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晚的演出可以證明,該團仍奉行「技巧乃呈現藝術內裡之工具」的宗旨,團員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卻毫無炫耀的痕跡。內斂、恰到好處的詮釋,讓音樂絲絲入扣,醇美無比。
2005世界之窗—包羅定絃樂四重奏60週年環球音樂會
TIME 10.13
PLACE 台北國家音樂廳
「包羅定絃樂四重奏」不只是一個室內樂團的稱呼,它同時代表著音樂歷史中一個里程碑與重要紀錄。相信對許多愛樂者而言,這個史上年資最久的絃樂四重奏,在聆賞音樂的漫長歲月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包羅定絃樂四重奏與蕭斯塔可維奇幾乎無法分開談論,除了與蕭斯塔可維奇亦師亦友的關係,促使該團所錄製的蕭氏絃樂四重奏全集至今仍被奉為經典外,也因為受蕭氏的影響,成團至今所呈現給世人的俄羅斯曲目不勝枚舉,是真正在音樂中跨越國界,成為俄羅斯與西方世界文化橋樑的樂團。
為台灣觀眾示範最為理想的絃樂四重奏面貌
這次來台,曲目是意料中的「俄羅斯路線」:上半場的米亞斯科夫斯基與蕭斯塔可維奇是俄國音樂的新世代源頭,而下半場的柴可夫斯基則代表了豐富華麗的傳統。國內罕見的米亞斯科夫斯基與蕭氏同為史達林時期被「凍結」的作曲家之一,但與蕭氏不同的是,他的音樂中並沒有大環境剛脫離舊世代的氣味,相反地,仍然保留了相當古典的語法。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一號絃樂四重奏雖然尚未像往後的四重奏一般,充滿詭譎的謎語,但是蕭氏的個人特質已經展露無遺。以優美旋律著稱的柴可夫斯基,一生只寫了三首絃樂四重奏,這首第二號四重奏,融合了柴可夫斯基鋼琴小品的典雅與管絃樂的協和音響,在室內樂作品中呈現管絃樂編制的豐盈。
雖然自小聆聽包羅定絃樂四重奏的錄音,也曾聽過他們的現場演奏,但是對於他們一開場的音色仍然感到十分震撼,那不是四把提琴的演奏,而是來自一把十六琴絃絃樂器的吟唱!絃樂四重奏一向是對作曲家的嚴苛考驗,因為四把提琴在音色上幾乎不分軒輊,只是音域上的差距,如何在音質相近的四個聲部中做到演奏與聆賞的趣味相當,是作曲家們的課題,而在各聲部上中呈現合奏的樂趣、在融合中不失各自的線條,則是演奏者的追求。包羅定絃樂四重奏無疑為台灣的觀眾示範了珍貴的、最為理想的絃樂四重奏面貌。
這種絕佳的融合除了來自俄國絃樂學派得天獨厚的演奏技巧之外,為首的大提琴家柏林斯基來自重視內在的世代,相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他為創團元老,多年來一直擔任為樂團品質把關的重任,從當晚的演出可以證明,該團仍奉行「技巧乃呈現藝術內裡之工具」的宗旨,團員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卻毫無炫耀的痕跡。內斂、恰到好處的詮釋,讓音樂絲絲入扣,醇美無比。
缺少德奧曲目令人若有所失
相信這份醇美還拜長年的合奏磨練所賜。成團多年,建立的不只是默契,更有其經由時間所醞釀出的氣質,這也正是藝術的可貴與令人敬畏之處:無法一蹴可幾。面對這個在音樂史中擁有六十年版圖的樂團,我想所有音樂人與愛樂者都會心生謙卑,停止嘈嘈切切的爭辯,收心專注手中的樂譜才是。
若說這場音樂會有何缺憾,當屬曲目的安排。包羅定絃樂四重奏雖然是演奏俄國曲目的最佳選擇,但是要聆聽該團的德奧曲目,才能夠見識到這個樂團真正的深度,這也才是俄國絃樂學派的精隨:不以俄羅斯風格的曲目自限、不讓炫技凌駕於音樂內容之上。因此對筆者而言,這場音樂會就像一席豐盛的晚餐,菜色口味絕佳,獨缺飯後甜點般地感到若有所失。擁有柏林斯基的組合,隨著柏林斯基的退休即將成為絕響,新成員加入後,包羅定絃樂四重奏即進入全新的世代,是否可以維持上一代的品質?希望不久的將來即可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