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大提琴女神瓦列芙斯卡
企畫特輯 Special 美國大提琴家

瓦列芙斯卡 女神再臨 讓人重溫黑膠錄音的感動

繼二○一三、二○一四年兩度訪台,美國大提琴家瓦列芙斯卡將於十二月初三度訪台,高齡七十二歲的她,將帶來包含德布西《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布戈拉多改編的皮亞佐拉《再見,父親》等拿手曲目,讓樂迷重溫黑膠時代的溫暖琴音與感動。

文字|余濟倫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愛上身體的碰撞 即興演出正當時

近期的即興演出氣氛相當活絡,十一月就有不少活動可以參與。 二○一一年開跑的「國際愛跳舞即興節」(i-dance Taipei,簡稱idt),由長年推展接觸即興的編舞家古名伸主辦,兩年一度匯聚香港、韓國、日本等地的創作者們,如今年邀請的法國戴劍、日本勝部知子及鹿島聖子、韓國金奉鎬等,以跨界的實驗與對話,探索舞蹈、交換藝術感知。除了有系列不同的演出陣容,並有「即興流水席」免費參加的極興接力,與論壇等活動。 此外,驫舞劇場近年推動以即興、冒險、碰撞為前提的演出計畫「混沌身響」亦步入第二季,本月分別有伍宇烈X Jolle Landre、楊乃璇X巻上公一X Mark van Tongeren等兩檔。舞蹈方面,除了是台灣觀眾並不陌生的香港編舞家伍宇烈與近期因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藝術擴散計畫」而跳進咖啡館的編舞家楊乃璇,搭配的音樂創作者也來頭不小,有前衛日本音樂家巻上公一、長年研究音樂、聲音與人聲的民族音樂學家Mark van Tongeren與古典背景卻玩即興、搞跨界,年逾六十仍能量充滿的法國低音提琴家Jolle Landre等。

文字|張慧慧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生而為粉我很抱歉》 席琳.狄翁鐵粉的現實幻境

魁北克作者希瓦涅(Olivier Choinire)的原劇本Flicit,在二○○八年被英國劇場界師奶級劇作家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翻譯成英文版本的Bliss,這個虛實混呈,將崇拜與幻想、八卦和日常並現的作品,今年十二月也將在黃郁晴的編排和執導下,以《生而為粉我很抱歉》之名搬上華山烏梅劇院舞台。 這一切被劇作家設定在「鏡子另一端」所發生的事全出自一位大賣場員工、巨星席琳.狄翁(Cline Dion)的超級粉絲Caro,她敘述、幻想、操作、創造的另一種現世,所謂的鏡子,其實「可以代表許多投射,」黃郁晴說,「譬如對偶像的崇拜、看著鏡子裡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想像,兒時成為流行明星的願望等等。」 她表示,這其實是一個關於社會邊緣小人物的故事,就如那位恣意妄想、連結自身與偶像的劇中主角般,「生活是充滿挫敗的,與人相處也總是困難重重,不過當她聽著歌、在作為粉絲的世界中,無遠弗屆的想像力讓她得以從現實逃脫。」即使在自媒體發達、直播盛行的今日,汲汲營營攫取目光的人們,實則依舊無法成為如席琳.狄翁般獨特的存在,抱歉或許並非對誰,更像是發現自己終究辜負了自己的期待。

文字|陳茂康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帕派約安努《偉大馴服者》

我們終究會被時間打敗。 最近身邊有同事離世,每當遇到和死亡有關時刻,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人生,確認走一遭的意義。快樂的、嬉鬧的、難過的、瘋癲的、當生命之鐘不再轉動,會破碎成什麼模樣。 或者說,時間永遠不會停,停的只有手上那只倒數碼錶,世界仍舊運轉,我們所能確認的,只有身邊那一小群極為親密,記得我們微笑、願意獻上一朵花的人。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在《偉大馴服者》裡說:「時間是生命的馴獸師。」無論多麼花好月圓、風光明媚,最後都將走向終點。 這位因執行二○○四年雅典奧運開、閉幕式而聲名大噪的導演,很好奇在他卅年深厚文化、美學底蘊下,如何以身體為染料,詮釋出生命的荒唐、調皮的馬戲團感,以及當我們終將要被時間打敗時,要以什麼樣的眼光與姿態,面對現下的種種。

文字|馮忠恬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アマハラ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重考時光》

