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伸
-
台北、台南
爲舞蹈撐起一把激盪創意的傘
「狂想年代」系列舞展囊括了台灣北、中、南的個人與團體,除了大致符合了老、中、青世代的抽樣,還包括許多原非舞蹈界的劇場人,各路人馬在實驗劇場與華燈藝術表演坊的空間創意,將為此次舞展的整體面貌,帶來令人期待的多樣性。
-
回想與回響 Echo
動態藝術進駐公共空間的典型
《活.動.畫》藉由接觸即興的舞蹈觀念,試圖將動態的舞蹈在靜態的畫廊和美術館等展覽空間演出。跳出鏡框式舞台後舞蹈相貌變得多樣,在開放空間中形成有趣的畫面。
-
研習營
一場在地的國際學習盛宴
今年暑假,台灣舞蹈界將有一場新的交流盛事,為期三週的「台灣國際舞蹈營」將在國立藝術學院舉行。除了當代專題、資格證書鑑定、類型舞蹈、經典/創作研習等課程,還包含工作坊、座談會及對外演出等部分,此次研習營預計將可招收約一百五十位全期學員。
-
舞蹈
舞蹈空間重塑形象
《跳房子》作品之中舞蹈與戲劇的編排雖然仍不夠融洽,但在此次的公演節目,已不同於過去多年來搞怪而令多數觀衆怯步的演出型態。
-
舞蹈
不同世代的肢體思緖
四位亞洲獨舞者同台除了呈現出不同世代編舞者的思想和觀念差異之外,也傳達了各個城市的文化內涵。不過,舞蹈畢竟肢體藝術,是舞台表現不能忽略的要素。
-
台前幕後
探向舞蹈邊界
舞蹈空間舞團「在邊界前後左右」裡的三支舞作生成時間從六〇邁向兩千年,橫跨近四十個年頭,不僅呈現了不同世代編舞者的作品面貌,亦考驗著舞者適應不同舞蹈技巧的功力。
-
台北
舞蹈勢力新開展──
已舉辦兩年的「小亞細亞藝術節系列活動」,除陸續擴大的戲劇交流之外,今年更將觸角伸向舞蹈。邀集日本、台灣、香港和澳洲的獨舞家同台,在三個星期、三個不同國家的演出與敎學中,彼此相互分享與交流,企圖開創「小亞細亞」合作新模式。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我是國中舞蹈班的學生,我很想進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那是不是應該去考國立藝術學院的高中部比較好,將來要進去比較容易一點?(台中 陳依慈) 答:是可以這麼說,能夠提早進去是比較好一點。因爲從高中開始就接受同一個訓練體系是會比較容易一點,課程也比較聯貫一些。但是進先修班的學生並沒有所謂的保證名額,或一定就能進大學部。 問:常看到你的作品會用結構即興的方式編舞,那跟一般我們説的即興有什麼不同?(台北 江佳惠) 答:我不會說那是結構即興的編舞,而會說它是一個結構即興的「表演」,表演的時候有一個結構在先,而表演是依著這個結構在進行的,當然它也是一種即興的演出。即興是一個含蓋很廣的名詞,而結構即興就只是多種即興方式裡的一種。我們可以這樣來比喩:假如即興是一種馬類,結構即興是白馬,接觸即興是黑馬;而編舞就是另外一件事情,可能是一種鳥類。 問:別人都説我跳什麼舞看起來都像在跳芭蕾,學習即興能不能讓我擺脱這種跳舞的樣子呢?(台北 楊筱玉) 答:看來這個問問題的人是個學舞的人,而且會跳各種舞。我很好奇的是:在這位讀者的心裡面是不是很喜歡芭蕾?因爲在你內心對芭蕾的憧憬會藉由你的身體反應出來。假如你不是對芭蕾「情有獨鍾」,也有可能長期以來你一直接受芭蕾的訓練,以至於芭蕾的基礎根深蒂固在你的身上,純粹只是接受訓練的方式所反應出來的現象,而不是你整個感受跟偏好的問題。 即興當然對於擺脫這種所謂「芭蕾的樣子」有幫助,但也不只有即興可以,任何其他的舞也都可以。但即興不見得百分之百的有效,因爲你也有可能用很芭蕾的方式去即興。所以,重點在於你心態上是否能眞正改變,你必須問你自己,你眞正愛的是跳舞這件事情,還是只愛跳芭蕾? (本刊編輯陳品秀採訪整理) 文字|古名伸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濱海的家嗅到幸福的味道
每當古名伸忙碌到不知生活的滋味時,總是特別想念八里的家。當時,在起風的淸晨,悠閒地坐在屋頂花園裡看海吃早餐,光是這樣的想像,就足夠讓他嗅到幸福的味道。
-
台前幕後
讓動作的歸動作
古名伸與魏瑛娟兩位分別從正統舞蹈與戲劇學院出身的藝術工作者,將於新舞臺演出各自的作品。來自舞蹈與戲劇不同領域的兩個人,她們的舞台美學有什麼樣的共通性?
