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譚盾

相關文章 29 篇
  • 雙年展學院 2017年入選作品《同船渡》。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引入年輕活水 與國際樂壇動態緊密相扣

    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當代音樂節(Biennale Musica 2017)於九月底至十月上旬舉行,現任音樂節藝術總監伊凡.菲德烈以年度主題「東方!」邀請中國、日本、韓國及亞裔作曲家,並以史托克豪森的Inori作為開幕演出,而這次的「金獅終身成就獎」得主是中國作曲家譚盾,他也是該節金獅獎首位亞洲得主。在節目策畫上,菲德烈讓當代音樂節因透過展演青年世代的作品而緊密與國際樂壇動態相扣,更在引進國際節目的同時,也為義大利新世代引進活水與刺激。

    文字|林芳宜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亞洲文化協會台灣獎助計畫」即日起接受申請 一九九八年度的「亞洲文化協會台灣獎助計畫」即日起接受申請,贊助台灣的藝術家、學者赴美硏習,申請截止日期爲一九九八年一月十五日。 「亞洲文化協會台灣獎助計畫」由美國的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和台灣的中美亞洲文化基金會(Sino-American Asian Cultural Foundation)聯合設立,目的在促進台灣、美國和亞洲國家之間,在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方面的文化交流。 一九九八年度的「亞洲文化協會台灣獎助計畫」獎助項目包括: 1.「亞洲文化協會藝術專家獎助」:提供若干個賛助名額供台灣藝術家、學者、專家赴美做一至十二個月不等的硏習創作、考察訪問。 2.「亞洲文化協會/赫德蘭藝術中心獎助」:提供一個獎助名額,供視覺藝術家前往美國舊金山的赫德蘭藝術中心做爲期五個月的創作、硏習活動,第六個月則安排前往紐約市參觀訪問。 有意申請者,請在一九九八年一月十五日前將「硏習計畫簡介」傳眞或郵寄至亞洲文化協會,文長以三百字爲準,扼要說明擬進行之硏習創作、考察內容、時間地點。洽詢專線:(02)27185185 (編輯室) 「大家相招來看戲」開鑼 去年三月文建會首度策劃主辦「好戲開鑼作夥來」活動,爲延續並擴大此項活動,今年的「大家相招來看戲」共有三一八個專業團體參加表演,已於去年十一月十六日起展開,今年四月二十五日結束,爲期約半年、共有一百六十場演出,分傳統戲曲、現代戲劇、音樂、舞蹈等類型態,包括果陀劇團、小西園掌中劇團、當代傳奇劇場、朱宗慶打擊樂團、漢唐樂府、紙風車劇團、光環舞集舞團、舞蹈空間舞團等團體,都將參加巡迴演出。除演出外,也將在全國舉辦二十場分區座談會,安排不同主題,邀請相關學者、藝文工作者、學校敎師、學生或民衆參與。 詳情請洽台北市藝術管理學會──(02)27237545。 (編輯室) 〔美國〕<

    文字|本刊編輯部、蕭勇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 演奏《狼》低音提琴協奏曲時,滿頭白髮的演奏家傅永和(左),幾乎化身一頭原野的蒼狼,時而低吟如泣如訴,時而又拔尖呼嘯飛揚燦爛。
    演出評論 Review

    是良師益友?還是最佳損友?

    「益者三友,友直(正直無私心),友諒(寬恕能體諒),友多聞(博學而多聞)」三千多年前的老孔子如是說,三千多年後的「譚盾與朋友們」,作曲家、指揮家、獨奏家與樂團,各自都為論語做了最佳例證。只可惜當天在《大自然的眼淚》中,一個不小心也順便驗證了孔老夫子提醒的損友面貌。

    文字|李永忻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身兼作曲與指揮的譚盾,認為這是「中國的傳統」。
    藝號人物 People 華裔指揮暨作曲家

    譚盾 心中懷抱未來 超越沒有界線

    以作曲的豐沛成就揚名於世,卻也以指揮專業風靡世界樂壇這就是譚盾,在創作上屢屢打造新視野的他,說自己:「我做任何演出,並沒有想到過東方與西方,也沒有太想過去,我想的是未來。我對世界未來的興趣遠遠大於過去。」他的未來沒有界線,沒有常規,隨心而行,處處可能是創作素材,他說:「我並沒有刻意追求新的作品素材,而是想誠實地去反映自己的生活態度。我的音樂就是我的生活。」

    文字|李秋玫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極簡領航者,前衛開創號

    極簡主義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七○年代以極簡主義音樂崛起,由他作曲、羅伯.威爾森導演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被認為是廿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對於廿世紀下半葉音樂的影響,難以估計。他也是最早跨出純音樂界,把觸角伸向劇場界的作曲家,重要的作品大半都在劇場發表,影響延伸到音樂以外的藝術媒介。十二月他將來台演出,本刊特於美國邀請被喻為近廿年來中國崛起的最重要作曲家譚盾與他做一場音樂創作的對談。

