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工作坊
-
台前幕後
貝克特的烙印
對賴聲川而言,貝克特的劇作就是他的老師,他說:「貝克特教我太多太多東西了,要發掘貝克特、完成貝克特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還去斷章取義地借用他、完成自己的藝術表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塊大餅怎嚥得下?
相較於屏風的李國修對大陸市場的不看好,表坊的賴聲川和果陀的梁志民則不以兩岸的角度來看這個戲劇市場,而是用大華人市場來對待。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李永豐則認為,兩岸開放的文化交流,一開始就不公平;這與台灣的國家劇院和民間經紀團體邀請大陸團體表演的案例相較,台灣團體赴大陸表演要付出的代價遠比大陸團體來得多。
-
戲劇
哈哈哈,向前走?
一般商業劇場與導演創作的精髓如此無緣嗎?還是觀衆的口味在多年來的教導與「引誘」下,已經成了非喜劇不看的偏食心態?如果真是如此,那不只是台灣劇場的悲哀,更是創作者的悲哀。
-
現象視察
兵分兩路,共創雙贏契機
從果陀劇場、表演工作坊及屏風表演班這三個劇團衍生出另一組織的現象來看,無論是屏風強調的人才培養、表坊企圖尋找中間市場、還是果陀的開發觀衆群,在景氣探底時,逆向經營或許反而是一種正向發展的轉機,也同時給了創作者和經營者一個思考的契機,是創作轉型也好、市場考量也罷,不一定有利基,卻能為劇場生態帶來一番新氣象。
-
戲劇
笑聲之後,何以為繼?
就歷史事件的呈現與詮釋而論,基本的因果邏輯是必要的;就戲劇的諧擬與批判而言,良好的品味與清楚的自覺也是絶對必要的。當這些嘲諷與諧擬脫離了時空條件的補充說明,就會缺少理智思辯的意味,只是勉強地從觀衆群裡壓榨出冷酷的、或甚至愚眛不明的笑聲。
-
焦點
抖小包袱裝大包袱
傳統相聲可以一個段子一個段子不知伊於胡底,賴聲川的相聲劇則是連前連後,一個大主題貫連整晚演出。以新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來說,賴聲川談的將是中國文化和戲劇藝術的最深層──關於語言,關於「聽」。
-
戲劇
何處是香格里拉?
對於「什麼是香格里拉」的討論,大可至哲學命題小可至個人生命觀照。在議題上的普遍性、共通性是引發共鳴的好基石。可惜的是,在敘事舖排的過程中,似乎陷入迷霧森林,有大篇幅的場面在「刻劃」人心情感的失落,反而使焦點失落而流於自溺自傷的濫情語句中。
-
台前幕後
歌舞尋覓桃花源
爲了做一齣屬於台灣的歌舞劇,表演工作坊一切力求完美。「做戲不只是要去強調題材的特殊或是隨著風氣而走,而是在心裡早已存著一個好戲的標準。」因此丁乃箏以做最好戲的準備,全力要到達心中的「香格里拉」。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甩掉什麼包袱?肩起什麼包袱?
近年來,以戲劇感豐富舞台呈現的表演方式,逐漸爲台灣的說唱藝術帶來一些新的發展特色。在傳承說唱藝術的表演團體當中,亦不乏對形式與內容有所創新者,在票房上也各有斬獲。然而,在新舊世代的交替之間,面臨著「開發新觀衆群」、「提升創作質量」等等屬於經營和藝術發展面的課題,曲藝工作者有何因應之道?對於新世紀的曲藝表演環境,又有什麼樣的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網上互動、藝見交流
本刊與3P表演藝術網站合作,利用話題討論區張貼意見的方式,在爲期一個月的時間中,請常在表演藝術網絡中漫遊的網友們,推薦認爲最値得駐足的有關表演藝術的網站,藉以提供讀者參考目前國內網友們對藝術網站最近距離的意見。
-
交流道
北京演員眼中的台灣導演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賴聲川在北京排演的《紅色天空》所引起的紅色效應,雖然並沒有產生撲天蓋地的轟動,但也爲疲軟不振的大陸劇場帶進一股淸新、自然、動人的生命力。今年六月,北京版的《紅色天空》將在台北登場,本刊特別專訪參與此劇的一級演員林連昆,談談他此次合作的經驗。
-
里程碑 Milestone
讓我們向他深深一鞠躬
相聲大師魏龍豪的過世,讓許許多多聽著他的演出長大的觀衆深覺悵然,這裡,是一位喜愛相聲的觀衆對魏龍豪的最後致敬!
-
台前幕後
戲如人生的瘋狂與溫馨
在四月份,國內兩大劇團「表演工作坊」與「臺北故事劇場」紛紛推出以探討婚姻關係爲主題的《十三角關係》和《露露請聽我說》,一樣的生活性題材,在不同劇團導演的拿揑下,將呈現輕、重不同的「做工」。
-
戲劇
後現代社會的現代情懷
達利歐.弗以現代人演出後現代事,在後現代社會的劇場表達現代的社會關懷,對於審美造景的傳統規範依然有所堅持,這種「批判性實踐」,或許是弗的戲劇所能帶給當代台灣劇場最可貴的啓示。
-
戲劇
吃顆「糖衣藥丸」吧!
達利歐.弗在一九七四年完成的《絕不付帳》一九七〇年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具有相聯性,也是對當時義大利政局的反應。台灣版的《絕不付帳》也充斥對當前政壇、社會的嘲諷。
-
焦點
他是我兄弟 賴聲川談達里歐佛
對許多國外觀衆或讀者來說,普遍對達里歐佛存有「左派」標籤的印象。在表演工作坊導演賴聲川的眼中,達里歐佛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創意、最精采的「劇場作者」之一。賴聲川認爲,若不細究達里歐佛的作品而斷然予以貼上標籤,將侷限達里歐佛在劇場方面的成就。
-
戲劇
兩條旣平行又交叉的線
《我》劇有非常一統的結構,面對以「本我」與「男身」對話爲主調的內容,編導選擇以正反呼應或左右相對的二分結構。
-
戲劇
巧合和巧盒
《我》劇從一開始即使用對襯結構(Symmetrical pat-terns)一貫到底。劇情、對話、分景、視覺交叉線、音樂運用、人物,甚至次要角色的安排,皆束縛在前、後呼應,重覆相對、互補的框架之中,鏡面分隔的意象(mirroring images),引伸出實、幻之間主、客體的並置,篡升或消長。在現代戲劇創作中,很難再找到比《我》劇更工整,更可被預料的結構。
-
回想與回響 Echo
路還遠,夜還長
導演在劇場中的「全觀」功能,應以「引導」爲主。然而「一桌二椅」整套的活動,是根本的「導演核心論」,演員被視爲工具和棋子,缺乏整體可觀的表現。
-
回想與回響 Echo
怎麼辣都不夠辣
無關深度,得先讓台下觀衆笑翻才算數;會心處處,歪批生活周遭的現成事實,就是作相聲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