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太陽劇團創團作品《我們的丹尼爾》
聖誕夜那天,X在咖啡店遇見了她先生的情婦Y,於是兩名女子糾結多時的愛恨情愁便於此刻全面爆發。太陽劇團創團作品《我們的丹尼爾》改編自瑞典劇作家史特林堡的《強者》The Stronger,演出地點選定爲咖啡店,意圖以生活中的眞實事件與情感爲基礎,結合咖啡店以「環境劇場」的方式呈現,整個空間都是表演區,觀衆同時也是演員。
-
即將上場
八七新莊文化祭─濃情畫新莊
延續八六年新莊文化祭,濃情畫新莊系列活動主要包含了傳統技藝類有新快樂掌中劇團、雲山閣掌中劇團、文興閣掌中劇團、小西園掌中劇團等的偶戲表演;音樂類則有新莊各國小及輔仁大學音樂系、國樂社的演出;舞蹈方面的演出團體有馨雁舞集、文星舞集;戲劇類有新莊高中戲劇社演出《廢墟與天堂》、新莊扮戲團演出《只不過是一隻貓》及秋蘭歌劇團的《財神下凡》;其他還包括美術展覽、布袋戲研習班、手工藝及陶塑邀請展等。
-
即將上場
北京中央歌劇芭蕾舞劇交響樂團曁合唱團來台演出
由北京中央歌劇院及芭蕾舞劇團於一九九六年改制合併成的北京中央歌劇芭蕾舞劇交響樂團曁合唱團,除了製作西方經典歌劇劇目外,並不斷創作演出優秀的中國新劇節目。此次應台北市交響樂團之邀,將於五月來台參加北市音樂季演出,除了五月一、二日於國家劇院演出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朶》,三日於新舞台演出威爾第安魂彌撒外,並於四日、五日演出中央歌劇院院長王世光所創作的四幕中文歌劇《馬可波羅》,該劇在一九九一年由中央歌劇院成功首演後,獲得中國文化部創作獎,並於次年獲得「文華大獎」,這部歌劇被《人民日報》喩爲「中國歌劇的新收穫」。
-
愛戲一族
給一個愛戲的機會
此次第二屆「靑少年戲劇推廣計畫」加入了特殊敎育,讓啓聰、啓智的學生,在平時接受一般性技能的課程之外,也可以接觸具多元啓發性的戲劇。
-
編輯室首頁
編輯室首頁
問:頃讀貴刊九八年三月號《沙丁魚與蘿蔔糕、比薩餅:不同版本的「大家安靜」》一文,其中第八頁上提到「劇本改編上,則幾乎忠於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楊世彭的譯本」等語,使我感到頗爲意外,因爲我根本沒有翻譯過這齣戲。 文中所指Michael Frayn的喜/鬧劇Noises Off,香港話劇團的確曾在一九八六年上演,並在八七年重演,但劇本卻是由導演鍾景輝先生自譯,劇名則改爲頗富粤語趣味的《蝦碌戲班》。那兩年我尚在美國執敎,沒有看過香港版的演出;但這個劇本的英文原版,我則曾在倫敦紐約兩地看過。 其實台灣版本的劇名,已與原意大有出入。Noises OFF者,noises offstage也,中文或可譯作並不完全妥貼的「後台風波」。進行式劇場當年的導演及改編者叫它《大家安靜》,很可能誤解了原文意義,將劇名解作turn off noises或keep noises off了。這個譯名上的錯誤不應由我負責,譯文素質是好是壞更與楊某無關,合當借貴刊一角作此申明。 (香港.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楊世彭) 答:本刊三月號《沙丁魚、蘿蔔糕與比薩餅》的報導中關於《大家安靜》過去演出翻譯版本的來源,乃直接採編導陳培廣所述。近日經査證,陳培廣表示因時間久遠,或因記憶模糊而交代錯誤,在此謹爲楊世彭先生與讀者所帶來的困擾致歉。 問:編輯們,辛苦了! 很喜歡表演藝術第六十四期企劃的即興專題,希望可以看到關於即興表演的其他報導。不過在刊頭有個字拼錯了,「即興」應該是improvisa-tion。另外,在六十三期提到的DV8的影像作品,請問在台灣可以找得到嗎? (台北.程于珉) 答:謝謝您來函指正,往後定當更加細心校對。 經本刊向〈DV8的肢體劇場及其影像作品〉作者黃琇瑜査證,目前市面尚未見到 DV8肢體劇場的影像作品發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趁著空檔,一時技癢的林秀偉,拿起團員的道具舞弄一番,架式十足的演起《十二生肖鬧戲台》中的武松。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請問爲何想以搖滾樂貫穿《吻我吧!娜娜》全劇,是否企圖顛覆傳統戲劇一貫的手法?或是想突破以往舞台劇給人小格局的印象?(台北.李俊賢) 答:說「顚覆」太沈重。這幾年來,搞劇場的如果在創作或評論、論述上沒有用到這二個字眼,就彷彿跟不上潮流一樣。換個方式說吧,與其說是「顚覆」,不如說我在做一些「實驗」,這幾年果陀的每一個作品我都給自己出一些「實驗題」:試試看古典的室內樂加上現代的表演風格、舞台風格會怎麼樣?於是我們做出了《新馴悍記》;試試看把武術、舞蹈、音樂和戲劇熔在一爐會變成什麼東西?於是我們做出了《天龍八部之喬峰》;試試看一個現場的搖滾樂團,加進現代劇場裡,會有什麼化學變化?於是我們做出了《吻我吧娜娜》。對了,「化學變化」,就是我們的試驗,不同的材料、元素、形式、題材,讓它們共冶於一爐中,劇場,本來就是無限廣闊,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舞台劇是種「小格局」的藝術,舞台空間雖小,但想像力可以讓它無限延伸;演出時間雖短,但經過設計之後的畫面卻可以活在觀眾的腦海中無限綿長,記憶久遠。 