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陳銳與泰雅學堂的小朋友們在山上合奏。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四季》 連結你我的世界 唱遊四季

陳銳與泰雅學堂音樂會

擔任今年兩廳院駐館藝術家之一的台裔小提琴家陳銳,造訪了新竹尖石鄉「泰雅學堂」的小朋友們,也激盪出將在十二月初演出的「唱遊四季」音樂會。山林的自然景致、雞犬相聞的田園風光,還有原鄉孩子的純真與音樂,讓陳銳想到韋瓦第的經典《四季》,於是透過這部歌頌春夏秋冬的作品,與原鄉歌謠揉合,聯繫起他與泰雅孩子的音樂世界。

文字|李秋玫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才情睥睨當世 敢愛敢恨超越時代

台北新劇團《清輝朗照—李清照與她的兩個男人》

從《知己》、《京崑戲說長生殿》,到今年的《清輝朗照》,這是李寶春第三次融合京崑兩個劇種的探索。《清輝朗照》以宋代女詞家李清照為題,聚焦在她的兩段婚姻,女詞人敢愛也敢恨,寧可坐牢也要休夫透過崑曲的抒情來說李清照與第一任丈夫趙明誠的恩愛,用戲劇性強的京劇來演她與第二任丈夫張汝舟的衝突,聽覺豐富,人物性格也更立體、多面。

文字|李玉玲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飯桌上的「世間情」 極致扭曲的這群人

四把椅子劇團《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

繼將契訶夫經典《三姊妹》重寫為《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後,編劇簡莉穎與導演許哲彬這次則瞄準易卜生的《群鬼》,將之續寫並擴增為《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以另一個小鎮裡的另一個家庭為本,在劇情歷時兩天、共七場戲裡,讓觀眾看到這一群在儒家禮教、長幼觀念框架下極致扭曲的人

文字|陳茂康、吳政翰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西班牙式瘋狂」與「今夜瘋爵士」

NSO打破慣例 給你不一樣的「樂」歲末

NSO今年打破慣例,不再由交響樂團帶大家跨年,先在二○一七年倒數第二晚,由交響樂團帶來熱情洋溢的「西班牙式瘋狂」;跨年的重責大任,則交棒予兩廳院節慶爵士樂團和NSO獨奏家群,帶領聽眾「今夜 瘋爵士」。兩場音樂會皆以小號演奏家為號召,讓樂迷在連續兩晚的歲末音樂會中,暢快優游於古典與爵士之間。

文字|張皓閔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歡慶廿周年

以本土為發想 唱出台灣合唱新世界

從一個業餘的高中校友合唱團,到獲得世界知名合唱大賽肯定的專業男聲,一九九八年成立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迎來創團廿年,將於歲末時推出「同學會」音樂會以戲劇的方式呈現這一段逐夢、追夢到圓夢的過程,而同屬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其他團隊也將一起同台演出。

文字|賴家鑫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走過十年來到「合唱無設限10」

台灣當代合唱品牌 翻玩東亞人聲色彩

台北室內合唱團從二○○六年起推出「合唱無設限」系列,演唱的作品從純粹東方哲思及具現代感和聲織度的作品出發,到開始挑戰人聲的各種極限,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年。將在歲末演出的「合唱無設限10」,匯集了台灣、日本、香港、北京、南韓五地的委託創作,試圖捕捉亞洲當代人聲美學風格及各民族元素間所擁有的獨特性。

文字|張瑋珊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上海崑劇團《臨川四夢》與經典專場

國寶名角師徒相攜 如夢似幻百年一遇

行當齊備、人才濟濟的上海崑劇團,將在開年之際帶來該團近年來的最重量級製作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四大經典《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與《邯鄲記》一次盡出。由上崑五班三代上至古稀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下至平均廿三歲的「崑五班」攜手登台,傳承了前輩技藝的青年演員擔綱「四夢」,平均七十五歲的國寶級演員頒演經典折子,如夢似幻的卡司與演出,豈容錯過?

