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曲編劇 後浪滔滔
傳統戲曲雖有唱念做打的程式,戲曲劇本寫作卻沒有公式。 戲曲作為一種合歌舞以演故事的表演體系,劇本要求的門檻更高,編劇的培養亦更不易。 一個戲曲編劇,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其所須的專業素養絕不是一蹴可幾的。 然而,無論面對哪一個劇種,到頭來,追求的都是一個能寫入人心,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緊緊抓住觀眾的劇本。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將梳理國內戲曲編劇的現況,檢視戲曲編劇人才培育的困境。 在國光劇團廿周年團慶大戲《十八羅漢圖》即將上演之際,我們特邀該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一談她如何為國光打造新編戲,同時給予新的戲曲編劇養分與舞台。 資深編劇施如芳,則從跨劇種的編劇經驗出發,提供她對於戲曲劇本的創作思索。 而劉建幗、邢本寧、李季紋、許栢昂、孫富叡等新世代編劇,又如何翻轉傳統戲曲,打造其貼近當代的新穎樣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培養編劇人才 給資源也要給舞台
相較於中國的劇種繁多,台灣只有京、崑、豫、歌仔、布袋戲、客家六種戲曲尚具創新活力,而相較於現代戲劇劇作家/編劇,戲曲編劇的作品產量也相對較低,一方面是戲曲創新作品市場需求量較現代戲低,也由於戲曲編劇必須仰賴與之合作的劇團提供實踐機會,在資源有限、舞台有限的狀況下,戲曲編劇的培養更需要政策的介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編劇來時路
王安祈:戲曲必須扣緊時代脈膊
打娘胎就聽戲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從看戲、研究戲、寫戲,到掌舵國光劇團、挑起開拓台灣京劇未來的重任,一生迄今可說是與戲曲糾葛纏綿。「傳統戲曲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固守只會死亡。」王安祈說,愈懂傳統,愈清楚戲曲必須扣緊時代的脈膊,才能走出一條活路。於是她開課講戲曲編劇,提供國光的舞台讓新秀劇本演出,她期許後進多聽,多看、多讀,厚實自身的文學和戲曲基礎,相信沒有傳統包袱的這一代,也能說出觸動現代人心靈的動人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八羅漢圖》 以畫抒情藉畫探情
《十八羅漢圖》延續國光劇團一貫的文學京劇風格,以「時空跳接」的手法,帶領觀眾進入以畫為「武器」的復仇故事。由風格新穎的新生代編劇劉建幗與藝術總監王安祈一同操刀,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擔綱舞台設計,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等國光資深演員演出,連「姊弟戀」、「老少配」、「文創」等主題都入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編劇經驗談
施如芳: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
施如芳說:「當一名戲曲編劇下筆前不妨先自問,是要當一個給演員打本子的編劇?或是當一個寫自己想看的戲的編劇?」對施如芳而言,編劇不是只寫對白唱詞舞台指示,還要寫出人心底層的味兒,「人為什麼要看戲?因為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編劇若不自我要求或需求,篇幅難免傾向向己擅長的那一塊,「一定要創造原來生態沒有、甚至造成影響,戲曲編劇才有存在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劉建幗 承繼衣缽弄潮兒 「混」出一片天
身為「豫劇皇后」王海玲的女兒,從小在劇團長大的劉建幗,對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身為「奇巧劇團」的團長,她對劇團、演員都有著一份責任感,總是想方設法把推戲的行銷工作做好,而筆下一齣齣跨文化/跨劇種/跨現代與傳統,混搭風格多樣化、號稱「胡撇仔劇場」的作品,更是讓觀眾對她的奇想創意驚喜不已。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李季紋 新觀點翻寫老故事 跨劇種組出新形式
