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千圈の旅》翻玩舞台魔法 向草間彌生致敬
擅長以空間形塑意象的河床劇團,在雲門基金會邀請下,再次將二○一四年於國際劇場藝術節首演的經典作品《千圈の旅》搬上舞台,每場僅限定五十名觀眾。
-
音樂劇《木蘭少女》前進新加坡名勝世界TM劇場定目巡演
由台南人劇團和瘋戲樂工作室共同製作的音樂劇《木蘭少女》,受新加坡聖淘沙名勝世界邀請於TM劇場演出卅六場,希望此次合作為台灣表演藝術市場發展立下重要里程碑。
-
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038》 尋找遺忘的身體記憶
成團十一年、花蓮首個當代舞蹈團體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繼《黃昏的祭師》後,歷時兩年排練創作,推出最新舞作《038》,以家為名,用時間創造生命旅程,旅程內化舞作靈魂。
-
第二波「酷集劇場」登台 布袋戲與京劇合力上演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酷集劇場」第二波節目登場,邀集台南西港地區布袋戲班第四代接班人周祐名與京劇演員劉稀榮分別帶來《欲海波瀾》和《戲中人》,為實踐個人夢想跨出一大步。
-
動見体《暴雨將至》 直視長照家庭的血與淚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長期照護」成為最新話題,動見体劇團最新製作《暴雨將至》,在「長期照護」的命題下,試著探問人性中幽微黑暗的層面,透過戲劇探索那些被淹沒的聲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莎士比亞在印度
今年五月,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新任藝術總監艾瑪.萊斯(Emma Rice)才剛上任,就推出了一齣飽受傳統媒體批評,但年輕觀眾卻愛得要死的《仲夏夜之夢》。這個版本之所以引來正反兩極的評價,除了萊斯的大膽改編,將劇中四位戀人之一的海倫娜,改由男演員詮釋,上演同志情節外,舞台、服裝和音樂都充滿濃濃的印度風情。只見演員在西塔琴的樂聲中,大跳寶萊塢的歌舞,為浪漫喜劇增添異國色彩。萊斯受訪時表示,《仲夏夜之夢》融合印度情調並非天外飛來一筆的狂想,而是劇中仙王仙后的衝突開端就是為了一個印度小男孩。 雖然莎士比亞從未到過印度,但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早已將殖民貿易的觸角伸往印度等東方國家。莎翁在寫下《仲夏夜之夢》的時候,可能想不到,日後他會成為大英帝國殖民主義的輸出產物,而成為全世界的莎士比亞。十九世紀,英國人將莎翁帶到殖民時期的印度,他的作品是教化殖民地的重要工具,印度孩童學習莎士比亞,因為那象徵英國正統的文化與價值觀。甚至當時印度人必須能引用一段莎翁的名言,才能擔任公務員。 莎翁劇作深植於印度的土壤之中,其實不足為奇,很多莎士比亞慣用的手法,諸如時空的自由轉換、獨自與旁白、詩意與想像力等,在印度傳統文學中同樣可見。在民間,莎劇演出常被注入印度本土的語言和歌舞,賦予新生。除了演出,很多劇作家在創作中也經常採用莎士比亞的戲劇結構和人物塑造方式。因為英國與印度錯綜複雜的關係,不難理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莎劇在印度舞台如何更獲推崇與喜愛。 來自印度孟買的團體劇場(The Company Theater),是搬演莎劇最具代表性的團體。導演阿圖.庫瑪(Atul Kumar)從小跟著爺爺一起看莎劇長大,對於莎士比亞擅長探討人性的方式很著迷,也影響他日後的創作。阿圖.庫瑪將風格鮮明的印度傳統歌舞,融合在莎劇的演繹中,因而獨樹一格,經常受邀於國際藝術節演出。阿圖.庫瑪成功將被供奉在學院殿堂的莎劇,轉化為普羅大眾都能懂的庶民娛樂,有媒體評論:「如果有人告訴你,莎士比亞的語言讓他的作品拒人千里,那就帶他們去看看孟買的團體劇場。」 團體劇場的《第十二夜》由英國環球莎士比亞劇院委託製作,二○一二年在倫敦上演,成功征服了挑嘴的英國觀眾。問阿圖.庫瑪何為一個好的跨文化轉譯作品?他說:「最真實的戲劇,是跟文化教養連在一起的形
