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反應當下政治現實 不與時代脫節的劇場
倫敦阿爾美達劇場二○一六年復排的《理查三世》,由該劇院總監魯伯特.古爾德執導,並邀到兩位重量級明星演員雷夫.范恩斯與凡妮莎.蕾格烈芙主演。由於理查遺骸的出土,也讓這位爭議君王的面貌更具爭議,古爾德此版選擇將這一切爭議無聲地融入舞台美學,墓地的意象從頭至尾貫穿全劇,暗示著觀眾每個階段的理查剪影其實都只是一步步走向註定的結局;而首演於英國脫歐公投之際,也與當下時局產生對話,讓劇場再度扮演映照現實的明鏡。
-
焦點專題 Focus
讓人又愛又恨的主角 一場慶祝邪惡的派對
由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製作,藝術總監歐斯特麥耶執導的《理查三世》首演於二○一五年,由該劇院當紅演員艾丁格擔綱主角理查三世。相信人性本惡的歐斯特麥耶,以「理查之惡,人人有之」為創作出發點,「塑造一個人物,他的壞居然帥到讓我高興、愉悅」,更在劇場中透過與觀眾的近距離互動,讓觀眾成為理查奪權的「同謀」,如同共同參與一場慶祝邪惡的派對。
-
焦點專題 Focus
兩桌四椅的「中式理查」 環球劇場中的陰陽辯證
導演王曉鷹的《理查三世》當年是應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所邀而製作,在「GLOBE to GLOBE從環球到全球」戲劇節演出,為了在各國競演中彰顯中國特色,他採用中國戲曲元素,更在首演時因布景道具未抵達,反以更簡約有力的表演令人驚豔。對理查三世的詮釋,王曉鷹說:「我想用一種中國的『陰陽辯證』的方式來處理他在與其他人物對話的時候,是一個正常的、帥氣的、俊朗的,當他做內心獨白的時候,就呈現出一種形體的、靈魂的扭曲。」
-
焦點專題 Focus
一步步見證理查奪權 窺探莎翁獨特魅力
今年才卅六歲的劇場導演托馬.喬利,是法國劇壇備受矚目的「金童」,能演能導,曾以長達十八小時卻熱力十足的莎劇《亨利六世》風靡法國觀眾。四月中他將帶來二○一五年的作品《理查三世》,他說:「十六世紀的莎劇告訴我們:人心惶惶的社會環境如何加速暴君的誕生。今日,這個現象仍未改變,所以我想要透過舞台演繹提醒當代觀眾。」
-
戲劇
鬼影變身,陰魂不散
綜觀來看,《群鬼》從原劇到改寫,已然是兩種脈絡不同的產物,後者以更直接而充滿諷刺的調性召喚出前者的時代精神,成功地呈現、呼應了台灣語境,與原劇舊魂的牽絆達到了一個有趣的平衡。此劇亦可說是簡莉穎繼《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之後,將真實與謊言的命題推到最極致的一部作品。
-
戲劇
死去與活著之間的儀式
《奠》雖展現胡錦筵於詼諧語彙背後的沉重與寂靜,卻因有意隱喻、埋藏張力而顯造作痕跡。特別是與親情、記憶交雜而述的政治指涉,既成負擔而略顯綁手,難以深化便戛然而止。其更著墨糾結的情緒,並擺盪於柏君等人如何與麗娜相處、如何面對回憶的顛覆,而不曾質疑身分與血緣的真實。
-
ARTalks
時間、時鐘、世界迷宮
乍看之下,導演櫻井大造似乎找到一個圓融世界陣痛的說法,且看似寄託在抽象的佛教義理中,將現實世界中追尋時鐘與未來計畫所製造的經濟妖怪與魑魅魍魎一棒子打醒。但櫻井不訴諸虛無,或者具均值意味地前往涅槃解脫,這些人類、亡靈、外星人不通往地獄,也不飛昇至天堂,大家只是聚集在這裡。也就是說,時鐘是假的、計畫是假的,目的地也是假的,但時間還是真的。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台灣國樂新勢力 邁向世界的進行式
想到學音樂,第一個聯想是的畫面是什麼?鋼琴、小提琴、管絃樂團或是音樂教室裡的貝多芬石膏像?即使國樂的歷史不亞於西洋音樂,但長久以來全盤接受外來的音樂訓練之後,自信心也逐漸薄弱。 然而國樂界近年來的發展卻一洗陰霾獨奏家技術與品味提升、作曲家從國樂聲響與技法找到新素材、年輕指揮在國際大賽大放異彩,還有愛樂人口的關注與暴增,在在顯示國樂領域充沛的能量。不管從樂器改良、音樂編創到表演形式,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相較於西洋音樂的穩定,國樂界的活躍已非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除卻了廟堂陣頭的形象,國樂並非脫去傳統外衣,而是將傳統變成珠寶,裝飾在最重要的位置。你無法忽視它的閃耀光芒,因為這股國樂的新勢力,已朝您席捲而來!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唐山過台灣 扎根在地展望世界
