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巴洛克兩位音樂大師
韓德爾vs.巴赫
一六八五年的二月,德國中部的小鎮哈勒(Halle)誕生了一位音樂大師,那就是後來叱咤風雲的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剛好差兩天就滿一個月後,德國的埃森納赫(Eisenach)的「巴赫家族」中也出生了一位代表人物,也就是後人最為熟知約翰.賽巴斯汀.巴赫(Johannes Sebastian Bach)。同一國籍、同年誕生、同為巴洛克音樂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出生地相距不過一百三十多公里,然而兩個相互傾慕的音樂大師,不僅始終沒有機會見過面,兩人一生的命運更是南轅北轍。 往前推,巴赫有七代的祖先都曾出現過音樂家;往後推,他自己的子孫又有好幾代從事音樂工作。前後相加,「巴赫」這個顯赫的姓氏在音樂史上,就整整延續了約莫兩個世紀之久,而且從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之間德國就有八十多位音樂家都姓「巴赫」!反之,韓德爾的出身不僅不是音樂世家,父親還嚴格禁止他學習音樂,因此一直到大學,他所學的還是法律。牡羊座的巴赫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德國,活動範圍也並不廣闊,但相反的,雙魚座的韓德爾卻旅行、留學義大利,周遊了各大城市佛羅倫斯、羅馬、威尼斯與拿不勒斯等文化名城,並且結識了當時義大利歌劇音樂界的許多大師級人物。往來英國與德國之間,最後定居英國。享受過極為風光的日子,也經歷歌劇院倒閉破產的危機,直到在《彌賽亞》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轉移宗教音樂的創作再度贏得了事業的高峰。音樂上,巴赫擅長使用對位法作曲,多寫作複音音樂,注重曲子的構成、器樂性及音重疊的要素;但韓德爾並不擅長對位法,所以並不多用,反而偏向於旋律性、聲樂性,配以偉大的進行和弦。
-
藝遊在他方
東西薈萃的藝術京城──聖彼得堡
到聖彼得堡遊玩,時間永遠不夠,你的胃永遠裝不了各家跨國連鎖飯店在新俄國砸下重金料理的大餐,眼睛也來不及看完所有的宮殿、宅邸、莊園、教堂、運河筆者建議,不識俄文的遊客,如果是為了聽音樂會來到聖彼得堡,可透過當地的旅行社購票,乃是省事一途。若問聖彼得堡愛樂廳附近的景點,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沿著涅夫斯基大道一遊。 涅夫斯基大道沿線,風光無限 我們姑且將涅夫斯基大道當作台北的忠孝東路。由聖彼得堡的地圖(見圖)便可一目瞭然,從地圖上方延伸,就是「隱士盧」博物館和冬宮,在圖下方自上向下(參考指北針就是由東南向西北)沿著涅夫斯基大道(Nevesky Prospect),首先看到的是圖上的的右方第一條水平延伸的Bolshaya Konyshennaya,這條路與下一條Malaya Konyshennaya都有相當寬闊的林蔭大道與行人徒步區,徒步區兩旁只有車行單行道,沿路遍布許多小店、咖啡館和餐廳。 當我們走到Malaya Konyshennaya時,各位一定不會遺漏右手邊那幢巨大無比的喀山教堂(Kazan Cathedral/Kazansky Sobor)。這幢半環形的建築物,由沙皇保羅一世委託弗隆尼辛(A. Voronikhin)建造。建築師忠實地將沙皇造訪羅馬時非常欽羨的聖彼得大教堂複製過來。大教堂於一八一一年竣工,半環形的柱廊由四排每根十三公尺高的科林斯柱排列而成。中央的大教堂高七十一公尺,以十六世紀出土、有著許多神跡的「喀山聖母聖像」來取名。 在喀山大教堂斜對面的運河邊,您會看到一幢非常有特色的建築物,這就是聖彼得堡市書屋。俄國每個城市都有一間最主要最巨大的書屋Dom Knigi,但這種規模已經不只是家書店,筆者寧稱其為「書屋」。 書屋旁的這座橋就稱為喀山橋,底下是Griboedova運河。這是條有相當多遊河小船營運的運河,原因是聖彼得堡的另一大地標就在附近(在地圖的右方延伸),有一片與小小的運河不成比例的巨大多彩建築群,這就是鼎鼎有名的「寶血教堂」。寶血教堂貼切的翻譯應該是「濺血教堂」(Savior on the Spilt Blood),是為了紀念一八八一年在此遇刺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所建。亞歷山大二世事實上是沙皇王朝中少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卡門》、《陪我看電視》
