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新訊 NASA星世界天文探索音樂會
耳聽澎湃交響 瞭望宇宙之美
「觀看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圖像出現在大螢幕上,真是一種享受,從有著許多坑穴的水星到如火似幻的金星再到火星表面上;近距離探測器鏡頭下的岩石,種種一切遠超過我依稀記得的太陽系科學課程內容這真是令人感到興奮呀!」這是倫敦《獨立報》對影片最直接的感受。如今,這令人瞠目的景象即將搬到高雄美術館的草坡上,讓高雄獨有的「草地音樂會」擁有更「遼闊」的視野。 年度「草地音樂會」今年大不相同,以視覺和聽覺同步呈現。節目中將播放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提供,透過哈伯望遠鏡所拍攝超高畫質太空影像、及國際知名天文科學影片製作人鄧肯.古柏(Duncan Copp)所製作的《行星》The Planet及《軌跡》The Orbit兩片,搭配高雄市交響樂團演奏《行星組曲》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此次演出為兩製作融合為一後的世界首演,現場更將搭配天文學家孫維新館長專業的引領,以淺顯易懂的介紹,展現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帶領民眾走入星空幻想之中。
-
音樂新訊 率領同名室內樂團訪台
小提琴家祖克曼 傳遞絕美感動
至今已出版過超過一百張的唱片,並獲得兩次葛萊美獎,以及超過廿次的提名肯定,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至今仍穩坐當代十大小提琴家寶座。睽違台灣近七年,這次大師將首次帶來親自籌組的「祖克曼室內樂團」舉行小提琴與室內樂演出。 舞 台上的祖克曼,琴音絕美絲毫不誇張賣弄,而是用最堅實的技巧及飽滿的音色,讓台下聽眾如癡如醉。《紐約時報》曾評論:「祖克曼的音色絕美,不絲毫強加於樂 器,他創造出一個溫暖且流動的琴音,充滿整個音樂廳。」在美國相當受歡迎的他,經常受邀參與美國電視節目如「大師詮釋莫札特」、「林肯中心現場」及「音樂 現場」系列的錄製。除了小提琴演出,祖克曼也以中提琴家、指揮家、教育家等多重身分。擔任聖保羅室內樂團、達拉斯交響樂團、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等指揮;一九 九九年更出任加拿大渥太華國家藝術中心交響樂團(National Arts Centre Orchestra)藝術總監至今。 二○○二 年他號召多位優秀音樂家,組成「祖克曼室內樂團」(Zukerman Chamber Players)足跡遍及歐、美、亞洲各大音樂廳與藝術節,並已灌錄四張唱片。音樂會的上半場,祖克曼將演出布拉姆斯所作、被稱為F.A.E的小提琴 奏鳴曲;下半場則由祖克曼室內樂團演出舒曼的《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
-
音樂新訊 李希特接班人
梅尼可夫 琴鍵上揮灑靈氣之音
曾獲德國回聲唱片、《留聲機》雜誌唱片大獎,俄國鋼琴家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生於一九七三年的莫斯科,六歲起在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學習鋼琴,七歲就與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合作舉行音樂會。師事鼎鼎大名的瑙莫夫(Lev Naumov)外,更赴他國求教於薇莎拉茲(Elisso Virssaladze)、史戴爾(Andreas Staier)與許納貝爾(Karl-Ulrich Schnabel)等門下。 就學期間,梅尼可夫就已經是數個國際鋼琴大賽的得主,包括在茨威考(Zwickau)的舒曼鋼琴大賽及一九九一年的伊莉莎白國際音樂大賽。同年他獲得蘇聯授予「青年音樂家」桂冠,接下來兩年間,他就一直被英國BBC廣播公司選為新世代音樂家的代表人物。由於對音樂的感悟相當獨到,在琴鍵間別具感染力的靈氣演繹,曾經得到鋼琴大師李希特極力讚揚,甚至有媒體為他冠上「未來李希特」的稱號。 梅尼可夫不但活躍於舞台上,他的錄音也一直都是歐洲唱片雜誌的當月推薦盤。近期最重量級的錄音,便是蕭斯塔可維奇的《廿四首前奏曲與賦格》,這套錄音被譽為繼妮可萊耶娃之後最值得推薦的重要版本之一。本月他將首度來台,觀眾終能有機會親炙鋼琴家的指上丰采。