文字|林立雄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321小戲節

「文字的身影」 走走、停停 在人生的縮影間

321小戲節轉眼間來到第四年。從二○一四年的「原地散步」、一五年「走x戲.交換記憶」,到去年「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後,今年主題訂為「文字的身影」。作品包括阮劇團的《禁止使用2.0》、阿伯樂戲工場的《他媽的菜騎鴨》、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第七種孤獨》及由321小戲節創辦團隊、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所帶來的《死亡就在外面》。

文字|張敦智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嘉明與鳴海康平

《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道德色彩的箝制 無所不在的監視

由王嘉明編劇,並與鳴海康平共同執導的《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衍生自喬治.歐威爾的《1984》與契訶夫《三姐妹》,王嘉明從監視、以及由家庭親密衍生出的牽制關係,拉出了一條主線。為了體現與當代連結的監視關係,《三姐妹》時空被搬移到近未來,網路、視訊、針孔攝影無所不在,但戲的場景卻延續《三姐妹》的設定,一直坐困家中,內、外的兩種壓迫,突顯了監視的本質。

文字|張敦智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大團齊聚新家園 熱鬧賀歲過好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賀歲系列」

位於臺北市士林區、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臺灣戲曲中心,由建築師姚仁喜秉持「與自然共生」的建築美學、以「一桌二椅」為發想所設計,將戲曲藝術的寫意手法鑲嵌進建築的設計當中,並將建築作為舞台,邀請表演者與觀眾走進劇場,為傳統藝術留下新的足跡。戲曲中心即將在二○一八年初推出的新春系列,以戲過年、以曲賀歲,接連幾個周末的精采演出,讓戲曲和庶民生活緊密貼合,宴饗戲迷、同過好年。

文字|陶維均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一)

提供學習管道 幫助獨立與創業

英國、法國、荷蘭、新加坡的經驗分享

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任務之一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稱北藝中心)於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舉辦「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邀請英國、法國、荷蘭及新加坡等場館專家學者,分享青年藝術家培育計畫與實踐方案,其次由台灣十二名青年藝術家提出對於培力計畫的需求與期待,再以「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為例,解析青年藝術世代如何翻轉創意,創造國際賽事好評。 論壇由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擔任引言人,他表示有幸在台灣劇場起步階段,能與白先勇老師、林懷民老師合作,現在他亦很榮幸,有機會幫助青年藝術家。然而與青年藝術家互動過程中,他發現一般場館多被動等待藝術家來租借場地使用,少數大型場館自製節目或自國外購買節目演出,並未對台灣青年藝術家產生實質助益。因此他認為,「如何有效地幫助青年藝術家,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展現藝術創作能量,是一件很重要、值得關注的事情。」 此次邀請來台參與論壇的貴賓有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廣教育主任Joce Giles、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秘書長Christophe Susset、荷蘭DAS編舞課程藝術總監Jeroen Fabius及新加坡42新劇中心創辦人倫尚人、中心經理馬燕玲。王孟超期望,「透過了解他們的制度,借鏡他們的經驗,幫助台灣青年藝術家。」 以下為四國專家學者於論壇演講重點。

文字|陳淑英、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二)

提供舞台 容忍失敗

創作者對於場館未來計畫的想像與可能

當場館邀請青年藝術家一起前行,試圖為他們搭橋鋪路時,是否真的知道他們的需要?參與北藝中心「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的台灣年輕藝術工作者,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期待,例如提供駐村創作機會,提供排練與演出空間,提供與其他藝術家交流激盪的場域與機會,提供容許創作醞釀與失敗的可能

文字|陳淑英、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三)

