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九四回顧
激情過後、主體何在? 高潮之後的省思
在民族音樂發展上存在著一種弔詭現象,亦即,擁有官方資源或商業能力的「主流」,其在文化面上,常自陷於依附性的邊陲思考,而主體性的反省卻反得有賴於民間「非主流」人士的舉揚,去年的情形大體也還循著這種軌跡前進。
-
九四回顧
市場主導?還是引導市場?! 回顧1994的國外音樂演出節目
近幾年國外節目大量引進之後,觀衆們也被市場「敎育」得不再是「外國的月亮一定圓」的心態了。過去只要是進口的交響樂團不論售票率或贊助單位的尋求,都能輕騎過關;但自從兩年前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訪華後,似乎一切都變了。
-
焦點
生命的磁場 曼陀羅中形形色色的肉身圖象
《生之曼陀羅》是林秀偉在創立太古踏舞團後的第一支作品。其創作起源是將佛敎圖象──「曼陀羅」色彩鮮麗、結構完整的優美視覺與其洗滌心靈的理念意圖,轉化爲由肉體自身塑造出來的一幅幅生命景象。六年來,經過三度編修,《生之曼陀羅》將再度呈現在國內觀衆眼前。且聽創作者林秀偉細說從頭
-
藝術節 Festival
標有演出價格的舞蹈「商展」 德國北萊茵威什華倫舞蹈博覽會
第一次看到〝Tanz Messe NRW〞(註1)的宣傳海報時,很訝異,因按此德文意爲「北萊茵威什華倫聯邦舞蹈博覽會」(Tanz Messe Nordrhein-West-falen),而一般舞蹈活動均以「舞蹈節」及「硏習會」爲活動名稱,所以第一次看到此會冠以「博覽會」字眼時,新鮮好奇不已,於是利用週末參加此一盛會。 博覽會地點在埃森(Essen),筆者曾在葛森克遜(Gelsenkirchen)工作了七年,和埃森僅隔十分鐘車程,對此區域相當熟悉,對NRW聯邦的舞蹈環境亦有些許的認識,於是懷著相當興奮的心情赴會。此博覽會爲期四天(一九九四年十月六〜九日),共有三十四場,分別在九個不同的舞台演出,其中更包括了舞蹈資訊展、舞蹈影片展、舞蹈交易會、討論會,及舞蹈養成敎育、舞台設計工作等,好不熱鬧! 以舞蹈博覽會提昇舞蹈地位 首先,要談的即是「舞蹈博覽會」此一創舉。正如同大會手冊的前言所述:「舞蹈是社會的一部分,我們期盼透過各種舞蹈推廣活動,使它更爲普遍,而不只是來去之間的一種文化而已。在外國(如法國、俄國等)舞蹈在社會的層次較高,在德國則不然,主辦此次博覽會的意義與期望,即是提高舞蹈地位,使它更普遍化」。很明顯的,一般舞蹈節或純學術性的硏習會只有某些專業人士和部分觀衆參與,而主辦單位(註2)想藉以博覽會的型態,讓更多的群衆來直接參與舞蹈藝術活動,使它更融入社會。 除了演出外,大會在各劇院做各種舞蹈歷史圖片的展覽與介紹,使參與者在觀賞演出之外,更能有系統地了解「舞蹈」的過去與現在,以至於思考未來的狀況。 德國舞蹈劇場的發源地 說NRW是德國舞蹈劇場(Tanzth-eater)的根,一點也沒錯,而埃森的福克旺高等藝術學校(Folkwang Hoch Schule)更是它的發源地。筆者以前常利用週一休假時至此校和學生一起上課,對它有些認識。此高等藝術學校包括了音樂、舞蹈與劇劇等部門,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亦有一些台灣舞者)。 早在一九二七年庫特.佑斯(Kurt Jooss)(著名舞劇《綠桌子》Green Table編作者),就由蒙斯特(Munster)搬到埃森,協助建立了福克旺學校的舞蹈系,並擔任系主
-
藝術節 Festival
土地的吶喊 記菲律賓Midulani戲劇節
就好比菲律賓的民衆劇場在關切社、經結構之同時,讓傳統劇場美學擁有其自主性力量,並貫穿傳統於當代的表演系統之中一般;民答那峨戲劇節的演出項目,幾乎全部與當地原住民的祭典儀式發生關聯,並藉此呈現原住民在當前社會和歷史殖民情境下的遭遇。
-
名家訪談
從激進學生到時刻反省的藝術家 專訪日裔美籍舞蹈家永子(Eiko)
永子與高麗是當今在紐約相當有名的一對舞蹈家夫婦。他們早期曾是舞踏大師大野一雄門下的愛徒,也到過德國接受現代舞的洗禮,不過永子與高麗不以舞踏或現代舞稱自己的作品,透過簡約無飾、且通常極緩慢的舞蹈,和雕塑優美的姿態,他們希望聽隨身體自然的呼喚,表達出他們對自然界與人類基本需求的體認。
