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老傳統、新對話
入秋的南京,夜晚已有些許涼意。江蘇崑劇院的「蘭苑」裡,鑼鼓輕點,青年演員正在排演新戲。導演王嘉明在觀眾席上,緊盯著台上演員的走位;藝術指導 蔡正仁坐一旁,安靜而專注地看著戲,兩人不時低聲交換意見。這是至少近百年未在舞台上全本呈現的《南柯夢》排練現場。素有「劇場頑童」的王嘉明首度跨界執 導崑曲,沒想搞革命,而是回歸崑曲的基本表演設定,以當代手法重新剪輯,以簡馭繁,重現崑曲古典優雅的特質。傳統崑曲的基本表演形式以折子戲為主,一折戲 一個風格。《南柯夢》以連本戲的面貌出現,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如何讓戲更多元豐富,折子與折子的連貫更順暢,現代劇場手段,在這齣戲裡,扮演了關鍵的角 色。 延續文學家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所掀起的崑曲熱潮,由兩岸聯合製作的《南柯夢》,不僅找來了王嘉明,更吸收了他長年合作的 老班底──舞台設計黃怡儒、燈光設計王天宏、服裝設計賴宣吾,借重他們在現代劇場激盪出的絕佳默契,為崑曲注入當代審美品味。然而,崑曲的動作程式有其嚴 格的限制,如何在不破壞傳統的前題下,帶給老觀眾不同的新意,也讓年輕觀眾感覺到,崑曲可以這麼炫?王嘉明說,在南京待的時間斷斷續續加起來有近半年之 久,過程難免繞了很多冤枉路,因為最不熟悉的反而是所謂傳統的「東方」文化。「傳統戲曲界期待我們有當代的呈現,但我們反而想學老東西。這很有趣,也是這 次導演上的動能。」 老觀眾凋零、新編戲當道,不只是崑曲,從京劇、豫劇到歌仔戲,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創作人才的合作,已經成為今日的主流趨 勢。戲曲的唱唸做打自成一套程式,舞台美學又以虛擬為表現手段,講究風格的現代劇場導演遇上傳統戲曲,如何介入詮釋、與傳統對話,同時實踐創作理念?本期 「現代劇場導演的古典奇遇」特別企畫邀訪四位跨足戲曲的現代劇場導演──以一系列「小劇場崑曲」實驗深獲矚目的戴君芳、曾受邀三度執導豫劇的呂柏伸、多次 與外台歌仔戲合作的傅裕惠,以及崑曲《南柯夢》導演王嘉明,看他們如何在傳統戲曲領域自我定位。 經濟景氣持續低迷,物價高漲薪水不漲,觀眾 荷包緊縮精打細算,表演藝術市場面對空前嚴峻的挑戰,不過,還是有不少戲在一片慘綠的票房中異軍突起,不僅場場爆滿,售票速度更有如偶像演唱會般秒殺。他 們,究竟是怎麼辦到的?本期焦點專題,從「分眾市場,客製化劇場時代來了嗎?」、「早鳥折扣下殺,觀眾買不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傳奇崑曲《南柯夢》
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牡丹亭》大家熟知,杜麗娘白晝春夢一夢而亡;《紫釵記》寫霍小玉與李益情事,劇中無夢,但原傳奇小說霍小玉夢 一盒鞋,鞋、諧同音,作為伏筆;《邯鄲記》寫盧生被呂洞賓度化,店小二煮黃粱飯,盧生枕睡一夢,醒來黃粱飯剛熟,謂之黃粱夢;《南柯記》寫淳于棼醉睡槐樹 下,夢引入螞蟻國,醒來始覺南柯一夢,立地成佛。 《南柯記》與《邯鄲記》故事主體都在夢中境遇,《邯鄲記》全境寫官場現實入辟犀 利,《南柯記》卻假托蟻獸之國,更顯真幻難辨。從原著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到湯顯祖改編《南柯記》,人蟻相同,皆不過營營求生,汲名好祿。想像自己進 入蟻穴,那是何種光景?以今日眼光來看,《南柯記》饒有卡夫卡變形意趣,也有拉美魔幻寫實況味,劇中淳于感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更有白先勇託寓憶友 的美文互文。四夢皆極品之作,滄茫亂世,不看《南柯記》待看何?
