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土裔女藝術總監上任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展開新章
柏林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的新任雙總監於十一月上任,其中雪敏.朗霍夫既是女性又是土耳其裔,備受矚目。朗霍夫早先在瑙寧街劇院即以「移民後裔劇場」打造劇院特色,接任新工作後則宣布要帶領劇場走向一個更開放的城市劇場,多元包容。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表演藝術搭橋梁 作品多國合製正夯
表演藝術的文化軟實力,是國與國之間增進交流與了解的利器。英國與歐盟各國透過官民結合的網絡,推出Currency計畫,讓來自不同文化的藝術家產生對話一起創作,從早期的單一宣傳轉變為多邊交流,效益令人期待。而英國也將明年訂為「英俄文化年」,希望透過展演交流,增進兩國的了解與信任。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MPAA計畫 讓業餘藝術家也有個「家」
巴黎市政府兩年展開的MPAA計畫,陸續開發舊建築,作為藝術使用空間,以服務業餘藝術愛好者的排練與演出需求。十一月新的MPAA/布賽空間啟用,包含表演廳,排練室等多元規劃,基本租金是一小時兩歐元。甫一開張,馬上出現大排長龍的申請名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孟京輝作品再破千場 從藝術到市場可以成功?!
中國知名導演孟京輝的作品《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十一月初舉行千場紀念演出,頗受矚目,這已是孟京輝繼《戀愛的犀牛》後第二個演出破千場的作品,為何可以演破千場?議題切中觀眾體驗、手法一針見血,都是原因,而更重要的是觀眾基本盤,沒有觀眾,戲再好也不會有多大的持續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紅樓夢—夢紅樓》刪減文革情節 「港芭」疑涉自我審查
在上個月下旬「香港舞蹈節」開幕演出的香港芭蕾舞團《紅樓夢夢紅樓》,因第二場演出的內容與首演不同,牽涉文革情節的片段經大幅度刪減,引發「港芭」是否有內部施壓的懷疑。雖然舞團否認,但原創編舞家王新鵬卻表達反彈,似乎另有弦外之音。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一個舞台兩支舞 她們說「人」的故事
曾是紐約大學舞蹈研究所同窗的姚淑芬與何曉玫,難得「同台」!同一個晚上一起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分別展現《蒼穹下》、《親愛的》兩支舞作。雖然兩人創作方向殊異,但這次的舞作卻都聚焦在「人」,深入處理如蛛網交錯複雜的「關係」。兩人這次皆與其他領域創作者合作,也是一種「關係」的實驗!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台法劇本對照 映射台灣當下處境
同一個舞台、同一套布景,可以用來演完全不同的兩齣戲?這不是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的兩戲撞台奇譚,而是黑眼睛跨劇團的「換屋計畫」同一批演員,同一個場景,分別演出法國劇作家卡里耶爾的《白馬將來的那天》,與鴻鴻新作《自由的幻影》,鴻鴻強調,把兩齣戲搭起來會有另外一層意義,揭露了「我們以為自己生活得很自由,但其實只是幻覺」的台灣當下處境。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顧寶明 走在喜劇與悲劇的中間
很多人都是看著顧寶明演的喜劇長大的,他不過於戲劇化的喜劇特質,詮釋小人物的悲與喜,特別動人。曾經為了逃避父親的期望而想去跑船,後來卻因緣際會走上戲劇這條路,當年,在父親期望的眼神下,顧寶明看見自己性格上的扭曲與荒謬,走上了喜劇這條路,「因為荒謬,我看見:快樂的背後,不全然只有快樂。歡笑中也有悲傷,而悲傷自有來處。」
-
藝號人物 People 中提琴家
黃心芸 音樂讓我學會堅強奮鬥
中提琴家黃心芸,是台灣第一位以中提琴獲得世界四大音樂比賽之一「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大獎的演奏家。國中畢業後即赴英留學,留學生涯的孤寂與各方音樂天才之間的無形競爭,讓她學習到抗壓性與求知慾,她說:「學音樂的人從小都是不斷被打敗的,被比賽打敗、被老師的要求打敗,然後被自己做不到的要求打敗,不斷在跌倒與站起來中循環,在這樣的過程鍛鍊出堅強的奮鬥性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舞台超級戰區倫敦劇場全攻略 THEATRE SCENE IN LONDON
去年在倫敦登場的奧運盛事,全球矚目的焦點除了競技場上的賽事外,還有讓人驚嘆連連的開幕大秀。 這場以不到京奧三分之一的經費,巧妙結合各種戲劇元素,展示英倫文化特色的演出,導演丹尼.鮑伊,即是出身皇家宮廷劇院。 丹尼.鮑伊說,在有著悠久和輝煌戲劇歷史的英國,劇場,對所有從事表演台前幕後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最佳的訓練途徑。 早在十六世紀,倫敦就已出現專業劇場, 而長期上演莎士比亞劇作的環球劇場,更是舉世聞名。 長達數百年的發展,今日的倫敦劇場分工精細的產業規模,從演出製作、行銷管理、媒體評論、學術研究到文化政策,環環相扣,形成健全的表演藝術生態。 例如,今年十月剛過五十歲生日的英國國家劇院,無論是經營、策展、美學高度、產業連結度和趨勢性,都可作為世界上任何一間國家劇院的典範,也是廿世紀中至今深深影響英國劇場發展走向的劇院。 此外,以劇作家為重心的皇家宮廷劇院,輸入國外表演藝術的巴比肯中心,歷史悠久的老維克劇院,年輕活力的楊維克劇院,以及西區上演音樂劇的商業劇院等,在倫敦劇院地圖上,多元發展、各自精采。 不同於其他歐陸劇場現象的是,莎劇作為英國劇場的傳統,至今英國劇作家仍享有高於導演的地位。在倫敦劇壇能夠大放異彩的導演,幾乎都具備賦予經典文本當代風貌的詮釋能力。 除了國內觀眾熟知的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即將於明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三度訪台的迪克蘭.唐納倫之外,本刊特別為讀者引薦六位倫敦劇壇的超級巨星,從他們的作品介紹解析中,一探倫敦當代劇場的新風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數百年積累 「戲劇之都」名副其實!
