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蹈中的巴赫密碼
除了低限音樂(Minimal music,又稱極簡音樂)以外,巴赫(J. S. Bach)的作品也是編舞家們十分喜愛選用入舞的音樂,到底是何種魔力,讓編舞家們一而再地進入巴赫的複音迷宮之中翩然起舞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巴赫的器樂顛峰 輾轉的身世傳奇
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完成於巴赫的器樂創作顛峰,其藝術內涵令人屏息。而要不是靠著巴赫夫人的手抄譜,這組經典之作也不可能穿越歷史煙塵,重新讓世人聽聞迷醉。而當年約定成俗的速度表情等記號未曾留在手抄譜上,卻反而讓後世大提琴家有了無限發揮的可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獨家越洋專訪大提琴大師
米夏.麥斯基:演奏巴赫有千百種可能,沒有標準答案
以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入舞的雲門舞集,首度邀請到舞作使用音樂原版的演奏家,享譽世界樂壇的大提琴大師米夏.麥斯基親臨台灣,為《水月》現場同步演奏,這對舞團來說是創舉也是殊榮,而對麥斯基來說,也是令他雀躍的全新嘗試!作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當代的主要代言人,麥斯基的詮釋已經成為經典,本刊特邀知名鋼琴家顏華容,獨家越洋專訪大師,一談他即將與雲門合作的心情,與對音樂、人生的深刻思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花開時節 他們吟歌起舞
都是因為《花語》。因為林懷民說,好像怎麼樣也逃不出紅樓文學裡黛玉葬花「花謝花飛花滿天」及秦可卿「三春去後諸芳盡」的人生感懷,於是我們返回雲門的《紅樓夢》,尋索春花秋月的一路軌跡。賴德和,現任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當年雲門委託創作《紅樓夢》、《白蛇傳》、《待嫁娘》的作曲家,曾獲吳三連文藝獎,一九八七年以《紅樓夢》榮獲國家文藝獎,評審讚譽其以三管編制的管絃樂團加上琵琶和平劇鑼鼓,產生新的音色、音質和音響,在音樂的形式和意境的經營上尤其出色。 在這場對談之前,是雲門《花語》的試景排練。只見賴德和坐定位後看得津津有味,專注音樂和舞蹈的各種細節,不時和身旁的老友林懷民交頭接耳,當下給予意見。「花沒有風是不成的。」林說。「可不可以」賴接口:「讓花有其他種吹法,讓風的線條更清楚?」林高興了起來:「可以啊,我們有這種工具!」對談時兩人有如掀開百寶箱,三十多年前,那個愛跳舞的、充滿文化使命感的帥勁小夥子,那個浪漫的、將故事與舞蹈化為音符的文藝青年,有些事情變了,有些事情似乎復返當年。尾聲,夜色中兩人擁抱良久,「風吹啊吹,吹啊吹,吹白了我們的頭髮,我們年輕時都沒想到這一點。」林懷民撫著賴德和的頭髮說。「你的頭髮都沒變。」賴德和笑道。兩人依然創作,依然品嚐生命的花落花開,時光多麼精采,知音多麼芬芳。
-
藝號人物 People 讓音樂自然引領「風格」的大提琴家
王健 用琴音傾訴對巴赫的尊崇
王健,一位被樂壇譽為繼馬友友之後,最有前途的中國大提琴家。十歲就在奧斯卡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國》中展露他精湛的才藝,更是百年古典音樂廠牌DG簽下的首位華裔專屬藝人。三月初即將來台演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他,接受本刊越洋訪問,在遙遠的瑞典為我們暢談他對音樂、對巴赫的思考與詮釋想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
《郭德堡變奏曲》原本是寫給擁有上下兩個鍵盤的大鍵琴,如果以現代鋼琴演奏,時時遇到雙手必須上下穿疊,一不小心,兩手手指必會卡死在鍵盤上,不得動彈。瑪麗‧書娜顯然對於這種彈奏的困難,感同身受。
-
音樂新訊 筆鋒犀利 琴藝驚人
