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煥雄
-
心靈的表演
契訶夫的中年
臨死的契訶夫大量吐血,醫生努力急救著,包括將冰塊放在他胸膛,他最後回答說:「算了,你不必把冰塊放在一個空空的心靈上。」
-
嚴選
跨越濁水溪,走進後山裡
繼與戲劇界合作歌劇製作之後,三月NSO將與雲門舞集共舞《竹夢》,這讓NSO的觸角除了戲劇界以外,更往舞蹈界延伸。與他界合作,不但是NSO的練功之道,也為表演藝術界增添了一位實在的同伴,更讓國人漸漸感到:這是我們的樂團!
-
百匯
從文本找回劇場的力量
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標榜劇場演出與經典劇作對話,邀請來自波蘭、日本、加拿大與台灣本地的五個劇團,分別展開一對一的「肉搏戰」。
-
最PAR!
如何活得好,大家最關心!
去年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第一屆台新藝術獎,為提昇藝術產業動態的議題性,今年分別與本刊及《典藏藝術》雜誌合辦「表演類」及「視覺類」之十大重要事件票選。十大重要事件的票選活動,透過由長期觀察表演藝術動態的台新藝術獎「觀察團」、「提名團」及國內各文化版記者們參與票選,所呈現出的選項結果有其指標性意義。今年的票選結果如附表。
-
最PAR!
也算一種好菜回鍋!
然而相較陳建騏以往的劇場音樂作品,《地下鐵》可能是他匯入流行音樂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頭痛的是,即使有現成的流行歌曲作為素材,音樂統籌與編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來唱的歌,變成有頭有尾,前奏還要配合劇情,並且跟戲劇發生關係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會的音樂統籌工作,相差很多!」陳建騏慎重地表示。
-
戲劇
看不見歷史的烏托邦
劇作者的用意,也可能正是要描述當代社會中歷史論述的困乏或空洞,但即使是如此,缺少了歷史的縱深,全劇也就少了一些提供沉思的空間。因此,當Virus最後坐在A字梯上,因為公司的瓦解而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其實是荒謬多於悲傷,無奈多於感動。
-
回想與回響 Echo
繆斯女神漫步在劇場
隨著戲劇觀念的改變,由文學改編而成的戲劇作品,部分改編者嘗試跳脫寫實主義舞台語言形式的束縛,企圖在劇場中藉由大量的肢體及各種語言形式,呈現出「在劇場中表演文學」、將氣質濃厚的「敘述語言」融入劇場的可能性。這種將文學語言在劇場中的變奏嘗試,在「台灣文學劇場」系列演出中,似乎成為一種共同努力的趨勢。
-
戲劇
夢,擱淺在死亡中
以文學作品改編的劇場文本,除了依賴肢體與構圖符號的視覺創造之外,語言聽覺的著力應該更為深厚,角色詮釋的掌握應該更為凝練,否則將難以承載來自文學的語言意象,和人物形貌的具體塑造。
-
焦點
在劇場裡,一個共同閱讀的過程
在與原著工作的過程中,「台灣文學劇場」的五位導演都一致感受到面對一部文學作品、嘗試解讀它、進而轉化為劇場呈現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這壓力可能來自於喜愛的作品、尊敬的作者,也可能來自讀者。
-
戲劇
茶杯裡的風暴
一則是由於劇中人物的自我認同與所處的空間,一則是由於所觸碰議題的私密性,《天亮之前我要你》的戲劇情境是相當封閉的;而和這個封閉的戲劇空間/情境相對應之下,《天》劇的角色們也建立起一個封閉的關係網路,觀衆只能冷眼旁觀,或者偷窺竊喜。
-
戲劇
靠近一點會更好
偷窺眞實,原是誘人的元素;觀衆透過第四面牆窺見一場百無禁忌的私密聚會,卻因爲距離(展演形式與戲劇文本)的稀釋,轉化成不酸不辣的白開水──除去止渴,沒有其他趣味。
-
戲劇
矛盾的憂鬱
將廢話變成有意思的弦外之音是紀蔚然劇本語言書寫的長處之一,但是那種本質消極的人生觀在創作過程中書寫「放棄」的心情也躍然紙上,對觀衆懂或不懂、欣賞或厭煩的不放心更呈現在喋喋不休的辯論與鬥嘴之中,形成一種矛盾的憂鬱,渲染所致,戲劇的推動與發展也不免膠著在一片曖昧之中。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在《虛構飛行》中,你將聖經「啓示錄」拿來比喻「愛情」,非常有趣,請問你對現實生活中「愛情」的看法爲何?(台北/小豆) 答:對誰的愛情的看法呢?我感到相當心虛耶──自己的經驗那麼不足外人道、而別人的轟轟烈烈我好像也不怎麼了解,這樣的人怎麼「談論」愛情?其實透過我這樣一個非敎徒對聖經「啓示錄」的閱讀,我的確主觀地感受到一種強烈而似曾相識的「愛情/情感」模式。主宰者(是的──這裡存在了一個權力結構)不容許信徒的懷疑、不忠等等,有異敎嚮往或者牽涉者立即被譴責。但是,我其實又用「愛情」來延續了劇場創作群體的意象,我比較核心的關切是對那個權力結構的思考吧──「非得這樣嗎」、「有必要嗎」、「不可以變更嗎」在center的人往往意識不到center的封閉性(甚至毫無察覺自己已身在其中),沒有試煉、沒有背叛的愛情其實也很像一個center,無關乎道德、我們也不必在價値上去評斷它的優劣,但是總是有得就有失──要一個不容質疑、可以堅守的愛情,代價一定不會太低的吧? 問:聽説「河左岸劇團」要重新出發,可不可以談談「河左岸劇團」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做法?