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私回憶/1993-1994.傅永和
我在NSO演奏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記得是一九九三或九四年吧!當年NSO還是早上彩排,晚上演出。某次演出,傍晚六點我先到舞台上熱身時,譜架上沒看到其中一首作品的分譜,當時心想也許譜務同事還沒有放上來,也就沒多問。但,隨著時間愈來愈接近演出,其他同事也紛紛上台熱身,眾人都沒看到分譜的蹤影,這才發現全團的分譜竟然被「偷走了」!這下可不好玩,指揮當下隨即決定,從樂團譜櫃內拿另一個作品出來,臨時更換曲目,於是,在完全沒有練習之下,我們晚上硬著頭皮直接演出所幸演出過程一切平安,音樂會表現也讓觀眾反應熱烈。該說是樂團平日訓練有素,危機處理得宜呢?還是「樂譜被偷」這事,實在太匪夷所思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物私回憶/2001.徐開塵
二○○一年春天,我接下為「國家文藝獎」得主舞蹈家羅曼菲撰寫傳記的工作,開始走進她的世界,重新認識這位舞台上、人群中眾所矚目的舞蹈明星真實的人生故事。眾人眼中她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其實萬丈紅塵於她,如人間道場,為情而生,為愛而舞,都是修行,她只是選擇以「舉重若輕」的態度面對人生考驗。 談自己,她總是雲淡風輕帶過。唯有話題落在舞蹈,尤其是如何為年輕世代開創新舞台時,才見她目光炯炯,神采飛揚,有說不完的構想。還記得曼菲應媒體要求召開記者會說明被詐騙集團騙錢的那天,會後我倆一起用餐,她已將錢事拋諸腦後,反而急於推薦有潛力的舞者,熱切討論如何幫助他們找資源找機會,那是二○○五年初秋,她生命結束前半年。當時我難掩心中感動,對她說:「台灣舞蹈界有妳真好,那些年輕孩子真是幸福。」她淡淡回應的一抹微笑,從此留在我記憶深處,一如她的人,她的舞蹈身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2003.林懷民
想起劇場,總會想起沒做好的部分。例如,《九歌》開演後,發現一朵荷花角度不對。大腦因此主動delete劇場的記憶。有些刪不掉: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台美斷交,嘉義體育館,雲門首演《薪傳》,觀眾沸騰;或二○○二年布拉格歌劇院全團食物中毒,上吐下瀉,「靈魂出竅」演出美得驚人的《水月》。 忘不了墨爾本歌劇院。一九八八年雲門在那裡作暫停前的最後演出。十五年後,《行草貳》(最近我把它改名《松煙》)獲邀為墨爾本藝術節開幕首演。 幕起,楊儀君獨舞,三兩個動作,觀眾便沉入專注的寂靜。隨著舞蹈的進行,舞者和觀眾同步呼吸,劇院凝為張力十足的磁場。舞近終結,兩片背幕往下,往左聚合,背光框住溫璟靜的身影,像剪紙,觀眾集體發出一聲滿足的嘆息 兩周後,我們在洛杉磯接到墨爾本藝術節的電話:舞評家和觀眾把《行草貳》選為最佳節目。那是舞者興致勃勃學習導引和內家拳幾年後,初步得心應手的成績。我記得那聲嘆息,也期待新一代的雲門舞者累積出集體的得心應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2003.高愛玲
音樂劇《貓》在國家劇院演出那年,某一場主辦單位邀請某國外交官員來看演出,官員夫婦遲到了,偏偏他們的位子在第一排,是樂池增加的座位,距離舞台非常近,加上那對夫婦體型非常龐大,一坐進去膝蓋都快頂到舞台了。坐了十分鐘後,他們覺得不舒服,走出劇場說要離開。由於對方是國外使節,就這樣讓他走實在不太好,我們當下安排了貴賓室的其他座位讓他們坐。沒想到才坐進去那兩個空位原先的貴賓就來了,對前台來說這非常尷尬我們是不能讓觀眾隨便換座位的。但這又是當時唯一可以應變的方式。主辦單位和我們連忙向這對國內銀行界的貴賓道歉並說明原因。幸好他們也覺得理當尊重外賓,在三方都OK的情況下,總算解決這個臨時狀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2004.萬芳
