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新經典的可能
一九一三年,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為芭蕾舞劇譜寫的《春之祭》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大劇院首演。這支在今日被譽為現代派經典,吹響現代音樂革命號角的作品,由於運用狂放大膽的節奏,生猛原始的不諧和音,瓦解了歐陸近三百年的調性音樂結構,讓二十世紀音樂走入無調的聲響,在當時演出引起了音樂史上空前的大動亂,向來優雅的法國佬喧嘩騷動,據說當年三十歲的斯特拉溫斯基跳窗落荒而逃,媒體譏諷為「春之大屠殺」(Le Massacre du Printemps)。 藝術創作,就是需要不斷地突破窠臼,不斷地往前走,不斷地向未來挑戰;今日的前衛,很有可能就是明日的經典,每個時代都應該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春之祭》。雖然實驗並非每次都能成功,但如果不嘗試就永遠留在原點。作為國內表演藝術最重要的舞台,兩廳院走過二十年,除了見證台灣表演藝術發展上重要的時刻,為台灣表演藝術內涵,打下紮實基礎,也期待在未來能夠創造真正屬於台灣經典的誕生。今年啟航的兩廳院旗艦計畫,即在尋找新經典的可能。 《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將為兩廳院旗艦計畫揭開序幕。這齣堪稱「台灣第一部歌劇」的大型製作,從「原鄉」的文化元素與脈絡出發,透過當代的舞台思維美學,傳遞出豐富多元的台灣文化精髓、哲思、意象與靈魂,唱自己的歌、說自己的故事、寫自己的歷史。為記錄這則台灣新經典的誕生,由兩廳院的董事長暨本劇的製作人陳郁秀特別指導;作家、樂評人符立中協力,特為本刊企劃重量級專題,由《黑鬚馬偕》的創作、編寫及時代性為出發,進而探討縱橫近五十年來歌劇的生態發展與走向。 除了孕育經典,表演藝術舞台的傳承與累積,亦是刻不容緩。面對創作者的世代焦慮與斷層,兩廳院與國藝會共同策劃「新人新視野」系列,提供甫出校園的新銳創作者發聲舞台,十五齣涵蓋戲劇、舞蹈和跨領域的創意新作即將登場;由劇場工作者獨立發起的《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也不約而同號召創作力旺盛的潛力新秀集體展演,以社會觀察為主題切入創作,回應與探索當今台灣社會與文化各面向。這一個世代的年輕人,他們如何看待劇場?透過劇場說什麼?又如何說?將會是一個值得趨勢觀察的話題。 本期另一位封面人物是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這位被稱為「黃土地的傳奇與典範」的音樂家,歷經土洋音樂洗禮,藝術成就橫跨指揮與作曲。睽違台灣將近十年,即將來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粗糙或滑溜 水池或熔岩 遍地康乃馨或巨形仙人掌…
碧娜的舞台 挑戰奇想界限
碧娜.鮑許讓觀眾驚悚的方式,不只是題材與舞者,通常第一眼入目的舞台景觀,就足以讓人嘴巴合不攏來整面舞台的水、超巨大的溜滑梯、遍地栩栩如生的康乃馨這都是碧娜的舞台奇想,在前後任舞台設計師羅夫.玻濟克與彼得.帕布斯特協力下成真。九月訪台演出的《熱情馬祖卡》,將搬出一整面的火山熔岩地形,女舞者在山丘上搔首弄姿地作起日光浴,許多舞者出場時跨行顛簸、危險的路徑,越過火山熔岩,並降落在原本的舞台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賈寶玉說再見
紅樓夢答客問
二○○五年春天,雲門即將演出第一千五百場, 推出經典舞劇《紅樓夢》,這是《紅樓夢》第四度上演, 雲門宣佈,這也將是《紅樓夢》的封箱演出。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只要做愛,不要戰爭
貝嘉的舞作可說延續自二十世紀初的法國新藝術風潮,在他的舞作裡沒有抗爭,沒有批判,他是舞蹈界裡的酒神戴奧尼索斯,認為生命應該是被用來享受的,同時也應該「浪費在所有美好的事物上」。
-
環球舞台
東歐音樂之都的「春之祭」
「布拉格之春」今年的主題是「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共演出十九首他的作品,以及幾首後人紀念他的作品。斯特拉溫斯基最著名的《春之祭》被改編為四手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出現、而不是龐大的管弦樂曲。在紀念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中,則以俄國作曲家許尼特克所作的《回憶斯特拉溫斯基卡農曲》與捷克作曲家卡拉貝斯所寫的室内樂團協奏曲《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最受矚目。
-
焦點
一場舞神的視覺彌撒
貝嘉的作品最顯著的特徵在華麗誇張的劇場特質。他重新開發古典音樂和舞蹈素材, 啓用古典訓練精良、肢體天賦優異的芭蕾舞者,併用古典、現代舞和特技的編舞效果。貝嘉更善於操作各種舞台元素,營造雷霆萬鈞的氣勢,撼動觀衆的心。
-
焦點
訪前烏帕塔舞團舞者
我們訪問了克麗絲黛兒.克爾波,這位出身烏帕塔舞團的女舞者,侃侃而談她在碧娜舞團五年的經歷。
-
焦點
饑餓的海綿
在排練時碧娜最常強調的是「情緒」,她不要「做」出來的,她每每先要求很精準的"form",動作的角度、幅度、方向、力度要一絲不苟,動作做對了,「質地」就在,「質地」對了,情緒自然就出來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意義的重新定位
二十世紀的表演藝術,它的所謂「現代主義」,在於解除固有的後期浪漫主義或古典劇場及芭蕾的束縛,但就在解除束縛的同時,它本身卻也開始面臨被解消掉的威脅。面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許多質變,所有的表演藝術,無論以聲音、動作、或圖像的語言動作來表達故事或理念,在這個後期資本主義時代,都有如風中之燭般,為了維繫它們的藝術主體價値而掙扎,並意圖以各式各樣的創作來自我重新定義。
-
舞蹈
政治諷喩與城市悲歌
一晚雙演《春之祭》,是雲門舞集今春貢獻的狂想。兩支作品,一香港九〇年代,一台北八〇年代;一冷峻雙鋼琴,一澎湃交響樂;一女性一男性。同一組舞者跳來,完全不同的景觀。雖是兩支舊作,卻因對比而激發出新的觀賞樂趣。
-
焦點
春暧花開,雲門獻祭
兩年前,黎海寧的《春之祭》在台灣上演,由雲門舞集演出。但熟悉雲門作品的人,不難聯想到該藝術總監林懷民也曾對史特拉汶斯基作品有自己的詮釋。如今這兩個「異卵雙胞」將同台較勁,讓觀衆看個夠。
-
TIFA名家訪談
與惡魔共舞
跳舞才可以脫離這個死板的社會,才可以到另一個國度獲得完全的自由!