-
劇場快門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一桌二椅」彩排
地點: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時間: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三日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張愛玲的文字音場
文字,是日常口語的謄寫,也是聲音言說的記錄。每個文字,都包含了語音和語義,前者訴諸於聽覺的、動物本能的物質感受,後者強調視覺的、學習教化的理解接收。隨著文明進展、累積,文字,尤其是中文字,取得了愈來愈強烈的獨立個性。文字和聲音的連結逐漸疏離,許多人誤以為文字的解讀,單純只是視覺辨認。其實,每個字背後永遠存在或顯性或隱性的「音值」,字與字組合排列成篇章,則構成了一個聲響交織的「音場」,讓人用眼睛閱讀之外,必然同時不自覺地貼上耳朵閱讀,同時聆聽。 被掩蓋、遺忘了的聲音,構成了文字溝通上的伏流。一篇好的文學作品,不全然由文字的內容意義決定,文字連串組構成的聲音變化節奏快慢,更發揮了關鍵作用,那是我們閱讀時都沒有察覺的幽微層次。有些作家的文字粗略,卻能吸引讀者注意,因為內於文字,唱著起伏變化的歌。相反地,有些文字華美雕琢,卻不容易打動我們,因為內在聲音,違背了音樂性原則。一個好的作家,其實就是一個好的作曲家,文字豐富的音樂層次,從單字的聲母、韻母,句子長短的切換調度,到通篇的節奏和結構鋪陳,都如同一首樂曲,牽動著讀者的情緒。 聰穎慧黠如張愛玲,自然懂得文字是有聲音有氣味的。生長在新舊交替、中西文化混雜、南腔北調雜織的十里洋場,張愛玲在各大戲院裡出入流連,聽戲談戲,她看見的不是風化倫理,而是兩性情愛,不是家國變故,而是癡男怨女。打開收音機,姚莉、周璇、白光、龔秋霞、李香蘭等中國流行歌手的靡靡之音,成了張愛玲筆下小說人物的命運隱喻。至於西洋古典音樂,她獨愛巴赫,因為「巴赫的曲子沒有宮樣的纖巧,沒有廟堂也沒有英雄氣,那裡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時代的聲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她日後的創作。 張愛玲自言不喜歡音樂,但她卻擅用各種聲音語言與聽覺描寫,使小說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聲、市聲與樂聲。縱使是直接的白描畫面,背後必然有她悉心埋藏的暗喻,以感官意象乘載情感,較之書寫人物自身更具有畫面性與戲劇張力。例如經常被搬上舞台,也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的《傾城之戀》,這個描寫亂世兒女的情感故事,聲音元素豐富,如故事一開始,白流蘇聽到二胡的聲音,之後與范柳原兩人在舞廳的相遇,甚至包括戰爭的炮火,都充滿鮮活的環場音響。在〈論音樂〉一篇中,張愛玲亦直言,恐懼小提琴也怕聽交響樂,她覺得小提琴像水一樣流著,把人生緊緊把握
-
專欄 Columns
山不在高
形形色色的出家人,經常在我身邊走過,看過他們快樂地唸經,也聽到他們心中的迷惑。比在家人的迷惑更真實?或者更虛妄?他們也像一般人一樣,在自己生活的舞台上,像一個影子掠過,無人知覺的影子,哪怕,那一位高僧已然成了佛
-
專欄 Columns
本質之說
藝術應該是一種深沉的社會反省,在它的主體性之下經常是批判的、質疑的,甚至是很不社會性的,因此它的獨創性才得以發揮。集體社會在表面上經常以一種坦蕩蕩的態度支持這種藝術的表徵,但卻在面臨難以下嚥的藝術行為時迫不及待地把它邊緣化起來。
-
專欄 Columns
殺掉我爵士樂裡的貝多芬!