歌手是上了妝在相處,在劇場,大家是卸了妝在相處,我非常喜歡。 二○○四年,我在高雄演屏風的《西出陽關》。同一天晚上金鐘頒獎,我因為《冷鋒過境》入圍。戲的大結尾是我唱完《王昭君》,空中要落下三千個紅包袋。當天唱完,沒有落下。我想,完蛋!工作人員忘了。我pose的手要不要收回來?但燈還亮的?這時候,就看到國修老師從側台拿麥克風出來,滿眼是淚水,公布我得到金鐘獎最佳女主角。三千個紅包才落下,大家推了一個大蛋糕出來,在舞台上慶祝。我非常感動。這是我得到的第一個戲劇獎項,而我第一次演戲,就是屏風的《莎姆雷特》。在舞台上,被國修老師頒這個獎,我覺得比走金鐘獎的星光大道,要有意義太多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2005.蔡柏璋
那時年紀小,第一次在外面做戲。 場館的設備有欠周慮,導致某位工作人員受了傷,進醫院縫了好幾針。 內憂外患都還忙不過來,便接到一個神秘會談邀約:關於該設備所造成的人員傷害後續處理。 「關於這整件事情,我們希望可以私下解決。」 場館派出頗具身分地位的大哥前來處理。 「你也知道我們場館的大老不希望把事情鬧大。」大哥認真地看著我稚嫩的雙瞳。「你們年紀都還小,我建議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畢竟如果你們未來還想在劇場界混,還是小心一點。」 一心懷抱著闖蕩台灣劇場界的夢想,面對這樣溫和的恫嚇,著實嚇壞了。 「要是因為據理力爭,惹火大老,未來沒有辦法在劇場界立足,怎麼辦?」我怯懦地想著。天秤上擺盪著「劇場前途」和「道義勇氣」。 事後選擇了道德勇氣。多虧友人請到知名八卦週刊記者現場跟拍報導。場館自知理虧,馬上有誠意地負責後續。 我當時沒有guts,我自己知道。 我會永遠因為腦中曾經閃過那「為名而妥協」的想法而自責。隨著年齡增長,我深深理解,一個沒有guts的人,是沒有資格用劇場這麼神聖的場域來和觀眾對話的。 回歸一個人該有的勇氣和價值,才是所有創作的根本。 三十歲了,我心裡想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2005.劉培能
《如夢之夢》改裝國家戲劇院,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變臉」。 劇院被顛覆成環狀舞台。降下原先舞台正中央的平台,裝了兩百多名觀眾,為了符合消防法規,還找了兩百多名學生做逃生演習。國家戲劇院的觀眾席上方,我們又搭建階梯式的觀眾席,高度幾乎連接二樓;坐在那裡像在外野看球,很舒服。因為工作人員有兩百四、五十個,東西多、戲又長,後台所有空間都要用;我從來沒花這麼多心力測量,從一樓到三樓,整個平面,連一公分都要計較。 時間也是很大的挑戰。演出七個多小時,觀眾休息一個半小時。每次中間preset完、我檢查完,觀眾又要進場了。我做了卅年劇場,從來沒有手上的checking list,寫進來的永遠比劃掉的多。每天凌晨三、四點結束,早上八點又來;第一週就在半夢半醒之間度過,連裝台過程也很「如夢之夢」。有一天半夜做到沒螺絲,我去一家廿四小時的五金店買,買了大概兩千根,店裡只有一個人,我陪他一起數,數到睡著 整個變臉計畫很奇特,又非常完整,畢生難忘。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出私回憶/2010.賴德和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NSO演出我的創作《吾鄉印象》交響曲。那首曲子的鄉土性強烈:第一樂章是南管、第二樂章是北管、第三樂章是原住民音樂、第四樂章是現代音樂。赫比希指揮過不少當代、前衛的音樂,那對他不陌生,但我想,前三個樂章對他來說,是很陌生的文化。我們練習時間不多,平常還沒發現什麼特殊之處,到了演出上台,非常精采,團員跟指揮的默契讓我很震撼。對一個外國指揮來說,他精采地抓住了陌生的文化。 記者會上他說:「第四樂章是廿二世紀的新音樂」。我想這話有褒有貶,也相信這作品對他來說,還是有很多問號。比如交響曲的四個樂章,竟然風格完全不同,這在西方傳統的音樂架構中,可能無法想像。但以我一個創作者來說,那場音樂會很讓人動容。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戲私回憶/2011.吉米布蘭卡
