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遍歷煉獄,交戰混沌──方圓劇場演出《荒野之狼》
「瘋狂是一切智慧的開端,精神分裂也正是一切藝術與幻想的起源。」
-
近期演出
英國國寶聖馬丁室内樂團──八重奏之夜
大不列顛最傑出的室内樂團「英國聖馬丁室内樂團」由四位小提琴家、兩位中提琴家、兩位大提琴家所組成。團員們技巧精湛,默契完整,演奏的曲目涵括各時期的代表作品。本次演出將有孟德爾頌〈降E大調八重奏〉、李查史特勞斯〈隨想曲〉、伊理斯科〈C大調絃樂八重奏〉、布拉姆斯〈G大調絃樂六重奏〉、蕭士塔高維奇〈八重奏前奏曲與詼諧曲〉分別在十一月一日及二日演出。
-
里程碑 Milestone
從人間藝術到出世苦修──談李叔同的一生
李叔同生於淸光緒六年(1880),舊曆九月二十日。父親李筱樓,爲遜淸進士,祖籍浙江平湖。世代在天津經商,落籍天津。李叔同出生時,父親已六十八歲。母親王氏,爲李筱樓第五房妾,時年十九歲。李叔同五歲時,父親逝世,開始隨母親背誦詩詞格言。 李叔同在一個非常傳統中國文人式的教育中長大。六歲讀玉曆鈔傳、百孝圖、返性篇、七歲攻文選。八、九歲從墊師莊先生讀孝經、毛詩、唐詩等。十歲、十二歲讀四子書、古文觀止。十二、三歲開始習訓詁、爾雅、説文解字,並臨摹篆帖。十七歲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詞、又從唐敬嚴學篆刻金石,已在中國傳統文人的領域全面有所涉獵。 李叔同完成傳統中國文人的教育的同時,西學也已經開始衝擊中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變,康梁變法失敗,中國在保守與激進間拉鋸。李叔同這一年十九歲,南遷上海,刻有「南海康君是吾師」一方印,表明個人心志。 十九歲遷居上海,二十六歲東渡日本留學,在上海的七、八年,李叔同意氣風發,一方面入南洋公學,接受新思潮的洗禮,成爲蔡元培的得意弟子,另一方面加人南社,與文人以詩詞往還,贏得江南文人間的美譽,李叔同有「二十文章驚海内」的自述。 李叔同在傳統與新思潮、保守與革命之間有强烈的矛盾。在上海的一段時間,他一方面有「破碎河山誰收拾」的哀痛呼叫,另一方面,流連風月,廝磨金粉,與坤伶楊翠喜,老妓高翠娥,名妓謝秋雲,歌郎金娃娃,都有詩詞書畫投贈,他也數次粉墨登場,票演舊劇中的褚彪,黃天霸。 淸末民初,在苦悶局勢的中國知識份子,大多一方面期待嚮往變局,但同時又無力於面對變局,便往往在激情與頽廢、理想與幻滅,人世與出世之間矛盾搖擺。李叔同也是時代敏感者必然的結局罷。 光緒三十一年(1905)李叔同母親去世,他奉母靈柩歸葬,決定東渡日本,填有一闕「金縷曲,留別祖國」:「披髮佯狂走,奔中原,暮鴉啼徹,幾行喜抑」 東渡日本,李叔同入東京上野美術學校西畫科,爲中國接觸西洋近代人體寫生、油畫技法的第一人。他又在課餘學習西樂、小提琴、鋼琴、樂理,並嚐試利用歐洲曲調旋律填入中國詩詞,成爲中國早期流行歌曲的重要創作者,他創作的〈送別〉、〈夢〉、〈憶兒時〉至今仍是中國近代音樂中受大衆歡迎傳唱不絕的作品。 李叔同在近代
-
里程碑 Milestone
與弘一大師聊天去
「悲欣交集」。五十年前,在不二祠的晚晴室裏弘一法師留下了這四個字的手跡,不久,他從從容容地離開了這個降生入滅的人間。後人在那歪歪斜斜的筆痕裏揣想「悲」與「欣」之間交融的情緒:這走向死亡的戲劇原來也可以這般歡喜讚嘆。
-
里程碑 Milestone
尋找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解構」與再現