從一五六七年起,倫敦就有專業劇場的出現,更在王室與政府政策的推動下,步步積累數百年,才有當今蓬勃的「戲劇之都」!近年面對低迷經濟的困境,倫敦劇場經營者亦致力創新,讓藝術推廣與創作能量持續發熱。而整體劇場產業的分工精細,包含研究與劇評的持續不輟,都讓倫敦的劇場生態得以豐富健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按圖索「戲」 讓我們逛劇院去!
倫敦的劇院多如繁星,到戲劇之都朝聖的戲迷要從哪裡逛起才好?本文特地精挑多個重點劇院,分類介紹,讓你就算還沒到過倫敦, 也可以先在紙上逛上一逛,預習當一個快樂的倫敦看戲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一次到倫敦看戲就上手!
還沒踏出希斯洛機場,航廈內就可見音樂劇的廣告,彷彿整個倫敦的劇院們都在向觀光客招手。當華燈初上,城內大大小小的劇場、音樂廳都熱鬧異常,在荷包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挑選節目,又該怎麼買到便宜票呢?只要功課做足,其實一點都不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功底豐厚 積極開創形式
英國劇場以一流演員、導演與豐富劇本著稱,其中導演人才備出,在文本劇場的主流下,以嘗試各種可能來發展新的劇場形式與詮釋方法。在紮實的文本底蘊中,英國劇場導演不但具有搬演古典或經典作品的能力,更不吝於執導新劇本,讓劇場創意活水不斷,而且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一樣能展現藝術的高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尼可拉斯.海特勒 掘探古今 雅俗之間自在縱橫
現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尼可拉斯.海特勒,是英國劇場界重量級的人物,在擔任國家劇院總監任內,不僅製作上經典劇碼與當代劇作並重,更開發出多元的經營方式,讓國家劇院的影響力益形深遠。而執導題材類型相當多元的他,不管是商業性音樂劇、嚴肅的莎劇或古典的喜劇,都能精采呈現,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劇場的獨特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姆.艾契爾 注重當下與觀眾一起「作戲」
由提姆.艾契爾與其他五位藝術家一同創立的「強迫娛樂」劇團,是英國最「老牌」的前衛劇團,演出形式多元、難以定義歸類。不從既有文本出發,以「共同分享和擁有」創作素材為原則,「強迫娛樂」有時從一個概念、一個問題、一條規則或一次與觀眾的互動經驗來展開排練。艾契爾認為在形式與內容外,表演者內在和外在的互動及與觀眾的當下「相遇」,才是他感興趣的劇場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凱蒂.米契爾 影像導入 多角度鑽探文本
活躍於英國與歐陸的知名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以結合多媒體、劇場同步影像等劇場形式聞名。她認為生活中接收訊息的方式,並不像傳統劇場寫作一般,讓特定角色負責特定台詞,而是混亂、多元地同步接收到不同面向的訊息;在舞台上同時展現實地電影拍攝的過程及成果,則能反映出當代生活的混亂,而演員為了在舞台上展現多重訊息,卻需要精密的排練,排練的基礎,則在於文本。
-
特別企畫 Feature
麥克.格蘭迪奇 經略有道 藝術與票房雙贏
演員出身的導演麥克.格蘭迪奇,特別注重在排練中給演員空間,並且在意要為劇場觀眾帶來「難忘的一夜」,亦曾擔任兩個劇場藝術總監的他,或許也因此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劇場經營者。除了經營有道讓雪菲爾劇院度過難關、讓丹瑪倉庫劇院成功享名,創作上也備受獎項肯定,雖被視為接掌英國國家劇院的接班熱門人選,但現在自創劇團的他,更享受單純導演身分帶來的創作自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瑪莉安.艾略特 在文本傳統中另闢蹊徑
出身戲劇世家的導演瑪莉安.艾略特,近幾年以《戰馬》、《深夜小狗神秘習題》等作品奪下美國東尼獎、英國奧立佛等大獎,也讓她的才華備受矚目。自言「熱愛文本且無法將它拋棄」的艾略特在挑選文本和題材上從未設限,無論是改編文本、融合肢體劇場及偶戲的挑戰,都使得艾略特在經營文本之外,也逐漸建立起她的劇場美學標記。
-
特別企畫 Feature
菲力克斯.巴瑞特 讓空間述說屬於「你」的故事
「請跟我來!」被帶領到非傳統劇場空間的觀眾,就這樣在一幢建築中展開另類的劇場之旅這就是導演巴瑞特及他所帶領的Punchdrunk劇團的創作特色,讓觀眾遊走於整個演出空間、拼湊散落在各處的演出片段,藉此創造出每個觀眾自身獨一無二的觀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