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活動看版
一九九九雲林國際偶戲節
睽違四年的國際偶戲節,歷經兩年多的曲折籌備,加上海內外汲取經驗的奔波,終於可以在一九九九年三月,於雲林縣這布袋戲的故鄕,隆重粉墨登場! 偶戲,可以說是最具普遍性與共通性的庶民藝術,在世界戲劇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章。由於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歷史背景,逐漸成就了偶藝世界豐碩且多元的面貌。在世界村逐漸形成的二十世紀末,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爲各自在不同文化歷程下長成的偶戲藝術,創造了許多交流與撞擊,也因而產生了許多値得探究的議題。一九九九年的雲林國際偶戲節,除了依循前五屆的若干設計,將擴大深化活動內涵,邀請十九個國內外偶劇團共襄盛舉,更特別舉辦「國際偶戲學術硏討會」及「世界偶戲展」。 在「一九九九雲林國際偶戲節」中,邀請了來自三大洲的八個國外偶劇團,包括:有深富越南傳統文化特色的富多水木偶劇團、印度的傳統布袋戲劇團──那塔那凱拉里偶劇團(Pavakatha-kali Puppet Troupe of Natana Kair-ali)、獲國家指定爲「重要無形文化財」的日本淡路人形淨瑠璃館、融匯台灣布袋戲表演技巧及琉球地方文化特色的沖繩布袋戲劇團「風車」、爲成人觀衆演出女人心情故事的委內瑞拉拿庫劇團(Teatro Naku)、以戲劇來激發小朋友想像力的奧地利魔奇劇團(Mobiles Theater Fr Kinder)、致力於推廣偶戲和兒童藝術敎育的西班牙野伊達偶劇中心(Centre de Titelles de Lleida)以及擁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義大利龍偶劇團(Teatro del Drago)。並且與雲林縣立文化中心就國內偶戲生態與地緣考慮,也分別邀請國內十一個偶劇團參與演出,概括了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皮影戲與現代偶戲等層次。 在「國際偶戲學術硏討會」中,邀請了十九位世界各地與台灣的偶戲學者專家和偶戲劇場工作人員與會發表論文。多位長年鑽硏該國偶戲的學者,將依其所長,闡述個人對於該國偶戲的硏究觀察,期待首度在台灣召開的國際性偶戲硏討會中,藉由多元文化的接觸,爲台灣的偶藝世界注入活力與新意。 而由「台北偶戲博物館籌備處」規劃的「世界偶戲展」,除有靜態的世界偶戲文物展出外,亦將於現場安排動態的工作坊演出,希望藉由動態活動與靜態展出的配合,盡可能全面地呈顯出不同國家不同劇團的偶戲形貌、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用心
-
焦點
站在夢想與眞實的歌舞線上
一齣歌舞劇,沒有明星主角、沒有炫人的聲光效果,一個幾乎是空舞台的演出。這麼質樸的演出形式,竟在百老匯連演了十五年,賣點在那裡?答案是:這些舞者的個人生活故事,以及試演會高淘汰率營造的緊張與殘酷氣氛對比下,他們仍然勇於追求生活與演藝事業夢想的態度。
-
焦點
燃亮薪傳花燈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客家戲曲學院成立三年,老幹新枝首度粉墨同登國家劇院舞台,將於三月十二、十三、十四晚間上演《花燈姻緣》, 爲觀衆呈現客族曲藝的趣味、美感與傳薪成果。
-
焦點
自由的靈魂與厚重的傳統
一位音樂性格深沉、保守而常靠近傳統;另一位則充滿即興和易變的特色, 且能讓艱深的音樂化作具親和力的作品。一位個性強硬而內斂;一位則活潑開朗且形象鮮明,自然散發一種魅力。
-
台前幕後
十種景緻
仿宋元勾欄式的木質舞台,充滿一群跳躍的現代舞蹈精靈,「獨舞拾景」舞展分爲「上舞展」、「下舞展」兩階段呈現,不論在樓上或樓下,室內或戶外演出,皆考驗編舞者的創意。
-
台前幕後
來自高山與平地原住民的音樂對話