任何一個人物典型,或是任何一件典型的事、物、法、理,都必須在不同的時空中獲得嶄新的詮釋才有可能繼續恆久──佛法如此、藝術如此,弘一法師也是如此。 今年六月二日,筆者親臨了泉州開元寺後奄「弘一法師紀念館」(昔「晚晴室」)親謁大師圓寂時的禪房,在年後五時穿過明式窗牘的溫煦斜陽中,目睹了大師臥過的床、帳,讀過的經、洗過的毛巾、臉盆,用過的柳枝牙刷、穿過的衣、鞋和卸下的馬褂,闃然無聲的遺室在特別看守的僧侶打開之後,雖然已遭微塵蒙覆了五十年,卻仍然一一的在簡單樸素中,淸晰的透射著大師精神純淨如禪的質地,讓人心中禁不住湧起肅然和愴然交織之感。我當時在想,如此一位人物,在一九九二年的台灣台北,他的意義應該是什麼呢? 才華橫溢,生活多彩多姿的藝術家李叔同,一回首走向卅九歲之後無一不戒,無一不禪的律宗大師,弘一法師在其間的心路歷程,莫非乃是佛陀在靈鷲山所揭示的「苦集滅道」四聖諦裡,肉身生、行的過程和法身的修持實踐中,一個活生生的範例?從聲、色燦然的「五蘊」和耳聰目明的「八識」中出走而遁人空門,大師所留下來的,難道不就是一個「人」的啓示,以及生命中一段大智慧的「偈」嗎?細讀大師的一生,我們不難發覺,冥冥中有兩股力量在長時間的相互辯證之下完成了他的典型;其一是藝術的推力,其二則是宗教的拉力。「藝術的推力」使得擁有浪漫氣質、憂國憂民胸懷的李叔同在書、畫、譜曲、戲劇等等一連串大膽求新的創作之後,將藝術美的追求延伸到自我生命的質樸美化──較諸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人以行動爲美學殉身的激烈做法,李叔同表現的「行動美學」乃是一種更爲深沈悠遠的風貌;「宗教的拉力」,則使得弘一法師得以產生像阿育王夢裡鞭打自己昨日的屍體,棄絕往日情慾的超常自律境界,將昔日揮灑在藝術上和生活上的團團聲色「蒸餾」成一片靈光,完成了溶合藝術與宗教於一體的至高典範。 如此,筆者開始參予籌劃並擔任導演「弘一大師紀念音樂會──李叔同生平詩樂多媒體發表」的演出。我們邀集了百餘位包含音樂、雕刻、舞蹈、詩詞、書法、影像、散文、服裝的藝術工作者,以對應人間眼、身、口、意、身、味、觸、法等「八識」的多種藝術形態,呼應弘一大師曲折、傳奇的心路歷程以進行現代多媒體藝術的再現。在楊柏林所作八米高、五
-
里程碑 Milestone
弗金與「現代舞」
──由今日觀之,代表現代,由後世觀之,即屬經典。
-
入門
古名伸舞即興
什麼是舞蹈的「即興」? 最簡單的即興的觀念,就是「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人類的原始與本能。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被一些風格與美學觀念所限制,而減少了許多可能性。「即興」則具有自發性與全民性。就舞蹈而言,幾乎没有一個編舞者没有即興的成份,許多嘗試都經由即興的管道完成。 它是一種創作的過程嗎? 即興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材料開發的源頭。但我比較喜歡没有任何目的的即興,它是自然發生的,不是爲了特定的創作與表演。中國人從小就箝制在過多的臨摹、規矩與條例的「不可以」裏,即興所需要的開放比較欠缺。 即興是把「不可以」的觀念去除嗎? 不,即興是一種解構的東西。表演者必須要夠誠實、有勇氣;欣賞者必須有包容性,没有「對」與「錯」之別。 你在跳編好的舞與跳即興舞蹈間的感覺有何不同? 跳編好的舞時,每個動作附有很多質感的雕琢與細膩的情節;但即興舞蹈不只是表達情緒(emotion),它未經任何的選擇、修飾,是更純粹與簡單的表現。當舞者素質夠好時,雖即興而你不覺其爲「即興」;即興舞蹈本身雖然不帶故事性,但動作間有直接關聯。 即興舞蹈的淨化功能會不會較高? 會。台灣這個環境非常崇拜技巧,但唯美只是藝術的某種形式而已,背後更豐富的應該是這個「人」與他的思想。