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
由文建會和中時晚報共同策辦的戲劇節「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六月份在大安森林公園先以節慶活動揭幕,呈現各式動、靜態的音樂、戲劇、舞蹈演出,並邀請國內的專業劇團輔導業餘劇團,演出曾經上演而廣受好評的劇目,希望藉此帶動相關經驗的傳播與交流,爲日後的藝術環境培養更多的生力軍。 七、八月份共有四齣戲劇上演,《世俗人生》由「白鴒鷥台語藝術硏究室」和公敎人員組成的「牛古演劇社」共同合作,蔡明毅導演;《三人行不行》由「屛風表演班」指導藍領階級組成的「工人綜藝歌舞劇團」演出,黃英雄導演;《圓環物語》由「表演工作坊」和企業界主管者組成的「企業表演俱樂部」合作;《荷珠新配》則是「蘭陵劇坊」和市議員助理組成的「三色菫劇團」共同製作。節目場次如下:
-
即將上場
「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熱鬧登場
今年的「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邀請了五個團體來台表演,有英國浦氏木偶劇團、西班牙吹泡泡大王、美國億默國劇團、東歐斯洛伐克的布拉提斯拉瓦偶劇團,和加拿大的不說話兒童劇團。
-
即將上場
音樂劇《亞瑟王傳奇》
成立於一九七六年的英國國家靑少年音樂劇團,擁有二十年的歷史,爲英國國家級劇團,其藝術成就亦獲英國皇室垂愛,皇儲愛德華王子(The Prince Edward)自一九八七年起擔任團長及第一屆主要贊助人。 該團擁有專屬的作曲家、編舞者、劇作家,二十年當中已創作五十多個作品,從英國傳統狄更斯的《孤雛淚》到美國歌舞劇《紅男綠女》,都在他們嘗試的範圍之內,兩年前甚至演過難度極高的《嬰粟花》,一部描述鴉片戰爭的戲劇。 此次來台演出的《亞瑟王傳奇》,內容敍述一段充滿驚奇、剌激的探險之旅,帶領大家穿越時光隧道回到英國中古時代傳奇人物亞瑟王的皇宮,與吉維莉公主、梅林大法師、茉更、湖中仙子以及園桌武士等一起與邪惡的力量大戰。英國國家靑少年音樂劇團以音樂劇的方式,演唱悅耳動聽的歌曲,綜合詩歌、偶戲、魔術、默劇的演出,透過舞台效果的處理,呈現圓桌武士般壯觀的場景、屠龍的畫齒與種種奇幻法術。 《亞瑟王傳奇》全長一百三十分鐘,英語發音,部份台詞及歌詞以中文字幕提示,鼓勵國小中、高年級以上的觀衆前來欣賞。
-
即將上場
「印象三重奏團」躍登國際舞台
「印象三重奏團」於民國八十二年十月成立,成員爲鋼琴家林慧英、大提琴家陳俐亨以及其夫婿小提琴家陳方騮。三位靑年音樂家皆爲畢業於美國紐約曼哈頓音樂院的音樂演奏碩士,但其敎育基礎全在台灣,而表演事業的開端也植基於台灣。成立將近二年的時間,該團已累積三十場的演出經歷,這次更獲得文建會推薦赴哥斯大黎加及美西地區巡演,躍登國際表演舞台。 演出曲目方面,在哥斯大黎加因爲是參加當地的音樂節活動,因此設計較爲傳統經典的樂曲,包括「樂聖」貝多芬最知名的鋼琴三重奏曲《大公》、以及浪漫時期法國名作曲家聖桑的《第二號鋼琴三重奏曲》,另外則將演出代表本國風土民情的台灣民謠數首。在美西地區的演出以僑胞爲主要對象,因此加重台灣民謠的部份,以及一些古典小品樂曲。該團將分別在雲林、台南、台北舉行三場行前公演。
-
即將上場
「1995九歌兒童藝術節」輪番上陣
「九歌兒童藝術節」自一九九三年起固定於暑假期間舉辦,今年共推出四個兒童節目,首先登場的是「鄕音四重唱」童歌演唱會,這是「鄕音」復出歌壇,首度特別爲小朋友製作的中西童歌演唱會;第二個節目是環保兒童劇《李兒上山》,民國八十年曾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連演十五場,本劇最大的特色是使用廢物偶來演出,所有演出的戲偶、道具都是家中隨手可得的廢物製成,藉由老爺爺的說故事帶引,進行一趟環保之旅;第三個節目《城隍爺傳奇》,是九歌今年前往烏克蘭基輔市、美國紐約市的演出節目,改編自台灣民間傳說故事,曾於民國八十二年底公演過,並參加文建會八十三年度「兒童戲劇親子遊」巡迴演出;第四個節目《小木偶與金鑰匙》是與東歐偶戲交流代表作,托爾斯泰名著改編,小木偶皮諾契歐(Pinochio)的故事被世界各國兒童劇團改編演出的非常多,也深受小朋友喜愛。演出內容中西並容、型式各異,將帶給觀衆朋友不同感受。 「1995九歌兒童藝術節」系列節目自七月二十二日起至八月六日止共計十五場,票券可洽年代電腦售票系統(02)7269788,或洽九歌兒童劇團(02)7389859,各場演出時間、地點如下:
-
藝術節 Festival
精采一夏,國際偶戲節
「一九九五台北國際偶戲節」即將於七月八日至二十一日展開。參加的八國偶戲團體,都極具代表性,而在國內團體方面,將邀請包括黃海岱及林讚成等多位偶戲界老師父進行特別演出,希望在兩位民間戲神生辰的七月裡,集合各國戲偶,全省巡演鬧熱一夏。
-
縱墨觀史
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歷史 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
九〇年代的台灣舞蹈界在世界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條路是踩著什麼樣的舞步走出來的?從四〇年代開始,十年一節奏,我們回溯這裡落下的每一個脚印,與汗跡。
-
縱墨觀史
歷歷滄傷不見桑 政治及社會遞變下的台灣傳統戲劇
源自閩粤而深度本土化的台灣傳統戲曲,原是與民間生活密不可分的演出生態。在迭經政治與社會變異的篩瀝又篩瀝,各種大戲、小戲、偶戲都被擠到生活的邊縫,甚至,音消戲殞。滄海復有桑田;近年,本土意識抬頭帶來微曦,台灣傳統戲曲卻一仍在難爲後繼的困乏中。光復五十年了,曾經滄傷的該也見桑了,傳統戲曲的苗子呢?
