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側寫當代鋼琴大師
宣傳照片上略顯憂鬱的齊瑪曼,與「鋼琴詩人」的封號相當吻合,但當他親臨台北,從記者會開始就給我們一連串驚奇原本予人他沉默寡言印象的齊瑪曼,其實是個無比聰穎、機智風趣、博古又通今的溫潤君子!從音樂可以談到政治學、物理學、聲響學、心理學,透過樂評人焦元溥的貼身觀察,更讓我們看見這位頂尖大師的赤子真性情。
-
音樂
令人迷炫的齊瑪曼之夜
蕭邦的B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Op.58),齊瑪曼不但對速度、分句、踏板各方面艱難技巧的馴服極為精妙,還以非凡高貴的表情提昇作曲家的抒情英雄氣概,第四樂章走火入魔的力道尤其令人顫慄不已。
-
戲劇
多一點歌仔戲味會更好!
創作者將兒童熟悉的現代生活情境與大自然的許多知識以簡潔的方式搬上歌仔戲舞台,為兒童歌仔戲創造了題材上新的可能性,其所富涵的教育意義和童趣,則兼具了教育與藝術的功能,也使得這齣戲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分鐘速寫
十大城市,探看德國
漢堡Hamburg 德國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北德文化中心。易北河流經至此港寬水深,市中心內阿斯特湖週邊環繞頂級飯店、企業大樓,聖保利紅燈區為歐洲三大港市紅燈區。著名的藝文展演場所包括:漢堡港音樂劇廳、音樂廳(Musikhalle)、漢堡國家歌劇院、德意志劇院、漢堡美術館、漢堡歷史博物館、工藝博物館。 柏林Berlin 自一八七○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鐵血宰相俾斯麥即統一德意志帝國,柏林自此成為德國首都。二戰後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分成兩半,首都暫遷波昂,一九九○年東西德統一,國都重回柏林。柏林是德國第一大城,人口約四百萬人。市區綠地與河湖佔地三分之一,布蘭登堡門為主要地標。展演場所有柏林愛樂廳、國家歌劇院、德意志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廳、柏林音樂廳、德國古根漢美術館柏林分館、德意志歷史博物館。 慕尼黑Mnchen 德國第三大城,巴伐利亞邦首府,為前往阿爾卑斯山的出發點,也是通往奧地利與義大利的門戶。以慕尼黑啤酒節、職業足球、及BMW總部和博物館而馳名。建於十九世紀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堪稱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歌劇院,國家歌劇院也座落於此。展覽場所有舊比納克美術館、新比納克美術館、比納克現代美術館、市立美術館、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慕尼黑市立博物館。 萊比錫Leipzig 德國商展大城,世紀聞名的博覽會城、書城、和音樂城,擁有興盛且歷史悠久的書籍出版業,萊比錫書展與法蘭克福書展兩者齊名。托瑪斯教堂以巴赫精心培養的托馬斯合唱團及巴赫的指揮而聞名,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此首演。此外尚有負盛名的萊比錫歌劇院、萊比錫音樂廳。展場有孟德爾頌之家及博物館、萊比錫美術館、巴赫博物館。 科隆Kln 古城科隆與萊茵河相伴近兩千年,城內留有羅馬帝國遺跡,如十二座建於十到十三世紀的羅馬式教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分鐘速寫
解碼德國百分百
歷史 1. 日耳曼民族 屬於亞利安人種,從一世紀開始定居於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現在泛指德國人的祖先。 2. 德意志帝國 泛指從1871年普魯士帝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經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後完成統一後,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 3.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 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認為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而有「鐵血宰相」的稱號。發動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達成日耳曼的統一,是謂德意志帝國。 4. 納粹黨 納 粹黨原名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希特勒成為黨魁。希特勒1942年在其傳記《我的奮鬥》中提到:「人類分為兩類:亞利安人及非亞利安人。前者比後 者優勝,他們是主宰人類的種族,而非雅利安人只不過是被奴役的種族。」此理念加上法西斯主義,就是納粹黨所遵從的中心思想。 5. 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 納粹黨黨魁、納粹德國元首,二次大戰時企圖建立統一歐洲的「第三帝國」,侵略其他歐洲國家,並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屠殺超過六百萬萬猶太人,後德國戰敗,希特勒自盡。 6. 法西斯政權 二次大戰希特勒根據其奉行的法西斯主義所建立的政權,在反對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大前題下,對內實行專制的獨裁統治,並相信只有透過戰爭才可讓國家富強,因此對外進行侵略。 7. 紐倫堡大審判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社會現況
昔日西德東德,今日德西德東
每年十月三日是德國統一紀念日,但多半冷清,完全嗅不到歡欣鼓舞的節慶氣氛,這和十五年前的激動、狂喜簡直天差地別。激情過後,經過十五年的現實考驗,德國人發現統一的國家似乎並未如想像中美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建築
建築新世紀 成熟內斂又「悶騷」
德國當代建築一如他們生產的頂級汽車和精密儀器,展現出精準可靠的實用面。如今在設計上又加入上面幾個特殊方向的考量,身在德國環顧週遭的新建築環境,你會感受到一股成熟、高工業水準、卻又內斂、偶而帶點「悶騷」的特殊建築氛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藝術
視覺藝術 推動文明的無限力量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降,德國的現代藝術,承襲德國表現主義與包浩斯(Bauhaus)以來的風格特質,在理性堅韌的外衣下,蔓延著自我省思氛圍的氣息,它通過各式各樣的創作表現手法,從「向歷史再反省」的角度,碰觸官方亟欲遮掩的傷痛,其前仆後繼的批判精神,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後達到頂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生活與美食
放慢腳步,吃個冷肉排堡吧!
