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
-
名家訪談
偉大鋼琴彈奏時代的最後一瞥
偉大的鋼琴彈奏時代已經過去了 ?「可以這麼說,是過去了!」堪稱二十世紀碩果僅存、仍然承繼德奧彈奏傳統的鋼琴家德慕斯如是說。最近來台演出的他,讓老樂迷驚歎其雖年過七旬、卻依舊硬底子打造的指尖工夫。本刊特邀鋼琴家魏樂富、葉綠娜夫婦專訪德慕斯,為這位屬於「偉大鋼琴彈奏時代」的大師留下見證。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見太陽》驚鴻一瞥後的雜感
《看見太陽》就每一支歌曲而言,不管是作詞或作曲,都能充分發揮出該有的能量。然而,以作品整體的連貫性而言,卻有不足之處,這可能是這出歌舞劇較需努力的地方。劇場製作是一種合作發展的過程(collaborating process),要靠創作團隊其他成員的提醒、腦力激盪或是專業上的貢獻一齊配合,才能完成衆多細節的規畫。
-
回想與回響 Echo
「年輕」是新台灣人的身體像嗎?
積澱一層又一層的身體觀,形塑了所謂的大師風格,而歷史與風格之間相互依附則形成大師風格的意義;在慶幸台灣社會還能支持得住雲門這樣的大型舞團之餘,舞蹈評論,包括新聞記者的報導式評論,到底為雲門,或為林懷民記錄下什麼樣的歷史,卻是不能不深切探討的問題。
-
舞蹈
風格迥異.樣態多元
雲門舞集千禧年的演出舞目,以十八年前於巴黎龐畢度中心首演的《涅槃》,搭配二〇〇〇年在花蓮首演的《年輕》新作,對比出雲門的轉變與成長,也流露出林懷民的圓熟與自信。
-
戲劇
黑不黑,沒關係?
事實證明,光是好奇是不夠的,我們絶對相信編導在之前一定做過相當多的訪談、資料搜集等等前置作業,只是在面對種種素材時,個人的觀點仍是不可省略的,這個主觀的視野應是融合了創作上的意趣與個人價値的態度。
-
音樂
嚴酷與惆悵的生命樂章
馬勒樂曲中「身處時局巨變,不知何去何從」的特質,演奏者除了應該將樂句處理得「很滿」之外,拍子與速度也必須徐緩且穩定,然而後者對梅哲的體力是項嚴酷的考驗。
-
非演評
負心之外
赴法演出版的《王魁負桂英》不僅在薄情小生的角色塑造上平添心理深度,在旦角表演上,苦旦戲更有動人心扉的唱腔。尤其大段「都馬雜碎仔」實令聽者動容,而三唱「陰調」更叫人毛骨悚然。
-
異人館
爲「雲門」變幻「宇宙光」
燈光是舞台要角,卻不是主角;個性敦厚的他,設計風格一如其人,幾個作品的燈光都秉持輔助舞蹈表演的立場。他不喜歡在台上顯耀自己,卻熱愛燈光設計的舞台表現,隨舞變化「光」景。
-
現象視察
台灣的樂評有沒有明天?
古典音樂史所供奉的神祇基本上都具備反抗、顛覆的特質,方能促進音樂史時期/流派的演進與循環,然而音樂學者在評述當代音樂創作時,是不是也意識到在悍衛「正統」美學的同時,有時也不免流露「反動」的姿態?