《尼貝龍根指環》的印象已經乾燥,莫札特三部曲的花俏道具也已裝箱。現在更期待的,還是陶醉在最挑戰感官的《卡門》。看簡文彬這個不設框的風流才子,怎樣指繪出交織香水、酒水和血水的肉慾大戲。卡司好得不得了,由獲獎如雲的女導演贊貝洛(Zambello)執導。把二○○六年她在英國柯芬園大受好評的製作,授權澳洲歌劇院,搬到台北給簡文彬和NSO做定彩。簡系班底陳美玲、王凱蔚、廖聰文演出配角。《卡門》這種「重鹹」的戲,如果指揮、導演、演員不夠嗆,戲就容易涼了。從網路影片來看,贊貝洛的手法還不錯,很直率、也善用道具做一些隱喻。我個人的期待還要高一點,簡文彬應該是加分點。 其他想看的是賴聲川《陪我看電視》,這是一部從大陸紅回台灣的戲,以一台電視機的旅途,顯影大陸三十年景觀。賴聲川的戲,型愈來愈明,某方面來說並非好事,但因題材特殊,還是非常期待一觀。果陀改編尼爾.賽門名劇《傻瓜村》,由李立群擔綱,相信已經有許多粉絲提款以待。小帥哥五嶋龍剛出道時,本以為是借其姐名氣走紅,但隨著近日活躍度提高,各種好評的累積,使他的聲勢甚至有超越其姐之勢。上回來台錯過了,這次應該會去一探究竟。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從異國情調到原鄉情懷
當耳邊響起比才的歌劇《卡門》時,大多數人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熱情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舞,然而這樣一部以西班牙賽維亞為背景,描寫一位放蕩不羈、挑逗著觀眾感官情慾的吉普賽傳奇故事,和浪漫優雅的法國印象,雖有著天壤之別,但它卻是道道地地法國出品,甚至號稱是法國歌劇空前絕後之作。 《卡門》的誕生,和十九世紀末巴黎掀起的西班牙風潮密不可分。當時,法國藝文界、音樂家們對於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的興趣高昂,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更掀起多元而廣泛的異國情調主義(Exoticism)。這股風潮所及,不僅讓法國音樂家醉心於西班牙風情,更成為這部正宗「法國歌劇」帶有濃郁異國風情的主要原因。《卡門》的音樂在法式抒情歌劇的規格下,比才還大膽地採用當時在巴黎相當盛行的哈巴奈拉舞曲為材料,讓它在「西班牙風格」的標籤後,成了一道由法籍主廚操刀的「創意西班牙料理」。也正因為如此,觀眾在聆賞《卡門》的歌劇時,聽到的我想不只是比才汲取多種音樂風格的才華洋溢,更是聽到了多元文化所激盪出來的無限想像。 相同地,台灣也是一個文化包容力相當強的島嶼,從原住民時期到荷蘭、明鄭、清領、日治到國民政府,歷經多元文化的薰陶與形塑,埋下了發芽的種子,其後在現代主義西方思潮的洗禮下,交相融合出一種以台灣為依據的獨特混血風格。而在此中最特別的,就是我們擁有極為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各族群有各自的重要祭典及歌舞形式,並且他們大部分都還保有了藝術文化最初的原型,這也是讓人最感動的地方。學習與接觸原住民,除了表象的歌舞外,重要的是也要學習他們對歌舞的態度、身體力行的「傳承」方式。本期我們從編舞家劉鳳學的新作《雲豹之鄉》出發,帶讀者走一趟藝術創作的原鄉巡禮,看在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下,台灣的原住民和藝術家如何保存屬於這個島嶼文化最珍貴的資產和寶藏。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國藝會 ? 文建會 ? 資源分布清楚
補助大餌,誰甘捨之?