解嚴前,國樂與西樂各自發展,今日舞台上西樂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與國樂團攜手合作已成常例,屢見成功跨越的作品。生命經驗與生息之地連結後的在地取材與取才的發展,逐漸呈現台灣國樂的獨特風景,演出曲目多元、大陸作品不再獨領風騷。新世紀台灣國樂創作展演積累的成果,不僅是台灣音樂史必須銘記的一頁,更將展現對世界文化有既深且遠的影響。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指揮人才兼容東西 新穎美學指日可待
得利於中西並蓄、多元跨界的音樂養成背景,新生代的國樂指揮既能掌握西方管絃樂的精準節奏與細膩的聲部層次,又能發揮華人民族樂器的獨特音色與自在彈性的流動,使得中西音樂美學達到水乳交融的調合。國樂青年世代正聯手證明,中國系譜中的各種傳統樂器與古典曲式,皆擁有自我美學價值,而且可以對全球音樂文化做出啟發與貢獻。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多方嘗試不設限 演奏新銳創造新風景
台灣多年來培育了豐富的國樂演奏人才,除了成為國內外樂團的生力軍,也以個人身分或組成小團體的方式,在國樂的表演形式上開創各種可能:或組合各樂種樂器,或融會爵士、流行、搖滾等風格,或加入現代音樂手法,同時也將國樂樂器帶上世界音樂的舞台,他們透過國樂,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創造豐富繽紛的音樂新風景。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新世紀創作勃發 新曲注入新活力
廿一世紀的台灣國樂界,如同觸底反彈般,逐步展現無窮的生命力,無論是公辦樂團還是民間單位,包括臺灣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采風樂坊、小巨人絲竹樂團等皆投入新作品的委託、演出和製作,相關民族音樂創作比賽。綜觀過去十五年,國樂曲目新創的作品數量已經累積到一定的水準,有了量之後,下一階段便是質的挑戰。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樂進行式 傳統新樂章
要知道一種表演藝術的蓬勃與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檢視它的實際演出。翻開三月國樂相關的演出,就會發覺單單一個月當中,質與量竟都是如此地驚人。仔細研究內容之後更將讚嘆,國樂的發展早已不是LKK茶餘飯後的消遣,這股旺盛的野心與新勢力,已經勢不可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紙風車劇團編導暨副團長
林于竣 「不」堅持 一切都為了演出
從求學時期的留級生,到在劇場裡找到自己揮灑的所在,被稱為「小開導演」的林于竣從大學就加入綠光劇團,後參與紙風車劇團,擔任過多樣職務,編導演皆勝任。他強調自己都在做中學,一再強調舞台呈現的成就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修改、意見都是以演出為依歸,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他在劇場裡廿餘年的「堅持」,或許應該說是「不」堅持。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指揮
金承志 將普通的歌 唱出一道彩虹
彩虹合唱團以別具特色的戲謔歌曲與活潑演出在中國爆紅,其魅力也將在四月親臨台北。該團靈魂人物、指揮金承志也如該團演出風格一樣古靈精怪,「從小就惹怒了全世界了!」他說自己是因為「人」才愛上合唱,致力於打造忠實反映生活、不矯揉做作的作品,「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普通的日子裡,做普通的音樂、唱這些普通的歌。」但他們卻把普通的歌,唱成了一道炫麗的彩虹。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時間逝如斯,只有香仍在
