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 新總監領軍即獲選「年度劇場」
去年由雙人搭檔雪敏.朗霍夫與彥斯.希列接下新任藝術總監的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在二○一三到一四年表演季推出的新製作,都與身分、族裔、移民、城市議題息息相關,掀起非常可觀的討論聲浪。被《劇場今日》雜誌宣布獲選為二○一四「年度劇場」,表示全新的雙人總監搭檔把這個劇場帶到了全新的境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全部莎劇翻中文 中英文化交流攀上新境界
英國的文化觀光媒體部日前宣布,將耗資一百五十萬英鎊(約合台幣七千三百萬)讓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將莎士比亞的所有劇作翻譯成中文。同時,將有十四部中國的經典戲劇作品翻譯成英文。此計畫也顯現文化交流的新做法與新思維,讓戲劇作品不只是巡演,還有機會以不同語言更新、發展,將跨國文化行銷、宣揚軟實力的策略提升至另一境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任文化部長佩勒蘭上台 先解決劇場人事難題
法國內閣八月底改組,新任文化部長由韓裔的國務秘書佩勒蘭接任。表演藝術界對新部長頗多期待,而她一上任面對的難題不少,如表藝工作者失業保險問題,還有國立劇院的人事紛擾,如國立史特拉斯堡劇院總監「鬧雙胞」的人事糾葛,雖然佩勒蘭終於讓事件落幕,但未來挑戰勢必層出不窮。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她跳著舞 又一次把世界帶回來
許芳宜又回來了!這次依然帶著精采舞作與舞壇巨星,一起讓台灣看到世界的精湛舞藝。除了有甫與西薇.姬蘭來台演出的羅素.馬利芬特所編的兩支舞作,惠爾敦的After the Rain,還有許芳宜與台灣舞者編創的Chinese Talk,許芳宜與美國新銳街舞家邁爾斯合作的Anywhere on the Road等多支舞碼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訴說愛與依賴的現實寓言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新作《怪奇馬戲班》由劇場新銳王宏元與黃丞渝合力編導,捨棄了熱鬧喧騰,充滿魔幻色彩的傳統馬戲印象,舞台上半人半偶的動物角色們,穿戴各式回收物所拼湊的造型特徵,寓意社會的縮影;全劇緊扣「需要和依賴」的主題,從馴養動物的人類、被人類馴養的動物,到仰賴政權秩序的人類、被政權秩序囚禁的人類;甚至延伸到人類對於自然能源的依賴。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用聲音 重新認識我們的島
風吹過稻浪、浪花拍打沙灘、樹葉在風中摩擦窸窣你聽見了嗎?長年上山下海在台灣各個角落錄製聲音、創作歌曲、挖掘素人歌手的風潮音樂,以「聽台灣.我的土地音樂風景」音樂會,集結旗下范宗沛、聶琳、謝宛臻、王心心、金木義則、吳昊恩、芮斯、泰武古謠傳唱等音樂家,還有廣藝愛樂的演奏,透過台灣歌謠演奏與原民古調新唱,結合動態影像,讓樂迷透過聲音,重新認識台灣
-
藝號人物 People 旅歐偶戲創作者
楊輝 漂泊在歷史中 關注生存的沉重
二○一二年以《操偶師的故事》讓台灣觀眾驚豔的旅歐偶戲創作者楊輝,將帶著新作《牛仔褲》再度造訪。雖是布袋戲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但楊輝在創作上積極找出自己的路,戲偶的運用不限於布袋戲偶,劇場的運用也跳脫傳統、結合現代劇場思維。而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的他,也喜歡在創作中展現自己對歷史的熱情,與對小人物的關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奧塞羅》重裝上陣 穿透影像與劇場的激情
很難用簡單的方式,來定義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伊沃.凡.霍夫的劇場美學,他擁有大部分歐陸導演所具備的特質,若要說他有什麼特出之處,那就是他把一切推向極致。 以經典文本的當代詮釋而言,他的興趣廣泛,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田納西.威廉斯、到當代的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特別是莎士比亞,他透過莎劇與當代觀眾對話,一如媒體對他的評論:「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他著迷於電影的舞台改編,但他所選取的素材不是影像,而是電影腳本,以劇場結合影像的手法,重探電影裡深刻幽微的人性議題。他喜愛在作品中運用即時錄像,有時甚至直接將攝影機、拍攝軌道與燈具放到舞台上,讓劇場成為拍片現場,卻依然無損劇場的臨場感。 他與舞台設計楊.維斯維爾德卅餘年來合作無間,維斯維爾德的設計總呈現一覽無遺的開放性,即使有封閉空間,也都透明可視。甚至,觀眾就坐在舞台上,與演員近距離面對面,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樣的空間特質,讓凡.霍夫得以赤裸呈現人性的黑暗面。 凡.霍夫與阿姆斯特丹劇團的《奧塞羅》即將在台灣上演,我們從文本取材、電影改編、影像運用等面向,切入剖析凡.霍夫的導演作品,並獨家專訪凡.霍夫與維斯維爾德,一探他們如何創造出影像與劇場加乘的極致戲劇張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挑戰極端的戲劇激情
來自比利時、現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的伊沃.凡.霍夫,是當前歐陸最火紅的導演之一,其作品《奧塞羅》將於十一月中首度造訪台灣。大學讀法律的他,卻是全才型的藝術家,是劇場與歌劇導演,也導過電影,還做過裝置展。凡.霍夫的美學風格多元,很難讓人簡單說清楚,因為他是個永遠不斷在超越自己,不想被歸類的藝術家,唯一一致的,就是他追求極端的戲劇激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荷蘭第一大劇團