素以嚴謹效率著稱的德國人,在生活上卻是一派悠哉,去各種機關辦事,要放鬆心情,欣賞辦事員「從容而高品質」的服務。吃的方面,米麵都不多,兩片麵包加上冷肉排,就是料好紮實好果腹的一餐。想融入德國生活嗎?不只要強壯自己的胃,也得放下急躁的心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遠觀╱旅遊
黑森林中的迷途之旅
想像中的黑森林是多麼的巨大神秘,深不可測,是一片荒野,充滿了猛獸及神秘;然而眼前的現實卻是如此可親,標示清楚的森林步道,在黑森林度假的德國家庭,早餐之後就牽著狗帶著孩子,溫馨享受半天或一天的森林漫步,才直呼林蔭參天時,抬頭已見教堂矗立在眼前,細數著幾世紀以來的歷史痕跡,自然與人文之間毫無接縫。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劇場
璀璨輝煌及兩極化的德國當代劇場
德國每年境內有一萬二千場表演節目及七千場音樂節目。令人驚奇是,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節目全由政府資助,由於不必自負盈虧,因此德國表演藝術的發展與美國百老匯劇場的發展截然不同:劇場導演制,固定演出班底,不喜固定劇目重演,喜歡搞創新。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舞蹈
不是只有碧娜.鮑許!
德國舞蹈劇場在一九八○年代以前衛睥睨之姿,赤裸地呈現人性黑暗面,震撼美國的舞評與觀眾,與以醜陋入舞、歌誦死亡的日本舞踏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對許多觀眾而言,德國舞蹈劇場在今日幾乎等同於碧娜.鮑許,事實上,德國舞蹈劇場從發跡至今歷經八十餘年,有不少的編舞者以不同的風格、語彙與哲思,創作出風貌各異的舞蹈劇場,使之成為珍貴的人文資產。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舞蹈
古典、新古典、現代、前衛七十二變
「由德國公家付薪水的舞者有五千人,其中德國人不到八百人,藝術總監中百分之七十都不是德國人,可想而知這個國家的包容性。」旅歐二十載的著名編舞家余能盛說。德國是全世界舞蹈人才的大搖籃。德國政府支持的公立劇院就超過五十所,現存的公私立舞團也逾五十多團。從歷史來看,二次大戰後德國的社會經濟面臨重建,無法如英法等國延續芭蕾傳統。五○年代舞蹈開始振興,直至六○年代的「斯圖加特芭蕾奇蹟」,今日的德國展現出古典芭蕾、新古典、現代芭蕾、前衛派之百家爭鳴盛況。 德國舞蹈的兩大座標 德國以「表現派舞蹈」樹立鋒芒特色。早在二十世紀初,魯道夫.拉邦(Rudolf von Laban)建構舞譜及動作理論,創立舞蹈學校,訓練出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庫特.尤斯(Kurt Jooss)等表現派先驅。前者建立「緊張-弛緩」動作原理,在舞蹈中呈現內心情感,後者於一九三二年首演的反戰舞劇《綠桌子》,將戲劇元素加入芭蕾範疇。庫特‧尤斯創辦的「福克旺舞蹈學校」並造就了碧娜‧鮑許。「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和碧納‧鮑許可說是正宗德國原味,他們為世界帶來重大的文化資產。」余能盛標定出德國舞蹈史的兩大座標。 環顧當今德國重要的芭蕾舞團,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為其翹楚。從一九六一到一九七三年,首席編導約翰‧克朗寇(John Cranko)結合芭蕾與戲劇,將表現派風格展演得更直接而強烈,經典作《奧涅金》等將斯圖加特推上世界一流舞團之林。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為古典芭蕾的守護者,現任總監伊凡‧黎胥卡(Ivan Liska)在古典之外,漸漸帶入現代、前衛的舞台特色。 德國提供全世界最大的舞台,讓舞者發光 擁有二百五十年歷史的柏林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位於東柏林,俄國芭蕾巨星馬拉寇夫(Vladimir Malakhov)為現任藝術總監,演出節目包含古典芭蕾舞劇到現代舞劇。漢堡芭蕾舞團為世界十大芭蕾舞團之一,總監約翰‧諾伊梅爾擅於結合傳統意韻與前衛精神。目前已解散的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則以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的後現代編舞和極限肢體大展風華。 「德國提供全世界最大的舞台,讓舞者發光。」余能盛歸結。包容乃大,多元而閃耀,德國芭蕾依然是邁向未來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音樂
