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回到馬勒的時代 聆聽他的交響世界
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生前以指揮聞名於世,但所做的曲子卻因與前人傳統背道而馳,當時頗受詬病,連他自己都嘲諷自己是位「業餘」作曲家。但明珠終究不會久藏於塵埃,迄今馬勒的作品已成為許多音樂家、樂迷的最愛,透過指揮大師羅林.馬捷爾與愛樂管絃樂團合作錄製的馬勒交響曲全集,我們得以沉浸在馬勒的交響世界中,體驗他完全而深刻的生命思考!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狂想劇場《解》 不同意識形態交織的語言世界
二○○八年,日本東京千代田區秋葉原發生了一起隨機殺人事件,犯人為廿五歲的男性,事件共造成七死十傷。是日本卅年來死者最多的同類罪案,日本媒體稱此事為「秋葉原無差別殺傷事件」。狂想劇場《解》從秋葉原事件出發,編劇陳建成意圖不在於再現社會事件,而是採取雙重視角,一方面形塑殺人犯的個人軌跡,另一方面突顯隱身於社會結構下的個體。 導演廖俊凱表示,在社會事件發生過後,總是會有兩股聲音在爭論:究竟是個人該承擔責任?或是養成個人的社會應該承擔責任?「事件不能只以個案看待,若要『求解』,必然需要一個更大的社會脈絡。」 《解》由廿二個短景構成,數個場景重複出現,讓觀眾意識到時序流動當中,同一個空間所發生的變化。全劇的語體龐雜,從新聞報導、法庭證詞、犯人自白、專家評論乃至於第一手的留言、當事者的紀實資料,再輻射至更大的話語系統。不同層次的語言和文本脈絡在劇本當中對話,亦切剖了事件的多元面向,呈現不同意識形態彼此交織的語言世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TSO歌劇《尤金.奧涅金》 紅潮劇集《啞狗男人》
帶著音樂翅膀說故事的表演形式,很容易忘了(或根本不想)節制情感。看了好些把抒情演變成濫情的戲之後,有一度看到文宣上強調「抒情」,心裡就毛毛的。直到最近從「話很多」的莎士比亞和「戲很硬」的華格納得到新的領悟,開始懷疑讓人感覺濫情的抒情,問題不在話太多、戲太硬,而在於它指稱的內容,它抒發的意念,不是身而為人的終極困擾,所以才禁受不起音樂翻來覆去的華麗。我因而想聽聽看柴科夫斯基取材自普希金詩劇,號稱「一封封以音樂寫成的懺情書」的《尤金.奧涅金》。 看過梁允睿自編自演的(幾乎算)獨角戲的《美味型男》後,就一直在等待他的下一部作品。沒想到他創團了,開始要顧慮更周到的商業性需求了。即使如此,《啞狗男人》從題材發想、開展,到演員練歌、進排練場,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梁允睿看起來仍然保有純粹和專注。我寧願相信這樣的創作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 慕尼黑愛樂管絃樂團
萬聖夜剛過,群魔就亂舞音樂大師既是聖人,也是考驗人性的混世魔王! 就算不認同《留聲機》雜誌的加冕,也沒人會質疑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RCO)的桂冠地位:「大會堂Concertgebouw」只有一個,Royal既是它的封號,更是這個樂團音色與格調的認證。說得誇張點,以該團目前的水準,就算沒有指揮,大概也是一票難求 至於來自僧侶之城的慕尼黑愛樂,更在兩週後為大家帶來葛濟夫君臨後的火力展示。雖說坐擁鬱金香的貴族有王羽佳火辣助拳,BMW的同志則挾曾宇謙以令諸侯。當音樂沙皇遇見鐵血忠僕,兩造將出現何種火花?台灣第一站,全世界都在看。 「不給票,就搗蛋」相信這是每位愛樂人,面對兩大樂團十一月在台正面火拚的唯一感想。他們超凡入勝,我們掏錢買單始於萬聖終於感恩,原來十一月的神魔之辯,盡在荷包之間。
-
音樂新訊
帕爾曼 溫暖動人的雋永琴音
