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書
拆掉標籤之後
標籤本是好事,方便欣賞理解,尤其是音樂、繪畫與造型藝術,貼上一個「印象派」的標籤,也就讓人對於藝術作品創於何時何地,有了一點概念。但是標籤也很容易有誤導之嫌,一旦習慣,就難以擺脫,且不容易察覺標籤的限制何在。如此再來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這個乍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書名,顯然背後就有話要說了。因為當我們心中浮現「不然是要怎樣?」的疑問時,作者準備告訴讀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
藝@CD
從此岸到彼岸
生命終點的旅程,是人生必經之路,卻也是人類最大的未解之奧秘。東西方的哲學宗教,對「死亡」也有截然不同的領悟及解釋。偉大的宗教領袖聖嚴法師在今年二月三日圓寂,遺言的最後他說:「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如此對生命的澈悟,透過世界音樂大師何訓田的《如來如去》,我們得以撇開人世間的紛擾,內觀生命純淨的本質。
-
藝@電影
三月春天,電影紛紛起「舞」
春神來了,舞神也降臨了。三月電影從《舞舞舞》開始,帶動一連串「舞」片登場,港片、台片,好萊塢與寶萊塢,通通上陣,真是好個「舞蹈春天」!
-
藝@電影
走進前衛音樂大師的生活世界
這部紀錄片企圖參照《顧爾德的32個極短篇》的形式,透過多面向的角度深究葛拉斯生活的全方位,包括他在各個領域的創作、家居生活、生命哲學,親朋好友觀點等等。撇開他過去的成就不提,最令我訝異的是:看似輕鬆的退休生活,你知道他做了多少事嗎?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無獨有偶《影窗內的天空》
李察.布萊蕭(Richard Bradshaw)這位澳洲影戲大師我們並不陌生,無獨有偶最精采的光影作品《光影西遊記》就是和他合作的成果。融匯東西美學,他本身就是跨文化學習、創作的傑出例證。「光影戲」突破了「皮影戲」和「偶戲」的限制,讓演員與剪紙、物件競技,創造出直追電影分鏡的視覺與節奏變化。 《影窗內的天空》幾年前來過台灣,但經過《光影西遊記》,相信更多觀眾盼望看到布萊蕭的絕活。無獨有偶劇團除了原創作品,也積極與國際對話,這個月除了《影窗內的天空》,還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演出與裝置交叉互動的《間》。讓我們得以見識劇團的重要性不在規模大小,而在其有無源源不絕的創意,與交流的心胸和活力。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如果兒童劇團《小花》
年輕的時候,雖然也曾看過舞台劇,但真正愛上戲劇,卻是在為人母之後,還記得第一次帶著小孩去看「兒童舞台劇」,出發前已經心裡先有個底不外乎就是比較幼稚,唱唱跳跳吧! 沒想到,看了如果劇團的戲,讓我對「兒童舞台劇」完全改觀! 原來,給小孩看的戲,也可以做的這麼深刻,這麼生動,這麼震撼人心,兩層樓的旋轉舞台,還有投影動畫,演員們也不會因為觀眾是小孩,就隨便敷衍了事! 從此,我成了舞台劇的忠實觀眾,後來,我也推薦了許多的大人去看「兒童劇」,因為它夠深刻,而且,多一些赤子之心,在忙碌的工作過後,其實也是一種調劑身心的方式喔! 文字|林皓君,31歲,現職技術人員。喜愛看兒童劇,每個月看戲一到三次。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詩,它會回來
