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三度訪台
依凡.費雪神指揮灑 帥氣卡普松琴音迷人
匈牙利籍指揮依凡.費雪為了幫國家留住人才,與同籍鋼琴家左坦‧柯西斯共同成立了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在指揮及團員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廿五年就被英國《留聲機》雜誌評選為全球廿大交響樂團的第九名。如今第三度來台,偕同法國新生代首屈一指的帥氣演奏家兄弟中的哥哥──小提琴家杭諾‧卡普松,令人引頸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既創新又古典的「擊躍台灣」生命力
擊樂與交響 奏出澎湃樂章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朱宗慶打擊樂團聯袂合奏,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無論是人數、形式、配器、音樂風格的安排,乃至從一個人的協奏、兩個人、三個人的重奏,到六個人作結尾,一場「擊躍台灣」的音樂會,您將聽見國臺交的彈性,還有朱團的另一番面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英倫盛宴」 在安魂中慶賀新生命
豐富音樂宴饗 敲響生命樂章
NSO「英倫盛宴」音樂會中首發的《安魂交響曲》,原是日本政府為慶祝皇家建國兩千六百周年的委約創作,布瑞頓卻藉樂曲表達反戰,引起日本抗議,隨著樂曲進行,殘酷無情的鐵騎、死神舞蹈、劇力萬鈞氣勢到撫慰人心的終結,深刻與內斂撼動人心。另一首華爾頓以聖經「但以理書」為題的清唱劇《伯沙撒王的盛宴》,混合樂團與合唱團編制,呈現磅礡壯闊的氣勢,一向是慶典盛會的不二選擇。
-
即將上場 Preview 石佩玉編導飛人集社新作
理性數字精算人生? 《測量》畫出人生藍圖
飛人集社新作《測量》由團長石佩玉編導,試圖以距離代換時間,以理性衡量感性,碰觸現代人的工作、生活、情感等處境。延續以往風格,《測量》結合偶、光影、演員、面具、音樂等多元媒材訴說故事,編導用精準的數字,畫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生藍圖。
-
即將上場 Preview 崑曲、南管混搭
《風月》再探紅樓 重覓紅塵之旅
二分之一Q劇場新作《風月》,以《紅樓夢》與《紅樓夢戲曲集》為題材,從歷劫歸來的觀點,再次探訪這趟「未完」的紅塵旅途,重現大觀園內的青春覺醒。繼前作《騷紅》混搭崑曲和歌仔戲,這次的《風月》則讓崑曲一路伴隨著悠揚的南管樂聲,訴盡繁花落盡的蒼涼。
-
焦點專題 Focus
昔時聚百戲 戲窟再回春
商業活動興盛、富商小民聚集的大稻埕,因為酬神與娛樂的需要,也自然成為台北城內百戲匯聚的「戲窟」,昔年淡水戲館(新舞臺)、永樂座、第一劇場等,從京戲、歌仔戲、布袋戲到新劇、文明戲,不知上演過多少好戲。新世紀開張的「大稻埕戲苑」延續早年精神,精心策展,讓老「戲窟」重新找回了戲曲演出繁盛風景。
-
焦點專題 Focus
策展活絡小而美 戲曲重鎮的文藝復興
民國九十八年開始整修、九十九年開始試營運、一百年三月正式開張的大稻埕戲苑,原本是藏身於永樂市場樓上的社教館延平活動中心,三年下來,戲迷都知道:「布袋戲在八樓,歌仔戲在九樓。」透過活絡的企畫經營,鎖定中小型戲曲演出的策略,讓大稻埕戲苑走出一條活路,搭建起戲曲創新的平台,喚回傳統戲曲的氛圍,「戲窟」的文藝復興令人興奮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大稻埕戲苑」歡慶三周年
老幹新枝連番上陣 大稻埕「戲」風強強滾
大稻埕戲苑為慶祝營運三周年,二月下旬起推出的「週年慶系列」及「青年傳統藝術節」,由駐館團隊一心戲劇團首先演出《茶の心》,與壓軸演出的唐美雲歌仔戲團《御夫鞋》,都以大稻埕為故事背景。年輕團隊則有栢優座的《狹義驚懼》、元和劇子《越》與奇巧劇團《Roseman玫瑰俠》,另有日本春謠流共襄盛舉。
-
焦點專題 Focus
老味道 新生命
沉寂好一陣子的大稻埕,這幾年因為文創小店、文化資產保存團隊陸續進註,又活絡了起來。雖然商業蓬勃、繁華熱鬧,卻又飽經滄桑,處處瀰漫先民智慧。如此獨特性吸引許多表演藝術界的人在此落戶立業。 有人將多年老宅翻新,但仍保留住家族的老記憶。充滿歷史的老字號店面,依舊生意興隆。走在大稻埕街頭,猶如閱讀一部活生生的歷史,但又處處充滿驚奇新意。 這就是懷舊又創新的大稻埕,等著你去探索!