-
上海
兩岸合作《2012牡丹亭》 引爆傳統與創新爭論
兩岸聯手製作的《2012牡丹亭》,於六月初演出後,因為種種舞台設計、服裝造型、京劇名角改唱崑曲等特色,卻是引發種種古典美學與創新改革的爭議,連崑劇大師蔡正仁也捲入其中,並在網路評論與報紙媒體間引發筆戰。讓一向話題不斷的文本《牡丹亭》,再添紀錄。
-
演出評論 Review
雙身對照 更見興亡之慨
除了明清更迭,兩位小生楊汗如與李佩穎不斷以各自聲腔表述掙扎與質疑,清亮悠揚的崑曲與渾厚沙啞的歌仔,很輕易會將明朝的侯方域聯想成中國大陸,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灣。本來只是不同聲腔的混搭,秦淮煙雨飄進了歌仔戲的挑戰,觀眾甚至忘了還有電子音樂,淡雅有緻的韻律也非常適時地點綴了表演。
-
企畫特輯 Special
香港2012中國戲曲節 十台好戲讓戲迷走南闖北
中國傳統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不斷吸收融合與演進改造,產生了多元豐富,品目繁多的劇種。舞台上精雕細琢的手眼身步法,不僅是歷史長河的累積和沉澱,亦是各地風俗民情與文化特色的反映與表現。今年香港「中國戲曲節」精選十台傳統節目:優美清雅的崑劇、韻味醇厚的京劇、柔美瑰麗的越劇、甜美婉約的黃梅戲、草根通俗的歌仔戲、率真豪放的秦腔、質樸粗獷的粵劇、高亢激越的贛劇及說唱曲藝,帶觀眾一同遨遊戲曲藝術的廣闊天地。
-
專欄 Columns
古
兩位崑曲大師傳承教導的過程,呈現了「古」的動人場景。口傳過程會徹底了解許多事情是無法書寫下來的,它會因為不同人的理解,不同的智慧,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和爆發不同的火花,也因這不確定性,反而有更多「古」的新可能性和莫名厚度。
-
藝號人物 People 崑劇「唐明皇」代言人蔡正仁
以半生功力 重塑全本《長生殿》
蔡正仁演了半輩子的唐明皇,將整部《長生殿》完整地搬上舞台,一直是他的心願。蔡正仁想要的並不是一個企圖仿古,只為呈現崑曲舊風貌的瓊樓玉宇,他要的是一座經過重新詮釋重新創造的《長生殿》,一座將唐明皇視為「人」,而不單只是一個「帝王」的《長生殿》。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王心心X錢熠
南管與崑曲初邂逅,傳統的現在進行式
這是傳統戲曲史上五百年來頭一回,同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和南管,將要首度攜手彈同調!南管的極簡與清雅代表天上音樂,崑曲的婉轉與典雅代表人間音樂,在以崑曲《長生殿》為本的《霓裳羽衣》中,共譜一台南管與崑曲的狂想綺夢。 在這個前無古人的創舉中,兩位主角,一位是成長於南管故鄉的福建泉州,因為南管,遠嫁來台的「南管女兒」王心心;另一位則是出身上海崑劇團,為崑曲出走異鄉,從此踏上一條藝術不歸路,林肯中心全本《牡丹亭》的最佳杜麗娘代言人錢熠。 奠基於深厚的傳統基礎,卻不被傳統包袱所限制,是王心心和錢熠的最大共同點,也是兩個劇種破天荒合作的共同理念。王心心說:「傳統到我們手上,不是把它原汁原味就這樣把它流傳、傳承下來而已,而是我們能夠在這門藝術上創造什麼東西。」錢熠的說法更直接:「我是一個要往前走的人,嘗試不同的東西。我們現代人要做現代人的事情。」 於是,在這次越洋對談裡,我們看見兩位身懷傳統絕技,大步往前走的堅毅女生,也看見傳統跨界的現代進行式。
-
演出評論 Review
掙扎在崑曲美學中的「混搭」實驗
走進劇場前,我期待看到的是編舞者以《牡丹亭》為題材,用自己說故事的方式,展現出融合芭蕾特色的美學主張。然而這次芭蕾版「混搭」的實驗,既想在崑曲之外找到自己的風格,又無法跳脫崑曲美學,因而暴露了創作者在其中掙扎的困境。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再續崑曲夢
