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凱蒂.米契爾 Katie Mitchell 「攝」入文本的溫柔
出身以劇作家和演員為主體的傳統英國劇場, 凱蒂.米契爾總是不示弱地踩著保守派的神經界線。 牛津大學畢業,精通史坦尼夫斯基, 米契爾不走寫實主義的傳統路線,反而以拆解文本聞名。 她從女性主義的觀點,切入詮釋經典, 突顯劇作中被忽略的女性聲音,直指當代女性面對世界的困境。 結合電影與劇場的同步錄像手法,標舉她獨一無二的導演美學, 建構真實也質疑真實,帶來新的觀看方式。 相較於英國本地,觀眾和評論家對她評價兩極, 在歐陸地區,她的作品總引來極大回響與共鳴。 即將在台上演的《茱莉小姐》, 即是她受邀為德國列寧廣場劇院執導的代表之作。 我們從創作背景、文本取材、工作方法、導演手法等諸多面向, 深入剖析這位縱橫歐陸與英國的導演, 同時獨家專訪米契爾,暢談她對影像與劇場的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英國脈絡 參透文本解體重構
不同於其他英國劇場菁英的事業發展軌跡,凱蒂.米契爾因未曾赴波蘭、俄國、喬治亞、立陶宛等國家,學習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系統、葛羅托斯基訓練方式,也經驗了前蘇聯政權的瓦解、柏林圍牆的倒塌等政治風向轉變的時期,讓她的創作概念與對政治與劇場的體悟都相當不同,非常重視排練前的準備功夫。雖與英國國家劇院有長達十年的親密合作關係,但晚近則將工作重心轉至歐陸,發展創新的多媒體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做足功課再出發 多樣手段構築觀點
不論米契爾的文本選擇為何,她會由作品寫成的年代為研究起點,因此作品總能展現其中女性角色面對的困境與抉擇,亦不閃躲涉及之政治背景,將作品視為對世界時勢的回應。她尤其擅長以當代的場景、寫實的畫面,重新處理寫於過去的文本,而受到碧娜.鮑許的影響,米契爾也時而加入舞蹈與音樂,除了配合文本詮釋之外,有時也讓充滿細節的歐式空間,轉換成夢境中跳動與不連續的場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文本是米契爾結合電影與劇場美學背後的一股驅動力,就像《茱莉小姐》中配角被轉換成主角一樣,在米契爾的即時攝像劇場中,真實幻象是「如何地被創造」已經越俎代庖成了觀賞中心,帶給觀眾扣人心弦、前所未有的看戲體驗。劇末,讓人如夢初醒,赫然驚覺,不單單螢幕上是幻,劇場上揭露的真實亦是幻,一切都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虛實交錯的體驗 多層切入的感知
結合多媒體影像與現場表演的劇場手法,已經成為當代劇場的新興風潮,無論是定點拍攝、數位裝置的攝影、即時剪輯、經過特殊處理的合成效果或是3D投影,舞台上的影像不僅製造出強烈的感官效果,也讓劇場演出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除了凱蒂.米契爾,將於五月到訪的凡.霍夫,作品曾經來台的蓋西耶、卡斯多夫他們透過同步影像製造一場虛實交錯的感官體驗,帶領觀眾深入層次分明的敘事空間,讓他們自行辯證對於現實的多元感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茱莉小姐》導演
凱蒂.米契爾 女性主義者的凝視
她是極少數能夠縱橫歐陸與英國、成就高規格大製作的女性劇場導演,在這個多少還是以男性為主導者的表演藝術領域中,凱蒂.米契爾更刻意突顯其女性主義者的角色,在選材與詮釋角度上,從不放下她「女性的凝視」,所以在重新詮釋史特林堡、這個知名「厭女者」的劇作《茱莉小姐》時,也刻意從劇中的女僕克莉絲汀的視角出發,因為「她代表的是一個最多數的女性團體,她們的故事向來都沒有被敘述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茱莉小姐》女主角