用心陪伴,走出創作的第一哩路

如何為青年藝術家打造培育計畫

聽到了年輕藝術家的心聲,要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在「如何為青年藝術家打造培育計畫」對談會中,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李文珊與遠道來訪的四國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機構的培力計畫,王孟超並在對談會尾聲強調:「北藝中心幫青年藝術家在發展中成熟,是陪著他們走,不是帶著他們走。」

文字|陳淑英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企畫特輯 Special 多樣形式 分享音樂美好

「力晶美學講堂」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長年致力於推廣音樂藝術的力晶文化基金會,趁著國家兩廳院邀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訪台演出,特地開辦相關的三場「力晶美學藝堂」,除了有演前為樂迷暖身的樂團介紹講座,更在樂團抵台後,邀樂團首席Sebastian Breuninger主講小提琴大師班,還有九十高齡的指揮大師布隆斯泰特與國內青年指揮黃東漢、徐惟恩進行大師對談,讓國內樂迷與專業人士有更多機會與音樂家互動,深入了解古典音樂的精緻與美好。

文字|張偉明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戲劇新訊

《吉卜拉》 向聖地出發的末路姐妹花

伊斯蘭教的五大基柱、穆斯林的五項功課為:唸證言、作禮拜、行齋戒、施天課(捐獻)和一生至少一次的麥加朝覲(Hajj)。麥加的中心是「黑石」天房卡巴(Kaaba),不管身在世界何方,指向黑石的方位即稱「吉卜拉」(Qibla)。一個明確的目標、因信仰而具體化的人生指引,當感到迷惘或失去方向的時候正如人們會問天或謝天就朝向麥加吧! 逃跑的推力與朝聖的拉力,組成了這個獨特的故事:印尼籍家庭看護娜蒂帶著帕金森氏症患者阿嬤步上旅程;娜蒂將她的生活所感與心願,寄託於印尼神話人物羅勒.基督爾(Nyai Rory Kidul)的流亡之途,編撰出屬於自己的印度洋女王故事,並在打扮中性的社運少女「V羅」協助下,前往那個不是麥加卻是某種聖地的建築、攀上「位於北方的高塔」。 在榮獲台灣文學獎戲劇金典獎的劇本《吉卜拉》中,劇作家陳婉婷隱隱勾勒出了社會現況,亦穿插著有如《天方夜譚》的魔幻寫實、刻畫一段相偎相依的忘年情誼和困難重重、妙趣橫生的亡命之旅。這是個跨越國籍、年齡與性別,有著離奇妄想的寓言故事,更是一段屬於外籍看護與台灣阿嬤的海島版「末路狂花」。

文字|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張可揚.張國韋雙舞作《我(們)》

「離散,是為了回家。」接近午夜走下停在基隆港邊的紅色客運時,都會想起顧玉玲在《回家》裡的這句話。 從國中開始,「去台北」成為長輩、老師甚至同學口中,我們的宿命,所有的學習和準備,都是為了離開。接著,是每一天在微微顛簸的通勤路上補眠、背英文單字,試圖爭取到一張可以不須繼續每日復返的大城市入場券。 怎知最後,手裡握著入場券腳步卻歪斜地走上了街頭,在校園圍牆內外往復。「我們」的定義,從只是同樣港邊城市的出身,變得寬廣而複雜了起來。在疾呼口號和身體推擠的頻率間,「我們」所在的每一個現場,其實沒有哪一次成功,但不知是否該慶幸,也沒有哪一次真正的失敗。 以一種似乎能映照出自己的軌跡,從《從前從前,那裡有座國立編譯館》到這次《我(們)》中的《我們清醒,於是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薛西弗斯在一次一次的反覆勞動中,登頂的巨石一再滾下山,面對這樣的徒勞該如何想像他是快樂的?」張可揚在介紹引言裡這樣寫著。 運動中的一次次前進、停滯反覆來回,把我們的頭扭向那個風雨吹打著人不清醒也不行的港邊,逼著我們好好地看。練習了那麼多年的離開,現在我們學著回家。 即便徒勞,「他仍然選擇繼續推動巨石,不為巨石給打敗。」 文字|王奕蘋 《雞籠霧雨》編輯