二○一一年七月三日下午一點半,地點在台北市的雷克雅維克實驗室,約莫三十到四十個愛看戲的觀眾,終於有機會在網路以外的真實世界相遇。開心地從自己看的第一部戲、自家的劇場收藏(票根、節目單等),一路聊到接下來的看戲計畫。這是批踢踢Drama版的第一次版聚!(批踢踢ptt.cc為一電子佈告欄,下載bbs軟體後再輸入網址,即可使用) 劇場比起電視電影,仍是偏小眾的文化,不像電視電影那麼好找咖。雖然大夥兒在網路上聊得起勁,但終究是對著個素未謀面的人說話。真要揪團看戲時,總是無法勇敢地跨出那邀約的一步。所以啦,見面三分情,版聚一辦,大夥兒話匣子一開,感情自然就熱絡,也就沒什麼好害羞囉! 這次的版聚辦得很成功,我自己也多認識了不少戲咖。雖然各自有工作與課業要忙,但透過噗浪與臉書彼此推坑買票,看完戲後還能在網路上作即時討論,觀眾間的交流互動一直都在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
一九九○年代初期,國內藝文資訊缺乏,每月發行一次的藝文雜誌,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少數管道。如今,網路時代來臨,藝文資訊的傳播比以往更快、更直接、更便利,只要在google輸入關鍵字查詢,第一手資訊鋪天蓋地而來,表演藝術類雜誌的角色變得尷尬、模糊,被需要的比率也日漸降低。當然,網路不可能完全取代雜誌的專業性,但藝文媒體生態、角色的調整和改變,重新找到存在的優勢與定位,是所有媒體工作者必須思索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茫茫網海中 期待一個公正客觀的平台
未來,在表演藝術圈,或許相關的報章雜誌真的會消失或是僅有少量的印製,但必然會出現一或多個強而有力的平台,它們將統整電子化後的所有訊息,以極有效率的方式呈現在所有進行過選擇的觀眾面前,這的確值得期待,畢竟這樣有效率多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類刊物 紙上舞台秀
編按 出版界的一句老話:要害一個人莫過要他辦雜誌。當中「為害最甚」的,恐怕又以表演藝術類雜誌拔得頭籌。表演藝術向位居小眾邊緣,在「文創」搖著一桶金叮叮噹噹走來前,表演藝術絕非「一門好生意」,相關雜誌更不可能是。然而浪擲千金/熱血者永遠所在多有,編輯室特別蒐羅同道中人前仆後繼的心血成果進行紙上展演,供讀者一探表演藝術類雜誌的生態演變。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閃耀西洋的東方之星
十一月中旬,日裔指揮小澤征爾率領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十一日在來來飯店所舉辦的抵華記者會之後,本刊邀請曹永坤先生與這位國際級指揮家做了一次獨家專訪。 午後五點三十分,在小澤征爾下榻的房門外,我們在長廊下等候大師的到來;透明的室內電梯從十七樓的記者會場直下五樓,「噹」地一聲,大師出了電梯門,從彼端走來,大老遠就笑臉迎人,平易近人,像溫暖的冬陽。 在專訪之後,小澤征爾謝絕其他媒體的採訪,因為他要利用晚上的時間來讀譜;同時,他也邀慶曹永坤先生觀賞翌晨的彩排。 現在,就讓我們來親睹小澤征爾的「近距離特寫」
-
復刻選文 特別企畫
馬捷爾:廣泛的閱讀,是所有音樂專業人士都必須具備的態度
從踏入表演藝術的幕後工作開始,好像跟老先生比較有緣。既非藝文記者、也非以「筆耕」為業的我,竟然能在入行不到廿個年頭裡,有幸「私下」與三位世紀指揮大師「聊聊」:九○年代初期訪台時八十歲的傑利畢達克、曾三度訪華的小澤征爾(七十一歲)及即將二度訪台的羅林.馬捷爾(七十六歲)。 傑利畢達克親切如鄰家爺爺,隨時將你摟在懷裡疼愛一番;小澤幽默隨和,談起海鮮與麵食,片刻讓你食指大動;馬捷爾熱情快語,立即激起你對音樂的熱情、對知識的渴望。然而這三個來自歐、亞、美三個不同地區的音樂大師面對音樂時,卻又都嚴肅得不得了!不,不只音樂,他們的知識廣泛又豐厚,與他們對話,獲益最多的竟不是從音樂出發的觀點,而是從人本出發!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度過生命的難關,女人好自在!
