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許斌

發表文章 1075 篇
  • 《殘酷日誌》過程中獨載兩位表演者如雙聲般纏繞的呢喃,將劇場化身為有機的肉身。
    演出評論 Review

    拒絕社會學解碼的肉身兵器

    根據導演節目單所言,死者不曾說謊,透過死者亦有機會揭露真實的謊言,然而置放劇場中,並非為了明辨真偽,反而更像在自我審訊中描繪籠統的圖像。對亡靈對自我的控訴正是對存有世界的控訴。

    文字|黃鼎云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劇場、影視編導徐譽庭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影視編導

    徐譽庭 練習過「失去」 才懂得「擁有」

    曾六度提名,終於以《我可能不會愛你》拿下金鐘獎編劇獎殊榮的徐譽庭,對於「擁有」與「失去」有深刻的體悟。卅歲那年首度執導屏風表演班製作《黑夜白賊》頗獲好評,卻在此關頭與恩師李國修失和離開劇團;一直想得獎同時上台向恩師致謝,卻槓龜多次這一切都是人生的練習,「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十二月編導搬演新作《聖誕快樂》,徐譽庭想讓大家知道:練習過失去,會懂擁有;練習過不快樂,會懂真正快樂;練習過不敢,會讓你變勇敢。

    文字|劉祥伶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微塵》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微塵.起舞──議題性舞蹈在台灣

    看某些舞,落幕時的掌聲令人份外沉重, 比如《薪傳》,比如《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 比如《我的鄉愁,我的歌》, 比如《家族合唱》, 比如即將上演的《微塵》。 在現實與舞台之間,擁有片刻的靜默,似乎更適合它。 不只林懷民,有不少的編舞家也以同樣心情,凝視我們身處之地。 藉著雲門的新作《白水》、《微塵》, 讓本刊與您一併回顧近年台灣議題性舞蹈的發展, 在掌聲響起之前,凝神諦聽生活的真實聲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林懷民說,《微塵》是經年蓄積的情感與焦慮,所以不得不的創作;他提到《白水》的源頭,生命中帶著的水,住家前的淡水河,彷若流過其言談間不經意的喜悅的臉。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能迴避的微塵人間

    即將在十一月下旬推出新作《白水》、《微塵》,林懷民特地在帶團出國演出前,讓媒體一覽新作樣貌,並接受本刊專訪。《微塵》展現了雲門近年少見的隱抑憤怒,林懷民表示「它是憤怒的」,面對世間的種種問題,「所有事情加起來,到最後你不能迴避。」「積累了很多年,這個音樂,這樣的情感,到了這個時候我就想把它做出來。」

    文字|李時雍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白水》一作明亮、純粹,舞者們搖曳的身姿,沿著河岸,也成水流,不時一滴水珠般地脫離自群體而濺起,轉動裙襬,像有風輕拂穿過。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夜空之中 薄薄的明亮

    我想著《白水》與《微塵》一則以白、一則黑,竟像是雲門近年作品中很重要的兩個軸線,前者接續著《聽河》、《稻禾》,而成為林懷民省思人文地理的作品;而相隔一些年,雲門就會有一齣為人之臉容肖像的作品,那會是《微塵》的表情嗎?橫渡的人群仍在,吶喊仍在,足下的塵間卻有著各自的悲慟、宿命的拮抗,以及,隱隱在前的曙光。

    文字|李時雍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緊湊的台詞丟接、複雜的舞台指示加上多焦點的事件,是《大家安靜》的劇本特色。
    企畫特輯 Special

    以庸俗反對當下 讓笑聲減輕痛苦

    今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的秋季公演推出英國劇作家麥克.佛萊恩的喜鬧劇《大家安靜》,由資深劇場演員暨導演林如萍執導,導演陳培廣擔任戲劇顧問。《大家安靜》的劇情呈現一個劇團演出的前後台荒謬情節,緊密的節奏不僅考驗導演調度的功力,也考驗演員的體力與技術。雖然沒有特別想傳達的人生哲理或深刻的社會議題,但《大家安靜》卻是近年來作者導向的劇場風潮折返以演員為核心的一次劇場實踐。