誠然,果陀自創團以來,一直背負著沈重的經營壓力,但我們一直不希望做重複的東西,重複的作品或許在行銷方面會比較容易(因爲觀眾看過、或聽過這個演出,《淡水小鎭》也許就是個好例子,一、二、三版的觀眾人數比例是1:5:12),但即便是演出同一個劇本,在詮釋、設計風格、表演方面都希望能夠推陳出新;而在每一個新的作品裡面,當然更希望能夠帶給觀眾全新的視野和全然不同的感受。 再回頭說《吻我吧娜娜》,由於個人從小對於音樂的喜愛以及好胃口,每當讀到一個劇本的時候,腦中便有音樂演奏。常看果陀的戲的觀眾自然會發現,不管我們做的是不是音樂劇,「音樂」在戲中都會是個重要的角色。還記得最初在構想這個戲的時候,腦中所演奏的是Deep Purple的Highway Star(一首重金屬搖滾的經典,是那種前奏出來就會讓人血脈賁張、忍不住要狂喊嘶吼的經典搖滾)。爲什麼?因爲劇中的男女主角:潘大龍和郝麗娜,其實都非常具有搖滾精神,一種勇於反抗傳統、「顚覆」(哈!我也用上了這兩個字)體制的精神,在他們初次見面的唇劍舌槍裡,彷彿是一個樂團的兩把樂器在做你來我往的對應即興;而兩人個性中同質卻又相異,相斥卻又相吸的特質,就像是音樂中精采的主題對位,因此,我選擇了「搖滾」。但如果今天我給自己出的題
-
絶活亮相
再造經典計鎭華
只要是計鎭華演過的角色,都能在觀衆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造成他「冷戲熱唱」的原因,除了技巧精熟外,用「心」演戲也很重要。
-
絶活亮相
精雕細琢梁谷音
梁谷音將現代意識融入於傳統形式之中,使她所表現出來的崔氏、閻惜姣、潘金蓮、紅娘等角色,在舞台上熠熠生輝。
-
絶活亮相
武藝絕響王芝泉
習武戲四十年,王芝泉仍每天練功不懈,因此當她在台上神乎其技、從容自在地演出時,台下早已目瞪口呆、掌聲如雷。
-
焦點
來自北方的法蘭德斯人
I Fiamminghi的音樂風格直接承襲中世紀的音樂價値觀與品味,透過變化多端的器樂音色,轉而追求較高層次的「神所創造的聲音──人聲」,在他們的演奏中,這種屬於人聲的特質,從呼吸到結束,自無聲到有聲,處處展現出一種回歸自然,近乎神性的迷人特質。
-
焦點
褪去華麗外衣的自由心靈
阿胥肯納吉移居西方後,接受西方商業主義全集式錄音的風潮,試圖探索作曲家和自我深入音樂的耐心和必要性,以此改變俄國鋼琴技派的出身,成爲四十年來樂壇上極爲獨特的聲音和現象。
-
焦點
Stagium:跨越,永不停息!
越限舞團將巴西舞蹈特質與世界潮流結合成嶄新的舞蹈,從第一個作品誕生至今的二十多年來,累積了六十四齣作品,巡迴世界一百五十一個城市,如今已成爲巴西、甚至南美洲最經典的舞團之一。
-
台北
讓每個角落都有「藝術」
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在今年主辦的「台北藝術節」,相較於各類以台北爲名的戲劇節、藝術季,規模更大、爲期也更長,包括三十七個國內外藝術團隊共四十五天的演出,希望能將大眾目光聚焦於此「國際化大都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反現代到後現代
六〇年代美日安保條約的續訂,引起日本社會的抗爭與對傳統文化的覺醒。當時的戲劇創作者開始推翻「新劇」的正統理念,走入地下,走向街頭。經過七〇年代的發展與八〇年代喜劇風格的發跡,傳統與現代在九〇年代的日本小劇場創作中,分界已日漸模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緩慢 生命循環中的旅者:太田省吾
太田省吾(Ota Shogo 1939-)是一位享譽國際的日本劇作家,對於現代日本戲劇的復興有著相當卓越的貢獻。其中最爲人所熟知的是他對靜默與緩慢(slow rhythm-tempo)方面所作的實驗,自行創造出一種深探原始本質的戲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媒體藝術家還是科技怪物?
「蠢貨」這個以集體合作爲特色的團體,模糊了眞人演出、錄影裝置與造型藝術間的界限,以聲光科技的效果,泯除語言障礙。而背景來自韓國的「新宿梁山泊」,持續「邊緣批判」的色彩,堅守容納三百人次的小型劇場;崛起七〇年代末期的「維新派」,則大膽運用空間創意,持續商業與實驗的結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暗巷中的灼灼目光
而背景來自韓國的「新宿梁山泊」,持續「邊緣批判」的色彩,堅守容納三百人次的小型劇場;崛起七〇年代末期的「維新派」,則大膽運用空間創意,持續商業與實驗的結合。
-
特別企畫 Feature
痛苦與絕美的交織
深受六〇年代多種藝術型態影響的小池博史,去年年底帶著Pappa TARAHUMARA來台演出;演出質地的純淨,顯現出創作者思考的絕對理性,在結合裝置藝術以呈現多元化表演藝術的標榜下,Pappa TARAHUMARA以自成一套的肢體語彙與畫面意函,呈現原始情感與科技文明的衝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急流「勇進」的航程
在一股東西融合的急流中,日本非但沒有迷失,反而在徹底西化之後,樹立了日本獨特的劇場特色,台灣劇場創作者應藉此思考如何建立台灣文化的基本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