古典芭蕾的原動力可能在技巧,舞伴是誰並不重要,最主要的是技巧夠不夠好;而即興像在任何狀況下都是一個「原型」,可以變成其他的型式。 受了即興訓練的人,日常生活中的「施」(give)與「受」(take)也會很自然地改變嗎? 對。這個人會變得非常敏感,不斷地進行這條雙向的道路。即興對於台灣的教育制度非常重要,因爲學生早已接受了太多人家給的東西,而找不出自己的表達方式。目前從小學的舞蹈實驗班開始就有即興課了,但老師若不能融會貫通各家之言,他所教的又成了另一套成規。 不鼓勵即興等於不鼓勵創作。創作就是由點滴的即興累積而成的?</strong
-
入門
陳建華彈即興
什麼叫音樂的即興? 音樂的即興是一種强烈反應時代特色與個人習慣的狀態,做得好是藝術,做得壞是亂奏。像獨奏的裝飾奏(cadenza)就是即興,但和絃外音較少;而目前則以爵士樂的即興空間最大。 即興的最高境界是爲所欲爲嗎? 嗯,是無懈可擊的魔鬼。但這並不是一回生二回熟,要靠長時期的音樂薰陶才能結合個人的特色與進行中的曲式結構,達到完全自由的境界,通常要花個數十年。 與天份也很有關係嗎? 所謂「天分」是指對音樂的敏感性,這又與主觀的興趣有關──有興趣的人會去多看多聽多練習。年輕人通常對一般性的感受較鈍,再加上有很多要發洩的情緒,所以在處理慢板抒情曲時不免會顯得較粗糙。 你自己即興的感覺呢? 我在作爵士的即興演奏時,會先了解整個曲子的結構與風格特色,但不做事先的預設,是等時間到了音樂就自然出來了。合作伙伴的程度,當時的環境與情緒,及自己的功力與素養都會影響即興的結果。 國內外的音樂即興環境有何不同? 美國爵士樂的課程計劃中,對即興演奏的要求非常嚴格。百克里(Berkelie)音樂學院内每個人都在苦練即興,大師們即興的演奏水準是他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台灣没有這樣的音樂生活環境,音樂師的素養不夠,一般人接觸爵士樂曲目的廣度也不足,根本没有真正的即興訓練。 國內音樂系應多開即興課嗎? 應該。這很重要──即興是與演奏同步的創作,同時反映出創作者的思考與技術。 想學「即興」的人該怎麼開始呢? 首先是敞開心胸,不要先主觀地界定「好」與「不好」,先平心靜氣地去聽它,再仔細地去感覺與接受。聽得越多越好,跟文學家應多看好的文學作品道理一樣。達到好的即興作品需要⑴紮實的樂理基礎,⑵嚴格的樂器技巧訓練(包括讀譜力、對樂器的音色控制與熟悉度等),⑶密集的聽覺訓練(任何樂器的音樂風格與音色表現都要聽),⑷密集的合奏訓練(與適合的樂隊作即興配合,學習用耳朵去溝
-
入門
畧談劇場的即興創作
「即興」作爲一種創作方式,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歷史。從早期口語相傳、集體創作的史詩、傳説或民間歌謠,到童稚遊戲中的「家家酒」、「扮新娘」。又如團隊比賽中的機遇性臨場反應、羣體創作中的腦力激盪或接龍講故事等,都充滿了即興的成分。在戲劇傳統中,早在希臘、羅馬的喜劇演出,一脈相承至義大利的「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 ),都是廣泛地運用演員臨場自發性的劇場風格,其他像歌舞演藝廳的插科打諢喜趣,或馬戲團中小丑戲的天馬行空的誇張想像力,都是深具魅力的傳統表演。 在當代表演藝術中,即興方式的運用更爲廣泛,它甚至被創作者拓展成一種具有高度自由解放性的創作美學。從爵士樂與現代舞的即興演出,到六〇年代開始盛行的「發生藝術」(這甚至可以推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前衛藝術發展),還有一些極具反叛色彩的劇場演出(如「生活劇場」「環境劇場」)和活潑深具自由想像力的兒童劇場,莫不大量利用「即興」方式創作、演出,突破正規古典劇場的畛域。