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劇
《零》的甜蜜蜜經驗
九四年一月,台北小劇場人士在甜蜜蜜排了滿檔,我在此季表演閉幕之前,觀看了二十七日九點鐘的《零》。 演員溫吉興,在表演區後方,一鋁製的大澡盆旁沖涼水,詩意的動作與昏黃燈泡映照之下,裸露身軀彎曲弓形如一幼兒。此時,後方的觀衆也已經爬上桌椅高築人牆,正如這個表演爲一月的戲帶來一波高潮。 吿白/裸露,溫吉興成功地結合了內涵與表演形式。他先以客語追溯祖父母結婚分開的家族背景,爾後,父母那一代如何因應工業化而遷徙,整個故事也由「產業道路」一詞後,終於不得不放棄不熟稔的客語,改以國語敍述。 誠摯的言語與和緩的肢體動作,卸除了觀戲者難以放鬆的驚異目光。整個表演以符合演員特質的步調自然呈現,其裸露與自白可謂同質性的象徵手法;然而敍述故事的同時,溫吉興仍能加入一兩句自嘲的話,使觀衆在陷入表演情景之餘,得以跳出。 我們在媒體大肆討論裸露表演的官方禁忌之時,很高興,在台北的天空下,一條暗巷底的「甜蜜蜜」咖啡屋,找到了一個眞正屬於自由創作的表演場地。在這裡,沒有人會進行思想檢査,表演者和觀衆都以極大的期待和誠意來支持表演。 當然,《零》可說是這檔戲碼裡成功演出之一。我們盼望,小劇場能在這種外外表演中心的場地裏,引爆更多更熱力四射的種子。 文字|賴慧勳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研究生
-
戲劇
「事件」 記甜蜜蜜之《前戲》
據說今晚的節目叫《前戲》。DM上說前戲是「壓在高潮軸上的一段文明活動,功能在於撩撥性慾」。我看到三名熱舞女子,DM上說那是「女人她們自己」。我的回憶沒有辦法自接下來現場觀衆的演出脫逃。觀衆的確被撩撥,對象可能是熱舞女子或他們自己。 事情可能從那個最出色的舞者開始,她公布了自己的魅力指數,讓一位觀衆興起亮亮自己指數的衝動,他撩人地脫去一件件上衣,這只是序場。 那名舞者展現她的肢體,我們相當凝神注視那吻合節奏、安放肢體到適當位置的準確動作。表演者極度自覺地引起一種挑逗的氣氛而有時又像儀式般令人心生敬畏,你能那麼棒嗎?有的觀衆受到這訊號的挑釁也到中間來舞動,利用她們換裝的空白舞台,這時有點像Madonna、Micheal Jackson的模仿秀。另外出現一批「熱情觀衆」,他們演出包括雜交及性虐待等劇目而當然是一種同性對同性(假想異性)的模擬性交,博得不同的鼓噪聲。 這批觀衆的即興演出使今晚的節目達到了最高潮──「前戲」引出了「正戲」。他們迫使觀衆觀賞他們的演出從而達到了發洩和示威的目的(當然前戲的功用完全發揮了)。並且由於過度喧鬧,還引來便衣警察的巡查探視,這一下又被處於亢奮狀態的觀衆演員編入表演中:有人手執身分證向假想敵走去,有人喊警察來了警察打人。他們由甜蜜蜜這一幕跳接到集會遊行被強制驅離那一幕,呈現了驚人的聯想力及過度的反壓制心態。 這使演出主體由演員轉換到觀衆上,我們在許多小劇場經驗中體會過。有趣的是,如果沒有這種特質,許多次演出內容是什麼,我們很容易就淡忘掉了。缺乏固定的文本是小劇場的優點亦是缺點。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呢? 我離開這小小的劇場。在一個住宅區的深夜,發生了這椿事件。 文字|尹唯緯 劇場工作者
-
戲劇
《Play or Die──隆鼻失敗的丫 丫作品2號》劇本摘要
(丫丫不小心吃進肚子裡的西瓜子,發芽了。而且,長成了一個大西瓜。丫丫大腹便便。丫丫接受了朋友的建議,去看最有名的醫生黑傑克。) 丫丫:(對觀衆説) 黑傑克很冷漠 他在我的肚子上敲了敲 我想起了在超級市場挑選水果的家庭主婦 黑傑克把我的病歷輸入電腦 (丫丫同時反飾黑傑克) 黑傑克:恭禧妳! 這是一個好西瓜 丫丫:好西瓜? 我一點也不喜歡西瓜 你能幫我在肚子裡裝進一台──果汁機嗎? 黑傑克:果汁機? 妳喜歡那一個牌子? SONY,聲寶,還是National? 丫丫:我一點也不喜歡日本電器 有沒有其他的牌子? 黑傑克:(思考) 不過,站在醫生的立場 我建議你最好先思考 西瓜和道德的關係 丫丫:西瓜和道德有關係嗎? 我只不過是不小
-
戲劇
「補天」計劃補了什麼?