    文字|余怡菁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STOMP以日常生活的鍋碗瓢盆、拖把、籃球、雨水等生活化物件為音符,將音樂領域中的「頑固節奏」以多樣化、生活化和視覺化的手法呈現出來。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打擊樂震撼,顛覆你的聆聽經驗

    以前我們聆聽音樂,現在我們「觀賞打擊樂」!從約翰.凱吉、白南準、Blue Man Group到STOMP等,不只是音符與節奏,聲音的演出超越我們的想像,結合視覺與肢體,打擊樂的新型態為觀眾開了另一扇「驚奇之窗」!

    文字|田國平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音符

    文字|白水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 一九七五年的音樂節在Lisinski音樂廳演出二〇〇一個琴鍵的鋼琴大會。
    克羅埃西亞

    音樂創意繽紛綻放的花園

    「對某些人而言,MBZ曾經有如芬克《享樂者的花園》,是暢遊享受音樂的靈感泉源。對另一些人來說,MBZ卻像個實驗室,在這裡他們展現了對一般愛樂者有如怪獸般難以忍受的新聲響,而這些正結合了他們令人讚嘆的新發現和創意。」MBZ總裁尤斯波維契說。

    文字|林芳宜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 譚盾的創作,沒有底限、只有好點子!
    即將上場 Preview 玩「紙」弄「水」創意聲響驚耳目

    譚盾的視聽盛宴 超越經驗的聆賞風景

    當前在國際樂壇最受矚目的華人作曲家譚盾,以創新實驗著稱,紙的聲音、流水聲、石頭撞擊、古老英文打字機的打字聲、拍照聲、手機聲等等都可能成為創作的素材。更結合影像,構築出獨特的音樂劇場演出。一月份的「譚盾的多媒體視聽盛宴」音樂會,正是見識這位創意前衛的作曲家本領的好機會!

    文字|李秋玫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譚盾花了十年功夫醞釀,終於完成了歌劇《秦始皇》。
    藝視窗 News 譚盾、張藝謀聯手 多明哥、吳興國演出

    視聽歌劇《秦始皇》 將攻佔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譚盾、張藝謀聯手 多明哥、吳興國演出 視聽歌劇《秦始皇》 將攻佔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接受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委託,十年後終於交件的譚盾歌劇《秦始皇》,終於要在十二月演出了。譚盾將這齣歌劇定位為「視聽歌劇」,在視覺與聽覺上都要達到顛覆的效能,並找來電影導演張藝謀擔任製作,男高音多明哥將演出始皇帝,台灣京劇名家吳興國也將擔綱陰陽師一角,大唱京劇。 終年馬不停蹄寫出一部又一部大製作的作曲家譚盾,今年更是國際音樂舞台的焦點,因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盼了十年,終於盼到了一九九六年委託譚盾的歌劇作品《秦始皇》The First Emperor 。 一九九六年,譚盾在慕尼黑首演《馬可波羅》Marco Polo,隨即接獲大都會歌劇院此項委託創作,與院方幾經研商之後,決定以秦始皇這個中國歷史人物為主題,讓大都會上演一齣「中國的歌劇」。這十年來,譚盾寫了《臥虎藏龍》的配樂、歌劇《茶》Tea、 電影《夜宴》的配樂、電視劇《紅樓夢》配樂等等大作品,卻唯獨《秦始皇》遲遲不見亮相。去年,譚盾終於丟出前半部的總譜,大都會歌劇院表示「鬆了一口 氣」,但當時對於這部歌劇是否真能落實上演,仍不敢掉以輕心。直到今年,譚盾完成總譜之後,《秦始皇》登上大都會歌劇院舞台這件計畫才再往前跨出關鍵的一 步。 將秦代古樂搬上大都會劇院舞台 這部歌劇的定位,以譚盾的說法為「視聽歌劇」,在視覺與聽覺上都要達到顛覆的效能,他找來張藝謀當製作、樊躍擔任舞台設計、 王潮歌(註)則負責執行導演。張藝謀、樊躍與王潮歌曾合作過《印象‧劉三姐》等印象系列,在以視覺呈現搶攻表演藝術票房的模式上,已經累積了相當深厚的成 功經驗。再度攜手打造《秦始皇》,因為打著「第一個在大都會歌劇院首演的中國歌劇」,三人更是戒慎恐懼,時時惦記著「不能給中國人丟臉,得爭氣!」。張藝 謀更直言,在整個視覺設計與編導發想的過程,「觀眾會不會睡著?會不會鼓掌?」是三人對這部作品的檢驗標準,因此他很有自信宣稱,觀眾將不斷地在視覺上受 到衝擊。另外,服裝設計為電影《英雄》的日本服裝設計師和田惠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 譚盾以三個女人串起《門》,然而令人疑慮的是,他究竟是以何種原則選取此三段故事?
    音樂