住在台灣的這些年,我常幻想可以在飯店酒吧或是餐廳中為一些正在用餐的聽眾演奏。我也發現有些人對此有些偏見,我曾向大學裡的同事提到,想要去找這樣的工作,他回我說:「搞什麼?你是古典鋼琴演奏家耶!你只要多教一個學生,就可以比待在那裡彈一整個晚上的琴賺得還要多!」他真的不夠了解我,我渴望做的事,和賺多少錢一點關係都沒有。
-
專欄 Columns
疒
「疒」很適合劇場,就像劇場很愛處理病態的人性,或覺不病態就沒人性,或是觀眾覺得病態但創作者根本沒有這樣想,例如哈姆雷特。除了病,「疒」也會讓人聯想到夢、孤獨、分離、死亡,因此床這傢俱也很常被使用在許多的劇場作品中,一張難以言盡、充滿詩意的「疒」。
-
紐約
慕提因病取消亞洲巡演 表演者請假麻煩多
上個月芝加哥交響樂團的亞洲巡演,本由音樂總監慕提風光領軍,未料慕提得了流感又患疝氣,只得告假休養,讓許多引領的樂迷扼腕。表演者因病取消演出前例不少,也讓主辦單位或團隊為後續收尾大傷腦筋。
-
柏林
嚴重超支又延宕 易北河愛樂廳爭議不斷
○七年四月開工、原本預定在二○一○年開幕的漢堡易北河愛樂廳,就跟最近幾個德國大型建設一樣走上工期延宕、預算超支的命運!這個由名家設計、蓋在港口舊倉庫上、以波浪為造型的建築,預算從七千七百萬歐元飆到六億歐元,令納稅人非常不滿,為了減低損害,漢堡當局決定把建造的合約全部在網路上公開,供各界檢驗。
-
倫敦
割肉怎能不流血? 藝術補助刪減效應陸續浮現
兩年前遭逢文化補助預算刪減的英國文化界,在熱鬧的奧運年之後,又要面對新一波的預算刪減;連串的報導也顯示之前預算刪減的效應陸續浮現,藝文團隊處境之艱困有目共睹。二○一三,對於藝文界而言,顯然是具嚴峻挑戰的一年。
-
巴黎
「歐洲文化首都」活動展開 絢爛背後問題重重
獲選為「二○一三歐洲文化首都」的法國第三大城馬賽,在歷經籌款困難、新建文化場所進度嚴重落後、協辦者相繼退出、主席換人等等波折下,終於在一月上旬展開相關活動。但整個策劃與執行問題重重,也因資源分配不均導致某些區域居民不滿抗議。
-
香港
面對中國觀眾 香港劇場人獲「深港生活大獎」
中港藝文交流日趨頻繁,香港的表演團體也愈來愈有機會到中國演出,呈現香港多元化的藝術面貌,也漸漸發揮文化滲透力量。最近由「南方報系」旗下《南方都市報》主辦的「2012深港生活大獎」舉行頒獎典禮,香港劇場人詹瑞文與鄧樹榮即分別以喜劇《桃色辦公室》與《打轉教室》獲得「年度藝文人物獎」。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跨文化三男身體 逼近律動原始單純
繼去年中以結合舞蹈與現場影像的《早餐時刻》令台灣觀眾驚豔後,旅德編舞家孫尚綺回歸身體,將演出作品三部曲的最終章《浮.動》。接續《我不語》、《穿越》,《浮.動》中孫尚綺與另兩位男舞者,以抽象的語彙,逼近律動的原始單純。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作曲家
郭芝苑 樂譜音符 鋪展一生無悔
雖然已經高齡九十二歲,只要談起音樂,作曲家郭芝苑可以精神奕奕地從早上聊到下午;跟他邀約作曲,口頭上雖說「沒有精神啦!」但總是一週後就拿出成品來。立志融合西洋古典與台灣風格於一體的他,一生埋首創作的時間多過一切,他也就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成歌劇、第一位發表管絃樂曲及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豐碩的音樂成績,是以無悔的一生歲月付出換得!