大師的身敎,樸素的美學觀,廢物利用的方式,都有値得我們學習之處。現在,大師身已遠;彼德.舒曼帶給台灣的是一陣來去的風?還是一粒即將發芽的種籽?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顆亟待深耕的種子 關於「四二五」與《補天》
「縮短城鄕文化差距」、「讓大師在台留下作品」是「四二五」劇團主辦《補天》活動的宗旨。然而,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彼德的工作精神、藝術理念和劇場信仰,能夠點燃劇場愛好者的熱情,就如同一群四二五老兵在四、五年前曾一度被點燃一般,將這顆在極爲難得的因緣之下所結下的種子,帶到全省各地去深耕、開花、結果。
-
回想與回響 Echo
《補天》與社區劇團的發展
戲劇乃一門空間運用的藝術,在發展社區文化的大前題下,我們要強調的是從二人之間的關懷開始到二千萬人口理念的共識,我們應更實際的學習運用小的空間、小的人群,而後像水波似的漸擴大範圍,校園的角落、行政區活動中心、都市型社區的中庭、淡水河邊,都是可以利用的場地。必須手攜手共同思考問題關心環境,透過簡易的文字遊戲,一齣窩心的戲才會孕育而成。
-
回想與回響 Echo
大陸的戲劇舞台藝術
去歲到今春,大陸傳統戲劇無論京、崑,踵續來台演出骨子老戲。老戲迷眼裡瞧著舞台上老、中、靑演員,心下留連著當年名家祖輩的韻致:四大名旦,南麒北馬,淨裘丑葉。承祧者,藝不如師或靑出於藍?本文作者觀戲無數,遂有思古幽情。
-
回想與回響 Echo
激盪最富巧思的舞步 澳洲「綠磨坊」國際舞蹈節
「編舞」似乎是一件充滿魅力卻難度很高的事。它是音樂、動作、舞台設計、燈光、服裝拼成的馬賽克。南半球有一個才出世不久的舞蹈節,每年邀請各種不同領域和文化背景的舞蹈家聯合創作,分享彼此的創作經驗,探索這門藝術。
-
台前幕後
舞台設計作品的生命流程 《卡門》倖免焚化;《頑童驚夢》長一歲
在啓幕的第一眼,觀衆會心期待;在落幕的最後一眼,舞台設計的佈景成爲承載劇情歌樂的烙印。觀衆看不到的是,啓幕前的構思和製作,換幕換景的操作,落幕後的處理。藉由《卡門》與《頑童驚夢》兩種不同形態的演出,蔡秀錦揭示舞台設計作品的生命流程。
-
藝術之旅
烏克蘭之行
當蘇聯尙未解體之時,拜於它末代統治者戈巴契夫改革開放政策之賜,得以初探那旣封閉又神秘,原本遙不可及的國度,而踏上當年蒙古人的征途
-
新秀登場
此時,穩走於暗流與險濤的彼岸 河左岸的黎煥雄
河左岸劇團被稱爲「台灣最資深的前衛劇場」,以經營台灣史及簡約風格著稱。「河左岸過去被一些人有所期待無形中產生莫名的使命感。但河左岸對外是一種脈絡,而內部的成長,或我與河左岸的生命共同體是另一種脈絡;我累積我的脈絡,河左岸卻未必要累積我的」黎煥雄如是說。
-
專欄 Columns吃的藝術
在過份富裕的台灣,吃變成一種財富眩耀的方式了。請客若沒有魚翅、鮑魚、燕窩,好像不算有誠意。
-
專欄 Columns王洛賓復出和民歌的問題
問題之一:改編民歌和原曲的差距。問題之二:口傳的民歌,作者、改編者常被忽視。
-
專欄 Columns表演者的權利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做爲創造主體的人可以成爲另一個創造主體的媒體:那就是保有了自身創造的空間和體現自我的藝術。
-
音樂與繪畫中的色彩
聲光繽紛的巴洛克時期
由《表演藝術》 雜誌與誠品書店合辦的「音樂與繪畫中的色彩」系列演講,於三月六日下午在誠品藝文空間開場。現場擠滿了或坐、或立、或席地而安的藝文愛好者,在主講者跨越不同領域的對話中,悠游於藝術的遼闊天地間。
-
即將上場
中國少數民族器樂演奏團
