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劇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
改編一青妙家族故事 重理大時代中的人與情
出身台灣大家族基隆顏家的台日混血作家一青妙,因為返台處理家族事務,無意中發現了母親珍藏的一口箱子,從中挖掘出父母當年的故事,而寫成《我的手箱》一書,在電影導演李崗的促成下,此書改編為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將在三月登場,敷演在大歷史裡交織的台日之間的人與情。
-
戲劇 改編自尚.惹內經典劇作《陽台》
《窯.臺》 慾望扮裝的權力思辨
由野孩子肢體劇場與旅法導演王世偉合作的《窯.臺》,是團長姚尚德的「惹內三部曲」第二部。《窯.臺》改編自法國文學家尚.惹內的劇作《陽台》,導演王世偉重新翻譯了劇本,置入離台灣觀眾較近的文化脈絡,並在有著威權歷史過往的空總創新基地演出,讓這齣呈現扮裝、慾望與權力的演出,給觀眾更切身的觀賞體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要革命、還是愛情?《夜半鼓聲》百年後的兩種結局
一九二二年的演出錄音與本世紀的重新詮釋,在同一個舞台上交錯、並置、共存;德國當紅劇場導演、年僅卅三歲的魯賓,再次演繹布萊希特作品《夜半鼓聲》。這一次、百年後,他們,與我們,將如何抉擇? 從孕育原版與再版《夜半鼓聲》的慕尼黑室內劇院出發,探究二次戰前與今時今日,這個勇於呼應政治環境、廣納多元文化的場館,正面臨的挑戰;訪談新生代創作者魯賓,自述其對劇場的信念和重要作品。 是革命,抑或愛情?慕尼黑室內劇院給的難題,在國家戲劇院裡搬演,或許這些選項離此刻的我們都不遠:在走過歷史與當代、動盪與和平,在紅月亮與白床單之間,劇中的角色、台上的人物,那些演員與這些觀眾,便如人類、即是我們,必須決斷我欲何從、又該何去?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夜半鼓聲》首演之地 布萊希特發跡之城
慕尼黑室內劇院是德國最重要劇院之一,和慕尼黑國家劇院、王宮劇院並列慕尼黑三大公立劇院。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藝術總監法肯貝格的領導下,打造了慕尼黑室內劇院的璀璨傳奇,而他也因緣巧合地讓布萊希特的劇作第一次被搬上舞台,讓此處成為後者劇作家生涯的起點。如今的慕尼黑室內劇院看似平和繁榮,卻也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動盪,現任總監利林塔爾的諸多改革,令人耳目一新也引發風波,導致其不被續聘,劇院未來的發展,也是德國劇場人的關注焦點。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夜半鼓聲》導演
克里斯多福.魯賓 在劇場裡,解決心中「懸而未決」的謎
年方卅三歲的德國劇場導演克里斯多福.魯賓(Christopher Rping),已是德語劇壇的當紅炸子雞,已在德國各市立劇院發表過將近卅個作品,並曾兩次入選柏林「戲劇盛會」。魯賓表示自己選擇文本和題材沒有固定偏好,但這個題材必須是讓他看完之後揮之不去、像是有什麼東西卡在腦中的感覺,這次帶來台灣演出的《夜半鼓聲》是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最早期劇本,魯賓坦承:「其實我不喜歡布萊希特大部分的經典作品。」但「但在他很早期的作品裡,你可以看見有些正在發展的東西。」而他選擇《夜半鼓聲》的原因是想探討它的中心主題:我們願意犧牲多少個人幸福,去換取一點改變世界的可能?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五齣戲碼 尋探獨特風格