    正餐與點心的錯亂

    結合多種媒體完成的音樂劇場作品中,音樂必須是主體,當以寫作音樂為出身的作曲家放棄他的媒體主導地位之時,就會落入《門》不上不下的困境。

    文字|羅基敏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十方樂集將在「秋擊」音樂會中,世界首演作曲家洪崇焜為該團創作的擊樂六重奏《響》,以及台灣首演譚盾的《六月雪》。
    音樂 豐富可期的擊樂之秋

    打擊「月」,撼動心跳節奏

    喜歡打擊樂的朋友,這個月一定過得充實又愉快!因為這個月有非常多的打擊樂演出,除了兩廳院「法國系列」的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之外,打擊樂家朱宗慶也舉辦回國以來的第三次個人獨奏會,事隔上一次獨奏會已有十餘年。而台北打擊樂團與十方樂集則不約而同展開了秋季的巡迴演出,還有來自北京的紅櫻束女子打擊樂團打著「娘子軍」的大旗,浩浩蕩蕩登「台」,真是熱鬧得緊!

    文字|盧家珍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表演者的走位毫無意義,無論在這架或那架攝影機前停下來,也沒有分別──終其目的,不過是走到鏡頭前做戲而已。
    回想與回響 Echo

    「多媒體歌劇」多在哪裡?

    「媒體」多不多,只是手段,關鍵在於能否提供不同的觀點。把三個苦命女人放在一起,聽完原已耳熟能詳的命運,再允她們復活,這,完全沒有「戲劇性」。所有的期待、所有的發展、所有的轉折,都在音樂上,在音樂風格的企圖上。這樣的戲,不過是提供了音樂成立的藉口。

    文字|鴻鴻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譚盾擅於把其他作曲家當作調味料般的素材,擴大或加強變成作品的主角。
    回想與回響 Echo

    就地取材的便利性與藝術性

    譚盾的作品每每有極打動人的部分,但動人的部分往往也是「既有的素材」亦即原本就存在歷史時空中的無形文化寶藏,譚盾將這些寶藏從深山遠水帶到現代世界來,他想以西方技法編織一襲縫綴著寶藏的華美大袍,以贏得巧手裁縫之名──他的確也得到了。

    文字|林芳宜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譚盾的創作總是與中國的傳統、中國的美學脫離不了關係。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機音樂」為底 傳統元素混融

    東方歌劇開拓者——譚盾

    作為華人作曲家,譚盾可說是最受矚目的一位,不只因為他曾得過奧斯卡的電影配樂獎,也因為他創新的作曲手法,混融了各種東方聽覺與視覺元素,打造出不同凡響的歌劇新貌,從《馬可.波羅》到《秦始皇》,為東方歌劇邁向西方跨出第一步。

    文字|林琬千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與柯羅諾斯樂團合作讓我了解到音樂家如何在專業演奏精益求精。」
    名家訪談

    犀利破琵琶 訪吳蠻

    琵琶演奏家吳蠻被譽爲音樂上的「中西合壁奇女子」,抱著一把琵琶,走向國際舞台及現代樂壇,橫跨古典、民族、現代音樂、音樂劇場,甚至爵士、電子音樂等實驗領域。

    文字|廖勤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樂壇新秀」甄選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樂壇新秀」甄選第十六梯次,報名截止日期與演出檔期略作調整,參選者請特別注意。 此次參選活動注意事項如下: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演出檔期:民國八十七年一月至六月間(八十六年三月三十日前截止報名,以郵戮爲憑) 參加資格:凡中華民國國民,曾參加國際性音樂比賽成績優異,或舉辦過個人演奏會、作品發表會。 器樂演奏者在三十歲以下,聲樂及作曲者在三十二歲以下。 報名方式:簡章及報名表備索,逕寄「台北市中山南路21-1號,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企劃組收」。(信封註明「樂壇新秀甄選」) 評選方式: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音樂評審會評選。 洽詢電話:(02)343-1639 (編輯室) 光環舞集獲獎赴德演出 德國路德維國際藝術中心(Ludwin Forum)位於德、荷、比三國邊界的阿亨市,由著名的藝術收藏家路德維博士所創立。「表演藝術創新獎」(Ludwig Foundation Award for Innovation in the Perfor-ming Arts)則是這個國際藝術中心新設的一獎項,專門鼓勵表演藝術界的突破、創新。 路德維國際藝術中心的表演藝術創新獎今年的得主是光環舞集,此次獲獎是對劉紹爐及台灣舞蹈界的肯定和鼓勵。 去年七月光環舞集應路德維國際藝術中心邀請,前往演出劉紹爐所編作的《奧林匹克》,廣獲好評。德國舞蹈評論說:《奧林匹克》震懾了德國觀衆! 劉紹爐和光環舞集於今年一月二十四日赴德接受表演藝術創新獎的頒獎,並依約作《奧林匹克》的得獎演出,二月一日輾轉至柏林演出。路德維國際藝術中心的節目部主任塔可維安先生說:光環舞集和台灣的現代舞將會成爲歐洲舞蹈界和媒體注意的焦點。 (編輯室) 「躍舞洋威舞蹈創作展」舞者甄選 華燈藝

