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是「武」亦「舞」 是禪非禪
由西迪.拉比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與僧人共修三個月打造的舞作《空間》,是他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十六位武僧、一位小沙彌與他(編按),在舞台上與英國雕刻家葛姆雷設計的廿一個形似棺材的空箱共舞,藉著空箱的推疊搬移,意義不斷變換,原本擺布空間與武僧的「魔法師」,最後也從老在觀望的位置,進入了神殿,與武僧們一起練功,二元對立的世界,逐步交融
-
演出評論 Review
瘋者之言,何必非真?
劉建幗之前的劇作,多會在結尾提出詰問與質疑,只不過其多擺盪於拋出問題與虛晃一招之間,至於效果,或僅止於觀劇「印象」。至於《我可能不會度化你》不僅提前提出問題、並一再提出問題,逼/使觀眾「直面」問題。刻意運用重複轉換的手法,使一般認定的「常」與「非常」閃現反覆,不但打破看戲的結局期待慣性,更強迫觀眾即使不耐煩也必須耐煩、不願面對也必須面對此瘋言狀態。
-
焦點專題 Focus
分眾經營建立品牌 演「長」未必要演「大」
連續演出至少三週,每週至少四場次,總場次不得少於十二場,座位不得少於三千六百席之售票演出,就是所謂的「長銷劇」,在補助政策鼓勵下,已經成為這一兩年最夯的製作趨勢,看似優秀的票房成績,是否表示表演藝術市場變大了,劇場的觀眾變多了?透過四位資深藝術行政人的觀察,讓我們透析此一潮流中所反映出的現象與實務問題。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一:台南人劇團
推口碑場拉抬票房 新舊作輪演磨好戲
去年推出「春天戲水」系列,首次嘗試駐點長銷演出形式的台南人劇團,今年繼續「戲水」,推出一新一舊兩製作,讓觀眾溫故知新。去年透過口碑預演場、藉此擴散觀眾吸引力有成,藝術總監呂柏伸今年則貼合作品主題,與同志社團合作,希望能讓更多非原本觀眾進場體驗。呂柏伸與新銳導演許芃都強調,長銷劇的演出,可以讓劇作有機會修正,編導演員也能藉此磨練與成長。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二:楊景翔演劇團
以實驗性的通俗劇 把「中間」做大!
前年才成立的楊景翔演劇團,第三號作品就要攻下至少六千張票,怎麼做?其實他們有備而來,除了導演楊景翔已經透過與其他劇團的合作累積不少口碑佳作與良好關係,拉長線的行銷期程也穩定推進售票節奏。楊景翔表示,他們在做的,是在中型劇場的規模,做帶有實驗精神的通俗劇,「把中間撐大」。拉進更多「潛在藝文人口」。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三:天作之合劇場
中型音樂劇溫暖人心 從「長」計議勢在必行
以製作「溫暖都會人心」音樂劇為主的「天作之合劇場」,前年成立後推出《天堂邊緣》、《MRT》兩作,都以長銷劇模式演出。執行長廖又臻表示,為了分攤成本,衝多場次勢在必行。而實際操作經驗也告訴他們,「若要打開更多市場,表演藝術必須平易近人」。從品牌建立、操作的概念切入,天作之合很清楚,主動培養觀眾、拉長經營時間,是必須的投入。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四:故事工廠
致力「雅俗共賞」 瞄準年輕世代
以原「屏風表演班」老將為班底的故事工廠,雖是新團卻一點也不生嫩,第一年的兩齣作品都開出紅盤,加演後勁甚強。藝術總監黃致凱強調,該團要以雅俗共賞的作品與觀眾交流,不自限於「屏風」原本的主力族群,故事工廠鎖定的觀眾群在廿歲到卅五歲,期待靠口碑擴散,開拓觀眾的藍海。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藝術家 相信觀眾
趁著去年底來台演出《小刀小姐深情酒館》,身兼多重身分的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也應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之邀,舉辦「法國製造──場館經營及創作人才培育經驗分享」座談會,與台灣劇場人分享他的劇場經營經驗與想法。 歐利維耶.畢表示身為藝術節與劇院總監,他堅持「愛藝術家、相信觀眾」,與觀眾建立關係永遠是必須思考的問題;他提出「相信觀眾」的論點,強調要以信仰宗教的態度相信觀眾,以觀眾為羅盤,因為「觀眾是聰明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導演手法簡潔大氣 深邃幽微再探經典
