貌如此多嬌,但人才、場地、資金等困境仍對音樂劇發展造成羈絆,想要產業成熟,未來仍須努力。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王琄 磨喙拔羽 振翅高飛
「老鷹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歲,然而在四十歲左右,牠會遇到生命的瓶頸,牠的鳥喙已經太彎、羽毛也變得太重,牠必須蛻變才能生存。」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王琄如是說。長年的表演與戲劇教學工作,王琄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她自問:「為什麼還要表演?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今年她參與脫口秀、舉辦讀劇及青少年戲劇推廣,演出與偶同台的新戲《洋子 Yoko》。她說:「這些都是讓我覺得快樂的事,我可以默默地做、慢慢地做,好像手工藝,回到簡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編劇來時路
王安祈:戲曲必須扣緊時代脈膊
打娘胎就聽戲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從看戲、研究戲、寫戲,到掌舵國光劇團、挑起開拓台灣京劇未來的重任,一生迄今可說是與戲曲糾葛纏綿。「傳統戲曲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固守只會死亡。」王安祈說,愈懂傳統,愈清楚戲曲必須扣緊時代的脈膊,才能走出一條活路。於是她開課講戲曲編劇,提供國光的舞台讓新秀劇本演出,她期許後進多聽,多看、多讀,厚實自身的文學和戲曲基礎,相信沒有傳統包袱的這一代,也能說出觸動現代人心靈的動人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編劇經驗談
施如芳: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
施如芳說:「當一名戲曲編劇下筆前不妨先自問,是要當一個給演員打本子的編劇?或是當一個寫自己想看的戲的編劇?」對施如芳而言,編劇不是只寫對白唱詞舞台指示,還要寫出人心底層的味兒,「人為什麼要看戲?因為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編劇若不自我要求或需求,篇幅難免傾向向己擅長的那一塊,「一定要創造原來生態沒有、甚至造成影響,戲曲編劇才有存在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劉建幗 承繼衣缽弄潮兒 「混」出一片天
身為「豫劇皇后」王海玲的女兒,從小在劇團長大的劉建幗,對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身為「奇巧劇團」的團長,她對劇團、演員都有著一份責任感,總是想方設法把推戲的行銷工作做好,而筆下一齣齣跨文化/跨劇種/跨現代與傳統,混搭風格多樣化、號稱「胡撇仔劇場」的作品,更是讓觀眾對她的奇想創意驚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