十一月除了舞蹈秋天《偉大馴服者》外,預計也會去看在兩廳院地下停車場演出的《重考時光》。在看過八月底Baboo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社交場」的作品《悲劇景觀》後,讓我對他如何延伸此種「景觀敘事」的內容感到好奇。《悲劇景觀》的演出過程流暢、表現手法熟稔俐落,而在《重考時光》裡會如何重現、再考時間、空間及事件,觀演關係又會如何在前作之後繼續發展,並因應停車場實地改變,同或不同之處都想一探究竟。另外,其實也想與這群演員們合作。 其二,還有日本劇團維新派在衛武營戶外園區的《アマハラ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這個作品既是該團第一次到訪台灣,卻也是維新派的最後演出。「在有歷史背景的場地上建造出虛構的劇場」(呃這次他們是要搭一艘船),可想製作舞台尺寸很大、成本頗高,難以想像的是到底「維新派」可以做成怎麼樣、以及為什麼「必須」做成這樣。難得有機會能夠親眼目睹、親身體驗,當然也想登上那艘巨大的船,遊歷這趟特別的旅程。

文字|陳煜典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漫步歌絃中

Sumi Jo & 楊雪霏 雙后美聲音樂會

曾數次造訪台灣的花腔女高音Sumi Jo(曹秀美)與被英國權威音樂雜誌《古典FM》評為世界百位最佳音樂家之一的吉他演奏家楊雪霏,來自亞洲的兩人將空前首度在台展開一場人聲與絃樂唱和的旅程,從「音樂之父」巴赫之作啟程,一路跨越西班牙、渡遠洋至南美巴西,在美麗的秋天中邀樂迷一起漫步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科學與藝術的共振 蘇文琪邁向創作新里程

一當代舞團《全然的愛與真實》

源於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駐村經驗,編舞家蘇文琪看到科學家以各種實驗數據分析物理現象,不斷自我批判,如藝術家面對創作,「科學家與藝術家很像,都提出未知的假設,用很多東西去佐證,追求真相,或事實。」在CERN探究微觀世界的研究中,粒子是科學家們的單位,蘇文琪也試圖將舞台元素分解為最小單位,《全然的愛與真實》回應了科學家研究假設所投入的信仰與執著。

文字|張慧慧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一個家中 看見潮汐般的島嶼人物故事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微塵.望鄉》

《微塵.望鄉》始於導演鄭嘉音長期關注「台灣新住民及國際移工」相關議題而發起的製作。劇組邀請金鐘獎編劇詹傑合作,聯合了六位女演員及設計團隊,一齊打造出了這部結合光、影、偶、人、物而形成的交響劇作,除了為議題發聲,也開啟一段關於小人物內心世界裡那真誠、柔軟又韌性、充滿了笑與淚的故事。

文字|洪信惠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戲曲界特效動作經典 結合當代科技再現

薪傳歌仔戲團《俠女英雄傳》

一九四○年代,連演十天的連台本戲《火燒紅蓮寺》,當年以水、火、雨景等機關布景與緊湊劇情風靡台灣內台觀眾,為了不讓好戲消失,也為了傳承歌仔戲藝術,國寶級歌仔戲苦旦廖瓊枝七年前將之改編濃縮搬演,近期更推出新版《俠女英雄傳》,由京劇名角曹復永擔任導演,並邀台北世大運開幕節目的幕後設計團隊合作,以現代科技「復刻」重現當年經典。

文字|李玉玲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打造東方聲音詩景 台灣音樂創作的進行式

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自二○一二年起開辦,曾邀請多位國際與國內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共襄盛舉的TINMF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將於十月下旬登場,推出七場音樂會,展現台灣作曲家美學風格、配器與聲音技法的特殊性,更有紀念意義的專場如台灣現代主義詩歌詩人洛夫詩選歌樂創作、亞裔作曲大師尹伊桑百年冥誕紀念音樂會,及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室內樂系列,開啟不同文化地域、時空背景之對話。

文字|張瑋珊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拉夫拉前衛劇團再顯身手

《女武神》 飛入華格納的燦爛想像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巨製華格納的《指環》系列,今年來到第二部《女武神》,一樣與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合作,充滿奇想的舞台裝置,卻是向華格納當年的設計構思取材,更將廿一世紀的現實世界,恐慌世界毀滅的意象帶入製作中,當然也用了當今Google地圖的圖像,呈現科技新時代的里程碑。

文字|邱映潔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二屆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

