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從法國歸來的明華園,今年又發表了進攻國際舞台(奧地利、美、日)以及深入本土社區(學校、鄕下、甚至客家村、眷村等等)的計畫。這個邁入第六十六年的歌仔戲團是怎樣經營得如此有聲有色呢?團長陳勝福在此透露些訣竅。
近年來,逐漸富裕的台灣社會對本土文化的重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然而,台灣有兩百多個歌仔戲團,爲何僅僅明華園能打出這麼響亮的招牌呢?除了演出水準之外,由陳勝福帶領的行政群更功不可沒。
陳勝福大約是十八年前從明華園的創辦人──也是其父陳明吉手中接掌這個「家族企業」。在七個兄弟當中,排行老三的陳勝福是唯一不粉墨登場的(註),不過早期經營電影公司的經驗,以及從小耳濡目染下對歌仔戲的喜愛,奠定了他領導明華園步上現代劇團的實力。
重紀律、重創新
陳勝福在改革明華園的方針上有兩大重點。首先,他非常重視團體的紀律與演員的敬業精神。在正式表演時出錯,他認爲情有可原,但排練時早退晚到等不敬業的行爲則會受到嚴重的處分。其次,在劇目方面,他讓編導陳勝國重新將傳統故事整理出劇本,並將劇情精簡化與視覺化,以符合現代人快速的生活 步調與「看戲」而非「聽戲」的習慣。譬如以前在《劉全進瓜》中,劉全赴考、其妻在家等候消息的故事,是由劉全出場、自我介紹說明故事大綱,再唱上一段;之後,其妻出場,又以說和唱的方式道出同一件事;這段戲就用掉了至少半個小時。不過在明華園版的《劉全進瓜》,劉全在龍套的襯脫下出場,並唱著一段他放榜前焦慮的心情,等到知道落榜時,舞台上他那半邊的燈光暗下,而觀衆的目光緊接著就被引領到在另一邊舞台的妻子,邊紡紗邊唱著盼望丈夫考取歸來;尾聲時,燈光再打在劉全身上,表示他已回到家和妻子團聚了。如此前後交帶下來僅需六分鐘,而西方劇場的燈光觀念也運用上了。
在陳勝福以前的電影公司當過場記的陳勝國甚至自己重新編劇,小從台詞的考究(如演黃帝的要用文言文;演下階層的可以有粗俗一點的台詞)、大到整個角色的替換(如在《逐鹿天下》中,原本由大花臉扮演的項羽則改由小生來演),這些都顯示出明華園求新求變的改革精神。
此外,陳勝福也透露了他們新編劇目成功的秘訣。由於明華園除了正團之外,還有四個副團,因此新的劇本到手時,都先給副團試演,而編導與陳勝福自己則坐在台下觀察觀衆的反應,以進行修改,直到滿意了才耗資做精緻的服裝佈景,送進表演殿堂。
以長遠的眼光降低製作成本
至於最實際的經費問題,陳勝福又有何妙計呢?「不管是從企業經營的角度或從藝術的考量,眼光要放大!」陳勝福說經費不足時,他不會對編導的要求打折扣,而是從可省的交通費、住宿費等去裁減。例如在國家劇院演出三場時,一百五十萬的演出費無法支付開銷所需的三百多萬,於是載道具的三部卡車上面只好再坐人,而夜裏每個團員則拿個睡袋在小學裏借住一宿。然而,這些只是消極的作法,陳勝福對於降低演出成本有更積極的應付之道。
「台灣有廿三個縣市,三百零九個鄕鎭,甚至東南亞、世界各地的表演場地都要想辦法同時接洽,到時宣傳一起做,成本就下降了!而在佈景的設計上,要考慮到飛機貨運門的尺寸大小以便携帶。另外也要考慮到國家劇院或中南部場地吊桿的不同規格……」可見明華園這位製作人的深謀遠慮。
計劃建校、推廣歌仔戲
推廣歌仔戲是陳勝福的一生志業,因此明華園也不吝於將自己成功的經驗與同業分享。他們計劃辦一所傳統藝術學校,課程除了歌仔戲、北管、南管、布袋戲之外,還有劇團經營、劇場管理,與外文等行政方面的實務課程。這座計劃以閩南式風格興建的學校將分別有兩個戶外與室內的劇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長期演出,以供觀光客觀賞。而這一切的努力,也是因爲陳勝福在率團到北京演出後,希望能打出「去北京看頤和園、來台灣看明華園」的理想目標。
「多戲多人看!」當歌仔戲的人才、演出場次與演出劇目多了,水準也齊了,歌仔戲便能發揮其草根性的特質,受到更廣大觀衆的喜愛!
(本刊編輯 林亞婷)
註:明華園一家各以其專長在團裏擔任要角。扮老生與淨的老四陳勝國是導演兼編劇、老五陳勝在扮演舉足輕重的丑角、老六陳勝發是武生兼老生、老么陳勝順在上台之餘主要負責佈景設計,另外演奏文武場的老大郭海南(團主領養來的)與演小生與丑角的老二陳勝典分別帶領第一、第二小團。而團主的幾位媳婦、甚至第三代,也都經常在台上演出,例如當家小生孫翠鳳即是團長陳勝福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