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毅
-
ARTalks
裂縫中長出脆弱的力量
周書毅花了四年時間,走了香港、中國、韓國、台灣各處邊緣、具爭議地帶,思考人與環境的問題,在這裡交纏著他的現場身體、影像身體、無用之地的身體,以及觀眾的游移身體,給了我們脆弱、無用卻依舊奮力靠近、奮力呼吸的精神肌理,這正是周書毅將Break的力量如藤蔓深植於脆弱與柔韌之中,無限蔓延而去。
-
企畫特輯 Special Our Time 30 我們的時光
抵達你未能見知的國度
還記得,第一次在國家劇院演出是十九歲,參與的演出是樂興之時《大兵的故事》。我演的正是大兵,留下的記憶是青春的膽量,當然還有那第一次收到的負面評論。我記得那評語是:「飾演大兵的舞者太年輕,無法駕馭角色」哈哈!現在想起來,是真的年輕啊,表演上是真的青澀啊!
-
演出評論 Review
光影與肉身交織的城市空間隱喻
在《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虛擬的城市空間裡,舞者們固執地舞動掙扎的身體,讓舞台成為當代資本邏輯主宰下都會發展神話的隱喻。在一切求高、求速、以發展為準則的進步邏輯裡,人的存在往往被巨大而隱形的權力結構所牽制,終至隱蔽而不被看見。對此,周書毅以舞者們頑強的軀體作為回應,要我們直視肉身(身體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的合體),即使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裡。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跳舞兄弟 分進合擊
三月底的某日上午,陳武康和周書毅,兩人穿著「打歌服」,在兩廳院記者會前,在太陽花盛開的季節裡,在南海路的星巴克見面。初聞「1+1」演出訊息,看到這兩張臉擺在一起,直覺根本就是「票房保證」,這可是當今台灣舞蹈界兩大金童啊! 我們算是舊識,四年前和武康合作驫舞劇場的《我》,正式踏入舞星行列(咦),和舞蹈結下不解之緣;雖未和書毅正式合作過,但總和他有種契合,多方涉略的他,常與我彼此交換領域的見解和心得。這場訪談,與其說是工作,倒不如說是逮到一個好機會,讓我們三人在百忙之中,得以偷閒來敘舊閒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周書毅 呼應當下 發掘樂音裡的幽微密語
如何選擇音樂?如何捕捉音樂與舞作交會的靈感瞬間?對編舞家周書毅來說,往往是與生命的當下狀態相契合,遇見隱藏在樂音裡,那些不可言說的幽微密語。而與活著的作曲家一同創作發想,如同一種「交換腦袋」的過程,透過更為有機的對話激盪,尋找這個世代可以發生音樂的方式。於是,音樂不再只是單純配角,它同時對進入劇場的觀眾丟出問題,並且以它獨有的方式來回答。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與編舞家周書毅合作的《空的記憶》,在演出之後,交出了一本實體記錄書,透過影像與文字,將創作過程中的問題,回覆解答。如果對周東彥而言,《空的記憶》是「一首不小心寫大了的詩」,那麼,或許這本劇場書就是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
企畫特輯 Special
寫在空間的詩行
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周書毅是詩人的身體,他的身體所欲承載的,是文字的重量,在空間裡,在光影裡,每一個畫面、每一個動作,都可視為一句詩行,是一個「活著」狀態的演繹,是關於描述他自己對living:活生生/現存意義的陳述。
-
即將上場 Preview 《關於活著這一件事》的大哉問
周書毅獨舞 光與身體的時間對話
首演於去年的香港藝術節,周書毅的獨舞《關於活著這一件事》今年回到台灣,持續與「光」共舞,並進一步從「光」引出日月流轉、轉瞬即逝等對於生命與時間的隱喻,進行身體語彙探索之旅的整理。多位藝術創作者的參與,也讓這樣的提問與回應更形豐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亞洲文化協會」創立五十年 台灣編舞家演出誌慶
由美國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創辦的「亞洲文化協會」,今年已屆五十年,該會藉由在台北、香港、東京和馬尼拉的四個分會,提供超過六千個贊助款項給在亞洲廿五個國家的藝術工作者和團體。紐約本會挑選了四位曾獲獎助的台灣編舞家許芳宜、周書毅、鄭宗龍、黃翊,在五月初演出三場的「台北舞蹈」,並將最後一場演出,定為周年慶晚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先生與舞者們
均勻「換氣」 保持有機
「周先生與舞者們」是編舞家周書毅與舞者老友們一起成立的舞團,周書毅沒有為舞團設定多麼遠大的目標理想,他只是為當下想做的事推動了計畫,如到各地日常空間演出推廣舞蹈的「舞蹈旅行計畫」、為年輕編舞家打造了固定發表平台「下一個編舞計畫」。經費雖然不足,但周書毅說問題不在錢,而是「決心在哪裡?」。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下一個編舞計畫II
為舞起步 創造永無止境的可能
編舞家周書毅發起的創作平台「下一個編舞計畫」今年來到第二屆,徵選了六位編舞新鮮人,揮灑「大膽」特質,透過舞蹈不斷試探與自我挑戰。同時也呈現了楊乃璇的《小小小事》與余彥芳的《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II》。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影像設計