-
名家訪談
四手指尖美音展 拉貝克姊妹
雙鋼琴演出,演奏者除優秀的琴藝外,更須具備良好的默契。拉貝克這對合作已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姊妹,對雙鋼琴的演出型式、詮譯方式,以及演出曲目有著精采獨到的見解,透過此篇訪問,展現了她們少爲人知的另一面。
-
紐約
《殘酷生活四景》事件 讓.阿錫和他的「痛苦劇場」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之奇,盡在紐約。甚麼樣的表演不能發生呢?裸體早就不是新聞了。現在新的玩法是:拿剃刀割自己的臉。關於生活的殘酷,讓.阿錫會吿訴你。
-
台前幕後
做減法的導演 訪森崎偏陸談寺山修司
日本一代怪才導演寺山修司,以其充滿實驗性和批判性的劇場/電影美學,留給世人永遠的驚嘆(本刊二十一期、二十五期曾詳加介紹)。今年金馬獎國際影展放映寺山電影作品,曾長期和寺山工作,並爲寺山義弟的森崎偏陸來台參與寺山實驗短片演出,本刊特別把握此一難得機會專訪森崎,請他以自身的體會,談一談寺山的創作方式和創作理念。
-
台前幕後
曼妙弦音製造者 訪提琴製作者張瀚心
「一般人總認爲提琴之昻貴在於它擁有最優美的樂音,若爲此,那對提琴的認識祇有一半;唯有在提琴的製作流程中,才能領會這『樂器之王』的珍貴之處。」
-
里程碑 Milestone
舞台大寫意 黃佐臨和他的寫意戲劇觀
大陸劇界有「北焦南黃」之譽的兩大巨人,北京人藝的焦菊隱先生早已作古,上海人藝的黃佐臨先生則於一九九四年六月以八八高齡逝世。劇壇二巨的故逝,是否意謂著一個戲劇時代的結束?以佐臨先生而言,長期以來他鍥而不捨地在舞台上反復實驗及敷演寫意戲劇觀的內涵,仍待有志者繼續完成。
-
里程碑 Milestone
天空的一片雲 紀念台灣的民族舞蹈家許惠美冥誕
一月二日,是舞蹈家許惠美的生日。可惜!親朋好友已不能再爲她唱「生日快樂」,只能仰望藍天,猜猜哪朶白雲是她的化身。
-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文化環保促進會舉辦,針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通過的第二場討論會,與會的四、五十名藝文界人士提出了對未來基金會董事人選,及補助項目、方向的強烈質疑與積極建議。
-
書介
台灣舞蹈文學的新里程 《舞書》評介
在台灣貧瘠的舞蹈文學園地,任何一本有關舞蹈的著作都是敎人深切盼望的。而在舞蹈界耕耘近十年,身兼編舞家與評論者雙重身份的陶馥蘭,其舞論的集結出版更是令人期待的一件大事。先不論其展現的成果如何,單只這本集子的出現就已爲舞蹈評介與論述在台灣舞蹈史上記下重要的一筆。
-
戲曲
仙氣下凡,雅俗共賞 觀賞上海崑劇團訪台演出
崑劇的題材雖然都屬歷史古裝戲,與現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上崑」的演出,仍然能夠提供十足的娛樂與藝術感受。
-
戲曲
梳理蕪和菁 從上崑演出看崑劇整本戲的改編
愈能借重折子戲的,就愈能保存崑劇的特色,使人看到崑劇的精華所在;完全沒有折子戲依據的,離崑劇的風格就遠了。這裡說的「借重」,不但借重其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表演上、舞台美學上的承傳。
-
戲曲
《孽緣報》的光與影
當古希臘文化所孕育的悲劇力量跟中國的傳統戲曲結合,却產生種種不搭調的缺陷。這不免令人再度回顧中西文化的差異。
-
戲曲
忠於傳說背離原劇的《孽緣報》
拆解了《伊底帕斯王》的結構,《孽緣報》卻恰恰病在劇幅鬆散以及爲唱、唸、做、打而使出的混身解數。
-
戲劇
還有沈瀲更深的「環」 《海山傳說.環》觀後
一如編導者其他作品的風格,此劇無疑地亦呈露了若干單純、童稚的純度和淸亮之感。
-
戲劇
一齣令人坐立難安的戲
生活經驗或生活點滴直接入戲,直接在舞台上呈現,其本質早已有了轉換,被賦予了新的劇場價値,對觀衆而言,因爲演員在舞台上的現存形象,那仍是廣義的戲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