(台北/露露) 答:簡而言之就是爲最早期同仁特質重現(不一定是原始成員的重聚)做準備。具體來說,我希望淸楚區隔出在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年間的「台灣史」追溯時期,所謂重新出發,倒也不一定是漸行漸遠地朝向完全未知的狀態。彼時我們開始了一段當時並不能預知會對這個劇團有多深重影響的計畫,之後發現這個計畫幾乎成爲我們的標籤。劇場美學的期待與發展,直直少了一大半的可能。《虛構飛行》因此作爲一個重新出發的起點,我們(我自己)開始回頭先看看自己的生命史。另外,也準備重新透過外國劇本折射我們對自身的關切(說重新是因爲一九八六年我們進入台北劇場圈的第一個演出:《闖入者》其實就是兩個翻譯作品所組成的)。但是詩跟文學,仍然如同前期、將會是重要的「外援」文類。 文字|黎煥雄 創作社、河左岸劇團導演 註:河左岸劇團已經遷離原址、結束承德路排練場。新的計畫將於六月在新的工作室發布。
-
台前幕後
從咖啡館飄出的劇本
藉由演員給的靈感寫出《一張床四人睡》,僅只是這個十足原創性的生產過程就已引人入勝,更何況新的創作方式帶來新的思考。在這個劇作裡,紀蔚然轉移之前對「家」的感情,試圖探討「愛情」之間糾結的問題,亦即「尋找與救贖」。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看過您導的《夜夜夜麻》與《虛構飛行》兩齣戲,風格都很不同,演出場地與觀衆人數差異很大,很難想像這是出於同一位導演的作品。請問你是如何看待這兩個不同的創作? (桃園/盧筱羽) 答:如果前者是涉世未深、乍逢世故的社交party的話,後者就是深夜回家之後、在私密的空間裡頭毫無保留的自我吿解。這樣說倒不是一種人前人後的鄕愿或僞裝──偶爾也許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些熱鬧的場合裡,就在聽到某人說了個笑話、而笑了起來的同時,心底卻突然湧起一種寂寞前者是一種人際溝通的系統反應,後者卻是不由自主的一種內在眞實,這兩種狀態說起來有點對立,但卻是千眞萬確很容易同時發生的。 當然,裡面的、外面的這樣來分並不能那麼全面地涵蓋所有的細節。尤其我也不傾向以各一種狀態譬喩一個作品──兩個作品儘管如此不同,但是都各有其內外對峙的局面。只不過的確前者比較趨近外在的溝通,後者則大幅度地釋放內在的寂寞。所以也可以說,前者是白話文體,後者就是散文詩。對待的態度當然在動機、策略、期待這些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透過前者可以認識新朋友,了解所謂的市場機制,而後者的期待,不管是新朋友、老朋友──可能就需要一個更親密的空間狀態了。 所以這兩個作品之間,事實上的確是有某種程度刻意區隔的。在《夜夜夜麻》之前,大約有三年的時間除了一些非常小型的作品外,我讓自己處在如《虛構飛行》裡所呈現的一種「離開」狀態,而當時河左岸劇團正渡過它的第一個十年,那麼長的時間對一個人的劇場工作,雖然可以藉以獲得相當的累積發展,但也無可避免地可能形成一種負擔。因此就需要「離開」,需要拉出一些距離來整理、回視。同時在適當的距離之外,進行一些積習之外的嘗試、以形成對照比較。創作社的組成、以及《夜夜夜麻》的工作,相當程度地在我的經驗裡被規劃成一種距離外的對照。但是,也許只有一次的工作也是不完整的,我期待那樣的對照在成爲另一個「積習」之前,能有更進一步的延續與探究。 文字|黎煥雄 創作社、河左岸劇團導演、EMI唱片古典部經理
-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我們故鄕的永恆廢墟
一九九八年,在一場名爲「虛構飛行」的演出中,熟悉黎煥雄劇場的觀衆,在拆開一封寫給不定人稱「演員S」的信的同時,也收到一封寫給過去劇場的信。重逢其中風采依稀的河左岸語句:覆沓的記憶的圖景、迴環往復的語言與意識的倒影,將斷裂的往事重又接續起來
-
台前幕後
隨著寄出的信,找尋出路
做完《賴和》之後,九五年黎煥雄就完全脫離小劇場,但是即使他導了《夜夜夜麻》別人仍然稱他爲小劇場導演,這使得他很想回頭去對「過去」大吼一聲,對上個階段做一個淸楚的吿別。
-
即將上場
華燈戲劇接力 河左岸接第一棒
華燈藝術表演坊爲推廣戲劇活動,邀請北部與南台灣各劇團進行包括藝術創作、劇場技術及劇團經驗分享之觀摩交流,舉辦「華燈戲劇接力──Focus On Direc-tors」的活動。這次長達四個月的戲劇活動,預計從十月開始,每個月一個假日,邀請六個劇團七位風格各異的導演,推出具代表性的戲劇演出。 首先登場的是河左岸劇團的《虛構飛行一給演員S的信》,由河左岸資深團員黎煥雄編導。河左岸劇團是國 內目前團齡超過十年的前衛團體之一,從創設至今,該團展現當代知識分子關懷現實環境與台灣歷史的藝術用心。《虛構飛行──給演員S的信》以黎煥雄原著之長篇散文《虛構飛行》爲本,改編成詩化意象的劇場演出。
-
焦點
夜夜不休方城戰
四十歲的人寫中年人的故事,三十餘歲的導演來詮釋,交由四個二十幾歲的少年家細細揣摩。兩個十年的差距,戲劇的奇妙跨越人生寫實的框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十年前的解嚴,社會風氣大開,大環境的改變,提供他們多元發展的時機;三十多歲這一代的創作者,一心一意馳騁於想像與創意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