延續二○一六年無伴奏合唱團「一舖清唱」回溯二○一四年香港「佔中」事件的製作《香.夭》,二○一八年四月「一舖清唱」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合作了同名舞劇,由「一舖清唱」的藝術總監之一、編舞家伍宇烈編創,十三位舞者加上十二位歌手同台演出,「在舞台上,他們將會述說記得或者不記得的、那夭亡了的、那個因個人經歷而存在過的香港。聲音和身體對他們來說,不是媒介,是象徵。」伍宇烈說。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別具特色的音樂比賽 遲到一年的頒獎典禮
第一屆的泰國清邁「吉納斯特拉國際音樂節」暨音樂比賽於二○一六年十月舉辦,原是難得的音樂盛事,卻因泰皇蒲美蓬駕崩,全國肅哀,停止一切文娛活動,原本的頒獎典禮,也被迫延至次年舉辦。音樂比賽的成人組採開放式,比賽不分樂器種類,聲樂、鋼琴、吉他、薩克斯風、長笛、絃樂等互相抗衡,專業人士與業餘愛好者同場競藝,放開的不僅是種類,也是思想、情緒、觀念。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新世紀鋼琴之聲 隨性自在的「新古典」
這場元旦音樂會是跨界鋼琴家侯舒卡今年巡迴的第一場音樂會,向來以現場即興演出為主的他,這天是與阿爾瑪絃樂四重奏這個古典音樂團體合作,因為偏向古典樂,侯舒卡也透過「樂譜」與四重奏團溝通,他招牌的預置鋼琴、電子聲響也沒缺席。作為「新古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融合了古典、嘻哈、搖滾、龐克等多樣風格,侯舒卡難以定義也不在乎如何被定義,「我喜歡說人的故事,因為我關心人,我在乎人。」侯舒卡如是說。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一)
整理活用資料 扎根歷史奠基未來
捷克布拉格的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與文獻庫目前是歐洲最大的劇場圖書館和資料館之一,藏品豐富;館藏以幾個範疇為核心:包含中心持續地整理當地專業劇團和劇院的製作資料和文獻,在捷克出版的劇場相關文章、表演藝術相關照片,還有舞台設計的相關資料等。透過外展、研究等將生硬的資料活化運用,上述資料成為文化的積累,成為未來劇場發展的資本。
-
藝視窗 News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台灣】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的「藝術基地計畫」,今年邁入第4年,2018年將邀請林怡芳、林祐如、梁允睿與徐惟恩四位藝術家駐館合作。 林怡芳為出生於高雄的旅法編舞家與舞者,其長期合作的編舞家有慕妮耶(Mathilde Monnier)、赫佐(Christian Rizzo)等。今年度她除了為其創作《連鎖關係》返台進行前期準備外,也將與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以運動員、醫護人員、街舞舞者為對象的「費登奎斯肢體工作坊」,從認識身體出發,教導打開身體運作的可能性領域。另會與臺北市立大學合作,篩選法國編舞家Mathilde Monnier經典舞作段落,跨領域跨科系的學生經過12堂課程傳授,於年底進行15分鐘成果發表。 新生代舞者、編舞家林祐如在跨界舞蹈、劇場、多媒體的領域中,擁有豐富的演出經歷與亮眼的表現。2017年於兩廳院新點子舞展發表的作品《朵朵》,將於今年受邀至法國鳳凰劇院及巴黎聖德尼國際舞蹈節演出,她將藉此機會吸收歐洲當代藝術人文能量,進行藝術節觀摩。她也將與「和好玩實踐室」及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工作坊,為國小一至六年級視障兒童,藉由活動設計與不同的領導,讓視障學童在參與藝術體驗的同時,開啟表達與交流的機會。 現任紅潮劇集藝術總監的梁允睿,作品多以音樂與戲劇相關創作為主。近期編導作品有《美味型男》、《啞狗男人》等。他希望透過今年駐館的機會,到日本沖繩學習島歌唱法,為新作《瑪莉皇后的禮服》進行田野調查,更了解歷史對文化的影響。 身兼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管風琴家、大鍵琴家、聲樂指導等身分的徐惟恩,由於對巴洛克音樂的喜愛,對古風音樂有其一套的詮釋及見解;同時也積極與當代作曲家合作,尋求創新及多元的表演。他本年度將擔任國家兩廳院「2018歌劇工作坊」協同製作人與指揮,同時透過密集的來台交流與互動,與創作型室內樂團「三個人」激盪交流,研發中西樂融合爵士元素,使用不同樂器進行新創作,於2019年精采呈現。(莊珮瑤)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