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舞蹈劇場風潮 1980s-1990s
碧娜式身體 權力與論述的角力戰場
早在八○年代,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就已經在台灣悄悄地展開了創作的影響力。隨著當時解嚴、社會運動的興起,編舞家們以舞作反映對社會議題的思考,而舞蹈劇場的形式正適合進行這樣的呈現,林懷民、陶馥蘭、蕭渥廷等編舞家,即以這樣的「碧娜式身體」,進行各種論述、權力的辯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年輕編舞家的鮑許熱:1990之後
揭露底層、吶喊自己的台灣舞蹈劇場精神
碧娜.鮑許的創作影響,在年輕一代的編舞家身上仍持續延燒,或像伍國柱、賴翠霜直接負笈鮑許母校福克旺舞蹈學院吸取舞蹈劇場源頭養分,或如布拉瑞揚以舞蹈劇場的精神,呈現對社會的強烈批判;另外如吳碧容、姚淑芬、何曉玫等都在舞作中各自發揮。對動作情感真實性的要求、人性的關懷與批判意識、舞台空間的使用、蒙太奇式的拼貼結構等舞蹈劇場面向,已成為台灣編舞家可以自由運用的元素。
-
戲劇
殘缺的肉眼.折扣的心靈
可惜的是,在台北的演出,且不論因巡迴而減少的場景,上述極美而撩亂的視覺眼見帶來的卻是表面、制式且空洞的表演,缺乏最重要的心靈感動。台灣觀眾付出了一流的高票價,欣賞到的卻是打折的演出。
-
舞蹈
擬古舞劇如何再創新局?
在剝去特定的角色、佈景與隱約的情節框架後,漢唐樂府的舞台演出,於樂曲風格與舞蹈設計的核心內容上,其實並無太大差異。新加入的肢體語彙,如《洛神賦》的六龍拳舞、《韓熙載夜宴圖》的僧人棒舞,往往與原先的梨園身段在肢體調性與表演的完成度上有明顯的差距。這或許是漢唐樂府在征服國際舞台後,下一階段的發展中必須思考的課題。
-
舞蹈
格子與爬出格子
我在這兩個不相干的節目中,看到了共通點,就是那一眼可以辨識的「單純」。是種在國內這個環境幾乎「不怕笑」的率真與堅持,且對人生的理想性。不是「白癡」,而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水滸》兩好漢 回歸傳統搞叛逆
對談時間:八月十五日 對談地點:NEWS98電台錄音室 對談主持:廖俊逞 記錄整理:廖俊逞、張孟穎 八月二日,當代傳奇新作《水滸一○八》記者會上,導演吳興國、編劇張大春兩人特別挑選「水滸味」濃厚的茶酒館,以「水滸英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方式宣告兩人的合作;好酒下肚,兩人即興唱了一段《二進宮》,吳興國唱老生、張大春扮花臉,秀出張大春不為人知的好京嗓。 張大春從小看戲,長大後接受嚴謹的中文系教育,吳興國則是劇校坐科,師承台灣京劇四大老生周正榮。這兩個傳統背景深厚的創作者,在以外人看似離經叛道的革命姿態,闖出自己的新江湖後,卻又不約而同地回到傳統的路上,在古典裡挖掘創新,在前衛裡發揚傳統。趁著《水滸一○八》的合作,我們請他們聊聊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傳統叛逆,以及他們的革命水滸。 問:兩位是怎麼認識的? 吳興國(以下簡稱吳):我認識他很久了,搞不好他也認識我很久了。我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面做事,很早以前他寫過電影劇本,我也讀了很多他寫的小說,最厲害的是《城邦暴力團》,五十萬字。最主要還是透過電台,我以前上飛碟宣傳時聽他在廣播說書,一聽就上癮了。他對傳統經典相當熟悉,用文學或古典小說的方式來說武俠,尤其面對這種大型小說思緒要很清楚,要把那種味道說出來,非常不容易。 後來慢慢了解,他非常懂京劇、也唱京劇,而且大春因為家庭的關係,從小就看京劇,他會把真實表演的感覺和文學作品結合,那是我在大學時候上過俞大綱老師之後,第二次這樣子接觸古典文學小說。所以,感覺這次請大春來寫《水滸傳》會非常過癮,我們一起改劇本時就會哼哼唱唱,當然我知道他忙得不得了,我們聊過才知道,在電台說書好像是他的副業,他想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包括為下一代做一套古典文學的教材,這是一個很長遠的路,你看不到盡頭。 張大春(以下簡稱張):我大概五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看京劇,興國在學校演出時我就看過他的戲了。這很特別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站在世界之高 打造藝術的遼闊