顏華容獨奏會 展現正宗俄派彈奏風格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紀念音樂院(Moscow State Conservatory named after P. I. Tchaikovsky, Russia)首位台籍鋼琴演奏博士顏華容,是俄國最富盛名鋼琴學派傳統──諾豪斯教授(H. Neuhaus)的嫡傳弟子,並曾獲已故之傳奇鋼琴家馬里寧教授(Evgeny V. Malinin)與蜚聲國際名鋼琴教育家撓莫夫(Lev N. Naumov)指導。顏華容曾應邀前往俄國與聖彼得堡交響樂團同台演出協奏曲,獲得俄國樂界人士熱烈好評,而後又獲選參與兩廳院首屆「獨奏家系列」音樂會演出。作風獨特,且具深刻的世界觀,造就顏華容在樂界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彈得一手好琴之餘,她筆下也有犀利觀點,近年在演奏與教學之餘,她也完成了《心有靈犀》與《蕭泰然──浪漫台灣味》等書。 顏華容即將在本月舉辦「幻‧象」獨奏會,曲目包括李斯特:以巴赫之名為題之幻想曲與賦格、斯克里亞賓的b小調幻想曲、德布西《幻象》以及浦羅柯菲夫《浮光掠影》,為台灣觀眾帶來正宗俄派的彈奏風格。(廖俊逞)
-
音樂
金鑽似的高貴音色
愛沙尼亞愛樂室內合唱團以完美無瑕的音準、金鑽似的高貴音色還有醇美渾厚的泛音,將佩爾特「樂曲好似在時間不存在的區間裡運行,每件事都即將發生,樂曲卻永無完成之時」的特色發揮到神祕極致,最終還給予聆聽者屏息以待的昇華喜樂。
-
藝號人物 People
清晰,是演奏巴洛克音樂的第一要素
享譽合唱界,海慕特.瑞霖是世界樂壇公認的巴赫權威,四月應台北愛樂合唱團之邀首度來台指揮全本布拉姆斯《安魂曲》音樂會。 身為德國斯圖加特巴赫學院創辦人暨藝術總監、美國俄勒岡巴赫音樂節藝術總監,海慕特.瑞霖曾以十四年的時間完成全套巴赫清唱劇錄音,是史上第一套完整巴赫清唱劇錄音;二○○○年,由他指導國際巴赫學院所完成的巴赫作品全集一百七十二張錄音計畫,奠定其在古典音樂界的威望。 在海慕特.瑞霖下禢的台北西華飯店,本刊特邀樂評人陳國修進行了一場如沐春風的訪談,表情豐富的海慕特也提出一般人如何循序漸進地聽巴赫聖樂作品的建議。訪談前他正研讀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總譜,因為七月份他將赴委內瑞拉卡拉卡斯演出,由女兒擔任小提琴獨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賈寶玉說再見
紅樓夢答客問
二○○五年春天,雲門即將演出第一千五百場, 推出經典舞劇《紅樓夢》,這是《紅樓夢》第四度上演, 雲門宣佈,這也將是《紅樓夢》的封箱演出。
-
音樂 這首曲子所有音樂家都怕
鋼琴家陳必先挑戰巴赫《賦格的藝術》
鋼琴家陳必先近年用心於巴赫與現代音樂作品,三月的兩場音樂會剛好展現她這兩方面的努力成果:一場她將演出超高難度的巴赫《賦格的藝術》,這首曲子聽說沒幾個音樂家敢彈;另一場則首度在國內演出華人現代音樂家作品,將為作曲家盧炎與李子聲的新作進行世界首演。
-
CD導薦Music
聆聽王健的樸實美麗
雖然王健並不真的傾向特立獨行,但是王健以他細節豐富卻不帶虛矯的歌唱性,以及個性化而不流於個人主義的詮釋來打動聽眾。他的音樂不會用誇大的速度讓人感到興奮,也不用強烈的音色對比刺激耳朵,但其樸實的美麗就是特別能牽動人心。
-
舞蹈
難以失眠的舞步vs.難以安睡的文字
整首作品中,可以看到編舞家史波爾列努力地將音符的走向與發展「移植」至舞者的肢體,數字低音、主題、答句與對聲部這些元素都清楚地呈現在舞台上,然而不知是努力過度了呢?還是巴赫的音樂被他當作主調音樂解讀了?這首冗長的變奏曲讓聽者持續集中注意力聆聽的主要原因變奏的趣味與豐富的聲部安排,在編舞者瑣碎的動作編排中被拆解得支離破碎。
-
音樂
一年一度,聆聽管風琴的莊嚴豐富
國家音樂廳這座宏偉的管風琴目前是國內最大的管風琴,為了證明這架管風琴是「活的」,國家音樂廳幾乎每年都會舉辦管風琴音樂會,邀請知名的管風琴家演奏。此次應邀來台演出的管風琴演奏家雅克‧塔第,是現任國立巴黎區立音樂院院長,將帶來最經典的管風琴曲目。
-
舞蹈
在高處領略生命之孤絕