聽歌,是現代人正常的舉動。但是讀詩,現在卻成為一個普通上班族不太正常的表現之一。真的很奇怪,就是很難想像那個畫面,如果把在捷運裡每個掛著耳機的人,都置換成他們捧著詩集的樣子(也許真的會很奇怪吧)。但是詩與歌,本來應該是焦孟不離的,不是嗎? 前陣子我跟幾位同業說想出版一本翻譯詩集,霎時氣氛凝結,大家都不可置信地瞪著我,一陣尷尬、沉默,「其實它也是歌詞啦,也有同名的唱片發行和演唱會」我囁嚅著說。空氣似乎舒緩了點,我壯膽地說「那本詩集還有作者親自配圖,手繪的塗鴉」「字不多,那你就當一本繪本出好了,可能比較有市場」跑業務的朋友冷冷地啜了一口茶。「作者是誰啊?」「不要跟我說是一個老爺爺喔!」「他他算是前輩吧,也是老伯啦」「誰?」我的話無情地被打斷,只好輕聲地招供「Leonard Cohen,一位詩人、歌手、也是一個小說家」「啊?!」「那你怎麼不早說,他可是大名鼎鼎的」「是啊!我就是他的FAN,他的歌」「那你一定要找張照堂、還有馬世芳、對了還有出過他小說的那個主編」是的,他就是Leonard Cohen,一首在眾人詠嘆下,緩緩低吟的傳奇。 為了要跟大家分享這個傳奇,我們不得不請你回過頭去(如果旁邊有草地,就坐下吧),翻開雜誌,讓故事從五○年代後期六○年代初的「垮世代」說起那是一群以憂鬱、頹廢之聲吟唱吶喊的青年,以軟性的脫序扭轉了社會脈動,造就了一個以詩為搖滾的年代 曾幾何時,詩不復存,音樂猶在?讀詩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然成為奢侈。難道是心境變了嗎?還是空氣污染?在名嘴們為了菸害防治法的合理與否和如何使用消費券的話題而高聲論戰的時候,我闔上稿子,關掉電視,繼續神往那個遠離的世代,失落與詩的世代,詩的末代 但是,我知道詩會回來的,就像柯恩筆下的《渴望之書》詩中最後所寫: 我知道她要來了 我知道她會看 那就是渴望 這就是書
-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七屆的華文戲劇節台北開鑼
中港澳五團演出 各展身手解讀人生
第七屆的華文戲劇節再度移師台北,邀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香港影話劇、劇場空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及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共五個團體演出,連續四天馬拉松式接力演出,規模不小。這次各團推出的劇碼,多探討個人與家庭、社會或自我面對的困境,以不同的故事解讀人生,藉此機會,或可領略不同城市的生命異同。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發現未來大師系列—幻想 交響
鋼琴家巴佛傑 剔透琴音再現法國風
「NSO發現未來大師系列幻想 交響」音樂會中,再度邀來頗受樂迷青睞的法國鋼琴家巴佛傑蒞臨演出,將挑戰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與皮耶桑肯的《鋼琴協奏曲》,展現他拿手的法國風情。而白遼士經典《幻想交響曲》,也將在年輕指揮家費比恩‧蓋柏手下鋪陳作曲家的親身經歷。
-
即將上場 Preview 二○○九兩廳院情人節音樂會
把愛唱出來,《海角七號》也現身!
情人節音樂會就是要唱出濃情!兩廳院的情人節音樂會,由吉他與豎琴演奏家Roberto Zayas召集范宗沛、李哲藝、張中立等知名樂手,加上櫻井弘二的編曲,齊田佳子與古皓的歌聲,將演出包括《海角七號》片中曲〈一九四五〉等多首膾炙人口情歌。深情濃意,盡在此中!