八月上旬出刊的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製作了「全球教育」專題,其中探討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所將面臨的一項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與資源重整的趨勢,使得培育人才的大學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未來,大學教育將面臨國際化的競爭和挑戰,學生擁有的是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自主權,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遷、全球化的影響,以及資訊交換模式所帶來的便利性,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者所需思索的重大課題。 然而,高等教育中的藝術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下,面對的卻是尋求具有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發展模式,兼具多元與在地文化的延續、發展與鏈結的兩難。今年,適逢台北藝術大學創校二十五週年,在回顧與前瞻的時刻,我們專訪現任校長朱宗慶,請他談談打造北藝大為國際專業藝術學府的願景,以及在國際交流上,如何建立合作的網絡平台,共創一個資源分享及良性競爭的生態,以及他對高等藝術教育全球化議題的思索和觀察。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由音樂領軍 把台灣「秀」出去!
七月上旬時,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以「無任所大使」身分,帶領國家交響樂團(NSO)出訪日本,在札幌、釧路兩地演出,並成為太平洋音樂節首度邀請的日本以外亞洲樂團,而演出之精采,也獲當地音樂家與樂評的好評。陳郁秀表示,未來更希望把NSO帶到歐美,打造NSO成為台灣的音樂品牌,最重要的就是把台灣優秀的音樂文化展現給世界看,為台灣外交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飛躍廿七 前衛再前衛
蒙彼里埃舞蹈節已經廿七歲了,節目選擇依舊犀利前衛。今年的歷史緬懷主題正是該舞蹈節創辦人、九二年時因愛滋去世的編舞家多明尼克.巴古葉,八○年代的法國「新舞蹈」運動已成懷舊古蹟,新一代編舞家們在這個南法大城丟出他們自省更新的腳步。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越「老」越激進 堅持用戲劇改變世界
超過一甲子的亞維儂藝術節,已經有「三代」的觀眾前來捧場,但仍堅持以戲劇向現實發聲,志在改變世界。此次藝術節劇目,便明顯地針對當前世界的危機發聲。文化差異、族群問題、性別與性向、個人與時代、強權與弱勢的對峙等議題,爭相浮出檯面。而在藝術節的OFF部分,六個台灣小劇場團體也組成連線上陣,連演廿三日,贏得當地媒體的好評。
-
藝視窗 News
表演藝術聯盟「劇場A to A+」文化論壇九月上場