2009.4.29 立法院去年底決議,要求文建會在二年內視國家財政情形為國藝會編足一百億元母金,至今文建會除表示現階段政府無力也無須補編另四十億元之外,據說文建會內部研議中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案,擬為多年來存在爭議性的文建會藝文補助的適法性,尋求解套之道。在最新版本的文建會修法說明裡試圖解釋文建會與國藝會的定位,指出「為明定本會(文建會)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分別執行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之獎補助業務,本條例第十六條有修法之必要性,以明文建會對獎補助事務之管理權限」。也就是說,一旦修法確定,將來不僅國藝會,文建會也得以此為法源進行藝文補助,外界解讀此舉有架空國藝會之嫌。文建會自己出手進行各項藝文補助,長久以來皆被質疑是跟國藝會搶當「資源分配者」;以國藝會的存在現況來看,政府成立一個藝文補助專責單位,給它一筆母金去投資,以獲利作為補助來源,結果不僅母金不足,進入微利時代後,每年要為獲利多寡擔憂。文建會與國藝會的角色職掌、權責關係,到底該如何看待?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美國報紙書評版吹熄燈號 轉戰網路發燒
眾聲喧嘩中的安靜思考
2009.4.12 面對金融海嘯的重創,靠廣告支撐的報業在景氣寒冬更是慘澹,而以精英讀者為訴求的藝文版面自然首當其衝。二○○八年七月,配合裁員減張政策,《洛杉磯時報》就裁撤書評版;今年四月《華盛頓郵報》也宣布「書世界」紙本版面取消,只保留電子版。在國內,報紙藝文版持續萎縮,《聯合報》的「讀書人」也於四月底吹熄燈號,相關劇評、藝評、書評幾乎在平面媒體上消聲匿跡。 報紙的藝評空間式微,網路的藝評部落格、平台卻大行其道。網路媒介的眾聲喧嘩,人人都是評論家,人人都有發言權。有人認為網路帶動藝文欣賞的風氣,樂見越多人寫藝評越好;也有人篤信報紙才有紮實內容,部落格並未提升知性討論的水平,多半只是觀後感想和標新立異的意見,不是真正的評論。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台新藝術獎揭曉 為何沒有官辦表演藝術獎 ?
產業規模成熟後,獎勵才有意義
2009.5.2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台新藝術獎,公佈第七屆得獎名單,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囲》,分別拿下視覺藝術類與表演藝術類的百萬大獎,吳天章的《懾相》則獲得評審團大獎。台新藝術獎是國內獎金最高的獎項,首獎一百萬元。 台新藝術獎是民間企業自行發起,以創作者和作品為評選依據;相較於唱片音樂界有金曲獎、電視界有金鐘獎、電影界有金馬獎,台灣並沒有一個分門別類鼓勵表演藝術幕前幕後從業人員的獎項。對表演藝術工作者而言,他們是否期待未來公部門也能舉辦一個如紐約百老匯「東尼獎」般,為這個產業量身打造的獎項?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他們的舞,是一場刺激的極限運動!
第五度訪台演出的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將以新成員展現五月份剛剛首演的新作《New Black新黑色》,此作以歷經毀滅後的新生與演進為發想,凡德吉帕斯與舞者試驗挑戰身體延展的極致與可能性:「《新黑色》由舞者、樂手和我一起構想最初的主題,從身體的自我時序、靈魂的不朽、人類激情的危險性等觀點深入探究」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一人趕串三十五角 單挑普立茲大獎劇作
向來拿歐美當代經典劇作練功的「仁信合作社」劇團,將推出二○○四年普立茲獎戲劇類得獎作品,劇作家道格.萊特的《我的妻子就是我》。這齣高難度獨角戲,除了在人性刻畫上有深刻及不同面向的探討外,更提供演員極大的發揮空間,在流動如蒙太奇拼接的場景和情境中,演員必須扮演三十五個角色,出入轉換令人咋舌。
-
藝號人物 People 當代中提琴巨擘
尤里.巴什梅特 帶著反骨披荊斬棘
作為當今世上最偉大的中提琴家,被譽為「中提琴界的帕格尼尼」,尤里.巴什梅特當初從學小提琴轉向學中提琴,卻是受了披頭四的影響?!就像是跟隨著披頭四的自由解放叛逆精神,巴什梅特也一路在音樂路上披荊斬棘,將原被視為伴奏樂器的中提琴,提升到世界級的獨奏地位,一改世人眼光!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歌劇魅影》訪台演出男主角
布萊德.利托:「魅影」的迷人,讓我唱再多次也不厭煩
