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社
-
專欄 Columns
令人感觸的二三事
PQ的獎項,雖然無法如美國的東尼獎或電影界的金棕櫚引人注目,但它在國際劇場界中的權威地位,卻絕對不亞於這些獎項。因此,台灣在PQ的獲獎,相較於台灣許多電影導演在各大影展中的光榮紀錄,理應獲得相同的重視。只是,當這樣的消息傳回台灣之後,受到的卻是傳播媒體不成比例的冷淡反應。
-
最PAR!
也算一種好菜回鍋!
然而相較陳建騏以往的劇場音樂作品,《地下鐵》可能是他匯入流行音樂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頭痛的是,即使有現成的流行歌曲作為素材,音樂統籌與編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來唱的歌,變成有頭有尾,前奏還要配合劇情,並且跟戲劇發生關係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會的音樂統籌工作,相差很多!」陳建騏慎重地表示。
-
戲劇
一場自我解構的盛宴
在《瘋》劇中,文本似乎僅提供了景觀及聽覺上的揮灑空間,而莎翁的四大悲劇並不因為拼貼之後產生新的辯證,文本中場景彼此的互文關係似乎只是一再重複已經非常清楚的主題;這樣的情況可能導因於《瘋》劇所選取的場景同質性過高、主題雷同 ,因此拼貼除了呼應類似的主題之外,還能摩擦出什麼火花呢?
-
戲劇
看不見歷史的烏托邦
劇作者的用意,也可能正是要描述當代社會中歷史論述的困乏或空洞,但即使是如此,缺少了歷史的縱深,全劇也就少了一些提供沉思的空間。因此,當Virus最後坐在A字梯上,因為公司的瓦解而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其實是荒謬多於悲傷,無奈多於感動。
-
藝人館
感動出於巧合,無需執著
對於觀衆的讚賞,經過後設分析之後,徐堰鈴得到了自己的結論,並且發展出一套應對模式──她淡然,她會點頭微笑並且接受,也會說「謝謝」。但她這麼告訴自己,這不關她的事。
-
台前幕後
帶刺的語言
關於創作,紀蔚然認為一個好作品必需要「帶刺」,也許立場不夠政治正確、也許論調不為人所接受,可是一個不帶刺的作品,就是一個甚麼都沒有的作品。一個作品若只想討好觀衆,就容易喪失自己的特色。他想看到帶刺的作品,也堅持寫出帶刺的作品。
-
戲劇
矛盾的憂鬱
將廢話變成有意思的弦外之音是紀蔚然劇本語言書寫的長處之一,但是那種本質消極的人生觀在創作過程中書寫「放棄」的心情也躍然紙上,對觀衆懂或不懂、欣賞或厭煩的不放心更呈現在喋喋不休的辯論與鬥嘴之中,形成一種矛盾的憂鬱,渲染所致,戲劇的推動與發展也不免膠著在一片曖昧之中。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一張床四人睡,的確太擠。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在《虛構飛行》中,你將聖經「啓示錄」拿來比喻「愛情」,非常有趣,請問你對現實生活中「愛情」的看法爲何?(台北/小豆) 答:對誰的愛情的看法呢?我感到相當心虛耶──自己的經驗那麼不足外人道、而別人的轟轟烈烈我好像也不怎麼了解,這樣的人怎麼「談論」愛情?其實透過我這樣一個非敎徒對聖經「啓示錄」的閱讀,我的確主觀地感受到一種強烈而似曾相識的「愛情/情感」模式。主宰者(是的──這裡存在了一個權力結構)不容許信徒的懷疑、不忠等等,有異敎嚮往或者牽涉者立即被譴責。但是,我其實又用「愛情」來延續了劇場創作群體的意象,我比較核心的關切是對那個權力結構的思考吧──「非得這樣嗎」、「有必要嗎」、「不可以變更嗎」在center的人往往意識不到center的封閉性(甚至毫無察覺自己已身在其中),沒有試煉、沒有背叛的愛情其實也很像一個center,無關乎道德、我們也不必在價値上去評斷它的優劣,但是總是有得就有失──要一個不容質疑、可以堅守的愛情,代價一定不會太低的吧? 問:聽説「河左岸劇團」要重新出發,可不可以談談「河左岸劇團」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做法?(台北/露露) 答:簡而言之就是爲最早期同仁特質重現(不一定是原始成員的重聚)做準備。具體來說,我希望淸楚區隔出在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年間的「台灣史」追溯時期,所謂重新出發,倒也不一定是漸行漸遠地朝向完全未知的狀態。彼時我們開始了一段當時並不能預知會對這個劇團有多深重影響的計畫,之後發現這個計畫幾乎成爲我們的標籤。劇場美學的期待與發展,直直少了一大半的可能。《虛構飛行》因此作爲一個重新出發的起點,我們(我自己)開始回頭先看看自己的生命史。另外,也準備重新透過外國劇本折射我們對自身的關切(說重新是因爲一九八六年我們進入台北劇場圈的第一個演出:《闖入者》其實就是兩個翻譯作品所組成的)。但是詩跟文學,仍然如同前期、將會是重要的「外援」文類。 文字|黎煥雄 創作社、河左岸劇團導演 註:河左岸劇團已經遷離原址、結束承德路排練場。新的計畫將於六月在新的工作室發布。