-
即將上場 Preview 肢體音符舞團新作從「觀」與「聽」出發
華碧玉《觀。自在》 尋索內心自在豁達
肢體音符舞團新作《觀。自在》,由該團藝術總監華碧玉編作,傳達的不僅是肢體美或技巧動作,而在於從心靈出發、融舞蹈一爐、回歸身心澄明境界的傾力嘗試;作品從「觀」與「聽」出發,讓觀眾在舞蹈、音樂、琉璃裝置交織的藝術氛圍中,尋回內心的自在豁達。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悼念品特
品特過世了,在悼念之餘,也花了一點時間想,他對我,他對我們所有同行的具體影響是什麼?我發現幾乎所有當代在說故事的創意人都離不開他的影響。他用曖昧不清的表達手法表現出確切但經常隱形的危機(menace,此字也意味著怪物),其實早已成為一代好萊塢甚至於藝術電影的某一種標準模式。小說、劇場更不用說。他的作品讓模糊的人生觀正式合法化;他的作品讓後來作者需要提供給觀眾的故事情節大量減少,把過去會被視為作者失職的行為變得合法合理。我知道我在構思某些作品時,會不知不覺掉入品特式的編劇邏輯。可能最接近的是《新加坡即興》,到今天寫文章時才回憶起,該劇名向貝克特致敬,作品本身紀念郭寶崑先生,但骨子裡是受品特編劇邏輯及美學影響甚深的。 品特獲諾貝爾文學獎時,我當時寫了一篇短文,在此提供給《PAR表演藝術》雜誌。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出塵到入世─品特的最後歷程
貝克特和品特的這些作品都在聲討極權專制──他們早期作品中的抽象外力,已經具體化為現實中的政府勢力。雖然兩人攻擊的對象不同:貝克特針對的是假共產主義之名的東歐獨裁者,品特針對的是假自由民主之名的英美侵略者。但共通的是,他們已從提煉現實成為完美形式的現代主義創作者,轉變成以藝術積極介入公共領域的知識分子。
-
演出評論 Review
劇場裡,也有「鬼」打牆?!
人間如地獄、認同的寓言與大小我的衝突是去年底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新點子劇展」系列作品的幾個主題。不知是不是犯著了什麼鬼魅之誡?這幾齣戲似乎都呈現了一種「懸念未決、言猶未盡」,甚至原地打轉的概念窘境。然而,即使說的故事不盡完全,這三齣戲在導演執行、跨界合作與表演行當上,仍舊展現難得的企圖與鬥志。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是天津包子,而是冷凍包子
說《寶島一村》是仿作,不是質疑劇中人物情境,是否以真實的生命經驗作為創作基礎,也不是否定觀眾(編導心中村子裡叔嬸兄妹)的笑淚掌聲,同樣有真實的生命經驗以為呼應,但從老趙、小朱、周寧這三家人的故事裡,我實在看不出所謂眷村既多元又融合的面貌,或者竹籬笆內的社會與籬笆外的世界有什麼特別的差異。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洋基隊總教練來帶中華棒球隊……
當然,NSO與中華棒球隊的類比是張飛打岳飛,史拉特金在美國的地位與洋基隊總教練也不可等同論之。但當史拉特金驅使NSO爆發雄渾的力道時,坐在台下的本人,腦中卻不斷浮現著這樣不倫不類的比喻。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組合語言舞團」二○○八年十五週年的公演,以「日光玉」為主題謹慎地從舊作中選出兩支舞作重製與一支新舞作的方式,匯聚組合成清新雅緻的經典製作。這三支舞作分別是藝術總監楊桂娟及姚淑芬、林文中等不同世代、不同思維的編舞家,共同以不落幕的日光精神,共振出一場光潔姣美的舞宴。
-
其他分類
沒有舞台,我們創造舞台
九十七年九月底迄十一月廿三日為期八周的「衛武營劇場學苑」的歌劇工作坊,更是南部第一個歌劇工作坊,堪稱南方聲樂界一大盛事;從踴躍參加甄選的歌手,到發揮高度敬業熱忱的學員,使二○○八的「南方歌劇工作坊」,呈現Opera Gala般的節慶氣氛。
-
新藝見/新銳藝評
真實比美更重要
叫筆者最不能接受的,要算是終場的處理。導演自始就運用音樂搭配肢體/舞蹈,為每個場景定調;投影、光影與歌隊的使用,使得寫實與表現手法互為加分。此時瑪麗已死,只見伍采克加入群舞,舞曲喧囂,完全掩蓋謀殺之後的錯綜、驚嚇、斷裂、茫然等深刻歷程。也許是為求調性統一,終場群舞場面雖美,卻滿溢到歌舞劇的質感,殊是可惜。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有文字沒建築
《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使用了路易.康的文字語言,卻僅止如此,並沒有分析,也沒有再詮釋。觀戲過程完全感受到語言的虛無、文字的空泛。文字若失去背後的意義,beauty僅只是b.e.a.u.t.y,不是美。大量「視覺系」的圖樣、文字,DJ的演奏音響表演,充斥現場,我卻離路易.康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