文字|王奕蘋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戲劇新訊

《阿依施拉》 描繪遠處難民群像 世界在你耳中交疊

穆罕默德的第二任妻子阿依施拉(Aisha)被稱作「穆民之母」,除了因為她在穆罕默德死後五十年間,致力傳授經書真理、發揚先知聖行,也由於她過人的學識與智慧,以及在駱駝戰爭中揭竿而起的領導能力,不僅是母親亦代表著伊斯蘭女性的聲音。在張代欣獲得台北文學獎評審獎的劇本《阿依斯拉》裡,喚作此名的女子講出了末尾的獨白,為種種關於那些地方、那些人的故事,畫下了句點。 文本中有難民自述、流亡現場,想望與託付、回憶與現實,同時也縫入了遠方的某個家庭對話、分隔兩地的母女交談。於是,在聯繫與移動之前,所切入的題旨其實是「距離」。對於導演陳煜典而言,距離衡量著具象的兩個端點,移動作為一種「表現生命存有方式的『動作意義』」,人也自然會在這過程裡「失能」或「具能」,他希望突顯的是這兩端的聚合,「讓兩個空間裡的生命,可在一處疊合。」 這一「處」可能就是觀眾的自身感知,他們嘗試以單耳耳機創造兩個世界,一邊是肉耳可聽見的舞台現場、一邊是透過機器傳來的平行聲道,文化差異、語境扞格、時空端點,說出的和未能說出的內心獨白,或許也能透過這樣的方式,重新平衡。

文字|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戲劇新訊

《LAB參號—不知為何物》 人物、動物、怪物的日常百物語

三缺一劇團的「Lab系列」從二○一一年啟動,經過六載後的今年年末,迎來了「參號」作品。然而這並非賣座電影的續集再續集或某某三部曲,觀眾得以撇開過去演出的那些動物靈魂與劇團的實驗進程,好好地聽他們說故事。正如魏雋展在開場時所陳述的「百物語」怪談會規則,姑且靜靜等待與期待,群妖會以什麼樣的型態,在日常中、於人心底浮現。 在副標題為「不知為何物」的此次製作裡,他們試著深掘那些潛藏於人間的「不知」,並將動物與獸性轉化為更深層的寓意、建立更幽微的聯繫:擅長以歌唱溝通的大翅鯨,出現在常須離家出海的船員眼中,他只能在夢中的運動會裡努力追上女兒的童年、僅靠信件傳遞每每延遲的叮嚀和心情;溝通是如此困難不管對象是人或貓,當對方幻化為《山海經》裡那有著三首六目的怪鳥,又該對著哪雙眼睛對話? 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獨白、片刻、字句,漸漸組成了更形完整的「物」語關於人物、動物,甚至怪物。「在我們想要向外馳遊之處,我們便會來到自己存在的中心;在我們想要獨處之處,我們便會與整個世界同在。」美國神話學家坎伯(Joseph Campbell)所指引的英雄之路,是生活中巨大的渺小,亦是反求諸己後,才浮現面前的、早已與之共生同處的獸。

文字|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映像節2017 Parallax「中興落語:紙能包火」、「相聲x落語」

日本浪人亂入台北?! 如果你曾在街頭看到一頭捲髮、著浴衣、穿木屐的「飄丿」浪人,不用懷疑,肯定就是落語家戴開成。日本落語是門相當有趣的說唱藝術,演員拿著扇子和手絹,正坐在一席墊子上,三言兩語瞬間把你帶到另個世界。 戴開成的落語自成一家,寬厚蒼涼的嗓音說著標準的北京話,常讓人有不知此身何處的恍惚感。這和他的成長背景也有關係,天津、東京、台北,三地流連輾轉,混雜的能量在他身上像是遇到了吸星大法,融成戴氏落語。 尤其,常給人「淡淡哀傷」的餘韻:說笑話,讓你不由得輕聲喟嘆;說愛情,浪漫中別具幾分淒涼戴開成的落語好像從江戶時代就一直在那兒,歷經朝代更迭興衰,靜靜地和百姓們生活著。 十二月簡直就是他的月,除了每週五晚上大眾酒場駐點,在宜蘭中興紙廠、台北南海劇場皆有演出,有興趣的人不妨體驗,在他的故事中穿越古今。 文字|兆欣 戲曲導演、演員