-
縱墨觀史
戲裡乾坤大 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台灣的發展
一九九四年,國民政府撥遷來到台灣,行囊中的黃金、文物國寶已先一步運抵,而扎根於民間的地方戲曲劇藝也尾隨著草鞋、步鞋、槍桿一步一哼唱地流亡到台灣,京劇、豫劇、崑曲等傳演不輟。異地的絲弦、異地的鑼鼓點子,敷演(衍)出怎樣的劇相心聲?
-
縱墨觀史
向反共抗俄的方向前進 光復〜五〇年代
光復初期的台灣戲劇活動,雖然稱不上盛況空前,但都有很大的企圖心。到了五〇年代,戲劇界篳路藍縷的開創出一個新的局面。雖然有些作品有淪爲執政者工具的傾向,但就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論,確有不少人是發自內心的表現他們的看法。
-
縱墨觀史
尋找屬於中國的「果陀」 六〇〜七〇年代
六〇年代的台灣,在經濟開放的空間裡,得以同時面對這新的世界的思想革命;我們可以說六〇年代是西方思潮襲捲的時代,但更是中國現代戲劇重新思考發展方向的發動時代。
-
縱墨觀史
除了勇敢、大膽,有沒有原創? 八〇〜九〇年代
八〇年代的台灣劇場活動是一股社會新興動力,它在一個嶄新的社會環境裡,展現了活潑生動的創造力,它與台灣社會的脈動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
縱墨觀史
多元參照,異彩紛呈 近代台灣音樂發展反思
處在「世紀轉換」的當口,對台灣半世紀來音樂歷史的發展做整體性的反思,確是一種歷史的現實的需要。在對傳統音樂的繼承,對外來音樂的借鑒及對民間音樂的吸取上,它的整體面貌和歷史走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受到至深且鉅的影響。如何評估本世紀以來台灣音樂的成就和不足?如何設計它的未來藍圖?在臨近世紀末的時候,有了半世紀的實踐和理論的積累,這種檢討和反思,當可得出較成熟的結論。
-
縱墨觀史
衰微與復振
二十世紀,尤其戰後,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急遽變動的時代,「傳統」一詞在多數發展國家中早已成爲落後的代稱,而身爲其間一員的台灣自也不能例外,「覆巢之下無完卵」,五十年台灣漢人傳統音樂的處境變遷,一言以蔽之,即是一頁從興盛走向衰微的滄桑史。
-
縱墨觀史
沒落抑或誤解 台灣原住民音樂五十年來發展問題之探討
在對台灣原住民音樂內在的組成、結構及運作系統沒有充分的瞭解之前,任何談論所謂的變遷與發展,都可能只是不同立場的一種考慮與觀點,其中許多看起來似乎具有歷時性意義的現象,其實往往是與本質無關的。
-
縱墨觀史
一條漫長艱辛路 台灣通俗音樂五十年
反映台灣庶民文化生活的通俗歌曲在結束日據時期的壓制後,一度綻放光芒。但好景不常,在大陸變色,國民政府遷台後,由於種種政治上的因素,台語通俗歌曲再度受到打壓,致使台語歌曲創作呈現停滯,直到七〇年代,我國退出聯合國,本土意識抬頭,台語通俗歌曲開始出現轉機
-
舞蹈
提供許多思考課題的《醮》 林麗珍舞劇觀後感
《醮》,是林麗珍的舞?還是林麗珍的宗敎?從舞蹈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問:林麗珍有沒有從民俗宗敎的體驗中找到新的舞蹈身體?
-
舞蹈
前世今生,一段時空綿延的無盡對話 評林麗珍的《醮》
《醮》不求旣存儀式的重演,但卻處處流露出儀式的專注與虔誠。它有機的舞台生命蘊釀著對人、事、物深刻的情感。敎人在驚豔之餘,數日後仍盤旋腦中縈繞不去。
-
戲劇
眞理何在? 摘除《洪堡親王》的有色眼鏡
導演意圖將《洪》劇表現得像一齣西方的「羅生門」,但是如何客觀的看待克萊斯特的眞正意思?相信這是觀衆,也是讀者存在的焦慮。可惜《洪堡親王──夢遊者的正義》導演並沒有跳出克氏設下的陷阱。
-
戲劇
奧瑞斯提亞已遠 《奧瑞斯提亞》三部曲
此劇最大的弔詭在於對情緒效應的掌控。「悲」與「喜」的調節與轉化上處理失當,破壞了希臘悲劇理性協調的深根大柢。此劇同時透露出一個現象──也許我們的觀衆所要求的是代表性的面具、高底鞋與廢墟佈景而非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