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身體,禪意處處入舞
台灣現代舞蹈中,以宗敎中的靜坐、練氣、冥想等方式引導的「東方身體」語彙的訓練,其饒富禪意的身體觀,對創作者而言與其說是宗敎,不如稱之爲信仰更爲貼切。這波以信仰入舞的創作者如劉鳳學、林麗珍、陶馥蘭及蔡麗華都曾以信仰(宗敎)的角度切入創作,舞作的名稱更是單刀直入地直接點明了信仰(宗敎)內容。而當舞蹈藝術進入宗敎領域,不僅提升了舞蹈的精神層面,也悸動了宗敎的感官印象。
台灣現代舞蹈中,以宗敎中的靜坐、練氣、冥想等方式引導的「東方身體」語彙的訓練,其饒富禪意的身體觀,對創作者而言與其說是宗敎,不如稱之爲信仰更爲貼切。這波以信仰入舞的創作者如劉鳳學、林麗珍、陶馥蘭及蔡麗華都曾以信仰(宗敎)的角度切入創作,舞作的名稱更是單刀直入地直接點明了信仰(宗敎)內容。而當舞蹈藝術進入宗敎領域,不僅提升了舞蹈的精神層面,也悸動了宗敎的感官印象。
舞作保存不僅可以讓舞蹈家的創作累積更具體化,同時也是國家藝術發展軌跡的有形表現。而團齡長達二十五年的雲門,在一百四十四部作品裡,也只有少數作品趕上錄影科技而被保存下來,另外還有五成以上的作品「來不及」記錄。
現代舞蹈在台灣發展蓬勃,相較於大陸堅守芭蕾及民間民族舞蹈類型而言,台灣表演現代舞蹈類型的團體有赴大陸發展的利基。因此,在奮力爭取歐美國際舞台表演機會的同時,西進大陸一方面算是藝術交流,另一方面也是尋找市場。
應兩廳院「民國藝百」系列之邀,劉鳳學與新古典舞團將演出唐樂舞系列的封箱之作《傾盃樂》,並選粹經典舞碼《春鶯囀》、《拔頭》、《蘇合香》與《團亂旋》,溫故與新作齊展於觀眾眼前。
台灣舞蹈從八〇年代末期開始,舞台上不斷地呈現藝術創作者對本世紀的省思,歷史事件所衍生出的社會議題成爲作品靈感來源。蕭渥廷對社會議題的關懷日趨明顯;陶馥蘭則從舞蹈劇場轉向身心靈的契合;劉鳳學從肢體的探究轉而對社會現象的關心,透露出對人的關懷。
編舞家通過生命中最激奮的記憶,創作出她心目中的《黃河》,我們寧願相信劉鳳學是爲了找回某種在這個時代已經失去的肉體力量,更是她以這樣古典意味的肉體禮讚,歌頌她對生命活力的崇拜。
《大漠孤煙直》延續劉鳳學講求形式結構、舞蹈和空間有邏輯關聯的一貫風格,和去年的作品《黃河》比較起來,這部大型舞蹈沒有歷史情結,只有個人情感,更能看出編舞者五十年的心血累積。
五月的國家戲劇院,舞風正熾!你可以嗅到新古典舞團大型舞劇《曹丕與甄宓》的詭譎氣氛,也可以聞到「2004新點子舞展」的清新味道,除了四位獨立編舞者的作品之外,三十舞蹈劇場先《祝你身體健康》,然後台北越界舞團將帶大家《尋找張愛玲》!