少數民族器樂於中國音樂體系中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現在所用的笛、琵琶、胡琴、腰鼓、羯鼓、銅鈸等,據說就是漢代以後相繼由各少數民族傳入的。 由於地域、風俗、民情及歷史的關係,各少數民族的樂器,無論其類型、音色、神韻等都各有特色:在竹林遍布的西南群山(川、滇、桂、黔等地),其間的民族即流行各類竹製或木製吹管樂器,如蘆笛、侗笛、俄比、吐良、葫蘆絲、巴烏等;而在西北的民族,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交往,故其拉弦樂器與彈撥樂器異常出色,如馬頭琴、熱瓦甫、冬布拉、艾捷克等,而敲擊樂器,如維吾爾族的手鼓、苗族的銅鼓、傣族的象腳鼓等,更是琳瑯滿目,別具一格。這些不同的樂器及其樂曲大大地豐富了中國音樂的色彩。 中國少數民族器樂演奏團是由內蒙古、廣西、吉林、湖南、新疆、西藏、北京等地的專業藝術表演家所組成,共十一個民族二十五位成員,四月上旬,爲大家帶來難得一見的少數民族器樂饗宴。
-
藝壇動態藝壇動態
〔大陸〕 越劇《金瓶梅》 上海越劇院擬在今年內推出《金瓶梅》系列劇,編劇任務已交給上海戲劇學院女作家徐頻莉執筆。 至於《金瓶梅》中難以迴避的性描寫,徐頻莉認爲這在戲曲舞台上似乎不成問題,因爲戲曲是寫意的,越劇更講究舞台畫面美、語言美、唱腔美,某些性愛場面提昇爲藝術美的形象,就不再具有感官刺激的副作用。 如果進展順利,此劇五月即可面世,尹派小生趙志剛飾西門慶。 (蕭勇) 北京94戲劇節目 從北京市文化局獲悉,一九九四年將是北京戲劇舞台推出大量創新劇目的一年。北京人藝二月上演《阮玲玉》,三月開排台灣劇作《蝴蝶夢》,十一月推出《119》。北 京京劇院計劃首推《太眞外傳》,由梅葆玖、魏海敏(台灣)、坂東玉三郞主演,同時演出新編歷史劇《少陵游》和現代戲《山裡人家》。中國評劇院的新劇目有《神東案》、《黑牛吿狀》、《盜金磚》。北京兒藝在四月間演出《英雄壯志少年郎》。北京曲劇團的重頭戲是《苦水芳蓮》。北京昆曲劇院擬與日本作家聯手,改編和重排《夕鶴》。 (蕭勇) 浦東興建音樂廳 上海市已決心在公元二千年之前,在浦東興建一座國際水準的大音樂廳,興築費用估計爲三億五千五百萬美元。 這座大音樂廳的主要表演場館將設座位二千二百個,由於大陸至今仍未有興築此類音樂廳的經驗,故會舉辦一次國際性的設計比賽,由一個國際性的評審團,評選出優勝的設計圖。 (周凡夫) 〔美國〕 多明哥加州大學講學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藝術學院院長布洛克(Robert Blocker)於今年二月正式宣佈,已邀得五十三歲的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哥開設歌唱及指揮班。 多明哥今年初在洛杉磯音樂中心登台演出歌劇,並爲中心擔任指揮及藝術顧問時,曾經在UCLA敎授合唱及管弦樂課程
-
書城快訊書城快訊
Bernstein Remembered Jane Fluegel編 Carroll Craf出版 誠品書店經銷 160頁/精裝 NT$389 本書蒐集二百餘幀Bernstein及其作品的照片,按年代順序,自Bernstein廿一歲進入Tanglewood始,分五個階段將這位多面向的音樂家生動而鮮活的呈現在讀者樂迷眼前,洵爲親近大師不可多得的資料書。 Tchaikovsky Remembered David Brown編著 Faber and Faber出版 誠品書店經銷 248頁/平裝 NT$650 紀錄柴可夫斯基生平的書籍繁不勝數,本月再推介一本,除了因五月七日是柴可夫斯基的生日外,本書廣泛蒐集的資料有許多是首度譯成英文,依年代順序,追踪柴可夫斯基自靑靑子衿到名聞海內外,種種尙不爲多數人所知的事蹟。 The Schubert Song Companion John Reed著 Faber and Faber出版 誠品書店經銷 510頁/平裝 NT$1125 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所譜寫的六百餘首歌曲,不但奠定了德國藝術歌曲深厚的根基,其多樣化及普遍性也成爲後世無與倫比的典範,舒伯特的貢獻不亞於莎士比亞之於戲劇。 本書雖已問世近十年,但鉅細靡遺的功夫涵括每首歌曲的開頭數節、英譯、作詞者背景及詞曲意涵,確爲愛樂者的良伴。 The Theatre Ronald Harwood編 Faber and Faber出版 誠品書店經銷 267頁/精裝 NT$875 如果你喜歡戲劇、喜歡文學,碰巧又喜歡博讀卻苦於可供運用的時間有限,那麼,本書還是値得一讀。 本書蒐羅亞里士多德以來百餘位劇作家、詩人、作家與戲劇有關的看法與思考,其中有文有詩,還有劇本片斷,分列於五大標題之下。 戲劇的結構