「碎形的絕對」 回到聲音的原初

屬於絕對當下的「即興音樂」,總是能帶給聆賞者意外的驚喜,第二屆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以「碎形的絕對」為題,邀請多位在即興音樂領域耕耘多年的資深藝術家,於十一月到訪台灣,以碎形的聲音素材,堆疊與延展,組裝與配對,打造聆聽者獨一無二的聽覺體驗。

文字|陳政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以色列L-E-V舞團

《強迫症之戀》 深情反覆的舞蹈詩句

出身巴希瓦現代舞團的以色列編舞家莎倫.伊爾與其L-E-V舞團,將於十一月初首度訪台,演出《強迫症之戀》。舞作靈感來自患有強迫症的美國詩人尼爾.希爾伯恩朗誦自傳詩〈強迫症〉的影片,透過強烈的電子節奏與反覆持續的肢體編排,編舞家呈現了詩人內在的暗黑世界。

文字|張慧慧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域媒介與東方語彙

姚淑芬《破月》 譜寫傳統婚禮的現代性

繼《大四囍》批判傳統婚姻制度後,經過十年沉澱,編舞家姚淑芬新作《破月》再度對時代提出反思與對話,承襲《大四囍》強烈的視覺符號,姚淑芬再度挑戰以跨域媒介譜寫傳統婚禮的現代性,她擷取中國舞為元素,在紅布起落與紅線纏轉之間,舞者以含蓄內斂的東方肢體,揣摩角色的內在心境。

文字|陳韻如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7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從「西」開始 關注在地、接軌世界

二○一五年首辦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今年來到第三屆,主辦單位將「與在地連結」視為核心,將創作者與大稻埕緊密串連,讓駐埕藝術家運用當地素材進行創作並記錄其過程。另外,也透過邀請國際藝術家的參與,讓在地與國際接軌,體現「愈在地 愈國際」的策展理念,活動則包括了主題節目、戶外才華市集、系列講座及變裝遊行四大項目。

文字|陶維均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

說故事的人 沒能說出的事

同黨劇團新作《白色說書人》由詹傑編劇、戴君芳執導,團長邱安忱一人擔綱獨角戲,透過說書人穿越時空的敘事能力,揭開家族的沉痛記憶,那些在白色恐怖年代不能言說的過去。藉由戲偶與紙雕,讓說書人的故事立體化,那些令人顫慄的血淋淋真相,也在天馬行空、有如張飛打岳飛的說書情節中浮現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一出生就可以進劇院

葛利夫偶劇院分享經驗 藝術扎根從寶寶開始

這次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邀請訪台的匈牙利葛利夫偶劇院,除了將演出兩檔寶寶劇場作品《紅色的冒險》與《點點.點》外,更將舉行為期三天的「概念研習營」,因為葛利夫偶劇院深知如何運用寶寶劇場的表演形式,注入匈牙利一帶的傳統文化、民俗音樂與在地藝術,主辦單位也希望藉此探究戲曲培育的可能性。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混亂遊戲室裡 玩出幻想冒險

舞蹈空間舞團《不聽話孩子的故事2—藍騎士和白武士》

原本要延續第一集、講「王子公主幸福快樂在一起」後的日子,卻被「不聽話」的導演鴻鴻大顛覆,身為新手老爸的他在生活中和孩子學習,發展出以小野寫的童話《藍騎士與白武士》為本、以物件玩出視覺與表演的製作《不聽話孩子的故事2藍騎士和白武士》,甚至也納入台灣社會觀察,讓孩子一起關心社會。

文字|張慧慧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潮間帶的遐想

在這廿多分鐘的舞段中,明顯看到新一代舞者的身體思考與出色的應變能力,可以體會到編舞極用心的編排與盡量規避舞者們在塗滿油的塑料布上舞動時的潛在傷害,並營造出潮水退進之際的對流意象,但嬰兒油本身,時刻將觀者懸念於台上舞者每一個動作的安危上。主題的敘事,反而極大地受制於形式,令人不無遺憾。

文字|張曉雄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企畫特輯 Special

美國人.巴黎心.德國魂

幻想.幻響─安傑利希鋼琴獨奏會

鋼琴家尼可拉斯.安傑利希出身頂尖演奏家輩出的巴黎高等音樂院,雖是美國人,但人生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度過,有趣的是,他的內在裡卻潛藏著一個日耳曼的靈魂!除了近年來熱中於錄製布拉姆斯的曲目,這次訪台演出也安排了巴赫/布梭尼、貝多芬、布拉姆斯的作品,讓樂迷見識到他對德奧系作曲家的偏愛。

