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西貢小姐》重登百老匯 當年爭議再掀餘波
曾是百老匯史上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西貢小姐》繼二○○一年落幕後,時隔十六年於今年三月起復排重登百老匯,也備受矚目。這齣劇當年就引發不少爭議,如亞裔演員在劇中的比重問題,但原劇中流露的「白人是亞洲的救星」及「亞洲女人一心想嫁美國人」的殖民主義心態,復排演出也無改善,依然讓亞裔人士不滿,因此仍有人呼籲拒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漢彌頓效應」? 夯劇創作者與議員提案打擊黃牛票
今年百老匯的超夯劇《漢彌頓》,夯到引發「漢彌頓效應」?因為實在太熱門,黃牛大肆用軟體機器人bot來搶購下大批的票,然後高價轉手,創作兼主演的米蘭達實在看不下去,就與紐約聯邦參議員Chuck Schumer聯手,宣布推動一項反bot法,提高罰金,甚至判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東尼獎入圍揭曉 突顯百老匯「多元性」
美國的東尼獎的入圍名單於五月初揭曉,近期最夯的音樂劇《漢彌頓》果不其然創下紀錄,一共獲得十六項提名創下東尼獎歷史新紀錄。這一季的百老匯可謂史上最多元化的一季,包含東尼獎提名作品中的《漢彌頓》、《躑躅而行》、《黯然失色》、《紫色姐妹花》等,都是多元族裔創作者主創或參與的製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音樂劇《漢彌頓》超夯 歐巴馬也瘋狂
將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頓生平故事改編搬上舞台的音樂劇《漢彌頓》,去年八月上演以來即成為百老匯最熱門的演出,長居每週票房冠軍,不僅吸引眾多明星名流,政治人物更是絡繹不絕,總統歐巴馬看戲不算,還邀請原班卡司到白宮表演。叫好又叫座外,連原聲帶都成為Billboard榜上五十年來首週銷售最高的百老匯錄音,所獲的評價早已超越當季同儕,而是堂堂進入歷史殿堂。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老匯曲風 顛覆京劇唱腔
這回挑戰《仲夏夜之夢》,吳興國說:「如果要說這是新創京劇,不如說這是一齣帶有時尚色彩的傳奇音樂劇。」他找來音樂劇《木蘭少女》作曲家王希文用傳統戲曲的元素,化成百老匯曲風,顛覆京劇的唱腔方法,將內在根植傳統京劇的表演底蘊,透過活潑、時尚的包裝,傳遞充滿熱度的幸福與歡樂。
-
企畫特輯 Special
《美女與野獸》 穿透表象求得真愛
膾炙人口的迪士尼經典動畫《美女與野獸》,相信在許多影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優美的金獎歌曲、活潑魔幻的故事場景,都讓人回味再三,而一九九四年改編的音樂劇版,更是讓戲迷大呼過癮,巡迴過廿二國,迄今仍是百老匯十大經典音樂劇之一,今年八月,這齣經典音樂劇終於要首訪台灣,製作團隊除了帶領專屬樂團現場live演出,也將重新打造台大體育館,讓它化身頂級音樂劇劇院!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百老匯票房慶豐收 非主流題材音樂劇擁大獎
紐約的劇場盛事東尼獎於六月七日舉行頒獎典禮,最後由題材「非主流」的《太平之家》抱走最大獎「最佳新音樂劇」和「最佳導演」,成為黑馬大贏家。今年的百老匯在商業票房上非常成功,賣出的票數與收入都創歷史紀錄,市場成功的狀態下,不吝於鼓勵藝術性作品,把大獎頒給較小眾題材的《太平之家》,而非由知名編舞家惠爾頓執導、題材較通俗的《花都舞影》奪冠。
-
紐約
舞台展露六塊肌 男星也「為劇情犧牲」?
在百老匯與外百老匯,忽然同時掀起「男色」風,不少舞台劇男星在劇中裸身上陣,露出一身波浪起伏的六塊肌,說是商業考量雖通,但就劇情來看,也是角色設定需要,並非「無的一脫」。不過現代健美標準更嚴苛,現在男星要在舞台上一脫驚世,可不像保羅.紐曼當年容易了!
-
紐約
《蝴蝶夢》碎! 紐約製作人遭詐騙
在紐約百老匯,近來爆發了一樁離奇的詐騙案:一位希望藉由將音樂劇《蝴蝶夢》推上百老匯舞台證明自己能耐的製作人Ben Sprecher,因籌募資金找到神秘大金主,卻因「金主病逝」消息引發投資者懷疑,警方進而揭發這是一樁仲介者藉由介紹「金主」詐騙仲介費的案子。
-
紐約
登上百老匯五十年 《誰怕吳爾芙》新製受矚目
今年十月適逢阿爾比名劇《誰怕吳爾芙?》登上百老匯舞台的五十周年,由芝加哥「草原狼」劇團製作的《誰》劇剛好於此時首度搬上百老匯,剛好趕上慶祝。這個製作由該團兩位台柱詮釋男女主角,與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夫妻權力關係的改變。
-
紐約
「東尼獎」齣齣獲提名,個個沒把握
美國的戲劇盛事東尼獎,日前揭曉最新一屆的入圍名單,《曾經》與《彼得與摘星人》分別以十一項與九項提名,分占今年東尼獎提名的音樂劇和舞台劇類提名榜首,而剛從研究所畢業的女演員雅莉安達也因在Venus in Fur中的精采表現或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但整體來說看不出誰是眾望所歸,也顯示了這一屆的競爭激烈。東尼獎頒獎典禮將於六月十日舉行。
-
紐約
外百老匯求「升級」 藝術實驗性慘被犧牲?