今年才剛慶祝七十歲大壽的帕爾曼(Itzhak Perlman),是廿世紀後期最出色的小提琴家之一,半個世紀以來,即使後輩人才備出,他依舊以溫暖且深刻的琴聲風靡樂壇,並且歷久不衰。 帕爾曼無疑也是同輩中最具人氣的小提琴家之一,不但錄製了大量的唱片,更與電影界合作。由他演奏由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斯(John Towner Williams)創作的《辛德勒的名單》配樂,還曾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獎。而電影《藝妓回憶錄》的配樂,也是他與大提琴家馬友友的聯手合奏。他合作過的名人還包括了女高音潔西.諾曼(Jessye Norman)、小提琴家艾薩克.史坦(Isaac Ster)及指揮家泰米卡諾夫(Yuri Temirkanov)等人。 一九七○年代後,帕爾曼曾出現在美國「今夜秀」、「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也多次在白宮舉辦的典禮上演奏。近年來,他開始指揮,並出任底特律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此次來台,他將與鋼琴家羅漢.德.希爾法(Rohan De Silva)搭檔,為觀眾演出布拉姆斯、法朗克與斯特拉溫斯基等作曲家的精采作品。
-
音樂新訊
國臺交歡慶七十大壽 馬勒《復活》展現磅礡與活力
為了歡慶國臺交七十周年,現任藝術顧問簡文彬特別規劃了七套「團慶系列音樂會」,邀請近廿年來曾擔任樂團藝術顧問或常任指揮等音樂家,再度回到樂團重溫舊時風華。十一月團慶系列中,將邀請前任藝術顧問水藍前來,以馬勒的經典作品《復活》,與國臺交一同慶賀。 「誰能夠理解地欣賞我的作品,就可以清楚地看透我的一生。」與其他作曲家相較,馬勒確實將他自身的思考及體悟,藉著音符呈現赤裸裸的告白。這首馬勒的第二部交響曲,也一如往常地擁抱世界、包羅萬象。首段樂章從葬禮的進行提出疑問:「有無死亡後的生活?」經過已故者對快樂生活的回想、對信心消失殆盡,到第四樂章以一首歌曲作為本質,強調「我來自於上帝,而且將回到上帝」,直到終樂章,以「為永生而死」作為提問的解答與註腳。全曲長達八十至九十分鐘的長度,既是交響清唱劇、合唱曲,也是自我再生的寓意。在這個全台最古老的樂團慶生之際,《復活》的演出不但是歷史的一刻,那磅礡的氣勢與感動,也將讓現場聆樂者難以忘懷。
-
2016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聲歷奇境 與世界更接近
2016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將於明年二月廿五日登場,安排十九檔重量節目,以「聲歷奇境─與世界更接近」為主軸,從聲音出發的想像,超越形式與界限,投入「聲歷奇境」的異想世界。
-
如果《流浪狗之歌II等你》 打造毛小孩愛的聯合國
二○○二年,如果兒童劇團演出大型兒童歌舞劇《流浪狗之歌》,寫下亮麗成績;今年再推出《流浪狗之歌II等你》,討論「有回應的信念」,一種主人與狗互相呼喚的關係。
-
雲門《烟》重登舞台 林懷民坦然面對愛欲
舞台一角,巨大枯樹聳立,黑衣女子穿梭在故人舊事的回憶裡起舞;林懷民長篇作品《烟》將重登台灣舞台,他形容,此舞就像聶魯達的詩句:「愛情如此短暫,遺忘如此漫長。」
-
《洋子Yoko》 自信面對獨居課題
舞台上一座大紙箱,像是貓咪最愛的藏身之處,也是獨居老人的棲居之所,這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新作《洋子Yoko》的布景,對觀眾完全敞開日本繪本畫家佐野洋子與貓的獨居生活。
-
金枝演社《祭特洛伊》十年蛻變 獻給台灣土地生命禮讚
十八年前,金枝演社劇團在華山廢棄酒廠內上演《祭特洛伊》,引起轟動;今年,《祭特洛伊》三度登場,透過一場死亡暴力的美學祭儀,獻給台灣土地生命的最深禮讚與祈福。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文本與舞 若即若離的愛戀
隨著節奏用肢體的擺動來臨摹生活的點點滴滴,本就是人類的天性,而其後被用來求偶、娛樂、或甚而成為祭祀敬天的儀式,成為了舞蹈的起源。如同繪畫、音樂等藝術一樣,其敘事性的傳統向來是舞蹈中重要的一脈。但曾幾何時,當文字發明與運用逐漸在人類的生活中,占上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逐漸地成為敘事的主流後,舞蹈雖然因此先行掙脫敘事的脈絡,邁向不同的表現方式,但也從此讓文字與舞蹈,開展了這場橫跨越了好幾個世紀,若即若離的愛戀。 常聽人說用文字描寫舞蹈,總覺難能傳神精妙;但用舞蹈詮釋文本,如何能在須心領神會的足指樂音點滴間,掌握觀眾的全然通曉,那又是另一番功夫得做足。而無論是文學或是舞蹈發展至今,傳統的敘事早已不再是唯一的主流,無論是在精神上、形式上、結構上、表現上都各自有著不同的繽紛光景,但是兩者又如何互相汲取養分,為彼此增添丰采,激盪出飛昂的靈光?編舞家又要如何以文為本,呼喚原作,尋找到那「獨一無二的點」,讓剎那化為永恆? 本月份趁著「兩廳院舞蹈秋天」眾多精采演出上演前夕,恰巧讓編輯部覓得尋找答案的好機會,且讓我們從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到雲門舞集的《烟》,從白居易的「雪月花時最憶君」到《迴》,以及受貝克特作品的影響而問世的May B,與以文本與編舞寫作齊發並行的李希特和安努克.范.黛可的《歸屬習題》,看看幾位中外不同的當代編舞家,如何用不同形式的文本為出發,讓文學與舞蹈,交融渲染出一幀幀翻騰的想像。