阿姆斯特丹劇團 讓前衛成為主流
在首任藝術總監赫哈強.安德斯手中,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致力於以實驗性的創新手法搬演經典劇作,讓前衛劇場從邊緣走向主流舞台;接手的伊沃.凡.霍夫更將該團打造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知名劇團,並吸引了歐陸許多重要導演與之合作。凡.霍夫希望阿姆斯特丹能成為藝術地球村的核心,在此藝術家持續研發、激盪關於藝術和劇場的創意與想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莎士比亞的當代之聲
凡.霍夫的取材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到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也將電影劇本搬上舞台。要談他的導演作品,可以從他如何以當代觀點詮釋莎士比亞切入。凡.霍夫和他的舞台夥伴所創造的,便是努力在舞台上創造真實感觀眾與台上表演者的連結也因此而產生,於是莎劇不再遙遠,一如英國《衛報》對《羅馬悲劇三部曲》的評論:「凡.霍夫的手法令人萌生一種錯覺,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典電影舞台再現 追探永恆議題
凡.霍夫的劇場作品特色之一就是電影劇本的改編,他將一九六、七○年代導演柏格曼、卡薩維玆、帕索里尼、維斯康堤和安東尼奧尼等人的經典電影搬上舞台,用劇場語彙與空間調度重新詮釋,讓這些電影與當代社會連結映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揭露赤裸人性 挑逗偷窺、同謀的罪惡
凡.霍夫要挖掘的是在理性文明的社會行為表象下,所隱藏的脆弱、自私、嫉妒等人性黑暗面,熱中於多媒體呈現的他,常用多台攝影機與數面屏幕做現場實況錄像,並馬上投影到舞台上,使影像與表演同步。他說:「錄像在於讓觀眾能夠更清楚故事與人物,同時,也是去強調人物內在的絕望與淺薄。」藉此,凡.霍夫讓觀眾窺探角色內心,也挑起觀眾偷窺、甚至是同謀的罪惡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
伊沃.凡.霍夫 挑戰最極端、最美也最親密的演出
創作興趣廣泛、不被框架束縛的凡.霍夫,也樂於走出歐陸,帶著劇團與作品「到世界看看」。他表示,他特意選擇造訪東方,因為「東方有著非常不同的文化與戲劇場景,而這很令人興奮。」而且,「看向未來及我們所處的世界,切斷與亞洲的聯繫將會是一個犯罪行為。」他的《奧塞羅》即將到訪,我們在看戲前先訪問導演本人,請他一談他的創作與劇場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舞台設計師
楊.維斯維爾德 讓演員與觀眾一起創造新的真實
凡.霍夫的左右手、舞台設計師楊.維斯維爾德,可說是讓凡.霍夫得以縱橫劇壇的重要創作夥伴,兩人一起激盪,打造出讓觀眾瞠目的舞台風景。維斯維爾德表示,他總是忠於材料的真實本質,他創作的舞台空間從來不會給人有任何的錯覺,因為它不營造幻象。他說:「我想讓演員與觀眾一起創造新的真實讓演員跟觀眾分享這個真實,同時也把觀眾變成這個真實中的一部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奧塞羅》 排他主義的現代寫照
○三年首演的《奧塞羅》,導演凡.霍夫委託摩洛哥裔荷蘭作家哈斐德.布窩札翻譯這個經典劇本,期待突顯他關注的荷蘭社會中的摩洛哥族群議題。劇中的奧塞羅是一個外來者,無法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因此,他最好的朋友伊阿苟的話語,對他來說比眼前真實所見要來得有說服力,也因此造成了他殺妻的悲劇。
-
企畫特輯 Special
詩人繆思跨越六十年 以詩入樂立體展現
知名詩人余光中,生命史迆邐中、港、台、美等地,六十年創作生涯累積的詩、散文、翻譯、評論,建構出其文字四度空間,亦成其巨擘地位。十月下旬在台北登場的香港週「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以十四首余光中的詩作,邀請晁岱健、曾葉發、陳偉光、鄧樂妍、陳家曦、趙菁文等中港台三地作曲家創作編曲、由香港音樂家演唱,演出將如何立體展現詩人的詩言詩韻?令人期待!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以無言舞動崩毀的世界
由香港導演鄧樹榮與編舞家邢亮、梅卓燕於二○一二年共同創作的舞劇《舞.雷雨》,取材自中國劇作家曹禺成名作,不著一詞,完全以肢體敷演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與情節,讓錯亂時代的崩毀世界,驚心再現。《舞.雷雨》將在十月份「香港週2014」活動隆重登場,讓台灣觀眾有機會透過舞蹈肢體,再次認識這個劇場經典。《舞.雷雨》同時為「2014關渡藝術節」的參與節目。
-
即將上場 Preview 討論愛情 探析人性
《紅與白》 與張愛玲的暗黑慾望共舞
舞蹈空間舞團廿五周年之作《紅與白》,由鄭伊雯編舞、劉守曜導演,以舞蹈演繹張愛玲知名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編舞家鄭伊雯以自身生命歷程反身解讀文本,原作中一男兩女的關係則以九位表演者來表現,而生活中的日常物件也搬上舞台打造象徵。慾望是解讀這個作品的關鍵,舞作中充滿著雙人舞的對峙,卻又在推拉間彷彿衍生愛意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林文中舞團轉型之作
《長河》溯行未來 期盼靜水流深
創團以來以「小」系列打造出舞團品牌特色的編舞家林文中,要用新作《長河》宣告舞團經營與創作方向的轉型林文中舞團要變「大」了!把小劇場走過一遭的體悟沉澱帶回大劇場,是林文中目前所要做的,《長河》從去年《小.結》的身體思考出發,要「像河一樣流動起來,但河要流得長、流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