延續《斷章》中藉由群舞重複性動作的積累而產生的節奏性張力,《在高處》更進一步以舞者強烈的身體語言「吶喊」出當代靈魂最深的恐懼在人群中面對自我絕對的孤寂。於是不止一次,舞者們聚攏舞台中央,面對觀眾,雙手抓膝,不可自抑地劇烈抖動著四肢與軀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郭德堡與天鵝湖的約會
不管是穿tutu,或是不穿tutu的 不管是穿硬鞋,或是不穿硬鞋的 都來赴這場難得的約會吧! 那從群山環繞的瑞士來的 帶著金屬色澤的舞步 要讓巴赫與郭德堡活過來 親眼看見很難讓人失眠的「真人音符」 那從冰冷北國俄羅斯來的 帶著四個世紀的燦爛皇冠 也要讓天鵝湖公主與胡桃鉗王子 在亞熱帶的台灣翩翩起舞 屬於芭蕾的秋天即將到來 蘇黎世芭蕾舞團與俄國基洛夫芭蕾舞團 帶來風華絕代的舞姿 他們的故事 即將展開
-
音樂
一場不完整的巴赫
第一號組曲的前奏曲,王健拉得極為清新,他並不力求在這首樂曲裡頭展現音量的強弱,以堆疊出曲末酣暢的高潮,而是以適度的音量,把動能比較平均地分散到作為此曲骨幹的八個音符上頭,樂曲因而保持流暢的律動與情感的節制,既不流於濫情,也沒有過於冰冷理性之虞。
-
音樂
醇音沉甕.五十彌新
雅納傑克弦樂組曲中的阿勒曼舞曲,省略了低音聲部後,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與中提琴的聲音,迴盪在音樂廳的偌大空間忽然變得如此地清新動聽,尤其他們非常善於運用空間所營造的色澤,讓具舞蹈形式的節奏更為流暢優美。
-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萬花筒中觀看巴赫的作曲奧秘
在巨大音樂廳中,以演奏會用的大鋼琴所彈出的聲音與音效,雖然音量與力度都強烈許多,然而,原本親密「貼近」的感受和氣氛,可能失色許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赫的台灣跨界經驗
巴赫不常旅行,只有很難得的機會才步出中北德一帶,巴赫迷應該都會記得他爲了聽柏格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的管風琴音樂,跋涉五百哩的軼事。當年這位上帝忠實的僕人,應該沒有想到:文化與傳播科技的巨大拉力,遙遠如台灣竟也在三個世紀後,屬於全球性的巴赫狂熱中自動歸隊。 巴赫無疆界 應該感謝馬友友,自從他拍了《馬友友的巴哈(赫)靈感》 之後,巴赫不僅活在誠品書店、廣告配樂中,還不小心地成爲本地「巴哈與巴赫」譯名之爭的箭靶;巴赫不僅受音樂家青睞,其他表演藝術領域更不遑多讓,十五年前賴聲川剛執導藝術學院戲劇系,就以即興創作的方式「玩」過《變奏巴哈(赫)》;林懷民九八年的《水月》更是以太極導引與巴赫首度對話。也許是個巧合,適逢巴赫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之今年,至少就有劇場工作者魏瑛娟、傅裕惠、石吉智不約而同地在其作品中「植入」巴赫,「巴赫無疆界」,至少在台灣就是。 台灣一直有一票熱愛巴赫、喜歡以巴赫妝點作品的劇場人,這應該是個事實。巴赫器樂作品的純度與繁複的對位與織體(texture),經常在戲劇文本之外,反而相對地呈現了客觀的效果,任意掬取巴赫片段,都可能意外帶來的張力;導演傅裕惠就不諱言,巴赫的音樂很「好用」。十月才結束演出的《她的小說,我的故事》裡,女主角擬仿瓊瑤小說片段裡對愛情的癡癲,傅裕惠用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與類似文武場的現場節奏演出,形成「平而且均勻」的素雅與磅礴擊鼓聲交織的內心戲,傅裕惠以不斷續織的分解和弦(broken chord)音形來對比女子表述愛情時內在指涉「辭窮」的窘迫;然而愛情的發情作用藉由女主角「喃喃」自白呈現,傅裕惠則以音樂來「嘲笑它」。 一邊抬腿一邊聽巴赫 相對於傅裕惠在使用巴赫音樂時強烈的戲劇企圖,魏瑛娟就顯得「輕鬆」許多。魏瑛娟的巴赫靈感是從蒙得里安(Piet Mondrian)的畫作而來,其構圖中透過簡約線條與純粹色調所流露的「客觀宇宙」存在,經常令她聯想起巴赫的音樂。而視覺與聽覺圖像式的吻合,也就使得魏瑛娟時常期望將巴赫「借」到劇場來。 在排練《2000》時,魏瑛娟是讓演員「一邊做抬腿動作,一邊聽巴赫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