-
專欄 Columns
寫不完的
他在家畫了一幅客廳的角落,一個小小的壁爐,裡面有一堆小小的火光,微弱而有溫暖,壁爐上的東西有花瓶,瓶裡有花,有個小盒子,盒子上放了一尊聖母像,牆上貼了好多畫,沒裱過的,一眼看過去暗淡中有溫暖,更有寧靜,明白了畫家來自於遍布屍體、戰車和爆炸的環境他是個人,他畫這幅畫是在修行;一個不到卅歲的年輕人,買走了那幅畫。
-
專欄 Columns
談「當下」
無意識地活著是一種奢侈的浪費,因為當下無法被暫停地流逝,也因為無法來得及覺察的無知,回頭已是百年身是必然的後果。於是我快速地以身體和意念與當下齊步奔跑,希望能因此乘著浪頭,把每個剎那放慢格數細細咀嚼。這種經驗無所不在,隨時都會靈光乍現般突襲而來,在花好月圓的景況下,不禁令人唏噓。
-
專欄 Columns
即興,無所不練
我覺得臉開始發燙,大家在等我出牌,但我的大腦當機了!我看著那排混成一堆的牌,不知該打出哪張。好心人說:「不要想,丟出去就對了。」我覺得腦漿真的要炸出來了,我整個呆滯,最後,好心人幫我抓出一張牌丟出去,其他三人連想都沒想的丟出牌,然後又輪到我了。我的大腦仍不管用,頓時,我感到了即興的尷尬。
-
專欄 Columns
奇
如果只是提提問,那根本不叫好奇,那頂多是表演好奇,什麼事前功課都沒準備又厚臉皮又想推卸責任的人,常常也是問問題最多的人,例如許多人會舉美國學生常常課堂提問踴躍,但美國人有比較聰明或有智慧嗎?刻板印象總是讓人厭煩,如惡靈般不斷騷擾糾纏。話說回來,如果連好奇的問題都沒有,那寫什麼劇本?導什麼戲呀?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川普當選美國「變色」 表演工作者未來難料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的當選,反映了人民對既成體制和菁英階級的反彈,而在這個社會中,表演藝術工作者無疑是屬於「菁英」的一邊,他們在選前一面倒支持柯林頓,助選、募款、站台、開川普玩笑,現在面臨新的美國秩序,日子該如何過?而川普的保護主義對經濟的影響是否會帶來表演團體的生存危機?遇上擅長把批評者妖魔化的川普,擅長批判的藝術界會不會成為另一個「人民公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漢堡易北河愛樂廳順利完工 明年一月正式開幕
歷經十年歲月,完工日期延宕七年的漢堡易北河愛樂廳,終於要在明年一月正式開幕,在指揮亨格布洛克與北德廣播易北河愛樂廳交響樂團的樂音中,迎向世人。因為隔音工程浩大、建築難度超過預期,嚴重超支,易北河愛樂廳在各界批評中熬過來,以優美造型現身,內藏大中小三款音樂廳,讓樂壇巨星或實驗小眾都能在這裡演出;而結合音樂廳、飯店與觀景平台的設計,也將成為漢堡市的觀光新地標。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人事驚變 總監艾瑪.萊斯傳出離職消息
才在今年四月上任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藝術總監艾瑪.萊斯,近期卻傳出將於二○一八年卸任的消息,引發討論。離職原因應是艾瑪.萊斯在這個強調以莎翁時代風格演出莎劇的劇場中,引進現代劇場的燈光與音效,挑戰了上述的傳統。雖然萊斯的改變受到許多年輕觀眾及票房肯定,但劇場董事會仍決議維持傳統,也引發環球劇場是否該與時俱進的熱烈討論。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加碼文化建設 巴黎「戲劇城」預定二○二二年落成