    文字|黃鼎云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大提琴家馬友友將再度訪台呈現「絲路計畫」的跨文化成果。
    即將上場 Preview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

    跟隨樂響走上絲路 探索嶄新音樂地圖

    在睽違台灣四年後,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在度帶著在這方音樂地圖上探索的成果獻給樂迷,將呈現各民族間交流特性的樂曲,如由《傑翠爾》、《夜思》、《編織》與《千馬奔騰》等文化傳統迥異的四首樂曲所融會的《絲路組曲》、雅各森《祭火廟》、阿德勒《皇家宮廷之樂》、達斯《史麗絲提》、法蘭克《萬歲!現代印加帝國指南》等,展現累積的深度思維與寬闊視野。

    文字|蔡育昇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動輒百人的大型交響樂團,面對「錢景」難料的未來,勢必得轉換體質求生存。圖為紐約愛樂訪台時排練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錢井」擊垮「前景」 大小樂團何去從?

    從○七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後,「營收赤字」、「申請破產」、「罷工」、「關門」等字眼相繼伴隨著歐美音樂團體;而這兩個月幾件歐美樂團發生的關團、罷工事件,風雨欲來的態勢,讓人不免擔憂:難道古典音樂團體的美好未來不再?如指揮家伊凡.費雪所言,傳統樂團的經營與形式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樂團也須以不同的樣貌因應。本文將從八大面向切入,來觀察國際樂壇的發展

    文字|林采韻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殘酷日誌》排練與彩排

    時間:二○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地點:台北 空場 時間:二○一四年十月廿二日 地點: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文字|許斌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吳季璁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讓劇場空間不斷改變 使「抽象」更清楚

    本身是視覺藝術家的吳季聰,這幾年因為常常與劇場合作舞台設計,而被表演藝術圈與觀眾所熟知;更因為他獨到的舞台空間創意,改造了劇場的觀看風景,頻頻令人驚豔,甚至得到二○一三年世界劇場設計展的入圍肯定。聊起自己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劇場,吳季璁不斷思考自身定位,他認為,「面對劇場空間的特質,我的任務,就是要將那些不可見的抽象概念實體化,賦予其深刻的視覺意象。」

    文字|詹傑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楊輝說:「過去的事物有被保存和傳承的重要價值,但是傳統的技術有機會可以在丟失時再被複製、恢復,真正難的卻是在『精神』的傳承。」
    藝號人物 People 旅歐偶戲創作者

    楊輝 漂泊在歷史中 關注生存的沉重

    二○一二年以《操偶師的故事》讓台灣觀眾驚豔的旅歐偶戲創作者楊輝,將帶著新作《牛仔褲》再度造訪。雖是布袋戲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但楊輝在創作上積極找出自己的路,戲偶的運用不限於布袋戲偶,劇場的運用也跳脫傳統、結合現代劇場思維。而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的他,也喜歡在創作中展現自己對歷史的熱情,與對小人物的關照。

    文字|周伶芝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龍應台部長期許文化能成為外交前導,使藝術成為一把他國無法拒絕的鑰匙,打開國際的交流之門。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用藝術打造一把通行世界的鑰匙

    龍應台部長認為,台灣在面臨政治困境重重、軍事外交不足、經濟布局有限的狀況下,更應以文化為外交前導,使藝術成為一把他國無法拒絕的鑰匙,打開國際的交流之門。於是文化部積極規劃「表演藝術海外播種計畫」,在內強健環境與團隊體質、培育優秀人才,對外則透過參與藝術節與藝術家駐村,以及台灣品牌團隊「母雞帶小雞」的效應,讓台灣的表演藝術與國際接軌,通行無阻。

