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名家訪談
舞蹈界的明鏡 訪美國著名舞評家瑪莎.席格爾(Marcia Siegel)
「有洞察力的舞評家可以彌補舞蹈史學家所經常遺漏的部分,即在舞蹈演出未被定論前的關鍵時刻,給予其描述。」──瑪莎.席格爾《巨龍的尾端》書中的序言。
-
碟影樂想
二帖俄國鋼琴協奏曲精賞
二位同樣擁有北極熊般身材的俄國鋼琴家,貝爾曼潛沈內斂,佩托洛夫靈敏迅捷,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味。
-
台北TIFA
啤酒之都.百齡樂團.指揮大師 傑利畢達克與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
前年秋,慕尼黑愛樂來訪,燃起一陣古典風,在觀衆熱情回應下,今秋,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實踐諾約,親率慕尼黑愛樂再度訪台,以美妙樂音粧點台北之秋。
-
台北TIFA
永遠的大地之母 路德薇希的藝術世界
將屆從心所欲之年的路德薇希宣布退休了。退休前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與各地歌迷道別。她所詮唱的《大地之歌》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幾乎是馬勒的代言人,然而從她演唱過的角色來看,已經超越了我們對人聲分科的想像,再也沒有人比她在台上更大氣了。
-
台北TIFA
抒情似詩、浪漫如歌 安.梅耶的小提琴世界
梅耶這位美、日混血兒是近十年來國際最耀眼的小提琴家之一,她不但茉麗亞式美聲哲學的演奏技巧將充份展現,且發展出獨特個人風格,是年輕一輩中最被看好的一顆星。
-
台北TIFA
漫談銅管五重奏 寫在加拿大銅管來台之前
本世紀中葉以前,還沒有銅管五重奏之類的組合,事實上,叫得出名字的作曲家也鮮少爲這種編制寫過曲子,也因此銅管重奏團的演出曲目多半是改編曲。近來知名銅管重奏團相繼來台,本文特就銅管五重奏之發展及其所使用的樂器作一概略的介紹。
-
台北TIFA
粤語唱做莎劇《第十二夜》看好戲!
除了難以克服的匆促感之外,改編本充份發揮了粤劇的優點。劇中的唱腔豐富且多變化,押韻處以粤語發音爲準,對懂得的觀衆當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
台北TIFA
畢卡索、史特拉汶斯基和他們的時代
歐洲在二十世紀初期,是傳統與現代價値觀劇烈衝突的時代。畢卡索與史特拉汶斯基這些現代藝術的革命家,所造成形式主義的二十世紀新潮流,將工業革命以來的科技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的合作,與其說是風格方面的展現,不如界定在理念方面的有志一同。
-
台北TIFA
史特拉汶斯基的舞劇音樂
第二屆TIFA以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爲主題,將結合舞蹈、音樂、多媒體製作等方式來呈現這位素有「變色龍」之稱作曲家的多種風貌,並配合講座完整呈現史特拉汶斯基的創作時代背景、當時藝術環境及藝術家之互動關係。在此,我們先摘其大要與讀者分享、共遊那個「驚變的時代」。 史特拉汶斯基和俄羅斯芭蕾舞團旗下的諸位編舞家有過長期的合作經驗。他音樂創作不同的三階段,透過與他觀念相呼應、並勇於突破的編舞家的合作,不僅將他的音樂成功地視覺化,並且激發出樂舞交融的新境界,爲二十世紀藝術開發無限能量。
-
舞蹈
小劇場內的大製作 評台北室內芭蕾〈失落的影像〉
〈失落的影像〉是個大氣魄、企圖心強的作品。創作者在色彩、舞蹈語彙、音樂,和燈光的運用上都別具用心。然而局限於實驗劇場內表演使得作品效果不彰,格局隘小。
-
舞蹈
「舞蹈空間」讓團員享受自由的編舞空間
大量的生活化動作如果只依原貌放在舞台上,並不能眞正被觀衆「看見」。在放棄技巧性動作的追求之後,應該更精確地探討動作的本質應該如何展現。
-
音樂
梅哲,卡門相映紅 「南歐風情」音樂遊
就整晚的表現而言,梅哲一直在塑造音樂的「美」,無論是熱情的作品、或是戲劇性作品,如果說聲樂上有美聲唱法,梅哲給我們的感受,就是「美聲」的奏法。
-
音樂
西班牙吉他之夜 豪爾赫.阿里薩吉他獨奏會