趕在明年總統大選前,法國政府確定推出重大的劇場計畫,將在巴黎第十七區成立「戲劇城」,主場館設於國立奧德翁劇院的貝堤耶實驗劇場所在地。「戲劇城」占地兩萬平方公尺,將於二○一八年動工,預定二○二二年落成,落成後將由奧德翁劇院、法蘭西戲劇院及國立高等戲劇學院共同使用,結合戲劇教學與專業劇團演出環境,讓學生、老師、藝術家、觀眾之間的互動更為密切。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九十九元的誘惑 水面上與水面下的票務系統
收到北京國家大劇院寄來的「九十九元」優惠購票簡訊,不要以為是詐騙,而是票房冷颼颼加上售票管道混亂的結果。中國正式立案的售票系統至少有十個,但一檔演出的銷售管道可以不是一家獨霸且可分銷。而大陸節目須通過審批才能售票,但制度的不透明及曠日廢時,相當影響節目宣傳行銷的排期,所以檯面下的售票管道也就應運而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靜安現代戲劇谷」 行政區合併後內容更升級
靜安區重要戲劇節慶「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經由市政改制與閘北區進行合併後,拓展了靜安區的場地和體制,移至十一月十六日至卅日舉行。活動除了原有「壹戲劇大賞」、市民劇場等,首度集中展演中外名劇佳作。活動以「融」為主題,開幕大戲是鈴木忠志的喜劇《哢哧哢哧山》,閉幕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復排歷史詩劇《伏生》,另有來自海內外的十五齣作品共襄盛舉。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與NSO一同留下卅歲的跨年印記
今年歡慶卅大壽的NSO,策劃了一整個樂季的精采節目,走到歲末年初,活動也來到高潮!擔任本樂季駐團音樂家的大提琴家楊文信,將在「琴韻交響」與「跨新年音樂會」中擔綱演出,帶來精采的協奏曲。而除了楊文信,在「跨新年音樂會」的兩日演出中,還有鋼琴家陳郁秀與小提琴家胡乃元的參與,精湛表演令人期待!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與陰影共存 讓自己成為光
父母都是藝術家,十三歲之前就由父母領上台演出,金石優人藝術總監陳紫綸的習藝與成長,一直都被眾人關注檢視。但光芒之外就是陰影,她於是展開探究真相的旅程,不斷追尋逼問自己到底在哪又是誰。經過學習、旅行、思考,陳紫綸找到與陰影共生的方法,透過作品《Dr. Miss人的進化實驗室》,把這些體悟和優人團員及觀眾分享,一起找尋自己。
-
藝號人物 People NSO駐團音樂家
布萊特.狄恩 漂亮轉身後 更揚音樂多彩
來自澳洲的布萊特.狄恩,曾是柏林愛樂中提琴手,但他卻在任職十四年後,選擇成為一位自由音樂家,走上兼及作曲、指揮的多彩音樂之路,他說:「我一直都體認我是一位演奏家,音樂不知何故觸動了我的身心靈,因此我也希望我能寫出能感動人身心靈的音樂。」應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這個樂季的駐團音樂家,他除了將與NSO合作演出其最新作品,也將在一月的兩場「英雄再起」音樂會中親自參與中提琴聲部的演奏。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殖民母國的印記 反映社會的工具
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莎劇一方面成為在印度的英國人與家鄉的連結,也漸漸成為英國殖民主義者推廣英國及其文化的工具之一。英國人在印度蓋起劇院,除了為當地英國居民而演,隨著普及英語與英國文學的殖民政策,印裔菁英統治階級也漸成為劇院常客,後來印度演員也上台演出莎劇。獨立之後,莎劇成了反映社會狀況的工具,更多的人看到莎劇呈現的種種問題,如族群對立、政治紛擾、家族戰爭,都成了當代寓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