    文字|盧家珍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曾肩負許多「第一」的角色,接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的陳國慈,又將扮演先鋒,面對一次艱鉅的挑戰。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開創先鋒 打造全民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曾經擔當許多次「第一」的衝刺角色,陳國慈再次被賦予重任,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第一任董事長。任重而道遠的她,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典章制度,為旗下三館未來的順暢運作與合作無間奠定基礎。她感謝文化部在中心籌備階段對體制的轉型與接軌做了完善的安排、並邀集一群優質的董監事成員;更欣然中心有三位優秀藝術總監李惠美、王文儀、簡文彬。她期待未來:「我們從這裡出發,希望將來讓全台灣,無論在各個角落的觀眾,全部進到三個場館來欣賞表演!」

    文字|李秋玫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青年作曲家王乙聿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作曲家

    王乙聿 嚴肅又愛搞怪 身兼多角為音樂

    他是作曲家、指揮、二胡演奏家,也是兩個小孩的奶爸,在台上指揮時嚴肅冷冽,創作時卻常常展現「搞怪」的靈光他是王乙聿,在音樂路上多元發展,也都有亮眼成績。他的二胡創作曲《藍色星球地球》已成為職業樂團招考及比賽熱門曲目之一,可說是他的代表作,但他仍持續思考「國樂到底要怎麼發展?要寫什麼樣的東西?」,他的音樂腳步,也持續多變多樣地向前走

    文字|李育慈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駱維道運用原住民音樂、台灣民謠等元素創作台灣式的聖樂。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黃人靈歌」創作者

    駱維道 自比「乞丐」傳播音樂之道

    因為從小接受教會音樂薰陶、與堅實的基督信仰,駱維道牧師從在台南神學院就讀時,就萌生了要創作台灣式聖歌的念頭。他將原住民音樂、台灣民謠等元素編採入樂,打造「黃人靈歌」,他說:「我要做的跟別人不一樣,就是上帝透過台灣人的藝術來表達『基督的道也能進入黃人身體』,在台灣表達這樣的藝術。」

    文字|盧文雅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前蘭陵劇坊編導兼行政總監、南台灣表演藝術協會首任理事長卓明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 /從文化中心歷程,我看到台南表演藝術生態

    蘭陵劇坊時期,我們把《荷珠新配》帶到全國好幾個縣市巡演,包括到臺南文化中心,那時候我就負責行政,看到熱烈反應,畢竟對台南人來說,這一齣講國語的戲比較新鮮。但要我講對臺南文化中心的記憶,很難定位於某一個演出,我比較關心的是文化中心與整個台南表演藝術生態的關聯。 我在一九九一年從台北轉到南部從事戲劇工作後,初期是以華燈藝術中心為場域,那時台南的現代劇場發展幾乎還沒有開始,文化中心雖然是表演主導的空間,但若沒有培育,是很奇怪的,特別是台南離高雄那麼近,團隊要在台南及高雄各演一場是不敷成本的,這很實際,所以要培養很多在地團隊填充,但實際可進到文化中心的較少,還是以社區、學校式演出為主,文化中心演藝廳是大劇場,一般來說是走主流路線,像那個劇團走實驗路線,就較難進去。對其他團隊來說,演藝廳的空間太大,以致演變為仍然是較具規模的團隊,如屏風、雲門等才比較可能進去。 二○○九年增設的原生劇場,開始發展出實驗性的場域、走向,讓團體不必考慮市場,創作者多了自我辯證的空間,像常在原生劇場演出的稻草人現代舞團、風乎舞雩,作品都具有現代性。至於大眾性的推廣活動,就在文化中心戶外進行,只是戶外的展演也須仰賴室內展演的精緻化,後者若發展起來,便會影響戶外空間、古蹟再生等形式的展演水準。地方場館著眼點放在哪很有意思,沒有讓地方產生認同感,就不會成為讓人引以為榮的地標。 我早期在文化中心看的戲,印象比較深的是華燈劇團時期,蔡阿炮做的《台語相聲世俗人生》(1991),非常有台南味,有做商業劇場的野心。過渡到許瑞芳主持台南人劇團的時候,一開始也看到她有在思考劇團向實驗劇場發展的意圖,但後來卻引入校園戲劇、教育劇場,因而少掉冒險性。到現在,台南表演藝術生態仍然缺少就「校園原生劇場演藝廳」場域的不同去形塑創作風格與定位,以及沒有將不同場域放在一起,思考如何循序漸進地構築一個「由小到大」創作發展的成長循環,很可惜。無論主廳或原生劇場,商業或實驗,都必須均衡發展,太偏向一端都不是好事。