    文字|本刊編輯部、蕭勇、襲加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 劇中〈冥判〉一幕。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朱家角課植園 敷演賞心樂事

    原上海崑劇團的副團長張軍成立了「張軍崑曲工作室」,朱家角實景園林版崑曲《夢回.牡丹亭》是其團隊製作的第二齣作品。此版本由各界精英跨界組成,中國音樂領軍人物譚盾、舞蹈家黃豆豆、著名學者于丹等,本劇以實景園林回歸明代傳奇湯顯祖的劇作《牡丹亭》,走入當時士大夫家班賞曲的娛悅生活情境,從而了解崑曲在此閑情逸致的氛圍中,鍛造出更為精緻及華美。

    文字|李翠芝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由菲利普.格拉斯作曲、羅伯威爾森導演的《愛因斯坦在海邊》,被認爲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面對大師

    極簡領航者,前衞開創號

    極簡主義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七〇年代以極簡主義音樂崛起,由他作曲、羅伯威爾森導演的《愛因斯坦在海邊》,被認爲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對於二十世紀下半葉音樂的影響,難以估計。他也是最早跨出純音樂界,把觸角伸向劇場界的作曲家,重要的作品大半都在劇場發表,影響延伸到音樂以外的藝術媒介。十二月他將來台演出,本刊特於美國邀請被喩爲近二十年來中國崛起的最重要作曲家譚盾與他做一場音樂創作的對談。

    文字|余怡菁
    第49期 / 1996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

    編輯室報告

    一直到版都在排了,還在想這樣的問題:假如再有一個月,不,半個月,一星期也好,兩天吧,還有許多東西要訂正,還有資料該補足,圖片還可以再精選然而,没有時間了,人和時間競爭,永遠落敗,何況,這樣一本内容繁複的刊物却在這麼忙迫的時間裏得創造出來。 可是,只有有了起點才可能往前走,就當這是一個留下前行的空間的起點吧。 而當然,這麽一個起點,已經是很多人全心投入和努力的結果,我們因此,在邀請批評的同時,也期待鼓勵。 《表演藝術》是國家兩廳院所主辦的刊物,但是藝術無國界,自然更没有「廳院」之界。不過,兩廳院是國内最重要的表演機構,創刊的同時正逢廳院的五週年慶,我們樂於以兩廳院爲開端,陸續推出國内各公私表演場地的介紹和檢討,每期並且將配合重要演出,介紹一個國外城市的表演環境,以爲國人的參考。十月份的大節目是德國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來台演出,我們因此以慕尼黑的介紹作爲這個國外單元的開始。 表演藝術界人士對國内表演環境的檢討建言可以使政府、場地行政和觀衆都更瞭解目前台灣的表演生態。 「表演」的單元中我們介紹了國内外近期的演出和活動。崑劇名旦華文漪女士擔綱的「牡丹亭」是年度大戲,我們作了較多篇幅的介紹,其餘有關越劇、實驗劇場、現代舞、管絃樂團,以及對岸一個深受矚目的舞台劇的評介,都值得您一讀。 專欄文章由幾位文化界的專業先進執筆。入門、書介、資訊等單元都是我們希望發揮本刊的引介和教育功能的設計,希望自認「門外」的讀者也能夠接受。 在衆多稿件正忙於校稿上版之際,傳來當代新音樂大師約翰凱吉(John Cage)過世的消息。遠在紐約的指揮家譚盾提供了第一手的凱吉訪談記錄,舞蹈家林懷民寫下了他對凱吉的感性的懷念,作曲家潘皇龍則提供了對凱吉的評介,最後還有胡齡之觀賞凱吉最後一場音樂會的抒感,我們以豐富的文字,表達對當代一位影響深遠,也饒富爭議的大師的紀念。同在「里程碑」單元還有莊裕安亦莊亦諧的羅西尼二百年紀念文章,是對另一位富於爭議的大師的另一種追思。 「表演藝術」當然有許多有待改進,有待增益的地方,它才起步,期待您的回應和指正。

    文字|黃碧端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