過去讀者所熟知的白先勇,是寫出《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台北人》、《寂寞十七歲》的小說散文家,然而經過二○○四年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後,他卻多了一個封號,讓古典戲曲復活的「現代製作人」,這頭銜甚至還比「作家」來得更為響亮。年過七十的他,耐力和活力驚人,青春版《牡丹亭》在台首演近五年,不但演遍兩岸三地和歐美達一百六十場左右;五年後,青春二部曲《玉簪記》也將於五月下旬來台公演,宣告記者會上,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變成了蓮花,喜孜孜說,牡丹已花開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還要再接再厲,「不信青春喚不回」。 究竟崑曲有何魅力,讓白先勇自命為永遠的崑曲義工?白先勇說,他研究崑曲已經有二十多年之久,崑曲藝術也是其文學創作的養分,電影《遊園驚夢》即是根據其創作的小說為腳本。據他本人回憶,他與崑曲結緣很早,十歲的時候就隨家人去上海美琪大戲院聽梅蘭芳的《遊園驚夢》。「小時候並不懂戲,可是《遊園》的〈皂羅袍〉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歎的曲調,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很多年以後,就像唱碟般,時常在我的腦海中轉啊轉。好象是烙進去一般。」白先勇這樣形容。 「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別的表演藝術裡,我還沒有看到過,像〈尋夢〉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滿台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徵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崑曲最厲害的地方。」白先勇表示,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心靈上總難免有一種文化的飄落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被連根拔起,傷得不輕。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藝術,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我們實在應該愛惜它,保護它,使它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為下個世紀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留一枚火種。 白先勇的崑曲夢,需要觀眾才得以成就圓滿,而年輕創作者的劇場夢,更需要觀眾的注目和支持。由誠品書店主辦多年的「誠品戲劇節」,在二○○七年轉型為「誠品春季舞台」,場地移師至可容納四百人的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試圖提供給潛力劇場導演一個面對更大市場規模,兼具票房魅力又不失創作企圖的實驗場域。今年誠品春季舞台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合作,由曾獲台新藝術獎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的台灣中生代超夯的劇場導演王嘉明,以流行音樂才女陳綺貞的音樂為密碼,交織一部推理音樂劇場《膚色的時光》,將要連演十八場
-
戲曲先修班Beginners’ Class
關於崑曲的天才十問
「崑曲」為什麼叫「崑曲」?跟「崑劇」不一樣嗎? 「崑劇」與「京劇」,差別又在哪裡? 為什麼崑曲常常都是演折子戲?全本戲為什麼動輒三、五十折,看得累死人? 崑曲是近年最in的表演藝術風潮,沒看過崑曲感覺就「遜」了。這個月剛好上海崑劇團帶來多齣經典戲碼,趁此時機,本刊特邀台灣土產的新生代崑劇小生楊汗如,解答天才十問,帶領不想落人後的你,輕鬆踏進「崑」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北製作,大陸發光
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可以開出奇花異草