為何克里斯多福.魯賓能以卅多歲之齡,就在劇壇立足並樹立自己的獨特風格?本刊特邀克里斯多福.魯賓選出自己的五齣作品《沃伊采克》、《那一個晚上》、《一百秒(為何而活)》、《第一個壞人》與《哈姆雷特》,介紹給台灣觀眾,透過他的作品自述,也能讓讀者看到這位才華洋溢的導演,是如何思考作品與創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別在那兒傻看!」 撼動對政治的冷漠
百年前,布萊希特讓《夜半鼓聲》的男主角,放棄了革命,選擇了愛情,但他還強調「這是齣喜劇」!是反諷對政治漠不關心、甘受奴役的無知人群嗎?還是抨擊抗爭運動的可悲,不過是毫無意義的送死行為?百年之後,克里斯多福.魯賓將《夜半鼓聲》重新搬上慕尼黑室內劇院舞台,製作了兩個不同結局的版本,一個是原始版、一個是導演版,在演出前,就把主人翁所面對的選擇題:「愛情,還是革命?」拋給了觀眾。
-
戲劇
資本主義時代的荒涼競逐
戈爾德斯在一九八五年法國對資本主義心理疆域展開的探勘,在二○一八年的台灣未見偏差與過時。不斷汰換器物以求續存的經濟結構,離奇將自己拋進了心理時空相對停滯,且使全球地理邁向均質化的空間。另一方面,沉浸式劇場不等於非傳統觀演關係。當心理上雙方並未形成互動,作品內部又缺乏可依循的脈絡性解釋時,在這場對資本主義而言位於非中心空間所展開的幽微抗衡裡,觀眾更進一步被推往作品的外緣。
-
戲劇
在語言中展開的戰爭
我們必須在時間的進程中,透過耳機解消我們與語言(而非表演者)之間的距離。換句話說:語言不只屬於表演者,也屬於觀眾。觀眾與表演者一道,同樣在語言之海中體驗友誼或個體的生成及撤回,所以並非表演者的角色決定了語法結構與語言的因果性(歸因)位置,而是相反地,作為觀眾的我們以視覺化的空間與距離,填充、包圍、讓出或重新覆蓋了這兩個表演者的位置。
-
戲劇
歷史劇的時空格局與史觀新意
在這看似線形時間開展的過程中,同時可見一種規律的循環狀態,而這樣的循環時間,即是自然時間的樣貌,反映在日夜、四季,也反映在歷史的循環。因此,《戰爭之王》中的歷史,呈現出了一種看似前進、實則反覆的時間雙重性。如此時間無止盡的反覆狀態,形成常態,涵括古今。面對這一大片難以捉摸的空無,王的形成及人的存在,顯得格外渺小而微不足道。
-
戲劇
地的裂口,愛的勇氣
此地獄自地底翻起的意象在劇情推進間不斷堆疊,使得劇中情人之間大量詩化的柔情話語更加濃郁,於是堅定不移的愛形成反抗的力量,隱隱約約在「瘟疫」的魔掌中逐漸顯露且貫穿全劇,成為逆轉與解救的主因,當迪亞哥直面「死亡」說出我不恐懼,並犧牲維多利亞以換取整個城市的自由時,「死亡」隨即退卻,能力削弱,眾人得以走向希望
-
戲曲
西樓夢醒之後
一場錯夢,確實讓《西樓記》活了過來無論該解讀為戲弄觀眾,或挽救全劇。王嘉明藉情節調轉的變奏,讓傳統與現代美學更顯反差;同時,也回應過往執導崑劇的「夢的脈絡」。我著實驚喜於這樣的結局安排。不過,《西樓記》的新意,卻更是王嘉明的「限制」無法新寫曲文的重組,終究離不開原著的制約與詮釋的囿限。另外,整體節奏與調度不夠順暢,折子的接合也卡死於情節交代而非表演發揮,都考驗對崑劇的理解與進一步創發。
-
音樂
壓軸之聲 永誌心中
蕭斯塔可維奇在史達林時期被監視與軟禁,無法按照自由意志創作,因此在此曲中暗藏DSCH,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創作,由經歷過蘇聯時期的小提琴家娓娓道來,霎時令人陷入悲傷、苦悶的情境。這場音樂會是凡格羅夫在台演出中最精采的一次,然而一首成功的協奏曲演出,不僅要優秀的獨奏家,亦要盡全力配合的樂團,指揮也展現深厚的功力,因此這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音樂會。
-
新銳藝評 Review
眾身體的植被:《極相林》作為一種生成—舞蹈
這是一齣關於生成的舞蹈,但卻不由雀躍的手足所慶祝,而是被舞者匍匐、擱淺於舞台上那不良於行的拍擊聲響歌頌著。或者,如時而閃現於舞台上的綠色光束,既是與肢體角度相互折射的藤蔓,同時也是刺穿身體、使之無法動彈的標本針。何曉玫作品的問題正於此展現──舞蹈如何作為拒絕與擺脫意志加諸於身體的表達?