而在演員的訓練中,「即興」方式的排演練習和遊戲,也使戲劇表演回歸到現實生活和個人經驗的真實體認之中。從史丹尼斯拉夫斯基(K. S. Stanislavsky)與聶米羅維奇-丹欽科(V.I.Nemirovich-Danchenko)的表演系統建立起表演者的心理寫實層次之後,即興訓練也經常被不同的表演教師運用爲重要的啓導演員各方面潛質的訓練方法,像史普林(Viola Spolin)所著的《劇場的即興方法》(Improvisation for the Theater-A Handbook of Teaching and Directing Techniques)即是一本相當普遍被採用的表演教師手册,裏面收集整理了不同的即興訓練課題與實習。只可惜有系統的翻譯及整理並不多。 長處與危機 「即興方式」之所以被當代劇界普遍運用,最主要是下列六種原因: ⑴高度自由啓發直覺性和活潑感 ⑵打破預設邏輯、概念或僵化模式 ⑶回歸現實經驗與個人體認 ⑷結合機遇性可能 ⑸激發個別面向的敏感度 ⑹藉以訓練團隊的默契合作精神 上述的「即興」特質,事實上與當代的劇場精神不謀而合,當文明累積構成各種既定的體系規範,劇場創作也極可能
-
演出評論 Review
「放開我,我要回到原始!」──林絲緞談塞内加爾之舞及其他
人若想要瞭解藝術,就必須先認識什麽是最原始、最根本的東西,才可以啓發更進一步的認知、創作,而衍變出自己的藝術生命。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擊必中的俐落,根植生活的自然──劉明源胡琴獨奏會
劉氏的音樂俐落豪邁,特殊民間演奏法的運用──尤其是一些細微的滑音,也常使得其樂曲充滿彈性。
-
演出評論 Review
深體人文,任運自如──一次幾近完美的笛藝展現
俞遜發在各型樂曲中千變萬化,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廣國樂團的配合也令人印象深刻。
-
演出評論 Review
罩頂綠雲燒起來了──我看《奧泰羅》
唱好奧泰羅是男高音一輩子的光榮,光是唱準那些從少年維特式的痴情,到大力參孫式的癲狂,就會折損一條好漢的老命。
-
演出評論 Review
尋跡話前輩
前輩們的確是屬於那不可重覆的過去,時代一過就無法重覆,他們所留下的藝術手跡是徹徹底底那時代的產物,值得後代珍惜。
-
演出評論 Review
震耳欲聾的爵士火車
我很佩服他們對於推廣爵士樂鍥而不捨的努力,然而,要想在音樂層次上升級為一流樂團,恐怕還需一段長跑!
-
演出評論 Review
現代的荒誕──話劇《公用廚房》和《白娘娘》
與《公用廚房》同時上演的另一齣《白娘娘》,本是一齣老掉牙的題材。但是因為突出了做人難的主題,而且用了現代的荒誕手法,兩齣戲同時轟動上海。
-
演出評論 Review
聯管秋季開鑼
今年起,聯管又沒有了固定的指揮,是否會再現九〇年的困頓呢?但是他們這次推出了有史以來最堅強的客席指揮陣容及用心企劃過的節目安排。
-
演出評論 Review
艱難而美妙──評「陳必先鋼琴獨奏會」
這是一場學術性的獨奏會,内容豐富,表現的技巧艱深。
-
演出評論 Review
既往的悲與現今的痛──談蕭渥廷之舞
透過舞蹈,蕭渥廷表達了她對本土的熱愛及社會的關懷,期待大家走出既往的陰霾,正視當前的問題。
-
演出評論 Review
獨舞出衆.羣舞寡情──觀中芭《天鵝湖》有感
中央芭蕾舞團舉世聞名,《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作品也曾以高超的技巧、嚴謹的舞步、迥異的意識型態、集中西於一爐的創作手法,震撼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