盧健英(以下簡稱盧)當初《牡丹亭》的首演為什麼選擇從台北開始?而一年後又再度回到台北,這在華人文化圈的推動裡,是事先設定好的策略嗎? 白先勇(以下簡稱白)設定好的,早就計劃好巡演一輪後再回到台北。有幾個理由:第一,我常說「大陸有一流的演員,台灣有一流的觀眾」,台灣觀眾看過那麼多崑曲,多少年下來培養出這麼高的程度,如果這批觀眾點頭了,那這部戲大概就通過考驗了。 第二,我一定要在台北的國家戲劇院演出。這麼多地方巡演下來,還是我們國家戲劇院裡裡外外的味道對。兩廳院剛剛興建的時候,紅柱綠瓦,我覺得好老式,像是從圓山飯店搬過來的味道,現在想想,這樣的建築還真有一番道理,不但有宮殿式的派頭,又保留了中國的傳統。像上海大劇院就很洋派,完全是西式建築;台北國家劇院的建築讓人有一種精神上的歸依,而且它的精神和青春版《牡丹亭》很像,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再發展出來的新文化。 第三,這次的演出可能是兩岸文化合作,工程最浩大的一次。台灣戲劇、文化界菁英盡出,如王童、董陽孜、奚淞、樊曼儂、吳素君、林克華等,這批文化菁英的投入是這次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 台灣文化界二、三十年來,吸收了東、西兩方的美學,在觀念上很自由開放,所以夠融合傳統與現代,經驗豐富。台灣的這批人在傳統美學的掌握、及劇場整體整合上具有很大的長處,加上精選大陸優秀的演員,所以這次的演出是兩岸各取所長,在文化契合上相當成功。 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中國文化在台灣再造」。大陸過去幾十年經過文革及種種政治運動下來,傳統文化的根其實是受到傷害並且停滯了。而在台灣反而延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加上台灣本身的島國特性,吸收了各種外來文化,因此極具創意及創造力,如果把中國文化的根,在台灣培養起來,可能會生出一朵「奇花異草」,《牡丹亭》在台灣演出也是這個意義。 盧《牡丹亭》在上海、北京、台北三地的演出成功,對你而言,代表了什麼不同的指標意義? 白在台北演出成功,那是很要緊的,因為台北的崑曲觀眾裡有行家,台北演出不成功,別的地方都免談。
-
戲劇
戲曲現代化的嘗試
兩齣戲傳統戲曲的演出意味較為濃厚,現代劇場僅僅作為一種運用表現的元素,至於現代觀點的詮釋則未被加以著墨,這是較為遺憾之處。
-
國際藝訊GLOBAL STAGE 馬照跑 舞照跳
香港藝術節,春日裡百花綻放
每年二、三月間舉行的香港藝術節,向來是亞洲春天時節的藝術盛會,今年規模號稱歷年來最大,共有五十四檔各式精采節目。其中開幕演出波蘭國家歌劇院的《奧塞羅》、台灣另類創作女王陳珊妮和香港音樂美少女李端嫻的「拜金國際俱樂部」演唱會、勅使川原三郎的舞作《風之花》、金馬獎影帝劉燁主演的音樂舞台劇《琥珀》都值得期待。
-
戲曲
迷離疏淡的湖湘韻致
《馬陵道》從舞美的設置造型,劇情的氛圍營塑到人物的個性摹寫等,都閃爍著湖湘幽峭迷離的神祕光芒;然而不知為何總覺得「終隔一層」,猶如品茗重火烘培的黑咖啡般濃釅苦澀。相形之下觀賞《白兔記》的演出時,卻是渾然忘我地身心投入,湖湘文學所講究推崇的抒情語境,讓舞台發酵出空靈疏淡的真摯情味。
-
專題
入座聽賞新藝族
台灣表演藝術的觀衆,無疑地,一直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力;但隨著時間的流轉與政經環境的變化,年輕一輩的文化消費族群,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異/藝」類面貌。 他們可能是有錢有閒,努力維持藝文嗜好的旅行世代; 他們可能是聆聽小衆音樂,堅持獨特品味的台灣BOBO; 他們可能是沉醉於雅致崑腔,帶動崑曲復興的年輕戲迷; 是什麼樣的時空因素造就了這樣多款的新「藝」族?且讓我們在此略說一二──
-
專題
韻雅戲又精,執迷終不悔
台灣的崑曲戲迷堪稱大陸傳統戲曲中的一絶,他們的年輕化與高學歷取向與其他傳統劇種有著極大的差異。崑曲這種玩意兒的精緻、緩慢與藝術内涵很難吸引一般民衆的目光,然而在衆學者與文人雅士的推廣下,它漸漸吸引許多年輕人加入,成為老劇種中最受年輕人喜愛的藝術。
-
跨海演出
「捏」出一個夢中情人
多情書生本是汪世瑜所擅演,但為了保持崑曲的典雅風格,如何不借用華麗佈景來吸引觀衆,只單靠活用老祖宗傳下來的程式性表演身段,自己「捏」出一個戲來,這才是挑戰。
-
跨海演出
多情應笑我
岳美緹回憶,有年她在北京演出,一位老師指點她:「含蓄要鮮明」,讓她茅塞頓開
-
焦點
盪鞦韆
古代女子盪鞦韆,是禮敎桎梏下的難得瀟灑,余秋雨和馬蘭在《鞦韆架》裡,則把「盪鞦韆」經營爲闖蕩精神的一種比喩,一種意象,是「擱下苦澀、粘滯的思慮負擔和史學負擔,努力找回民間藝術調皮爽朗、悲喜跳蕩的遊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