義大利劇作家皮藍德婁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是現代劇場的經典,雖然首演距今已超過九十年,但其探索劇場真實與虛幻的主題卻歷久彌新。巴黎市立劇院總監德摩西-莫塔在今年一月復排此劇,將十四年前版本搬上舞台,由前輩導演薛侯的愛將擔綱主演。德摩西-莫塔不特別強調視覺驚豔,而是從大處著手,於細部順勢導入個人新的詮釋以簡單,在最小的改動範圍內,讓一齣觀眾已熟知的現代經典,從戲裡到戲外都具有更豐富的意涵。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蕭泰然 譜寫台灣的浪漫
資深作曲家蕭泰然,於二月廿四日病逝於美國,享壽七十七歲。際遇坎坷的他,曾被迫離鄉多年不得歸,但蕭泰然將磨難轉為力量,化作旋律,用深情的語調傾訴著一段一段的故事,沒有怨懟、不帶苦澀,只有暖暖的愛與希望。
-
藝視窗 News
漢寶德、余光中、齊邦媛 獲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台灣】 漢寶德、余光中、齊邦媛 獲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行政院上月頒發第34屆文化獎,由文壇大師余光中、齊邦媛和已故的建築大師漢寶德獲獎。行政院長毛治國在頒獎時表示:「文化獎章的典範作用,讓文化得以傳承,更謝謝這3位大師為台灣的貢獻。」 三位得獎者既是典範,也是傳承者。齊邦媛以個人私史關照大時代動盪的長篇鉅著《巨流河》為人所知,不僅寫小說,多年來也積極有系統地推動台灣現代文學的英譯工作,讓台灣的文學作品得以在國際發聲,更催生國立台灣文學館,對於提升台灣文學國際能見度、促進文學交流貢獻卓著。 中小學教科書的熟面孔余光中則是台灣新詩的先驅者,如〈鄉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等,對於華語文教育有深遠影響。漢寶德不只是建築師,也是教育家,對國內建築教育方向影響深遠,他籌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動大眾科學教育;亦創辦臺南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也催生台灣第一所博物館學研究所。他從環境美學的角度,結合人文與設計,帶給國內建築學界不可磨滅的貢獻。(張慧慧) 新生代指揮莊東杰 獲蕭提國際指揮大賽第2名 新生代指揮莊東杰,於台灣時間2月22日下午在德國法蘭克福歌劇院舉行的第七屆蕭提國際指揮大賽(Sir Georg Solti International Conductors Competition)決賽中奪得第二名,第一名從缺,且以59%的高票獲頒最佳觀眾票選獎,是台灣人打入該賽迄今最好的成績。 現年33歲的莊東杰出身音樂世家,父親為北藝大教授莊思遠,母親是台藝大講師張美玲,15歲即獲得全國音樂比賽法國號冠軍,並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出。國中畢業即赴美求學,曾於普渡大學就讀統計學系,二○○六年師事指揮廖年賦後,再度前往辛辛那提音樂院攻讀指揮碩士學位,之後又考進寇蒂斯音樂學院。二○一三年他曾在馬勒指揮大賽獲得銀獎,此次比賽他更在367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除獲得一萬歐元獎金,也贏得與法蘭克福歌劇院與廣播交響樂團的合作機會。(李秋玫) 第26屆傳藝金曲獎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永遠的楚浮
楚浮一生崇拜英國導演希區考克,卻受了美國導演奧森.威爾斯的影響,才開始拍《四百擊》。低預算,但一砲而紅,得了坎城最佳導演獎。他和威爾斯沒什麼來往,但和希區考克卻寫了許多電報,希區考克非常重視他的到訪,在一段記錄片上,我還看到希區考克在他說話時哭了,又原來,就算大導演也需要知音。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王墨林 澳門的降靈會