在李季紋筆下,傳統老戲老故事,都會「翻轉」一番,翻出亮眼新觀點如改編自《宋宮秘史》的歌仔戲《金水橋畔》,讓向來「很壞」的劉妃也流露出人性與無奈;如最近的作品《石秀》,讓「蕩婦」宋巧雲成為有主見、戀愛中的女人。李季紋不只翻轉劇情,也翻轉形式,《石秀》形式上融合了日本舞蹈身段與歌仔戲,濃郁的東洋風,不只「洗」觀眾的眼球,也讓傳統戲曲「洗」心革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邢本寧 找到夥伴 一起用戲曲說想說的話
因《賣鬼狂想》備受矚目的邢本寧,因高中時的崑曲初體驗而啟蒙了對傳統戲曲的愛好,因大學修習「戲曲編劇」課程而找到唱演之外、參與戲曲的方式。深深體會到:「傳統存於戲曲演員的肉身之中。戲曲演員的身體和表演體系,就是歷史的顯現。」成立了「本事劇團」的她說:「戲曲一直有量身設計的傳統。我想找到志同道合的核心演員,我們有共同想說的話,可以互動,一起用戲曲這個形式來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許栢昂 戲曲為底玩拼貼 為「滑世代」而寫
戲曲學校科班出身,演過上千場孫悟空猴戲的許栢昂,創立栢優座劇團以來,就打算以京劇打底,調和傳統與現代,探索京劇在當代的未來性。創作常拆解京劇元素,以拼貼方式構築劇本,他就是為了當下愛滑手機的「滑世代」而寫,以「編寫原創劇本+以導演劇場為主+非線性敘事手法」的方式,啟動與年輕世代觀眾的共鳴。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新生代編劇
孫富叡 站在巨人肩膀 看得更遠
出身戲曲世家,滿滿的戲曲DNA,讓孫富叡走上編劇一途,看似順利成章,但重要的是他有兩位師父陳勝在、陳勝國,帶領他看到歌仔戲更高更美的風景。孫富叡不甘於只講教忠教孝、男尊女卑、怪力亂神的劇情,他把文學名著《浮士德》改編為《狂魂》、以傳統戲曲挑戰同志議題的《斷袖》、將作家張曼娟小說〈芙蓉歌〉搬上舞台,這些突破性的作品像閃爍的星星,照亮歌仔戲曲的可能性。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5第一屆新舞臺藝術節
新舞臺走出新舞臺 讓港都感受藝術的溫度
新舞臺不只是新舞臺!走出硬體的空間,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推出第一屆「新舞臺藝術節」,而且遠征高雄,帶來兩檔國際演出與四檔國內好戲。包含美國BANDALOOP高空舞團、基頓.克萊曼波羅的海弦樂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楊景翔演劇團、綠光劇團與台南人劇團的六檔節目精采演出,讓「新舞臺」從有形到無形,依然是台灣表演盛事的最佳舞台。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隨著歌劇院的開始去改變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內部仍在整修,但其推動中台灣表演藝術的任務已經啟動!繼「沙龍講座音樂會聽見以後」系列,國家歌劇院又將推出「巨人來了」序曲系列演出,地點不限於台中,也擴及彰化、南投等地,頗有拉進城鄉藝文距離的企圖心。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王文儀表示,她的夢想是「將中台灣創造成最懂表演藝術的地方」。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跟著巨人 讓雋永走入生活
「序曲」是古典歌劇、舞劇正式開演前,以一段管絃樂曲開場,用以暗示劇情,或幫助觀眾靜下心聆賞的演奏。臺中國家歌劇院「2015歌劇院序曲巨人來 了」系列演出,有雲門舞集《水月》、音樂時代劇場《少年台灣》、舞蹈空間舞團《迴》、心心南管樂坊《南管詩意鄉愁》、世紀當代舞團《婚禮/春之祭》 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國家劇院《仙杜拉》。不僅集結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繪畫等菁英跨界合作,更從經典中提煉,以當代思維與手法演繹,翻轉經典,再創經典 新價值。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灣賓士「星盛事」 用藝文實踐對台灣的承諾
長年以來用心支持藝文領域的台灣賓士,持續贊助「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將近十個年頭,讓原本只在廳內的演出,延伸到戶外全民共享的音樂盛事,累積出國內樂迷的爵士樂風潮!這是台灣賓士「星盛事」系列贊助的成果,除了贊助演出,「星盛事」更著力於推廣,透過講座、大師班等形式,讓音樂的種子播散得更遠更廣!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明華園第三代演員
陳昭婷、陳昭賢 畢生所繫就是「家」
很多人抗拒延續家族傳統、繼承家族事業,甚至決絕得不與父母從事同一類工作,但陳昭婷與陳昭賢這對姊妹花,卻是從來沒有過「離開明華園,吃別人頭路」這種想法,「看到上一代這麼努力維持傳統戲曲、維持一大家族的生存,會感動,也就會認為,跟著傳下去,是責任、是使命、是義務。」兩姐妹斬釘截鐵這樣說:「我們從不覺得要去外頭做什麼別的。」