今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特地針對台灣原住民的音樂藝術保存計畫,委託國立藝術學院將這些冰冷的原住民音樂硏究轉化成「栩栩如生」的文化經驗,透過有系統的族群現場演出,希望讓大家認識台灣族群音樂並不是僵化了的同質性文化,而是共容共生的「並行文化」(cultural parallelism)。
-
台前幕後
七字調的「歌劇魅影」
爲了要替個人演出的角色「開創不一樣的局面」,也爲了進行歌仔戲的創新,名小生唐美雲自組了「唐美雲歌仔戲劇團」,將在三月中推出取材自西方經典《歌劇魅影》的創團作《梨園天神》,試圖同時吸引老戲迷與年輕觀衆的目光。
-
台前幕後
春暖戲狂
自「國立藝專」改制爲「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迄今已經五年了,期間有了些什麼新的自我期許與轉變,一直是許多人關心的重點。今年春天,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戲劇系即將推出日夜間部的春季公演及畢業製作,値得大家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性,季里安回歸的荒原
季里安跨越了邊境,嘗試超越國家種族和藝術的藩離,他完全不在乎古典與現代的界限,因此他成爲一種典型,他所發現的解放,創造了新的開始,而他的名字已經是二十世紀舞蹈史上的一個無法磨滅的印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宏偉莊嚴到輕鬆簡約
《遊戲不再》、《情之所至》和《落凡天使》是季里安近期的作品,都是他「黑白系列」時期創作出的舞蹈,偏好採用突兀、尖銳,源自於日常生活動作的語彙入舞。他放下慣用的新浪漫派和維也納樂派樂曲,改用前衛作曲家的音樂編作舞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洲舞壇巨擘
藝術中有三種是運用人體作爲表達的工具,那就是舞蹈、唱歌和演戲,但只有舞蹈完全以肢體表現。我也視舞蹈爲接受自己的過程,當我跳舞,我就是藝術的世界,因爲我跳舞,我呈現自己,我自己就是藝術的世界。如果你能接受自己,那麼你就可以接受別人,因此聯結的過程就更簡單。──季里安
-
柏林
劇院舞團生存在柏林
以前柏林是一個舞蹈的重鎭,極有可爲性。現在的問題出於,劇院或舞團裡的總監與編舞家,在文化政策上卻無一席之地。尤其是財政危機時,每家裁員的結果是「非魚、也非肉」的窘狀,旣無法演舊作更遑論建立新劇目。
-
日本
動靜表裡間的身體說
在衆多「舞蹈+服裝」的藝壇佳話裡,康寧漢與川久保玲的友情作《本事》成爲全球舞壇焦點,《本事》不但嘗試重新定義身體和服裝的關係,更進一步加深舞蹈與服裝間難以分割的親密連結。
-
藝術之旅
阿帕拉契之音 美國南方傳統的再現
對民間藝術,尤其音樂的愛好者來說,阿帕拉契博物館的最大誘惑是一年一度的田納西秋季團圓節,除了一百多個手工藝品攤位和一些早年南方歷史再現的帳棚之外,整個農場幾乎是遍地音樂,有如蜂窩,各地英雄好漢全都齊集到這裡會師奏樂。
-
戲劇
虛擬緋聞與美學距離
庫尼取材於政治意味特濃的緋聞,未必有所影射,重要的是有賣點。然而,如果沒有圓熟的編劇技巧,賣點不可能成爲賣場。活用傳統浪漫喜劇諸元素就是庫尼展現的編劇技巧。
-
戲劇
聖潔化的台灣歷史
洋溢《鄭成功與台灣》全劇的光明色彩,劇中不時出現「革命者」握拳仰視前途的畫面,如此單純信念是全體創作者的選擇;但「思想起」這素樸的聲音,與偉人聖潔化事蹟之間,連繫的是什麼?
-
舞蹈
迷路的夢遊事件
或許是想轉型,或許只是嘗新,該團本季邀請自英返國的黎美光,編作三支口味淡雅的赤足小品,然而實際呈現於舞台的光景,卻未能如預期夢想般綺麗,甚或有些淒淸。
-
回想與回響 Echo
巴洛克時期的演奏美學
自古以來,不論中外,人們爲藝術最高的境界定下了一個標準──眞、善、美。柏林愛樂首席獨奏家室內樂團首次來台的兩場演出,相信爲熱愛古典音樂的人們,對眞、善、美帶來新的省思。
-
名家訪談
浮世繪中任「憂」遊
在中學時夢想成爲建築師,但是當看過費里尼的電影《阿德瑪訶》後,電影導演便是他至今仍未完的夢。大學主修社會學,現在又是身兼劇場導演、敎師、藝術總監的小池博史,在他《春季》作品演出結束後離台前的早上, 談到他自己對創作、敎育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