茱樂.伯溫 這是一齣精確周密的舞蹈劇場
《茱莉小姐》是列寧廣場劇院資深演員茱樂.伯溫與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合作的第一齣戲,在劇中擔綱廚娘克莉絲汀的她,所有的劇情都透過她的眼睛發生,談起合作過程,她說:「整個過程令人緊張、興奮,而對演員紀律要求之苛刻,可是達到了最高程度。」不同於一般劇場演出,演員可以有即興與稍有差異的詮釋,茱樂.伯溫說《茱莉小姐》「是一場精準的編舞。要是我們當中有人一不小心,出了岔,就會全軍覆沒,演出就泡湯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幻覺的融入與解構
對凱蒂.米契爾而言,大部分《茱莉小姐》的舞台詮釋都客觀地鋪展三名角色之間的關係,把焦點放在兩名主角的階級落差之上,而她卻想深入刻劃個人主觀意識,以突顯劇中的親密氛圍。在米契爾的改編版本中,被史特林堡形容成「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的克利絲汀不再是個無關緊要的女配角,反而成為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脆弱主體。她帶領觀眾一步步發現自己未婚夫與女主人之間的情愛糾葛,邀請他們融入衝突的核心,成為愕然無聲的目擊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明華園歌仔戲團《龍抬頭》
陳勝國舊作新編 重探「復仇」真義
明華園這次在TIFA搬演的《龍抬頭》,改寫自十二年前的《王子復仇記》,不同於原版著重宮鬥的爾虞我詐、爭權奪利,呈現人性的自私險惡,編導陳勝國這次的改寫加重「復仇」面向、探討愛恨怨仇。《龍抬頭》由當家小生孫翠鳳、小旦鄭雅升與丑角陳勝在主演,三人皆有不少內心戲的詮釋。
-
即將上場 Preview 杭州越劇院訪台 搬演五齣大戲
女小生出馬 詮釋女性理想形象
看越劇最大的享受就是「和演員談戀愛」,女演員英挺帥氣又不失溫柔深情的暖心氣質,往往能成功詮釋女性理想對象的典型。應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之邀,有「越劇界航母」美名的杭州越劇院,將由鄭國鳳領銜六位梅花獎得主,帶來《紅樓夢》、《西廂記》、《一縷麻》、《孟麗君》、《新獅吼記》等五齣大戲,戲說古今的情與癡。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空間出發的策演新觀點
四種對話×四種想像 探索弦樂四重奏
松菸誠品表演廳的空間特性,適合要求與觀眾親近的室內樂演出,由此出發,從二○一六年推出「誠品室內樂節」,以「弦樂四重奏」為策展主題,今年的第二屆也持續邀請優秀的弦樂四重奏團隊,由Infinite首席四重奏揭開序幕,接著有五度音弦樂四重奏、法國新星范.庫易克四重奏,最後由重量級的艾默森弦樂四重奏壓軸,將以各具特色的詮釋,引領樂迷領略弦樂四重奏的豐富與迷人。
-
即將上場 Preview 我城劇場《請你閉嘴》
打破第四面牆 笑鬧人生百態
我城劇場的第二齣戲《請你閉嘴!》,就是曾在台灣被多次搬上舞台的Noises off,以一個三流劇團演出肥皂劇的戲中戲手法,描寫台前幕後的人生百態。導演陳培廣當年曾以《大家安靜》之名製作演出,這次再度執導,將融入本土劇元素,轉化成台灣人專屬的獨特笑點,而且將翻玩舞台景片,打造幻覺,帶領觀眾衝破第四道牆,直擊神秘後台。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度訪台 從北印度演到蘇菲音樂
跟著煦珈康的西塔琴 走一趟印度音樂之旅