-
回想與回響 Echo
轉角相遇,共同穿越偶戲風景
第二屆的利澤偶聚祭雖然年輕小巧,在策展思考上卻十分完整,展現了無獨有偶工作室在台灣近廿年的偶戲耕耘,亦可見其五年下來在利澤的社區融入。然以「親近民眾」作為目標時,選擇上難免稍嫌保守,尤其國外邀演作品,多仍聚焦在個人情感與想像的翻轉上,雖然技藝精湛,可創作主題上稍嫌單薄。期待一屆屆的積累後,偶聚祭真能成為一個當代偶戲的交流據點。
-
ARTalks
在妖怪世界解決人類問題
然而,也是在這般以妖怪作為多重隱喻的企圖下,讓論述失焦而落入左支右絀之境地。劇中缺乏一明確世界觀,得以合理收納諸多變異的妖怪形象與象徵。於是,我們時而見到妖怪是被他者化的敵方陣營,是外來者,是在我們之間的少數;有時卻又化為人類心中的恐懼,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變異行為,或是人類社會結構之反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平台接軌國際 音樂扎根永不嫌晚
從自身在國際參賽的經驗出發,鋼琴家嚴俊傑從二○一七年開始,連續三年舉辦大師鋼琴音樂節,邀請國內外名師共聚一堂,為音樂學子開設大師班與名家講座,並舉辦音樂會,讓學員能夠深度與名師交流學習,也搭起他們走上國際的橋梁。這樣的音樂節活動,為鋼琴界注入新生命,並給予許多國內對未來茫然、或空有才華卻無力向外拓展的學生一個邁向世界的新方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洲播種 如何繼續繁花盛開?
聞名國際的音樂人才溫床紐約茱莉亞學院,將在中國天津市成其第一個海外分校,預計今年開辦大學前先修班,明年正式推出碩士課程。音樂一流學院在亞洲開辦,當然是著眼於資源、人才,及聆賞與學習西洋古典樂人口的亞洲化或中國化,而在堅持師資水準之外,如何積極吸引亞洲各國尖端學生,以保有茱莉亞學院之國際化音樂繁花盛開的美名,或許正是下一步的挑戰。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一步一舞台 踏出疆界、邁向無限
即將在二月廿一日揭幕的第四十七屆香港藝術節,以「一步一舞台」為主題,為觀眾帶來在創作歷程上位處不同階段的藝術家,呈獻多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重要製作。本刊特邀前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以專業眼光切入今年的繽紛節目,選出他心中不可錯過的絕妙演出,與讀者分享他獨到的「個人意見」!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走過身體的歷史 打開另一扇門
明年將屆滿五十五歲的喬楊,是從十二歲開始習舞迄今,仍不停下舞步的舞者。二○一六年,台灣編舞家周書毅在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工作坊與喬楊相遇,牽引出合作的契機,於是有了獨舞《Almost 55 喬楊》。喬楊觸動周書毅的,是一份慢而不變的價值,她的身體呈載的是一段跨世紀的舞蹈歷史,周書毅說:「愈來愈覺得自己不是在編舞,而是在一個人物主題中旅行,從中找到養分,然後轉化到身體裡,與舞者和創作夥伴撞擊,最後在劇場作品中反射出當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