周東彥 影像,不理所當然的思索
近年來劇場演出中加上影像蔚為潮流,影像設計者周東彥正是在創作群中頻頻出現的一個名字。「常常會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在劇場加上影像』,我的答案是『不行嗎』」對周東彥來說,「為什麼」的問題,無法倉促武斷地用「因為所以」來答覆,而是讓問題彼此相加,略帶任性的反問彰顯了他的個性,也讓他繼續嘗試不同可能。
-
演出評論 Review
多重的時間與缺席的空間
結尾,舞者舉著一塊塊不規則的鏡子,讓觀眾透過鏡子看見自己在現場被切割成碎片的樣子,於是舞蹈的主題從歷史和時間,轉換為現場和空間。我們知道,整支舞蹈皆因中山堂光復廳這處空間而起,所以談論空間不但沒有離題,反而是回歸正題,不過未免也回得太晚了。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記憶的剝離與游移重組
編舞家野心擴張至「寫實暴力」場景,增加真實度與臨場感。拖著椅子來回行走、滑步、撞壁,令人膽顫心驚,視覺與聽覺雙重震撼交擊,肢體的不可預測性讓觀者看得如坐針氈:到底要撞幾次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對於未知的恐懼,生發出觀者續行好奇,是編舞者成功之處。
-
即將上場 Preview 「周先生與舞者」《重演—在記得以前》
如果,歷史是一齣舞蹈劇場
從去年在北美館演出的作品《重演》出發,抽取人類何以鍥而不捨尋求進步的關鍵問句,延伸出這個名稱雖同、內容卻大異其趣的作品,編舞家周書毅展現《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中令人驚豔的編創能力,將對現代生活的種種省思,化為視覺意象驚人、能量酣沛的舞蹈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五:民間舞蹈創作平台湧現
奇花異草審慎栽培 強化策展打造明日新銳
舞蹈創作平台的大量湧現,讓大家注意到新世代的編舞創作力量,卻也讓人看到台灣年輕編舞者的問題所在。創作者下一步該面對的,是釐清「想對誰說話」、「能否準確傳遞訊息」等進階卻也最核心的創作問題,而平台如何深化扶植、策展功能,更扮演著「新人成為新星」的關鍵角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經驗—影像導演說
羅品喆 以舞蹈身體為廣告「代言」
在近期為國民服飾品牌拍的一個廣告中,導演羅品喆與編舞/舞者周書毅合作,以在家居空間中舞動的身體,展現服飾多變的色彩,令人驚豔。之所以選擇舞蹈來「代言」,是因為羅品喆發現有不少其他國家對「國民服飾」的詮釋,會在廣告中用上舞蹈元素,卻都展現不同的文化氛圍。他說:「台灣人的身體很原始,我們有點像化外之民,沒那麼拘束;雖然我們也社會化,也把自己放在很都會的狀態當中,但其中真正迷人的,是原始的本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書毅:希望十年後的我還是能懂得「活在當下」
這次因為《PAR表演藝術》雜誌的邀請,要寫一封信給十年後的自己聽起來這封信會很「重」應該會是滿滿的一整箱吧! 但我心裡想真的能夠寫嗎?能夠想像?我們真的能收到那封信嗎?那會寫些甚麼呢?關於什麼?寫給什麼樣的自己? Q:十年後的我? 我不知道怎麼動筆因為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樣跟十年後的「我」對話一直以來我覺得跟舞者們的合作是我很滿足的事,所以「我」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應該是「我們」那我們呢?我想那時的我們會一直在跳舞的路上,找到舞蹈與人的溝通方式,找到新世代的舞蹈與意義,還有舞蹈在台灣的價值。我想那會很棒! Q:為什麼要寫信給十年後的自己? 我想那是因為我們都需要對自己有所期望,那是生命很重要的動力吧?! Q:我會想知道十年後的自己嗎? 我想不過就是多了十歲,因為其實我並不想猜測那時的自己,雖然不代表我沒有期望,但生命真的深不可測,充滿意外也充滿驚喜,所以希望十年後的我能夠還是懂得「活在當下」。 Q:十年的改變與不變? 不變的是跳舞,改變的也會是跳舞;不變的人,改變的也會是人。那環境呢? 我希望我能在未來十年裡,跟著舞者們不斷的在舞蹈中發現問題,透過創作去更新思維與教育的制度,為下一個十年帶來舞蹈的新願景,哇!是一個大的希望,所以要讓台灣的舞蹈人有更多的溝通。 Q:我會身在何處? 不知不覺已經租屋十多年了,如果從小算起,那可又不止了。我能夠感覺十年後持續的遷移與流浪,也在心中期望有個穩定的住所,但什麼又是穩定呢?也許流浪才能使我穩定吧! <s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八:以舞蹈點亮「台灣之光」
訓練多元創意多樣 精準舞步國際名揚
台灣舞蹈人才近年來愈來愈受國際矚目,除了被稱為「瑪莎.葛蘭姆傳人」的許芳宜,更有許多年輕舞蹈人在國際發光發熱。今年的舞蹈星光更顯璀璨,從周書毅、黃翊的編舞創意,到許友俞、簡良哲、朱桂賢、吳孟珂在國際大賽中的獲獎精湛舞藝,台灣成為當代舞壇重要品牌,看來指日可待。
-
回想與回響 Echo 要更多省思檢討
從「M_Dans2010」看驫舞劇場的未來
以往採集體創作時,還可以強弱互補,瑕不掩瑜;如今獨立編創,作品的深度厚度和完整性都會受到嚴峻的考驗,這是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不能卸責的事。當我們看到部分表演撐不起場面的現實,已具現驫舞劇場「轉大人」的過程中的掙扎、尷尬、不適應,以及還未找到方向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