-
焦點專題 Focus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
羅斌 阿兜仔藏東方靈魂 落戶廿年總也不膩
林柳新偶戲館的「掌門人」羅斌,雖是不折不扣的「阿兜仔」,西方人的外表下卻住了一個東方的靈魂。近幾年,保有傳統樣貌的大稻埕加入文創生力軍,展現出活潑風貌。來台超過廿年,從新住民變成熟門熟路的大稻埕人,羅斌看到改變中的大稻埕,也看到不變的大稻埕,「十多年了,每天還是有新的發現,這麼好玩的老台北,永遠也住不膩。」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設計
柯智豪 五代在地扎根 一磚一瓦如數家珍
家族扎根大稻埕已經五代,音樂設計柯智豪可說對此地的一磚一瓦如數家珍,那些歷史的過往風華,滄海桑田的高樓起落,都是他口中說不完的故事湧泉。而生長的傳統環境也成為他的音樂DNA,有時也想短暫拋下包袱,換種音樂語法,「但大稻埕給我的影響已經長在身上,拿不掉的。」
-
焦點專題 Focus 燈光設計
江佶洋 為阿公翻修老診所 重回故里認真生活
劇場人每年大約有四至六個月的時間在國際碼頭跑,江佶洋渴望回到一個可以完全充電、完全放鬆、安身立命的故里。回來大稻埕,他開始有「生活」這件事。人際關係雖然密密匝匝,好像一群螞蟻緊緊繞繞香甜馬卡龍,雖然看得人眼花撩亂,但好緊密好親切好有情分。
-
焦點專題 Focus 思劇場藝術總監
張哲龍 閱讀活生生的歷史 讓夢想發酵成真
在「小藝埕」三樓經營「思劇場」的張哲龍,喜愛大稻埕不同於台北其他區域的獨特性,雖然商業蓬勃、繁華熱鬧卻又飽經滄桑,瀰漫著歷經大起大落的先民智慧。他期許「思劇場」搭起一座整合不同領域人才的平台,團隊合作,互援互補,共享資源同時也可以節省預算,讓理想更容易成真。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服裝設計師
賴宣吾 方便省錢落戶立業 拼貼「劇服廠」之夢
為了採買方便、節省車錢,賴宣吾選擇搬來大稻埕。做劇服需用到很多材質,而大稻埕周遭的材料行應有盡有。這些傳統店家的買賣特色彷彿萬化無窮的DNA,直接間接調配出賴宣吾一套又一套讓人目不轉睛的服裝。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舞台父子檔 互為羈絆的影子
吳念真,台灣最會說故事的男人,卻始終擺脫不了焦慮和憂鬱的影子。吳定謙,一般人對他最大的印象仍是「吳念真的兒子」,他在劇場多年,也參與各種演出、編導,但始終仍像是一道父親的影子。 吳念真歷經多次家人死亡事件,這些悲苦的經驗成了他創作的養分,而在這些家族重大事件裡,吳定謙一直扮演默默的旁觀角色,這種旁觀親人的苦痛,在他的生命裡生了根,產生微妙的影響。 父子兩人的創作題材常常圍繞著家庭,吳念真老練捉準觀眾悲喜的神經,吳定謙則是學院派出身,講求的是演員創作的空間,排練場上,老吳有效率,小吳則是勤寫筆記。 既然是父子,又關心家庭題材,兒子卻說老爸的日子很無聊,沒什麼值得好奇;老爸說,尊重兒子做為獨立的個體,會告訴你的事就會告訴你,不想說的秘密你也別問。他們倒是徹底把對方當成影子了。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表演臺灣彙編」出版及「@Theatre APP」
攀登雲端 搭建劇場與觀眾的橋梁
二○○八年全球金融風暴重創全世界,各國藝術補助遭受空間壓縮。二○一○年,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在「刪減藝術補助」、「創意產業升級」和「經濟加值」的話語混亂中,登台亮相。面對這樣的混亂困境,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意圖以「破殼育成」突圍。除了推出以「臺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eti-tw.com)典藏為基礎的雲端出版計畫「表演臺灣彙編」,進而發表推動表演藝術閱讀文化的「@Theatre APP」,串連表演藝術與觀眾間的距離。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幢幢自我禁錮的夢遊幽魂
英文劇名Crystal Boys(水晶男孩)暗示孽子晶瑩又脆弱的本質,而孽子之所以成為孽子,乃是因為受到父權宰制之社會的驅逐,所以他們渴望自由、包容與被愛,但在這個劇中小人物與大社會對立的戲劇框架下,此種渴望救贖的聲音似乎被削弱了,或者根本不存在。
-
新銳藝評 Review
貞觀之治變奏曲
《大唐風雲》描述唐初李淵諸子的王位爭奪和感情紛陳,以李世民和他引發的玄武門之變為中心,搬演帝王家是非。然而戲劇呈現只揀好的部分,略去負面;事件發展刪除太過,只見結果,無法完整發抒戲中人的慾望與愛恨情仇。服裝造型也未顧及時代特點,殊為可惜。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跨足劇場的獨立音樂人
黃大旺 把緩慢當成一種激烈
人稱「音樂活百科」的黃大旺以「黑狼那卡西」吸引一批忠實粉絲。自認有天生表演慾的他,除了創作音樂之外,也導戲演戲。個性奇特、單純又熱情,不以世俗標準看待事情,忠於自我,自然呈現。因為自身關係無法快速進入環境,也因此讓他在這些破綻、分神中,更透徹地看見世界的是非對錯其實從來不存在。於是,他把緩慢當成一種激烈的抗爭,以對照環境的快速轉動。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揮揮衣袖 戲留人間
張義奎導演,六歲進上海「囍臨堂」班(又稱張家班)學習京劇,終其一生,將全副心力都投入京劇中。雖然不識幾個大字,卻在擔任主排期間,將戲導得生動靈活,令人折服。一生懸命在京劇的張義奎導演,於二○一四年一月國光劇團歲末公演第一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教導我們的何止是戲,也開啟了我們對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