-
座談會
《薪傳》二十週年演出
受訪人:古名伸(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古名伸說道,每次舞蹈系的年度公演總希望給學生一支重頭戲的作品。今年正逢林懷民的作品《薪傳》於中美斷交之後二十週年,結合舞譜家Rey Cook爲《薪傳》寫舞譜的計畫,因此選擇了這支舞碼。這次的演出不管對系上或對舞蹈系學生來說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精神性的挑戰 古名伸繼續談到,舞蹈系學生的身體訓練跟以往《薪傳》舞者的苦練實幹大不相同。舞者長期以來被要求許多身體的訓練,而實際上我們也知道身體其實是可以跟精神分離的。《薪傳》是最能提供身體爆發力與精神性表達的一支舞,對現在的學生來說,《薪傳》許多舞步對他們是簡單的,難的是背後的精神。他們必須花很大的精力回到那個時代,這是一個挑戰。 「其實就連我當年十九歲跳《薪傳》時,都必須要靠對自己的過去、祖先的追溯、挖掘,來貼近先人從唐山渡海而來的精神。到後來演出時,我可以感覺到在台上演出的那個人不是我,而是我的祖先。對所有跳過《薪傳》的舞者來說,絕對會是一個一生淸楚而重要的回憶。」 走入歷史 對林懷民來說,很多東西現在是編不出來的,所以可以說《薪傳》對他而言已經是個歷史。從敎育的角度來說,做這樣一場演出也是歷史,在舞蹈系這次演出之後,很難有機會再見到全版的《薪傳》了。 此次《薪傳》排練時,舞譜的記錄工作也同時在進行。從舞蹈史的觀點來看,透過記譜家Rey Cook的紀錄將使得《薪傳》長遠保存,讓台灣的舞蹈作品走入歷史。寫下一支舞蹈的舞譜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也只有學校比較能提供如此的能力、時間和人員的配合。 記譜人是一個旁觀者,爲求詳實記載,舞譜家會對舞蹈提出許多吹毛求疵的問題,編舞家因而必須釐淸許多不確定的細節;學生們也可經由此了解到舞譜是怎麼一回事。由舞譜可以流傳千古,了解到「重視舞譜」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舞譜硏究也一件很學術的事情,舞蹈敎育在台灣也只有藝術學院有硏究所,但硏究所裡卻沒有設理論組。如今,演出的累積、人的累積已經到了一個關口,我想台灣舞蹈的學術硏究也應該是開始的時候了。 (本刊編輯陳品秀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需要更多不同的聲音
由於理論背景的缺乏及舞蹈環境的影響,台灣的舞蹈評論仍在摸索階段,然而大多專業人士卻認爲寫舞評不一定要舞蹈人出身,問題出在寫評的人太少,發表的空間太少。
-
藝術保存
來自校園的助力
舞譜記錄需要龐大的經費和人力,一般舞團或舞蹈家能力有限,除了希冀政府給予相當程度的支持外,由學校提出保存計畫是比較可行的方式。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今年九月將著手全版《薪傳》舞譜記錄。 舞蹈系主任古名伸表示,紐約著名舞譜專家雷.庫克(Ray Cooks)十餘年前曾以舞譜記錄 〈渡海〉,舞譜出版後,也經過香港演藝學院舞者重現於舞台,頗獲好評。此次他再度來台,寫下《薪傳》全本舞劇的舞譜是他的目標。林懷民說,雷.庫克是美國聲譽最隆的舞譜家,希望記錄《薪傳》的舞譜家有兩、三位,雷是最熱心的記錄者,〈渡海〉進行舞譜記錄的過程,他還自費做這項工作。 另一個學校與舞蹈家合作的例子是《竹林》,這支原名Bamboo Grove的舞蹈是古名伸一九八七年的舊作。作品發表兩年後,美國夏威夷大學以華人移民兩百年爲名,提供保存計畫,並且以舞譜重現舞作。這項計畫由當地州政府提撥經費,夏威夷大學人力支援,舞譜家瑪莉.柯利(Mary Corey)負責記錄,古伸與舞者、舞譜家工作一個月,完成記譜的工作。 經過一、兩年的整理,舞譜才得以定稿。但至此工作只完成一半,有譜還得有人試用,就這樣往往返返,這支舞碼也花了幾年,記錄保存才算完全。從《竹林》有舞譜至今,美國已有八個大學的舞蹈系學生公開展演過。古名伸說,舞者們都能精準跳出動作,肢體語彙依據舞譜絲毫不差,但在舞譜理性地分析後,舞作的精神就差了點。 