舞譜是什麼?如何記錄舞蹈呢?在今年的「台灣國際舞蹈論壇」中,拉邦舞譜與科技間的關係與發展,正是討論的重點之一。這次的論壇,打破歷史紀錄首次促成五大國際組織,包括舞蹈研究會、世界舞蹈聯盟、國際拉邦運動圖譜學會、美國舞譜局與北極星教育組織,一起到台灣參與這次盛會,也讓各自發展的台灣舞蹈界全部動員起來,藉此論壇發展出各自的特色與專攻。
新古典基金會 紅樹林小劇場全新啟用 籌備了兩個寒暑,新古典藝術基金會位於淡水紅樹林的小劇場,已於五月正式啟用,開幕第一個重頭戲─「溯源《現代舞之母─鄧肯研究》研習營」,廣邀各年齡層舞團師生參與,並邀請捷克鄧肯舞蹈音樂學校校長伊娃‧芙拉西思卡娃來台,傳授鄧肯舞蹈在歐洲的現代發展。身為台灣舞蹈界大老的基金會董事長劉鳳學表示,紅樹林小劇場佔地一百二十坪,結合創作、教學及劇場功能,為國內展演團體提供一個新鮮場地。未來除了繼續推廣外,希望與居民緊密結合,規劃多場生活講座,落實到社區生活之中。(鄭淑瑩) 德國導演卡斯登穆勒尋找華語女演員 德國新銳導演卡斯登穆勒(Peter Kastenmuller),明年計畫在法蘭克福劇院推出一檔新戲,女主角為兩位亞洲人,在旅德作家陳玉慧建議下準備啟用華語演員,希望台灣女演員參與新戲演員甄試。 卡斯登穆勒之前以慕尼黑貧民區青少年為主題的戲Benny Hill,在本刊第146期專欄「歐洲人文筆記」中,作者陳玉慧有詳細的介紹。這次尋找華語女演員,只要會講英文便可,會講法文或德文更好,年紀約卅歲左右,或看起來年輕,有戲劇經驗,必須赴德國面試。不過,面試必須自己付費。一旦錄用,必須排戲兩個月,以及之後在歐洲各地巡迴,可能須在歐洲待上半年;不供食住,但有演出費和排練費,均為德國標準演員費用。意者可以簡單英文履歷直接寄給導演卡斯登穆勒pk@adrenaline.de(莊珮瑤) 華人鋼琴家陳宏寬 加盟金革唱片 與馬友友、林昭亮同為享譽國際的華人裔知名音樂家陳宏寬,十三年前因罹患「局部肌肉張力不全」病症,而告別樂壇。如今靠著練氣功和自創的物理療法,陳宏寬的雙手完全恢復了正常,曾經因為病情而恐怕中斷的鋼琴生涯,再現曙光。日前,陳宏寬和金革唱片,簽下三年三張的鋼琴專輯合約,在距離上一張錄音專輯十四年之後,再次推出新作,特別挑選貝多芬最知名也最困難的貝多芬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和貝多芬第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希望在音樂生涯中留下最好的記錄。(廖俊逞) 《白毛女》演出四十周年經典再現</p
天賦異秉的原住民歌手,向來是台灣流行歌壇的天籟之音。從以醇美嗓音詮釋流行歌曲,到近期以自創歌曲傳達原鄉情懷,並屢屢獲得金曲獎肯定,這些以歌聲吟誦族群文化的歌手,就這樣讓更多世人領略原鄉美好。
由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辦、深圳政委會協辦的「'99海峽兩岸中華舞蹈文化交流活動」,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在深圳舉行。參與的兩岸舞蹈學者衆多,是兩岸舞蹈文化交流最盛大的一次。
在英國唸書時,劉鳳學迷上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怎會喜歡上科學史呢?她笑道:「因為舞蹈工作啦。科學史中的時間、空間、重力、人體、甚至光,它們與動作的掌握、力量的移動、舞台上的光,都有關連。科學史和詩詞,都是我常用的編舞取材。」
在台灣,任何有關舞蹈書籍的出版都是讓人振奮的,尤其是一本眞正深入探討舞蹈美學與哲學思考的訪談錄。但這樣一本好書的出版,卻也同時提醒了我們,台灣舞蹈硏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公有共享的舞蹈資料與影像收集、保存的機構。
李約瑟認爲中國的官僚制度制約了中國科學的發展。我在從事藝術行政工作之後,才眞正感受到制度和觀念對學術和技術(含藝術領域)有多大的影響。劉鳳學(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 與美國導演謝喜納合作,令我深深感覺到,所謂吸收西方、吸收東方或吸收傳統,最重要的,是在於演員願不願意接受塑造,而不是拘泥於已成習慣的部分。魏海敏(資深京劇演員)
一九八九年劉鳳學擔任兩廳院主任時曾成立「歌劇工作室」及「明日之星工作室」以培育歌劇及舞蹈人才,並計劃成立駐廳歌劇團及舞團,後因故未能貫徹此一理念。去年八月,在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支持下,由文建會委請聲樂家協會主辦的「歌劇工作坊」成立,對有志於歌劇演唱的聲樂家施以計劃性培訓,並提供將來演出機會。
九〇年代的台灣舞蹈界在世界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條路是踩著什麼樣的舞步走出來的?從四〇年代開始,十年一節奏,我們回溯這裡落下的每一個脚印,與汗跡。
在《沈默的杵音》中,劉鳳學仍然維持其特有的深沈舞風,表達出她對原住民和台灣文化現象的由衷關懷,藉著舞蹈這無聲的語言,打破她的沈默。
黑洞基本上是指一個引力極強的旋渦,強到連光都被牽引進去,無法脫逃,所以從外面看,只是一團黑。劉鳳學從此引伸出黑洞所象徵的意義──「無限之重力和無法逃脫之引力」,發展出一系列有關「力」對人體動作的奧妙。
在劉鳳學舞蹈創作生涯裡,常以文學爲題,從早期的《天問》、《招魂》、《秋江》、《現代人》、《漁歌子》,到《雪祭》,都帶給觀衆深刻的印象。這次她將二十年前以漢魏三國的曹氏家族爲題之小品《洛神》改編成長篇舞作《曹丕與甄宓》,並以新古典舞團「冷」與「對比」的美學策略,呈現一場文學思索之餘的美感享受。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