-
表演賦比興
春之祭 看瑪麗.書娜舞團演出《春之祭》
像不隨意肌吹響的號音 春光擦亮了一片天 金色的筆在紙上磨擦 比雨落在森林更無邊而廣大 紅唇在淺草地玩著遊戲 透明風追逐野獸的蹄 喉頭的活塞將一尾靑魚自空中 接住,又挺擠入津唾的海 當春光擦亮了一片天 骨骼張開骨骼的弓 筋脈觸到筋脈的弦 蟹與月光在移行中互相喊話 用脚尖去勾引脚尖吧 用肚臍去覆蓋肚臍吧 沈沈的敲擊是粗暴的雨 高高的鑼鈸是男與女 枯樹爲羊角豐饒而扭絞 陶瓶爲蛇調笑而折腰 胸乳爲聖禱拉出新的土坯來 鼠與鼠蹊間的捕鼠器在戰鬥中 媾和了 遠遠地,終於傳來宏闊的激瀑聲 像不隨意肌吹響的號音 當春光擦亮一片天 ‧一九九四年十月寫於台北‧ 文字|陳義芝 任職聯合報副刊
-
舞蹈
以獨特的舞姿向前人致敬 評瑪麗.書娜的《牧神的午后》與《春之祭》
《春之祭》顯示瑪麗.書娜的編舞手法是極簡潔成熟的,舞者獨特的技巧與動力感足以和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相抗衡。她着重於以動作和姿勢的變化來探索生命的同時存在與神秘。在多種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瑪麗.書娜是極具特色的。
-
台北TIFA
史特拉汶斯基的舞劇音樂
第二屆TIFA以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爲主題,將結合舞蹈、音樂、多媒體製作等方式來呈現這位素有「變色龍」之稱作曲家的多種風貌,並配合講座完整呈現史特拉汶斯基的創作時代背景、當時藝術環境及藝術家之互動關係。在此,我們先摘其大要與讀者分享、共遊那個「驚變的時代」。 史特拉汶斯基和俄羅斯芭蕾舞團旗下的諸位編舞家有過長期的合作經驗。他音樂創作不同的三階段,透過與他觀念相呼應、並勇於突破的編舞家的合作,不僅將他的音樂成功地視覺化,並且激發出樂舞交融的新境界,爲二十世紀藝術開發無限能量。
-
即將上場
葉景雯〈春之祭〉舞蹈
「葉景雯與舞者」舞團繼七月初在甜蜜蜜小劇場演出後,旋又將於八月底在皇冠小劇場演出。 曾獲得文建會舞蹈創作首獎,甫從美國硏習舞蹈創作回國的舞蹈家葉景雯,回到台灣之後觀察國內政治、社會生態和男女兩性關係的變化,而以舞蹈肢體語言創作了〈春之祭〉、〈一種關係〉、〈我的淑女〉等三齣舞碼,來呈顯身爲一個女性舞蹈創作者對女性意識的關切和她的社會觀相。 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在國內外被無數編舞家做爲創作之靈感泉源,而葉景雯一反過往編舞家的詮釋角度,以政治和兩性關係的詮釋視角,來探討男人/女人、強勢力量/弱勢力量之間角色轉換過程之辯證關係,使舞蹈空間呈現一種美學與力學並置的張力狀態。 〈一種關係〉則是以現代舞的肢體語彙,搭配東方民族舞的細膩特質,來表現一對女同性戀者之間感情糾結的互動關係。 〈我的淑女〉以舞蹈戲劇方式展陳現代女性三種不同的樣貌,期盼兩性能夠和諧對等共處。
-
里程碑 Milestone
緊扣現實問題脈動的舞壇大師
碧娜.鮑許是位備受爭議的女性編舞家。她以一句「我不在乎人們如何舞動,而關心的是什麼使人們舞動。」流傳於世。在此,讓我們回顧這位「舞蹈劇場」代言者二十年來的舞蹈歷程。
-
環球舞台
碧娜.鮑許在巴黎
改寫了現代舞蹈史的大師碧娜.鲍許每年六月都會在巴黎演出,今年推出的是經典舊作《穆勒咖啡館》和《春之祭》。她融合舞蹈與戲劇的嶄新風格,她在舞蹈上達成的自由與深刻,全盤刷新了人們的觀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