她舉例說明,《竹林》在舞台上設計許多舞者舞棍的動作,外國舞者能將動作及棍的角度拿準,可是味道就表達不出來,即使有舞譜,編創作或者編舞家指定的代表人(通常是跳過該舞的舞者)仍是蹈重建時最重要的角色。 文字|王凌莉 新聞工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三十五歲到四十歲這一輩的編舞者在穩定與富裕的八〇年代後半期起飛,從小劇場到大舞台;由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而各地文化中心,環境提供多元發展的時機。 這個年齡層的創作者多屬舞蹈科班出身,創作期長達十年;或者更久:林秀偉脫離雲門舞集自立門戶;出身文化大學的古名伸與楊桂娟則發展個人風格強烈的舞作。在這群年紀相仿的編舞者裡,陶馥蘭及彭錦耀算是異軍,前者因對舞蹈有濃厚興趣而轉行;後者原爲香港舞台活躍的創作人。他們的創作力堪稱旺盛,儘管舞蹈編作過程面臨轉型,作品風格極力維持在穩定中求變化,而長年累積的肢體訓練成爲塑造個人舞蹈特質的主軸。 林秀偉:心靈相合的探索 林秀偉十八歲投入舞蹈表演,靈巧的肢體加上強勁爆發力,她曾經是雲門舞集一顆亮眼的星。雲門時期,她便嶄露創作才華,她是爲了尋求舞蹈感動的概念,因而發展太古踏技法,目的在追求身體與心靈結合。 十幾年前,葛蘭姆技巧的脊椎訓練對她腹部及背肌力量極有助益,她說,當時由於過度使用,使頸肩和背脊長年承受椎心刺痛,因此發展出一種具賁張力量的技巧而又不傷筋骨的舞蹈訓練方式。 在發展太古踏肢體技法過程,她從動物的動作中找到身體律動的方式,如「獸肢」技法。她強調創作以冥想來進行,這類型的作品如《生之曼陀羅》、《無盡胎藏》。冥想是她編舞方式,她的舞作也多離不開母體子宮孕育生命的概念。不過,舞蹈呈現的主題面已逐漸拉寬,《踐花月之約》便屬於這類舞作,她對身體和心靈相合的探索仍然是未來肢體創作路線。 彭錦耀:舞與戲的交融 從今年新作《拉威爾傳說》呈現方式來看,彭錦耀的編作方式似乎改變了以往舞戲交融的模式,不過,他個人卻強調對音樂的關照才是創作所堅持的元素。 彭錦耀創作年齡長達二十年,一九七八年開始的兩年間,他以現代芭蕾作品在香港舞壇發迹。加入城市當代舞團後的八〇年代初,他嘗試編作以情感關懷爲主題的現代舞蹈作品。灰暗色調的舞作持續了幾年,一直到他離開城市當代舞團,作品才走出抒情的框架。 八六年以後,他成立多層株式會社舞團,創作嘗試各種實驗,不僅發揮空間加大;創意也轉得更快。工作環境讓他累積了各種編舞形式,題材和視野更寬廣,像《八段環迴》、《怪談》
-
舞蹈
旣感傷又愉悅的一晚
四支獨舞凸顯兩位成熟藝術家的獨特性,能欣賞兩位成熟的舞蹈家演出以誠心所創作的動人作品實在是一場難得的雙人舞展。
-
舞蹈
從「無關四月」看後雲門新解
「雲門」的舞蹈不會只是單純地扭動身體,它永遠肩負使命、傳達訊息、舞以載道。然而「無關四月」有的卻只是以身體爲主體,讓身體在主題、故事、情節之外重做主人,不再爲文學、歷史服務。
-
台前幕後
鬆散的親密
古名伸與梅卓燕這兩個分別在台灣、香港成長的女子,因許多共同點將他們湊在一起。雖說因爲她們都走在舞蹈創作的這條路上,但彼此之間「很鬆散的親密」關係才是合作的重點。
-
藝術節 Festival
熱鬧、另類的春之演藝
帶著一點點俏皮的「邊緣」性格,皇冠藝術節九七年春第四度「另類」登場,古名伸、密獵者在其中重現江湖,金光閃閃的霹靂布袋戲與老成持重的相聲對壘,還有中規中矩的學院製作與實驗精神不死的香港「沙磚上」相比美。六個節目陣勢雖不大,卻因型態各異而呈顯出熱鬧的場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共謀「出路」? 訪古名伸
國內近年興起的「東方肢體觀」,從西方後現代舞蹈形式來看,似乎有不謀而合的地方──著重回歸到自身的屬性。
-
台前幕後
私房練功
武俠小說會帶給藝術創作者怎樣的養分和影響?從私房「練功」一直練到劇場的過程,又有怎樣的轉折和趣味呢?爲此,我們採訪了參與《天龍八部之喬峰》的三位藝術工作者;以及,曾經創作《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等音樂作品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