不同於前代的藝術家甘之於蝸居在下城和外百老匯圈子,今天的外百老匯劇場,一站穩腳步,就想向百老匯進軍。最近不少外百老匯劇團蓋了更好的演出場地,但也有評論擔憂,這些劇團因為新工程背負了沉重的財務壓力,加上又要與百老匯競爭,在作品的選擇上,會不會走向保守和商業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蝴蝶君》名編劇黃哲倫推新劇
《中式英語》叫好不叫座 悵然揮別百老匯
以《蝴蝶君》在百老匯打響名號的華裔劇作家黃哲倫,去年在芝加哥推出新作《中式英語》,試演成績斐然,順勢挺進百好匯,雖然劇情背景是經濟正在崛起的中國,頗具話題性,雖然評論不差,製作群也卯力宣傳放送口碑,但仍不敵百好匯先天態勢,在演完一百廿八場之後,悵然揮別下檔。
-
紐約
音樂劇教父批評 新版《乞丐與蕩婦》掀波
一月剛開始演的百老匯音樂劇《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因為音樂劇教父松罕的發文批評,造成圈內風暴也引爆話題。對這個經典的舊劇重演,雖有重量級製作團隊,但松罕對經典的被修改與新名稱對原編劇的不尊重頗有意見,也間接讓紐約版的演出重回原版結局。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東尼獎提名揭曉 好萊塢明星有看頭
百老匯這幾年來最明顯的兩大趨勢,一是好萊塢明星掛帥,二是把老歌串起來演的所謂「點唱機音樂劇」。這兩個趨勢原本都是商業考量,從票房收益而發展出來的,但是從本屆提名名單看來,儼然是在品質上也開花結果,獲得了藝術的肯定。
-
焦點專題 Focus
走進外百老匯 選一場藝術的冒險
相 較於「百老匯」,「外百老匯」不是只集中於某一地區的某些家主流劇院,而是分散的紐約上中下城各地的劇院。如同地點的分散,外百老匯的製作也是風格多樣, 五花八門,除了百老匯所有的類型都有外,多媒體跨表演領特技馬戲都可以上陣。相較於百老匯的商業取向保守品味,選擇百老匯,就是多了冒險創新的空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百老匯之秋 好萊塢星光璀璨
二○○九年秋季,話劇掛帥,其中又以明星戲碼最被看好。好萊塢明星,借百老匯來充實自己的履歷表;百老匯捉星光來賣有語言限制的話劇票,行之有年。新季最閃亮的星光,莫過於「金剛狼」休.傑克曼、「現任○○七」丹尼爾.克雷格和裘.德洛。狼人和○○七搖身一變,在A Steady Rain飾演兩個芝加哥警察;裘.德洛花邊新聞超過電影事業,演出《哈姆雷特》似乎有點想借百老匯翻身的味道。
-
藝視窗 News
法國劇場設計家Jean-Guy Lecat訪台主持工作坊
【台灣】 法國劇場設計家Jean-Guy Lecat訪台主持工作坊 文建會力邀法國的劇場魔法師Jean-Guy Lecat與國內的劇場菁英黎煥雄、孫麗翠、郭文泰和杜思慧等於10月26日至11月3日主持「OISTAT卓越創意大師系列空間的演作─再塑與再現」工作坊。主講人Jean-Guy Lecat是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長年合作的劇場設計家,以改造表演空間聞名,並於曾於亞維儂藝術節展演史詩大戲《摩訶婆羅達》,常年於世界各地主持劇場設計和跨界藝術創作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將假信義公民會館舉行,工作坊全程免費,詳參網站www.oistat.org/newsletter/lecat/index.htm 或洽02-7726-0088(張孟穎) 第十二屆國際台北蕭邦鋼琴大賽開始接受報名 由藤田梓教授創辦的財團法人中華蕭邦音樂基金會將於2008年舉辦第十二屆國際台北蕭邦鋼琴大賽。此次協辦的單位有國家文化總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共同參與,將在行政事務上更加周全,場地也更加完善。報名日期自即日起至明年4月1日止。參賽資格不限國籍,分為青年組、少年組兩組,並各有初、複、決賽三場賽事,將於2008年9月7日至20日假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對於參賽者正式賽程其間的食宿與當地交通費開支皆由主辦單位提供,並有定額之機票補助。藉此希望吸引更多國際鋼琴菁英參與切磋,並培養我國年輕鋼琴家晉身國際舞台。(李秋玫) 「憶域:李.雅諾影像展」 播放紀錄片《與碧娜有約》 台北市立美術館與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共同策劃的「憶域:李.雅諾影像展」,自即日起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覽中,雅諾結合錄像藝術與攝影,將不同領域的影像加以組合,突顯出動作和記憶之間的南轅北轍及其間聯結兩者的複雜關係,讓記憶與動作交織結合,成為一場迷人的對話。同時也特別在每週六、日播放 雅諾拍攝的紀錄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緊緊相依的心,如何Say Goodbye?
百老匯音樂劇與流行音樂的合流,其實不是那麼亦步亦趨,當一九六○年代英美年輕人為披頭四搖滾樂瘋狂叫喊時,從爵士年代走出來的百老匯仍是一片歌舞昇平。但民心向背正是以娛樂為主的百老匯所不能不重視的,慢歸慢,百老匯式的英美音樂劇,畢竟仍走向擁抱搖滾等流行音樂的星光大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仍然要繼續
不說大家可能不相信,事實上,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百老匯只停步一天半,在當時的市長朱利安尼一聲令下,各劇院立即在九月十三日便重新開張,務必讓百老匯劇場生生不息地搏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