阿里薩在音樂的處理及對吉他的認知,及其一絲不苟的音樂詮釋,在當今年輕的演奏家身上並不多見,若以現代演奏家誇張技巧來聽阿氏音樂,那就無法體會老一輩演奏家吉他音樂的動人之音。
-
音樂
老將領軍,新秀展技 評亞洲靑年管弦樂團
這支由亞洲各國年輕好手所組樂團,在柯密西歐納領帶下,展現其成軍五年來的成果,弦樂部表現尤其突出。西班牙鋼琴家拉羅佳以其扎實沈著的演奏風範與樂團搭配的十分融洽,亦給了亞靑技巧磨練的絕佳機會。
-
藝鄉人
跨越東西國界的詩情舞蹈 BIMA 碧馬舞團羅碧芳
羅碧芳是位馬來西亞華僑。在一九八四年來台期間爲雲門舞集的《白蛇傳》吸引,因而轉入現代舞的創作領域。如今已在歐陸榮獲過現代舞獎項的她,在今年四月帶著她所創立的BIMA舞團來台演出。舞劇《靈犀》,呈現出她將詩與舞蹈結合的理念。
-
回想與回響 Echo
藝術人口哪裡來? 以實際經驗談校園社團演出
校園的表演社團是擴大表演藝術活動參與層面,增加欣賞人口之最重要資源。如何促進校園社團的蓬勃發展,切實做好藝術扎根工作,便有賴政府及民間機構的大力參與。
-
回想與回響 Echo
想像中的批評
《復活(凡尼亞舅舅)》在藝術學院演出後,我在民生報的一篇短評引起我的朋友何一梵在九月號《表演藝術》寫了一篇〈讓劇場中的理想復活〉,提出對於劇評寫作方式的異議。文中涉及一些長久存在表演界的迷思,讓我覺得尙有必要再度切入此一話題。
-
活動看版
大陸戲劇家組團訪台
海峽兩岸開放以來,大陸戲劇、音樂、舞蹈、說唱、雜技等表演團體陸續來台演出,其中戲劇團隊不但數量最多,類別也最多,演出戲碼也最多,有話劇也有傳統戲曲京劇及各地方劇種,如崑劇、河北梆子、川劇、越劇、閩劇、黃梅戲等不下一、二十團,演出更近百場。至於兩岸雙方戲劇團隊在編劇、導演、演員等各方面合作演出,更是有增無減。 此間戲劇學者本著同一傳統文化,以個人身份參與各種戲劇學術會議,訪問大陸戲劇學者,收集硏究資料等活動也同時展開。團體參觀訪問如崑曲之旅、戲曲之旅等參觀戲曲文物、觀賞演出、兩岸學者座談等交流活動也是不絕於途,大陸戲劇學者受邀來台參與學術會議者也陸續增加。 爲因應兩岸戲劇活動的交流發展態勢,由中華戲劇學會主辦,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協辦,陸委會及敎育部贊助,透過大陸「中國戲劇家協會」邀請大陸地區著名學者專家組成「大陸地區戲劇家訪問團」,將於十月十八日展開爲期十二天的活動行程。 「中華戲劇學會」是由此間戲劇學者、專家所組成的民間學術團體,「中國戲劇家協會」則是大陸戲劇界組織規模最大,結合層面最廣的戲劇工作者群衆團體,現任主席是曹禺,會址設在北京,在各省市、自治區都設有分會,會員有七千餘人,分別來自二百六十個劇種的近二千多個職業劇團,他們均爲戲劇活動中有一定成就的劇作家、導演、演員、舞台美術家、戲劇音樂家、戲劇評論家、戲劇敎育家以及戲劇領導家、戲劇活動家。 這次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所組成的「大陸地區戲劇家訪問團」計有十四名成員,除隨團行政人員一名,文字記者三名外,其餘十名均爲戲劇各領域著有成就的專家學者。茲介紹如下: 劉厚生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誌》編委會副主任、中國崑劇硏究會副會長、京劇振興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劇協(ITI)中國中心秘書長。四十年代在重慶、成都、上海、台北等地多個話劇團體中擔任劇務、演員、導演、領導人,後又參加越劇導演工作;五十年代在上海市文化局擔任戲曲行政工作,後調任上海京劇院負責人、又任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副主編、中國戲劇家協會《戲劇報》主編,主要從事戲曲改革工作及評論。至今所撰戲曲評論文章約四百篇,主要有:〈論名演員的修養〉、〈推陳出新十題〉、〈劇種論略〉、〈論京劇藝家。 <
-
書介
尋找自己觀眾的劇場(上)
鍾喬著的《亞洲的吶喊》,勾勒亞洲第三世界「民衆劇場」諸般面貌及其實踐美學。本文作者除討論「民衆劇場」的概念置於今時今地台灣所可能產生的落差外,並兼論及小劇場/傳播媒體/觀衆之間的對應關係。
-
音樂曲式
開曲式學的玩笑 莫札特爲行家們寫下「蓋高尙」的笑話
這個分析起來一大串烏龍的曲子乍聽之下頭頭是道,不細聽的話還眞給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