當代音樂新宇宙 從零出發的哲思
關掉聆聽3B-巴赫、貝多芬與布拉姆斯音樂的耳朵,在一九四五這個數字上畫一個大圈圈,因為就在這個點上,西洋音樂美學完全闔上舊章節,準備進入太空時期。在過去六十年裡,德國已經建立起一個全新的音樂宇宙,而這個新宇宙,永遠需要更多的新耳朵。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文學
當代文學八強 映照時代容顏
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一群出生於七○年代的年輕的作家開始為德國文學注入爭議能量。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新人類衝破傳統,筆下議題貼近年輕人,與大眾媒體關係密切,明星化的自我包裝讓作家的身分不再只是伏案疾書的德意志剪影,雖然他們作品裡能仍找到許多前人的影響脈絡,但是身段與書寫形象都已經丕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電影
大師繼續扛鼎,新世代恣意快跑
「德國新電影」的大師荷索、溫德斯仍然笑傲世界影壇,德國電影的後輩導演也不遑多讓,《蘿拉快跑》的湯姆.提克威、《替天行盜》的漢斯.韋加納、《何處是我家》的卡洛琳.林克,各自揮灑風貌多元的創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
四百年光輝再創新局,德奧樂派又一章
作為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樂團之一,一五四八年成軍的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橫跨近代古典樂史的各個階段,本身就代表了一部近代音樂史。兩德合併之後,該團重新以「德奧樂派最佳傳承者」之姿矗立在世人面前,讓聽者感動這支走過四個半世紀的百年老店,保有其優良傳統之餘,更能另創新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
只此一次! 科隆古樂團的最後絕響
「世界之窗德國系列」的開幕演出擔綱節目科隆古樂團,這回雖是首次訪台卻也是最後一次。因為團長戈貝爾健康因素而即將解散的科隆古樂團,三十三年來鑽研古樂,不只忠實地以音樂表達回歸傳統的渴望,也為後世整理留下豐富的樂譜史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編舞家事件簿
高科技芭蕾美學 激爆舞者極限!—威廉.佛塞
「威廉.佛塞是當代舞蹈的國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如是讚嘆。這個美國出生、卻在德國舞出一片天的當代芭蕾怪才,到底如何改變現代芭蕾的形貌、讓人驚歎其匪夷所思的創意? 十月巴伐利亞芭蕾舞團帶來佛塞的代表作《身體協奏曲》,讓大家看看他如何將肢體推展至極限,大膽拼貼電子音樂,巧妙運用劇場裝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近距離接觸╱舞團事件簿
古典芭蕾的守護天使—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
擁有百年歷史的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被芭蕾皇朝俄羅斯讚譽為「古典芭蕾守護者」,二○○四年歐洲舞蹈雜誌票選為最頂尖的芭蕾舞團。巴伐利亞芭蕾舞團網羅了二十六個國家的專業舞蹈演員,保留了逾五十齣自浪漫主義、古典主義,至二十世紀的經典芭蕾作品,創造出富於開創性的舞蹈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