傳承七代家學的西塔琴名家煦珈康,將三度來台演出,這次他除了在上半場展現家傳拿手的「歌唱」演繹手法,表演北印度古典音樂,下半場還將演繹伊斯蘭教的蘇菲音樂與民間音樂,並將其融入在北印度古典音樂的表演當中。
-
即將上場 Preview TSO「雙古圓號之音」
復古法國號引領 來一場時空穿越之旅
「雙古圓號之音」音樂會中,北市交邀來兩位擅長自然號的英國演奏家貝利斯和愛德華斯,以復古的聲響演奏海頓與神童莫札特之父的作品,讓樂迷隨著樂音悠遊古樂之中;下半場則一下子從十八世紀宮廷一躍來到十九、廿世紀之交的音樂廳,演出兩首分別由拉赫瑪尼諾夫與理查.史特勞斯所作,濃重豐厚、以「死亡」為主題的交響詩。曲目安排之獨特,待樂迷細細品味。
-
即將上場 Preview 李欣芸「心情電影院」
影像與音樂同行 聆聽創作的心情
曾獲金曲與金馬「雙金」肯定,李欣芸更將觸角延伸,不但受邀擔任指標性獎項評審,更將在Bravo91.3電台開麥主持。但多年來,她心中一直有個未竟夢想--曾為多部國片譜寫動人配樂,總有人問她哪裡能買到電影原聲帶?「它們沒有出原聲帶。」樂迷的遺憾也成了她的遺憾,於是她製作了專輯《心情電影院》結集配樂作品,更將結合電影、紀錄片與音樂演出,讓樂迷感受她的創作心情。
-
焦點專題 Focus
譜寫台灣的聲音
「一九六○年代之前,台灣幾乎沒有現代音樂可言。」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當時樂壇的窘況。作曲家在音樂路上不順遂,偶有新作也只能零星出現,每年幾乎只有一場發表。直到幾位留學歸國作曲家,開始面對自己的根,借西方學院派作曲訓練傳遞原鄉情懷。他們登高一呼,召集同好開創交流園地,並由台灣出發,跨出國門,轟轟烈烈地向外發聲。 當然,在這些年來,培育作曲家的計畫也紛紛出現,從徵曲、比賽到發表、錄音、樂譜發行,給予初出茅廬的年輕作曲家們一臂之力。而今,半個世紀過去,草創的艱辛早已撥雲見日,前輩創意仍然源源不絕,後起之秀更是百家爭鳴。身為作曲家的他們,無論何時何地,永遠張開天線、觸動感官,用音符刻畫心中的台灣,譜寫屬於台灣的聲音。
-
焦點專題 Focus 土地之聲 織就五線譜的鄉愁
台灣前輩作曲家的原鄉情懷
這些前輩作曲家們皆追求過西方學院派作曲訓練,但此種訓練注重創作者的個人獨特性,因此作曲家仍必須面對自己文化的根,諸般創作技巧終究不過是他們為原鄉發聲的路徑。他們不僅雙耳是經常張開的,所有感官皆是靈敏天線,不論素材是來自身邊、遠方,或多年前暫擱在記憶中的聲音、或來自任何原鄉的人事景象啟發,作曲家總有辦法將其化為音符,讓外國人聽見台灣,讓台灣人聽見自己的根。
-
焦點專題 Focus
協力結盟 打造創作之路
台灣作曲家團體的發展,從早期由製樂小集帶動,此起彼落的作曲團體在不同時期的努力,到今日的百花齊放,台灣的現代音樂的創作之路,經歷了對現代音樂的反思批判、中國音樂根源探尋、東西音樂觀的對立,及解嚴後的多元開放風氣等不同階段,作曲家們在每個交流互動中所激盪出的火花,可說都是促進台灣音樂發展的動力來源。
-
焦點專題 Focus
打造平台 讓新星發光
要讓「台灣的聲音」源源不絕,培育創作人才、提供發表平台是絕對必要的!目前國內提供的模式可分為四大類:作曲徵件比賽、委託創作、作曲創作營隊與跨國交流計畫。透過上述方式,作曲家得以發表、發展新作,交流學習、甚至跨國發表,豐富了視野,也加深了功力。
-
焦點專題 Focus
作曲新聲代 悠遊東西無界限
如果說上一輩的音樂家扮演的是開路先驅,如今這一代的作曲家正在前輩鋪設好的溫床上百花齊放。相較於前輩的拓荒,他們大多數擁有紮實的西方作曲技巧的訓練;他們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在地化的時代是創作最大的資產,因此穿梭東西優游自在;面對世界級的競爭,他們有能力和自信一展身手,在全球競賽中嶄露頭角;他們同時前進校園任教,但也活躍於創作舞台;他們對於各種藝術領域充滿好奇,喜於挖掘、實驗音樂的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