-
特別企畫 Feature現代戲劇的兩大磐石
曾經閱讀現代戲劇史的讀者,一定會對以上的一幀照片印象深刻:在一張長桌上,契訶夫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併肩而坐,旁邊圍繞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演員們,共同聆聽契訶夫朗讀他的劇本《海鷗》。一邊是文學藝術的巨匠,一邊是表演藝術的宗師,兩大巨人碰撞在十九世紀末的俄國,交會出自莎士比亞之後最璀燦的戲劇光輝。 三月,莫斯科藝術劇院將來台演出《海鷗》。雖然史氏及契氏均已作古,但典型在夙昔,相信我們仍能目睹歷史的風采。爲了迎接白鳥飛臨,我們特別企畫了〈現代戲劇磐石〉專輯,深入介紹史氏的「體系」,契氏《海鷗》文本的文學詮釋,以及,歐陸當代導演如何追循與超越史氏的手法以呈現契訶夫的當代風貌,準備觀看《海鷗》的讀者,不容錯過事先或事後的「紙上談兵」。
-
蒙特婁
蒙特婁舞壇與FIND簡介
蒙特婁位於加拿大法語系的魁北克省。早期由於天主敎對舞蹈的約制,魁北克的舞壇一直延到二十世紀中期才萌芽。蒙特婁在地理上,雖距美國現代舞搖籃紐約市不遠,但在文化上,卻和法國走得較近。因此,美國早期現代舞的浪潮只波及加拿大英語系的多倫多,而非蒙特婁。雖然魁北克早在一九四八年即有過幾位崇尙歐洲*Automatism的舞者,並提出舞蹈創作中個體性與隨興動作的重要,但是當今蒙特婁的編舞家則多出自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年的新領域舞團(Compagnie Nouvelle Aire)。 新領域舞團的創始團員大多是體操選手。因此,該舞團的動作多是一些高危險性的翻滾和爆發性極強的衝跑。如今,這些動作已成爲曾是該團成員編舞家的作品特色。例如,洛克(Edouard Lock)和他的La La La Human Steps舞團,將這種動作配上龐克音樂及其他多媒體效果,以類似搖滾演唱會的方式吸引了大批非傳統舞迷的年輕觀衆。另外,如羅蘭(Ginette Laurin)和她的旋暈舞團(O'Vertigo)也以此種動作繼續對人體動作的極限,做新的嘗試與突破。 不過,新領域舞團出身的舞者也有人抛離那些劇烈動作而選擇其他表達方式。佛提耶(Paul-Andr Fortier)即採用簡約派(minimalism)的方式來傳達他對社會的看法。 蒙特婁的編舞家,在國際上知名的,還有擅長大型演出並一手包辦編舞、舞台設計、甚至作曲的培洛(Jean-Pierre Per-reault);另一位則是結合富有創意的服裝與祭典式作品的秀娜(Marie Chouinard)。 値得一提的是,蒙特婁的舞蹈界在八○年代之前,一直處在與外界隔絕的眞空狀態。因此,魁北克的舞蹈學者,也是新領域舞團的前任團員唐貝克(Iro Tembeck)才會說:「魁北克現代舞的歷史沒有任何傳統可言。」(註1)直到一九七九年,來自美國的編舞家達微塔(Dena Davida)在魁北克設立了一個實驗性的演出場所「唐匠」(Tan-gente),美國的後現代舞者才被引進。 蒙特婁的舞蹈界在八○年代日趨成熟,而當時歐洲的現代舞也正蓬勃發展。在這種機緣下,對舉辦舞蹈演出有豐富經驗的彭碧昻(Chantal P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