-
工作坊
反傳統的RSC,樹立新標準的RSC
雖然演出劇碼並不局限於莎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簡稱RSC)最爲世人所熟知的,恐怕仍然是招牌上掛著的「莎士比亞」劇作。每年超過三十齣製作、旗下兩團各八十餘名團員同時於倫敦、雅坊上的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兩地五處劇院演出、年度二至三齣重要製作國內外巡演、去年超過一百萬人看過一次以上的RSC演出、自詡「百餘年來在世界各地樹立莎劇製作的標準」。這些難以望其項背的記錄,一直鞏固著 RSC在莎劇表演業界的「正典」地位。 然而,一如作爲「西方正典中心」的莎士比亞不斷地遭受挑戰與質疑,RSC的表演風格也不斷地在做調整、創新,而非固守傳統地那樣「皇家」。此次來華指導工作坊的團員Virginia Grainger就表示,「反傳統是我們RSC一貫的表演政策」。 從節目單的安排可以發現,RSC的演出素材既有莎劇,亦旁及其他(可能近四百年未曾演過的)伊莉莎白時期戲劇、當代戲劇,以及較爲早期、或觀衆較不熟悉的歐洲經典。而團員們除了劇場演出經驗外,更多曾在電視、電影圈演出。長期以來RSC致力於與各國不同的導演合作,近期更積極尋求與年輕導演的交流。這些因素都說明了RSC在表演風格的雜揉與吸納。若要尋求RSC的表演風格,或許就像Grainger所說的,「完全得看導演來決定,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門的內在心靈開發方法,那不是可以輕易解釋的」。 RSC的教學課程 由於「RSC的演員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員,所以團裡並沒有任何固定的訓練課程」。相反地,RSC裡頭成立有陣容龐大的教育部門,來訓練、指導外界想一窺莎劇表演堂奧的民衆。這次於台灣舉辦的工作坊,就是屬於RSC在海外推廣莎士比亞的計畫部分,其目的是「爲了讓更多人了解、欣賞並喜愛莎士比亞」。此外,RSC在國內還特別針對戲劇教師、藝術教育者設計工作坊與短期課程,內容包括如何翻出莎劇新意、如何指導學生演出莎劇、個人表演技能的開發與提升、協助學生準備學科能力會考的表演指導等等。至於在劇場技術部份,RSC也備有燈光、音效、舞台等實務課程可供選擇。 聽起來RSC的表演方法好像有點遙不可及,但曾經擔任戲劇教師多年的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
台前幕後
不知所終的生命列車
《早安列車》以生命為旅程,呈現在這旅程中,人對寂靜、寧靜、平靜的渴望與追尋,以及所尋找的「寂靜」的不同層次和質感──或許死寂,或許能量高漲。
-
名家訪談
名琴、無伴奏、與舞台表演
訪談麥斯基是一件很過癮的事,舞台上他感情充沛、魅力十足,舞台下他毫無架子、暢所欲言;言談間,你不僅可以感受到巨星的風采,更重要的是他誠懇的談吐透過其深刻的思維,讓樂迷對他的藝術成就有更深的體認。
-
回想與回響 Echo
風格與詮釋
所謂「原汁原味」這樣的說法,不僅語義含糊,而且有如海市蜃樓般虛幻不實。比較値得留意的,恐怕是演出風格與角色詮釋的問題。因為這兩者直接關係到表演團體──尤其是導演與演員──對搬演戲碼的認知與詮釋。
-
戲劇
虛擬求偶舞
在馬丁戴維斯設計的舞台烘托之下,導演波斯納打開了劇場的一扇窗,讓台灣觀衆見識到名作之所以為經典的韌性。本文嘗試從《馴悍記》的舞台史著眼,挑出具有標竿作用的段落,為這場製作尋求定位。
-
戲劇
方圓之內?之外?
透過了「環境劇場」的空間設計、呈現與排比、多軸交錯的劇情鋪陳,夢/人生/舞台的多元關係與象徵,被繁複地編織入這齣長達七個多小時演出時間的「莊周曉夢」式劇場鉅構中。
-
工作坊
莎劇體驗進行式
此次工作坊的總體教學目標以「扮演意圖」為主,旁及莎劇語言的節奏練習與詮釋實驗。主講老師Ginny 完全捨棄角色的内心建構,代之以種種外在的刺激、環境變化,讓角色依此尋找他所必須採取「對應策略」(tactics)。對於語言的態度,更是棄正典文學意涵不顧,而專就其結構開膛剖腹。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屛風的李國修,與風屛的李修國再度重逢。 演員稍動,眞情依舊。這年頭,眞情難得,濫清滿坑滿谷。 ──屏風表演班《京戲啓示錄》 你見著了,但聽不到。「靜」,可能是最美的聲音。 ──美國「林肯中心爵士樂團」 「動」的好?或者「靜」? ──舞蹈訓練班
-
表演賦比興
「炫.白」的啓示與隨想
作為一個劇場設計者,我進出劇場不僅僅只是觀賞到幾次表演,同時也豐富地領受到創作者的藝術智慧,嚴謹執著的創作態度,實驗創新的勇氣與信心。
-
台前幕後
黑色歌舞,數盡江湖滄桑
排戲過程中,蔡振南不時吐出的詩化語言是排練場最動聽的聲音。此外,蔡振南的人生經歷、對社會細微的觀察,也拓展了羅北安與其他演員的視野。比方像是黑道的邏輯、言行舉止等等細節,在多方討論後越來越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