文字|邱秀穎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天涼好個秋,到基隆看戲去

初秋,適合去基隆走走。近年回歸故里、根留地方的「讀演劇人」,將在「基隆潮藝術」節搬演改編自愛爾蘭作家弗雷爾(Brian Friel)經典劇本Translations的新作《白話》。將本來發生於十九世紀北愛爾蘭的故事,移植至廿世紀戰後的基隆;劇中隨英國軍人返家擔任翻譯的愛爾蘭青年,成了夾在國軍與鄉親之間,遊走於中、台、日三語的學堂子弟。原劇裡因語言差異而被強加轉譯的地名和人名,許多隱隱潛藏於「調查」背後的「接管」態勢,隨著場景的移變,衝突更顯高升。當愛上基隆女子的國軍中尉在當地失蹤時,軍方追緝的行動,也走向了瘋狂的強制搜索與暴力鎮壓。 同樣奠基於基隆的「慾望劇團」也將於藝術節中重演彙集地方故事而編成的《雨信委託行》,以大時代小人物的角度出發,一窺七、八○年代,在港都獨有的「委託行」裡什麼都買、什麼都賣的種種悲歡。十月份另有已邁入第三年的三缺一劇團「海港山城」,今年改「計畫」之名,並以「泊」為主題,試圖用各樣獨特且多元的展演方式,拼湊微觀的城市氛圍。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無獨有偶《微塵.望鄉》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近年開始發展與不同編導合作,嘗試跨地域、跨文化的製作,無論在創作新作,或是改編經典文本都有不凡成績。此次新作《微塵.望鄉》與金獎編劇詹傑合作,選定了新住民姊妹與移工故事,嘗試用現代偶戲輕盈而幽默的方式,書寫在我們身邊的異鄉人,帶來互相了解與同理的可能性。 訴說著從未停止的遷徙與抵返,異鄉人如何找到安歇自身所在?無獨有偶由奇幻想像舞台,成為窺看台灣當代社會的窗口。《微塵.望鄉》突破向「南」看的政治命題,不僅只有交流合作,開始以平常家居裡的小小故事,帶出那些異鄉人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從生活中尋找更多文化構通的可能性。《微塵.望鄉》取名詩意,但內容充滿更多淚水與情懷。 編劇在臉書說:「難得的普遍級,然後讓你笑著回家。」衷心希望,我們除了「阿翰po影片」的阮月嬌外,還有一個個剛開始構築的跨文化理解。

文字|李英勝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 巨型人偶的莎劇變奏

莎士比亞該怎麼演、又該怎麼看?其實是同一個問題。是該在露天站席待上兩、三個小時,即時互動、感受當下,近距離同哀樂;又或蒞臨國家劇院、端坐絨布椅,遠觀一台演員嘻笑怒罵、漸趨瘋狂。彼得.布魯克所謂的「神聖/粗俗」結構,在觀、演兩方皆能受用,或許可以轉化為一個簡單的提問:你是否曾被莎士比亞逗笑過?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由一台雜技演員、舞者、樂手,操縱著巨型人偶:出自《仲夏夜之夢》戲中戲「皮拉摩與提絲比」(Pyramus and Thisbe)的經典愛情故事。由此延伸「戀人」身分,讓他們不只是希臘傳說人物、舞台演出戲偶,更代表莎翁劇作中的每對男女、世上的所有佳偶或怨偶。俄國導演克雷莫夫在此戲展現的獨到之處,在於他能將愛情的美好與易懂的笑料,妥善分配、合而為一,取得某種精妙的平衡,打破操偶及扮演的身分,消融台上與台下的隔閡;如戲如夢,卻全然真實。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愛樂開心音樂會—亞諾斯卡重奏團

你有Janoska Style嗎? 音樂可以是一種遊戲,一個和大家分享的遊戲。音樂會也可以像遊戲實況一樣的感受,不用你正襟危坐,也不用在樂章結束後才鼓掌,或許最好選擇就是Janoska Style。 近兩年在歐洲爆紅的亞諾斯卡重奏團(Janoska Ensemble),是一群在歐洲的菁英樂手們,不甘於現有的音樂風格,建立起根植於古典傳統,表現出爵士、流行音樂、世界音樂特質的獨特風格,他們打破框架、放大格局、親民、熱情,獨樹一格,也隨即被古典樂精品德國DG唱片公司網羅。 Janoska Style可能代表的就是快樂、自由,最直白的形容就是「玩音樂,耍得開」!難得有場「古典」音樂會可以讓你笑著看,笑著聽,這可能是第一次全新的音樂探索。

文字|陳彥名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