羅曼菲和張艾嘉曾經見面的次數不多,對彼此的了解多來自報章雜誌,但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早已存在。前年聽聞羅曼菲一場大病,張艾嘉託人交待羅曼菲要常吃地瓜,這天,兩人見面相擁之後,第一句話,張艾嘉便問:「還在吃地瓜嗎?」削瘦但清爽的曼菲笑著點頭。 地瓜養生法,難怪羅曼菲家中廚房別的沒有,大陶碗裡死忠地擺著一顆大地瓜。 都有豐富多變的表情,靈動清澈的眼神,這一天,兩個女人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誠懇而動人。愛情,讓她們的人生故事都染上同樣浪漫的粉彩;而各自不同的磨難經歷,反映在她們近期作品中,也竟有著同樣「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淡然與幽默。 家,是曼菲最想待的地方,也歡迎朋友一起來分享;家也是張艾嘉最重要的生活重心。在羅曼菲分享的家中客廳裡,第一次,張艾嘉吐露了兒子奧斯卡被綁架時,身為母親的當下心情;第一次,羅曼菲坦然談起了朋友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愛情,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愛情,也不會痊癒」的那場病。 歷盡愛情、折難與病痛,兩個女人都簡單,都自在,都漂亮!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聲音像女人,我必須小心溫柔地應付她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西班牙籍的荷塞.卡瑞拉斯(Jose Carreas)在二月下旬台北的兩場音樂會中再次展現他的智慧和音樂性。一位經年累月演唱歌劇明星要保持聲音的彈性和音色的明亮是需要相當費腦筋的,因為聲帶就像一把剪刀,常用而不知道如何保養就會愈來愈鈍,有一天只能用來砍樹枝,而不再能剪絲帛了。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梅葆玖 唱出消逝的文化氣韻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
復刻選文 特別企畫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鮑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為「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 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一月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21世紀?就快到了啊!
時隔十一年,現代舞大師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齡於四月再度訪台。為了將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留下紀錄,我們特別透過康寧漢舞團經理唐娜(Donna Richard)從中聯絡,敲定十四日中午十二點半僅僅半小時的時段裡,安排大師與台灣編舞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對談。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廖瓊枝 情深繫命歌仔緣
七十四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桂冠榮銜之多令人欽羨。但她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統歌仔戲的傳承使命。被尊稱為「廖老師」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說她命中帶「老師格」,絲毫無差,她在歌仔戲藝術上的授業,無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