【台灣】 表演藝術聯盟「劇場A to A+」文化論壇九月上場 體驗經濟時代,想要成為優秀的劇場經營者大不易,該如何與觀眾有更多共鳴,取得令人稱羨的票房金鑰更是一大學問。繼二○○五年談創作斷層問題、二○○六年 市場行銷問題後,表演藝術聯盟於九月份將舉辦五場文化論壇,延續前兩年的議題,集結藝文界大師共同深入探討國內表演藝術場地及其管理機制問題。 「劇場A to A+」文化論壇,今年邀集平衍、劉叔康、于國華、王文儀、溫慧玟等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主持論壇講座,以「通路」為主軸,提出問題並加以剖析現況。從「國外劇場經驗」回過頭檢視「國內表演場地現況」;再從「國內表演場地經營處境」出發,談到「國內表演場地的卓越策略」,最後提出「我心目中的A+劇場」作結。講座於九月份每周六下午二點於台北誠品敦南店B2視聽室舉行,活動網址www.paap.org.tw/2007forum/index.html或 電洽02-27007759。(林宜嫈) 咖啡館的舞台風景「林宜毓舞台設計展」九月開幕 劇場設計師林宜毓邀請您喝咖啡、聊天、看舞台設計展。「此情此景─林宜毓舞台設計展」將在「咖啡黑自家烘豆」展出,九月一日開幕,展覽為期一個月。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碩士、國立戲曲學院劇場藝術學系講師的林宜毓,多年來致力於舞台視覺美學,融合東西方戲劇經驗,投入台灣劇場工作也有十幾年,曾用傳統戲曲設 計手法妝點西洋名劇的舞台,如《特洛依的謬思》、《仲夏夜之夢》。也曾與河洛歌子戲團合作《良弓吟》、《梁皇寶懺》等古裝大戲。這次展出的舞台設計以充滿 東方禪意的「空」為主題,將現代流行的極簡風放入傳統戲曲裡,如此簡單卻能輔助觀眾更聚焦在台前演員的一舉一動與情節發展。簡言之,就是林宜毓想貫徹的 「不搶戲」原則,將舞台看作虛實相生空間。「跨行」服裝設計的他,也將在這次展出呈現作品。活動網址www.wretch.cc/blog /cafenoir915article_id=15301279。(賴映潔) 第三屆音樂人才庫
-
藝術家的OFF學
日出婆羅浮屠
赤道正午太陽曬得人焦躁昏亂,佛塔上毫無遮蔽蔭涼處,遊客頂著烈日的攀爬速度顯得延宕遲緩。他突然從階梯竄出,穿著包裹緊密的西方小丑彩衣,大汗淋漓。原來他是熱門觀光景點尋常可見的著裝演員,靠著戲劇造型與人合影營生。
-
一本藝術經
劉墉 暢銷作家的冷門熱血
提到劉墉,大家想到的關鍵詞可能都是「暢銷作家」,但,這只是他人生諸多面向中的一個,此外,他是專業畫家、冷門專書出版人、詩人,曾是劇場演員與導演,把大陸的出書版稅拿去蓋希望小學、捐贈慈濟出的冷門書名單遠比熱門書長,底蘊厚重勝過檯面風光,沒看到的永遠比看到的還多。沒錯,這就是劉墉。
-
專題
魏海敏 北方麵點與台式美食 健康輕鬆入口
在京劇界,相信國寶級旦角魏海敏無人不曉其響亮名號,她的身段、扮相與戲曲力道,更是難能出其右,幾齣經典名作如《慾望城國》、《霸王別姬》與梅派經典戲《穆桂英掛帥》、《貴妃醉酒》,都令觀眾如痴如醉。然而又是什麼的美食小吃讓魏海敏三顧茅廬,相信讓人期待。
-
專題
周書毅 龍山夜市 品嚐精采古早味
身為七年級生的優秀舞者,同時也是編舞家的周書毅,看著他清瘦的外型,彷若以為他與美食關係無多,但其實舌尖底下,他對於飲食品味有著細膩深刻的體會,這回且讓周書毅擔任領頭嚮導,帶著我們遊覽他再熟悉不過的龍山寺夜市。
-
藝@CD
來自原林,純真歡樂的天籟之音
美麗的歌聲,來自於鰲芭這個最美的部落。由該處青葉國小的魯凱族孩子們所錄製的《鰲芭!最美的部落》,整張專輯包括了母語傳統歌謠、母語創作新曲與團康民歌,內容貼近原住民的生活、習慣、禮儀與信仰,在傳承、融合與創新之中,當然還包括了這「歌唱的民族」樂觀開朗的天性和天生的好歌喉。
-
藝@書
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帶你尋找藝術的意義
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帶你尋找藝術的意義 《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 鍾明德著 書林出版 劇場的本質為何?演員在劇場裡又是扮演何角色?一九六○年代中期,波蘭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以「貧窮劇場」(Poor Theatre)的理論和實踐撼動了歐美前衛劇場界。