二○○六年以精湛的表演,在國家戲劇院舞台上叱咤風雲的「魅影」布萊德.利托(Brad Little),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已經表演過超過二千場的《歌劇魅影》。在密集的排練及演出之外,他同時也是獵豹保護基金會(CCF)的一員,積極參與推廣保護瀕臨絕種的非洲獵豹,除此之外,他也抽空到美國各地的中小學演講,幫助患有閱讀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利托本身是位閱讀障礙者,而一直到他演出《歌劇魅影》之後,他才決定從這個陰影裡走出來,並利用自身經驗來幫助其他人。 今年七月,利托即將再次來台為台灣的觀眾第二度演出《歌劇魅影》,很榮幸在他來台之前,能夠有這個機會訪問到目前在美國彩排音樂會的他,在利托與這裡的觀眾面對面近距離接觸之前,讓我們先與台灣的歌迷分享他的生活及表演經驗。
-
焦點專題 Focus
《歌劇魅影》的10個不可不知
《歌劇魅影》久演不衰,靠的是哪些看家本領?三年前沒看清楚、沒聽到位的觀眾,今年可要把握難得的機會,瞧個端詳。本刊特別幫你惡補一下,舉出十項「《歌劇魅影》之不可不知」,讓你進場前先掌握要點,不然魅影到你身邊時,你就來不及唷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夫妻搭檔 彈出雙鋼琴火花
帕雷與陳佩雯 指間嬉遊浪漫音符
來自台灣的陳佩雯,與來自前蘇聯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的亞歷山大.帕雷,相遇在美國紐約,也在這裡成為一家人,更在此開展了兩人的音樂事業。除了各自的演奏與教學,兩人也合作雙鋼琴演奏,這次應邀返台,將演出韋伯標題音樂《邀舞》、蕭邦《C大調輪旋曲》、拉赫瑪尼洛夫的第一、第二號組曲,更特別的是演出國內作曲家陳揚譜曲、葉綠娜改編的《歡樂中國節》。
-
即將上場 Preview 聆聽未來大提琴大師卡普頌
跟著呂紹嘉 與NSO享受田園浪漫
頗受台灣觀眾歡迎的旅德指揮呂紹嘉,這個月將與NSO合作三場音樂會,再度喚起樂迷的熱情!前兩場音樂會邀請法國新生代大提琴家卡普頌合作,之後的「六月田園」則會演出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讓樂迷在音樂中徜徉詩意的田野風光。
-
即將上場 Preview 眼、耳、鼻、舌、心 五感齊用
林谷芳「茶與樂的對話」 領你體驗文化妙境
林谷芳教授開發的「茶與樂的對話」,以音樂與茶所內含的一些文化意義,如生命階段、四時節氣、山水屬性、陰陽風格等為座標,將相同屬性的茶與樂結合,並配合花藝的呈現、禪境的體現來相互對照輝映,讓茶與樂兩者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這擁有多年經驗的演出形式,將進入兩廳院的實驗劇場中,再度呈現觀眾眼前。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加拿大旋轉木馬劇團《小皮耶》
給「未完成的孩子」一座夢想的高塔
今年十歲的台北兒童藝術節,十年來每年暑假帶給孩子許多歡樂與藝術的感動。今年為了慶祝十週年,也呼應即將在台北登場的「二○○九聽障奧運」,兒藝節與加拿大「旋轉木馬劇團」共同製作了《小皮耶》,將演出法國素人藝術家小皮耶克服身體殘缺的限制,親手建造一座快樂旋轉的藝術基地的生命故事。
-
演出評論 Review
雲門次文化的前進與後退
雲門二團十年,羅曼菲的時代已然過去,從這五支跨世代作品的身體表現來看,這個小團體的次文化似乎正在改變中,一方面他們要延續雲門母體厚重的歷史與使命,另一方面,如何繼續在都會舞台上展現青春無畏的差異化個性,雲二似乎正在一個轉變點上。
-
演出評論 Review
理性與感性 一夜交錯的世代風景
林懷民的《望春風》!一個單一舞者穿著像小禮服又有點像私密襯衣的細肩帶連身短裙,戴著淡金色假髮站在燈火明亮處。她一人先是自己有地沒有地作著動作,而後音樂出,鋼琴版的〈望春風〉。英國鋼琴家史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把這首〈望春風〉彈成有一搭沒一搭、如首「敘述版」的曲子,把個女子獨處時的幽微、百無聊賴、又白日夢處處、顧影自憐的心情,款款道來,為〈望春風〉這首老掉牙的曲子,帶來了現代人人都能懂的新意!
-
演出評論 Review
在虛擬寓言與現實間自我催眠
《華》劇刻意塑造一個「兩極」的工作生態,走在一個模糊的虛擬敘事裡,用非常典型的人物,非常表面的對話,來呈現所謂一個公司王朝的權力更迭。小人物李想原在旁白裡敘述自己將在十分鐘後死亡,似乎成功營造了一個通俗劇懸疑的故事起頭;無奈的是,既要滿足寓言的象徵,又要鋪陳角色的內涵,「十分鐘」這個象徵著故事倒敘的時間表,也可能只能是虛晃一招。
-
演出評論 Review
華麗過後,依然寂寞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具備一切商業成功的元素,又有嚴肅主題可以讓觀眾在觀戲之後侃侃而談,卻不至於感覺受到挑釁冒犯,無怪乎滿場笑聲掌聲。只是,華麗上班族們看到自己在台上的形象而心有戚戚焉,卻不會因為李想的悲慘遭遇而心驚膽顫,更不會因為張威的旋起旋落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