    文字|卓明、吳思鋒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劉守曜與姚瑞中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與科技的肉身搏擊

    對談舉行的所在,是在師大對面的義大利餐廳,一九九○年代曾是一幢兩層樓建築,一樓是畫廊,二樓是間咖啡館,名叫「台北尊嚴」。 話匣子就從這個早就消逝的咖啡館打開,在這裡曾經演過的一齣戲《拖地紅》,串起了今日對談的兩個人身兼身體表演工作者與劇場導演的劉守曜,與曾參與小劇場運動、近年以研究「蚊子館」空間知名的視覺藝術家兼策展人姚瑞中。 距離上次推出獨角身體演出已有十五年,劉守曜以五十歲的身體,試圖在劇場中以肉身與影像對話,在新作《Shapde 5.5》中他與多位影像藝術家合作,企圖展現影像的「角色」,在劇場中,探索人與科技「對話」的可能性。而作為最早在劇場中運用影像的視覺藝術家之一,姚瑞中以自身經驗反思科技藝術之於劇場的意義,歸根結柢,仍肯定無論是科技藝術或劇場,還是要回到人的本質。 經歷過九○年代的小劇場狂飆風潮,或許讓人以為現場會陷入「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懷舊氛圍,但長期思索藝術與美學形式的兩人,更多是從小劇場打破框架、奮力質疑的基底精神出發,以不改當年的犀利加上多年創作的積累,交換對現下劇場發展的觀察與思索。

    文字|江育瑩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中提琴家林維亞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中提琴家

    林維亞 讓音樂創作為達悟族發聲

    旅居維也納、在歐陸樂壇全方位發展的中提琴家林維亞,除了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音樂人類學的研究者,多年來以蘭嶼達悟族的音樂文化為研究主體,她更把多年研究與自身創作連結,希望「由當代的藝術音樂創作找到入口,讓更多人認識達悟人的音樂文化與其美學價值。」

    文字|陳鄭港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編舞家劉彥成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生代編舞家

    劉彥成 上坡途中 尋找創作秘方

    雖然出身舞蹈科班,新生代編舞家劉彥成身上卻看不到舞者的亮麗氣質,反而顯得叛逆與神秘,他說:「不知何時開始,我想要隱藏自己看起來像舞者這件事。」創作不用熟悉的舞蹈語彙,卻從日常身體中挖掘的他,將在「下一個編舞計畫III」中演出曾在西班牙BETA PUBLIC演出網路票選獲獎的《再見吧兔子》,這支有段「揮別這個自己,迎接那個我」的舞作,會有怎樣的興味,令人期待。

    文字|樊香君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 低音提琴家吳昇耀
    企畫特輯 Special 琴音乘翼 凌霄飛揚

    台灣賓士「星天賦」計畫加持 低音提琴新秀吳昇耀圓夢

    除了長年贊助「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派對」,讓更多人可以分享爵士音樂的美好,台灣賓士更與伊甸基金會合作,設立了「星天賦」計畫,以幫助有發展潛力、卻囿於現實的學子,能在支援下一圓夢想。低音提琴新秀吳昇耀就是去年「星天賦」計畫獎助金的得主,從小習樂卻家逢變故的他,在獎助金的協助下,得以一圓舉辦獨奏會與出國參加比賽的夢想,未來更期待將精湛琴音與跨領域藝術結合,讓更多人認識低音提琴之美!

    文字|林千琪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上一頁1..891011121314151617..5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加坡

    「戲劇盒」創辦人郭慶亮獲頒新加坡文化獎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 音樂

    以為遺忘的事物,耳朵會替你記得

    自由擊《20伍零》
  • 舞蹈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