葛羅托斯基提出「少即是多」的概念,讓劇場回歸到舞台上演員和舞台下觀眾面對面直接的交流,不僅是劇場的本質,更是新興媒體所無法取代的。葛氏對藝術的精神性探索,啟發了無數藝術工作者,影響力延續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時光荏苒,葛氏辭世轉眼已經要十年了。聯合國已頒訂二○○九年為「葛羅托斯基年」,以茲紀念葛氏逝世十週年,葛氏接掌「十三排劇坊」五十週年,以及「波蘭劇場實驗」解散廿五週年。你還不認識葛羅托斯基嗎?還是想更深入了解這位大師呢?藉著《從貧窮劇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一書,一探究竟吧!(黃琬棋) 藝術文化可以被消費嗎? 《消費時代的戲劇》 林克歡著 書林出版 消費文化,一種致命的迷惑與宰制。身處在資本主義的時代下,人們不得不承認,文化的消費正如惡浪般侵襲著全世界,中港台三地的戲劇正逐漸成為消費社會的一部分。除了要清醒地認識到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媚俗、庸俗甚至低俗的一面,更迫切需要面對的是,戲劇在成為消費性商品的同時,如何保有自身的藝術性與探索性。中國戲劇學家林克歡身為中國國家一級評論家,大半生致力於戲劇藝術研究工作,從北京到台灣、從傳統到前衛,研究戲劇發展的進程。《消費時代的戲劇》集結林克歡對兩岸三地劇場環境長期觀察的評論文字,以及針對劇場人包含曹禺、王墨林、馬森、林奕華等人的戲劇生命提出見解與分析。(林宜嫈) 簡簡單單地成為佼佼藝術家 《創意玩藝術》 朵麗.肯特著
-
藝@電影
動畫影展 怪獸來襲!
今年的動畫影展以「怪獸」作為主題,不同國家的怪獸大集合,可怕的魔獸、可愛的怪獸,正是動畫讓這些想像飛馳活現。此外,還有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雷.哈利豪森的全套作品,想知道《星際大戰》、《魔戒》兩大導演的靈感泉源,來看哈利豪森就知了!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比爾.提.瓊斯《盲目約會》
一九九六年在亞維儂藝術節,我第一次親炙比爾.提.瓊斯的丰采。他的舞團應邀在教皇大殿演出根據比利時歌手Jacques Brel的歌曲編創的舞作,比爾兼含古怪的抒情手法,讓我印象深刻,低迴不已。相較於越來越流於概念化的美國後現代舞,比爾以不凡的當代感性,和如日中天的歐洲舞蹈劇場分庭抗禮,足以為美國舞蹈扳回一城。十年後,這位黑人編舞家終於要在台灣獻演新作,真有望穿秋水之感。 比爾.提.瓊斯的作品除了幽默、生動,更鮮明的是社會批判與抗爭性格,舞蹈在他手中擴張了現實向度,可以言情也可以議論。我知道碧娜《熱情馬祖卡》和勒帕吉《安徒生計畫》已經吸光大家的時間和荷包,信賴「新舞風」水準的觀眾想也不致錯過比利時金童西迪拉比和阿喀郎的攜手合作。然而我仍要認真提醒,萬勿錯失這場和比爾.提.瓊斯的約會。盲目約會,往往是一場難忘冒險的開始。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碧娜.鮑許《熱情馬祖卡》
由於喜愛雲門舞集而踏進現代舞的世界,逐漸認識世界各大知名的舞團及舞蹈大師,德國的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的名號更是如雷灌耳。每位世界級的舞蹈大師都有自身獨特的理念,碧娜.鮑許也不例外,她說:「我在乎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這句話簡潔地傳達了她舞作的內涵,也深深地吸引了喜愛現代舞的我。舞者的肢體千變萬化,編作出讓觀眾驚嘆的曼妙舞姿並非難事,但碧娜‧鮑許卻經常以日常生活的動作編舞,真實地貼近觀眾的情感,總能引起熱烈的回響與共鳴。 碧娜.鮑許的魅力,連西班牙電影大師阿莫多瓦也為之迷醉,電影《悄悄告訴她》採用《熱情馬祖卡》的片段向她致敬。多年前觀影的舞蹈片段還留存深刻的印象,讓我非常期待能在劇院親身感受其舞作的魅力。 文字|王凱君 29歲,視覺設計。偏愛舞台音樂劇或舞團演出,每月觀賞表演一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