-
台前幕後
從咖啡館飄出的劇本
藉由演員給的靈感寫出《一張床四人睡》,僅只是這個十足原創性的生產過程就已引人入勝,更何況新的創作方式帶來新的思考。在這個劇作裡,紀蔚然轉移之前對「家」的感情,試圖探討「愛情」之間糾結的問題,亦即「尋找與救贖」。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看過您導的《夜夜夜麻》與《虛構飛行》兩齣戲,風格都很不同,演出場地與觀衆人數差異很大,很難想像這是出於同一位導演的作品。請問你是如何看待這兩個不同的創作? (桃園/盧筱羽) 答:如果前者是涉世未深、乍逢世故的社交party的話,後者就是深夜回家之後、在私密的空間裡頭毫無保留的自我吿解。這樣說倒不是一種人前人後的鄕愿或僞裝──偶爾也許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些熱鬧的場合裡,就在聽到某人說了個笑話、而笑了起來的同時,心底卻突然湧起一種寂寞前者是一種人際溝通的系統反應,後者卻是不由自主的一種內在眞實,這兩種狀態說起來有點對立,但卻是千眞萬確很容易同時發生的。 當然,裡面的、外面的這樣來分並不能那麼全面地涵蓋所有的細節。尤其我也不傾向以各一種狀態譬喩一個作品──兩個作品儘管如此不同,但是都各有其內外對峙的局面。只不過的確前者比較趨近外在的溝通,後者則大幅度地釋放內在的寂寞。所以也可以說,前者是白話文體,後者就是散文詩。對待的態度當然在動機、策略、期待這些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透過前者可以認識新朋友,了解所謂的市場機制,而後者的期待,不管是新朋友、老朋友──可能就需要一個更親密的空間狀態了。 所以這兩個作品之間,事實上的確是有某種程度刻意區隔的。在《夜夜夜麻》之前,大約有三年的時間除了一些非常小型的作品外,我讓自己處在如《虛構飛行》裡所呈現的一種「離開」狀態,而當時河左岸劇團正渡過它的第一個十年,那麼長的時間對一個人的劇場工作,雖然可以藉以獲得相當的累積發展,但也無可避免地可能形成一種負擔。因此就需要「離開」,需要拉出一些距離來整理、回視。同時在適當的距離之外,進行一些積習之外的嘗試、以形成對照比較。創作社的組成、以及《夜夜夜麻》的工作,相當程度地在我的經驗裡被規劃成一種距離外的對照。但是,也許只有一次的工作也是不完整的,我期待那樣的對照在成爲另一個「積習」之前,能有更進一步的延續與探究。 文字|黎煥雄 創作社、河左岸劇團導演、EMI唱片古典部經理
-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我們故鄕的永恆廢墟
一九九八年,在一場名爲「虛構飛行」的演出中,熟悉黎煥雄劇場的觀衆,在拆開一封寫給不定人稱「演員S」的信的同時,也收到一封寫給過去劇場的信。重逢其中風采依稀的河左岸語句:覆沓的記憶的圖景、迴環往復的語言與意識的倒影,將斷裂的往事重又接續起來
-
戲劇
一個快樂而另一個不快樂
一樣是旅行,有人盤算著離去的速度,有人卻念念不忘著歸航
-
戲劇
創意服裝?加長版意識型態廣告?
魏瑛娟長期躲在小劇場的童話世界裡,《KiKi漫遊世界》的突破劇場格局,是一大喜訊,但相對地她也將面臨更大、更複雜的劇場挑戰。
-
戲劇
逃離的慾望與實踐
《KiKi漫遊世界》讓我們看到了在本地劇場中少見的想像力、細膩迷人的抒情,在其他許多粗糙媚俗的製作對照之下,編導獨特的美學更讓人感覺難能可貴。這樣的抒情小品,或許可以讓我們暫時逃離現實的規範壓迫,讓我們暫時安心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
台前幕後
城市與旅人
創作社第二號作品《KiKi漫遊世界》由魏瑛娟編導,她採用敎育劇場中的〝process of drama〞手法,帶領演員蒐集資料、建立角色,像玩遊戲般地在排練場上「遊歷城市」、「改變身份」。八個城市,八個演員扮演的KiKi,疊映的角色與荒謬的情境,將一一舖展在無盡頭的行旅路上。
-
戲劇
不顧一切地丟擲「沈淪」
《夜夜夜麻》對於日常用語、流行文化符號的直視,確實爲本地的戲劇文本創作提供一個値得討論的例子。但坐在觀衆席裡,筆者仍不時感到《夜》劇創作者的「傲慢」:將一群令人難堪的人物,和一句接一句刺耳的對白,不顧一切地往台下丟擲,逼迫台下的觀看者面對一個自己並不熟悉的生命情境、和語言的異質可能。
-
焦點
夜夜不休方城戰
四十歲的人寫中年人的故事,三十餘歲的導演來詮釋,交由四個二十幾歲的少年家細細揣摩。兩個十年的差距,戲劇的奇妙跨越人生寫實的框限。
-
焦點
風雨中的蜘蛛網 《夜夜夜麻》之外的獨白
今年甫創團的創作社結合了八位「三少四壯」輩的劇場人,以製作導向爲主,開發中型劇場的表演形態。創團作《夜夜夜麻》是他們面世的第一張成績單,編劇紀蔚然說:這是一齣以麻將爲喩,探索四名中年男子退化過程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