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18~19 19:30
2025/4/19~20 14: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2025/5/24~25 14:30
新竹市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演藝廳
布袋戲演師仰賴的是「操偶」與「口白」的技藝。操偶是讓戲偶能有動起來的生命,口白則賦予戲偶聲音,而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聲線也往往由同一位主演擔綱。不過,演師多數時候藏在戲台後頭。但隨著現代劇場的介入,演師的「現身」成為全新課題,也是多數布袋戲團陸續嘗試的創作方法。其中,臺北木偶劇團大概在2019年前後開始有此嘗試,藉此去找尋人與偶間的共鳴,以及兩者存在於舞台的平衡。
身為臺北木偶劇團主演之一的吳聲杰,不只是從戲台裡頭走向舞台前方,被喜愛看布袋戲孩子們稱為「猴子哥哥」;他更是在大學之後才接觸布袋戲,進而從一名二胡演奏者,闖進布袋戲這片「武林」,隨著無數位門派宗師、或民間高人,持續進化成現在的青年好手。

轉向:從演奏到演戲,從後場到前場
「我爸把他的夢想建築在我身上。」吳聲杰有點開玩笑,說起學二胡的原因。吳聲杰的爸爸因興趣參與社區國樂班,想著吳聲杰不愛讀書,不如學個一技之長,乘著當時國樂興起的浪潮,未來還有可能擔任老師。
吳聲杰對二胡沒太大興趣,但他接著說:「不管學什麼東西,只要學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有成就感;一旦有成就感的時候,就慢慢會去接受它,也會懷抱夢想。」常拿比賽第二名的吳聲杰在高中畢業前,爭取到最後上台的兩個二胡席次,讓全班伴奏,就是人生重要回憶。
不過,大學學測的數學只考0級分的他也一度錯失了順利就讀大學的機會;最後有驚無險地以備取一的資格,錄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的獨立招生。他笑說,當時連南、北管都不知道,只聽同學說南管很無聊,就決定報考北管。真正接觸北管後,他才意識到小時候看電視京劇的聲響,讓他與北管音樂早已結緣,甚至充滿興奮之情。
當時的他是徬徨的,「就想說我學這個要幹嘛?一方面在學,一方面在質疑。」以前學國樂還有老師夢,而傳統南北管最常接觸的是殯葬業的西索米(Sí-so͘-mì),未來若要繼續走這行,人脈才是最重要的。不過,當時在北藝大任職、並同時於臺北木偶劇團兼職的謝琼崎,開設了一門後場音樂的應用課程,將布袋戲引入。誤打誤撞,吳聲杰只是「覺得蠻好玩的」,卻開啟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選擇。
大學才接觸布袋戲,然後以此為業,在業界而言是非常晚的——台灣布袋戲演師多半來自家族,或是國小所成立的布袋戲社團。而吳聲杰從演奏轉到表演,不過是當時修課人數規劃,必須有一位男生到前場,才在划拳輸後,開始學習。

定錨:「學習布袋戲」與「成為演師」的兩個時間點
「哇,原來傳統布袋戲有這麼細緻的動作,當時的我其實心裡震了一下。」吳聲杰稍微還原了自己當時心底的聲音。
那是第一個時間。一堂課引發了吳聲杰的興趣,也讓他在大三時正式加入了臺北木偶劇團。不過,將近20年後回想剛開始學布袋戲的他,曾有這種念頭:「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想說,我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先是必須跨越身為客家人的母語障礙,特別是口白所使用的台語並不白話。但黏住了,似乎就黏住了。連當年團長林永志不願意讓還在就學的他加入劇團,吳聲杰還拜託共同認識的長輩說情。
而第二個時間點則是他唸完5年多大學、正式退伍之後。吳聲杰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學生,而布袋戲真正成為他的未來。「於是我的容錯率必須變低。」他又比其他演師起步晚許多,必須更積極,不是抱持「把事情做完」的心態。
「我覺得布袋戲就是要泡在裡面。」吳聲杰重新反芻自己的學戲經驗,認為台灣傳統藝術的教學並不像西樂、國樂已有系統化的教材與課程,「布袋戲沒有,就是口傳心授。」缺乏系統化看似最困難之處,反而讓在音樂班系統成長的吳聲杰著迷。「它很像『武俠片』。」他說,老師看起來都沒在教任何東西,只是很日常的去掃地、擦桌子……但過了數年後,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會了。
吳聲杰笑說,自己很像《射雕英雄傳》的郭靖,拜了很多位老師,像是擔任邱火榮藝師的藝生,替他開啟了聲音的另個部分;向昇平五洲園團長林政興老師請益口白的五音分明;每年都會到漳州去向莊陳華老師學戲等。但他也說,這些老師都不像是在教課,更像待在他們身邊,用聊天的方式,把自己的問題慢慢釐清,像是從鄭安成老師習得的「戲竅」(演戲精髓),就是在聊天過程中;或是透過邀請他們演出,從旁學習技藝。

吸收與整合:從一位主演到一個團隊
「我覺得自己的功夫都是『偷來』的。」吳聲杰半開玩笑、也半正經地說:「偷來的東西好像才會珍惜,因為人家給你的並不一定接收得到。」似乎意識到「偷」這個詞彙不夠精準,他隨之解釋說,更像是截長補短,把老藝師已經無法改掉的習慣調整,彼此拼貼成屬於自己的戲,然後融會貫通。
與其說是吳聲杰的特點,或是也是臺北木偶劇團帶給他的可能。
「有的時候人家做100次,自己吸收不了,是因為還沒開竅。」吳聲杰回想自己加入臺北木偶劇團後的作品,緊接著說:「不是說一夜之間、或者是某個作品之後,我、或我們就變成全新樣子,都是『過程』。」這個過程是臺北木偶劇團在找尋自身特色,也是吳聲杰摸索技藝的每個階段,一同成長。
臺北木偶劇團也更像是在「整合」。從吳聲杰自身的匯流百川,到整個團隊能夠愈扣愈緊,形成缺一不可、又難以替代的狀態。吳聲杰說:「把臺北木偶劇團的某齣戲裡的成員換人,我就會覺得少了什麼。」這也與其他布袋戲團以「明星主演」為重的不同樣貌;同時,他也特別提到導演伍姍姍的加入,替他們帶來更多思考面向。
因此,臺北木偶劇團也持續嘗試不同主題,從在地傳說的《水鬼請戲》到講述皇民化布袋戲的《得時の夢》,讓吳聲杰掄元兩座傳藝金曲獎最佳偶戲主演獎;而即將首演的《赤子》,以日本時期才子呂赫若為題材,不只是內容的挑戰,更有自身的再次提升——布袋戲,是吳聲杰的武林,也不是自身一人的孤獨武林。

吳聲杰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2005年開始學習傳統布袋戲,師承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陳華老師、國家文藝獎得主邱火榮老師、李傳燦老師、鄭安成老師等。榮獲第34、3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偶戲主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