-
專欄 Columns
吹牛不是好習慣
說不定,哪天我們真的對實行民主投降了,失望了,放棄了,我們的民主智慧之門,反而開始敞開了!就好像在等人,等得不耐煩到要走的時候,人來了!希望在我們耗盡一切期望的時候,我們還有耐心,不疾不徐,不過分強迫那些政客,也許,政客們的野心,就不需要有野心了。
-
專欄 Columns
一路走來
那些終於攻進城堡,甚至創立新局的人,也不是「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最常聽說的就是那些浸淫在芭蕾世界的人,卅多歲就有時不我與的恐慌。恐慌是沒錯的,因為長江的後浪擋也擋不住地湧來,你回頭看看排在後面的那些年輕人的線條和精力,還可以自我安慰地覺得自己不差。但前仆後繼的浪頭不斷過來,很快你摸摸鼻子的日子就來了。
-
專欄 Columns
改變人生方向的人
舞台上的學生正在彈奏德布西,我飛快地寫著評語。就算無法改變她的人生,我也希望可以給她很大的鼓勵和信心。想著當初改變我生命歷程的一張評語,想著那位貴人想著想著,覺得自己真是個幸運的傢伙。而你,是否也曾遇過這樣重要的一個人?
-
專欄 Columns
眾
觀眾是劇場一部分,但排練時卻又不能一起排,完全無法控制的巨大黑洞。演出時,對他們又愛又恨,希望他們開心,但又覺得是否廉價?希望他們看得懂,但又懷疑是不是太膚淺?觀眾席彷彿是潛意識的空間,裡面坐著一群來來去去的觀眾,有笑聲、罵聲、冷漠的沉默,各種喧囂的雜音,無法掌握但又充滿挑逗、曖昧莫名的情感,這潛意識的空間屬於觀眾,同時,也是屬於我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邀請英國人才領軍 美加澳三組織各有盤算
澳洲的雪梨劇團、加拿大「蕭伯納戲劇節」與紐約新的表演藝術場地Culture Shed,不約而同找到了新的主事者而且剛好都是英國人。求才求到遠端,當然各有盤算,從三人的資歷來看,顯然其國際經驗的豐沛、國際人脈的四通八達,會是三個單位的重點考量,但是否能切合在地需求,則有待觀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交響樂團會師「柏林音樂節」 紀念尼爾森與荀貝格
由柏林藝術節慶公司與柏林愛樂合辦的「柏林音樂節」,每年九月展開,今年以奧地利作曲家阿諾.荀貝格與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兩位改變廿世紀音樂面貌的偉大作曲家為主題,邀請了卅個交響樂團、合唱團、獨唱家,表演廿五個作曲家的七十個作品,讓柏林樂迷幸福享受這豐富的交響樂全席。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BBC「十首曲子」計畫 帶學童認識古典音樂
BBC去年秋天開始的「十首曲子」教育計畫針對小學生挑選十首古典音樂曲子,並請威爾斯國家樂團、合唱團演奏,舉辦影片免費放映,請名人介紹這十首曲子,曲目有經典的貝多芬、斯特拉溫斯基《火鳥》、穆索斯基《荒山之夜》,也有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搭配設計過的學習資源,學校教師也能應用在課程和校內樂團練習中,十個月的成果,也在逍遙音樂節以演出展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歌劇院重金推動數位創作 免付費也可隨時收看
現有迦尼葉、巴士底兩廳的巴黎歌劇院,為了徹底實踐精緻藝術平民化、藝術無國界的理念,特地斥資兩百萬歐元打造專屬網路平台「第三表演廳」,而其中「上演」的節目,都是巴黎歌劇院針對「第三廳」推出的全新創作,類型多樣。除了表演藝術之外,還有微電影、攝影、繪畫等不同媒材的當代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