-
藝視窗 News
2015衛武營玩藝節 10月一起「玩藝總動員」
【台灣】 2015衛武營玩藝節 10月一起「玩藝總動員」 由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舉辦的「2015衛武營玩藝節」,將自10月8日起,在衛武營園區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活動。今年以「玩藝總動員ARTs」為主軸,推出包含表演、講座、工作坊、影展、市集等66檔演出,共計超過170場次。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主辦單位特地推出兩大旗艦節目:由澎恰恰原創故事並領銜主演的音樂劇《釧兒》,與首度造訪南台灣的世界古典音樂界的天團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釧兒》是澎恰恰從歌仔戲經典劇目《薛平貴與王寶釧》發想的故事,講述一個瀕臨解散的歌仔戲班,一段穿越生死的愛情,猶如歌仔戲台版的《第六感生死戀》,由耀演音樂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作曲家李哲藝與高雄尚和歌仔戲劇團團長暨當家小生梁越玲一同製作演出。維也納愛樂這次訪台則由指揮暨鋼琴獨奏艾森巴赫領軍,將帶來最擅長的莫札特曲目。 此外的演出亦是琳瑯滿目,包含今年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及英國愛丁堡藝穗節的6組台灣團隊帶來征服歐洲觀眾的劇目,還有中生代導演王嘉明的經典力作《Zodiac》,跨戲曲戲劇的新生代團隊「栢優座」也將帶來創新的《刺客列傳荊軻》,還有嘉義「阮劇團」改編莫里哀喜劇《吝嗇鬼》的《愛錢A恰恰》。舞蹈方面則有「創動舞劇場」演出《Silk Project 絲│私語》,音樂方面則有「MAFIA跨域藝術」的《音声,詩三首》。 玩藝節正式開跑前,衛武營將於9月5日起至10月4日,推出「藝遊鳳山城」活動,號召鳳山四間具有創新活力的特色餐飲空間、媒合高雄新興的表演團隊將不同型態的節目帶至店家演出、提供給在地居民嘗鮮體驗。 詳細資訊請參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官網www.wac.gov.tw(莊珮瑤) 「原聲童聲合唱團」再度出輯、出國巡演 來自南投信義鄉,以《拍手歌》在紀錄片《看見台灣》片尾感動觀眾的「原聲童聲合唱團」,在今年8月推出第三張專輯,並且展開為期12天的歐洲巡演。 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指揮的「原聲童聲合唱團」,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殺時間的手
「我是歌手」和「幪面歌王」異曲同工,都是把歌手的「際遇」放在潛文本裡,從而進行各種與觀眾的眉來眼去:今非昔比,懷才不遇,強弩之末,東山復出。總之,就是不會,也不會是陳奕迅和王菲。這樣的心理當籌碼,觀眾能不如入賭場,看別人以名聲下注,故此覺得時光飛逝,又一集,又一季?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的影集時光
你是重度影集迷嗎? 你會為了追影集廢寢忘食嗎?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我們幾乎可以零時差地同步收看來自世界各國的最新影集。 根據Daily View網路溫度計的大數據分析,宅在家看影集是上班族主要休閒娛樂第二名,僅次於上KTV高歌。 歷久不衰的日劇、引領熱潮的韓劇、後來居上的美劇,各有什麼吸引人的魅力?我們邀來三位影集達人一一剖析。 看影集除了看熱鬧,也能看出門道?三位劇場工作者告訴你,他們從影集學到的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今非昔比、時移勢遷——日劇篇
隨著數位世代科技發展,電視頻道不再如過往普及,人們持續擁有更多的娛樂可以分心,都是讓整體日劇產業持續走跌的原因。在時代的推送之下,近年日劇開始產生一些規律的趨勢,如電視台製作經典舊作續集力圖再造風潮,黃金檔日劇收攤、深夜線起飛,而以職場小蝦米對抗體制大鯨魚的《半澤直樹》、《派遣女醫》、等大受歡迎,也反映出日本人壓抑的民族性,靠這些「奇幻故事」得到抒解。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快、狠、準 加上科學嚴謹分析——美劇篇
美國劇集題材多元豐富,節奏明快緊張,或以電影級高規格拍攝,往往使觀眾一看入迷,追劇經年。尤其劇中表現出來強調獨立個性、鼓勵冒險、開拓創新的美國文化,更是吸引觀眾窮追不捨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