文字|兆欣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企畫特輯 Special

不一樣的香港 不一樣的「音.越」表演

「音.越」為主題 香港週2017十一月登場

二○一七年香港週活動將在十一月底登場,以「音.越」為主題,藉由音樂來跨越地區的疆域、跨越藝術的界線。由各類型音樂表演組成的戶外逍遙音樂會《音.越.薈》揭開序幕,還有《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帶領觀眾「聽」見不一樣的香港,另有導演蔡明亮與新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合作的《一零(二)》媒體裝置音樂旅程,還有《20年香港遊戲x音樂巡禮》以展覽及小型音樂會的形式,向台灣玩家介紹香港的遊戲及其音樂的發展歷程,豐富多元、繽紛動人。

文字|李宜萍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灰階童趣到大師經典 身體美學的執迷追求

編舞家孫尚綺《Spur/溯形》《攝影師》登台

長年在歐陸發展,作品也備受肯定的編舞家孫尚綺,集舞者與編舞者於一身,坦言自己「對身體美學的追求非常瘋狂。」他這個冬天特地返台,帶來兩齣作品《Spur/溯形》與《攝影師》,分別與貝艾特.福瑞和菲利普.格拉斯的音樂互動,觀眾將可一覽他如何讓舞者身體與音樂馳騁、抗衡、遊刃有餘

文字|樊香君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停車場裡 重新丈量與世界的距離

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重考時光》

《重考時光》是導演Baboo「視覺藝術介入劇場」的系列作第三部曲,他與視覺藝術家周育正合作,在兩廳院地下停車場演出。這是個關於空間的命題作文:停車場是什麼、在停車場又能做些什麼?Baboo的回應是「非地方」,並以日本觀念藝術家河原溫的作品為靈感出發,將停車場這個「不屬於使用者」、具有過渡時空特性的場地概念,延伸到受世界重大事件交織滲透的個人時間軸。

文字|陳茂康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音樂群英細膩對話 展現室內樂高度藝術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再訪台灣 締下合作之約

暌違台灣十年,今年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在兩位藝術總監吳菡與大衛.芬柯的率領下,與多位樂壇菁英演奏家展開亞洲巡演,五月起點與十二月終站都選在台灣,讓樂迷聆賞具高度藝術性的室內樂;並將與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合作展開「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亞洲巡演暨人才培育推廣計畫」,在每年十二月的第一週展開,將透過演出、講座、工作坊、演前導聆等活動,讓學生與大師們近距離學習。

文字|李秋玫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7松菸Lab新主藝

多元成「戲」 藝術家的創作實驗室

松山文創園區今年的「松菸Lab新主藝」將在十二月初開演,這項計畫迄今邁入第三年,已孕育出不少具有實驗性、前瞻性、和原創性的劇場創作。從甄選、階段性呈現到最後的演出,主辦單位不僅與入選團隊、創作者一同討論場地使用的可能、提供可運用的創作經費外,更力行「創作陪伴顧問」制度,以過程嚴謹、多方協助的豐富資源作為後盾,製作搬演的作品形式也相當多元、多變,今年則分別以「新馬戲」、「南管實驗文學劇場」與「戲劇結合展覽」三種原創製作為主體,實現了松菸Lab新主藝「鼓勵實驗創新作品」的核心理念。

文字|洪信惠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