-
藝號人物 People 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
李永豐 在小孩純真眼裡 發現另一種觀看的方式
做完了「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休息沒多久,李永豐又啟動了「368 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雖然要卯勁募款有時又得賠錢演出,但李永豐仍堅持做下去。這個來自嘉義鄉下庄腳囝仔,到現在還是滿嘴髒話草根味十足,但卻是道地的文青,難忘藝術給他的感動,他自知做不成藝術創作的「大咖」,那就把那些關於藝術的大大小小感動帶進每個生活的時刻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聲
她說:「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 她說:「戲是給人演的,不是給人讀的。」 她說:「衣服是一種『袖珍戲劇』,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我們說 說的戲已經夠多,何妨凝神噤聲傾聽張愛玲。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腔粉調、旦角、胡琴 傾聽一齣齣癡男怨女
張愛玲聽過看過的戲曲很多,忠孝節義、英雄俠義、江山美人和才子佳人都有;但別有意味的是,這是一個廿三歲的文藝女青年的眼睛,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市民」的耳朵,所有看過的戲和聽過的腔都被這雙眼睛和耳朵過濾了。真正讓這雙眼睛、耳朵留下深刻印痕和雲煙的,不是風化倫理,而是兩性情愛,不是家國變故,而是癡男怨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張愛玲點唱機
什麼?要點歌給張愛玲?那就點浦朗克(Francis Poulenc)吧!這逍遙巴黎的音樂金童,一定配得上那名滿港滬的文學才女。兩人都有銳利機鋒,作品開出萬千妙筆,刀光劍影卻落英繽紛,殺得令人叫好不絕。 只是再想想,張愛玲雖有浦朗克的敏捷聰慧,卻無他的舒服快意。散文尚可,她的小說故事,人物一個比一個扭曲,情節一折較一折驚悚。不讀還好,一讀就冷到骨子裡,冰針扎在心頭上。 既然陰寒入魂,好吧,那就來聽西貝流士。雖然也有熱血沸騰的激昂情緒,在他獨樹一格的管絃樂裡,卻滿是極光魔魅與北國清冽。若是選對曲,應該很適合吧! 可且慢 交響樂,因為編起來太複雜,作曲者必須經過艱苦的訓練,以後往往就沉溺於訓練之中為什麼隔一陣子就要來這麼一套?樂隊突然緊張起來,埋頭咬牙,進人決戰最後階段,一鼓作氣,再鼓三鼓,立志要把全場聽眾掃數肅清剷除消滅,而觀眾只是默默抵抗著根據以往的經驗,他們知道這音樂是會完的。 說出這苛薄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張愛玲。她顯然受夠了。既然不聽交響樂,那配上故事,看個歌劇何如?浮花浪蕊,色戒流言,浦契尼筆下雖沒有傾城之戀,怨女心可處處皆是啊! 但話雖如此,我們也該想到,這描寫功力鞭辟入裡的女作家,又怎可能會看得起歌劇: 歌劇的故事大都很幼稚,譬如像妒忌這樣的原始的感情,在歌劇裡也就是最簡單的妒忌,一方面卻用最複雜最文明的音樂把它放大一千倍來奢侈地表現著,因為不調和,更顯得吃力。 交響樂不喜,歌劇也討厭,聽鋼琴總可以吧。張愛玲不是學過鋼琴嗎?她應當喜歡蕭邦吧。一是舊日王孫,李鴻章名門續脈;一是天生矜貴,波蘭客縱橫巴黎。他們生得一對玲瓏睥睨冷霜眼,想像本領蓋地鋪天。早慧又離鄉,筆下總是個人中心而愛寫自己。誰說蕭邦《夜曲》裡,找不到《相見歡》與《多少恨》? 但,蕭邦畢竟有他的抒情與浪漫。可除了《半生緣》的曼楨和世鈞,張愛玲什麼時候寫過溫柔纏綿?就連這一對,最後也只能「回不去了」。甚至,張大小姐也不愛鋼琴: 彈著琴,又像在幾十層樓的大廈裡,急急走上僕人苦力推銷員所用的後樓梯,灰色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