在陰翳之中,崗頂劇院的舞台上,只有一條刺眼的強烈光線。光線斜射在演員身上棺材被打開,記憶之鬼,魂魄齊出,重演日常。 二○一五年,《長夜漫漫路迢迢》(以下簡稱《長夜》)將於臺灣國際藝術節再度演出,澳門演員、粵語演繹。 《長夜》是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具自傳色彩的名作,在國際間多有不同版本,這次王墨林導演重新解剖,在原劇作家的血脈中尋找靈魂的位置。 王墨林版《長夜》的首演地澳門崗頂劇院,建成於一八六○年,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物。澳門土生小說家飛歷奇(Henrique de Senna Fernandes)的作品裡,這裡是「基督城」內傳統大家族的聚會之所。在家族概念逐一瓦解的今日,戲中破敗的窗簾、屋舍、書櫃、走廊,根本就是劇院本身自己長出來的場景。「我特別觀察了這座戲院的種種質感,設計出《長夜》每一個表演細節。」王墨林如是說。 二○一一年《黑洞3》於澳門牛房倉庫演出,大墨(王墨林)帶給澳門另一種新的劇場美學。表演者扭曲的肢體、強烈的畫面感,尖銳的生存議題:以被軍事制度捆綁的身體,思索人存在的政治性是無有出口的困境。在這劇場上活著的,是鬼。導演「鬼戲」的王墨林,是當年他留給澳門的印象。 今年,大墨依然帶著「一身鬼」返回澳門。他們是泰隆一家人:父親是個失落的演員,消磨了才華,淪為一位小氣的中產地主;母親因生育後遺症染上了風濕,注射嗎啡成癮;哥哥酗酒嫖妓,一事無成;弟弟曾有夢想,卻步上哥哥的路子,更染上肺癆。 從早到晚,大墨背著這一整家的鬼,歡喜有時,痛苦也有時。相繫還是逃離?誰走得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夢幻的執行者 使命必達
音樂會演出時,舞台上擺滿椅子,演奏家就定位,指揮上台手一揮看似簡單的場面,卻有樂團舞監無數的心血與時間在其中。在排練前調整好團員所需要的活動範圍、準備好樂器,甚至樂器架、安排所有的排練時間、記錄排練的長度,打點好舞台上一切發生的事繁瑣超乎想像,國家交響樂團的現任舞監高冠勳去年底剛完成千載難逢、超大編制的《古勒之歌》演出,他說:「我是個執行者。承辦人告訴我有多少人要在舞台上,或者任何和排練、演出相關的事情,我就必須要去達成。」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近兩千人的跨年狂歡 《古勒之歌》音樂廳幕後直擊
如何把四百多人、適得其所地安排在舞台上?如何掌握時間,讓演出可以準時在跨年倒數前結束,讓繽紛的彩帶適時落下?這一切都需環環相扣、甚至是奇蹟出現才能完成的任務。《古勒之歌》的跨年演出,台前是浪漫樂章,幕後卻是大汗淋漓的緊張刺激!
-
企畫特輯 Special
素語者與藝術權利
這個世界並不平靜,它的風暴,不是駐足窗前欣賞的景緻,更不是顯眼立見,因為它平靜地上演著,斯文騷動,處處都是,語言就是戰場之一,陳界仁的《殘響世界》與蔡海如策畫的「鏡花園」也是如此。這是藝術話語的倫理場域,介於作者與其塑像之間,它的平等從來就不是省事的平和,教義派的條列,而是實驗性的,可以不斷發明、戲耍探索的空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吃,故我在」 藝術家上菜!
生命與文明,從食物與食慾開始!由策展人蕭淑文策劃的「食物箴言」展,邀請廿一組位藝術家當主廚,各自設計菜單並端出菜色,從八個面向談食物與藝術、歷史及人類文明的關係。透過表演、錄像,探討食物的多重文化意涵、食慾的過度擴張等議題,就像是不同的角色登場,帶來一齣齣「食物啟蒙」的體驗之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發現這方土地上的藝術軌跡
今年來到第二屆的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豐富的片單中亦包含了許多與藝術各領域相關的精采影片,描繪在台灣這塊島嶼上曾經有過的種種藝術軌跡,從戲劇、舞蹈、音樂、文學、電影與繪畫,那些人那些作品,其實也是如此貼近我們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有蝴蝶穿越的對話
《疊韻》的開始起於法國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對哲學家尚-路克.南希一篇論文的好奇:「這篇文章令我感到訝異,因為我覺得字裡行間的你就像一位舞台上的舞者,彷彿你想像自己在跳舞。」兩人從此長達一年書信電話往返,將對話變成一支舞,由南希的話語結合莫尼葉的編舞,舞名即「疊韻」。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優雅琴音的三國演繹
細膩優雅的琴音,詩意溫柔的詮釋,或許讓你直覺出自女性鋼琴家之手,但聽過陳宣堯、白建宇、烏利格這三位台韓德的男性鋼琴家,一同表現出媲美女性的優雅細緻感,但卻又各有風情的三國演繹,著實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