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凡.霍夫

相關文章 24 篇
  • 凡.霍夫執導的《假道學》是莫里哀佚失350多年的作品。
    巴黎

    凡.霍夫攜手法蘭西劇院重現莫里哀失傳經典

    從1月中起,法國以不同形式慶祝莫里哀誕辰400周年。無論演出、展覽、座談或出版,一系列藝文活動嘗試揭開法國戲劇文豪的神秘面紗。

    文字|王世偉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閱讀,還是瀏覽?

    很多問題所以無解,正因它被看見的角度,總是大同小異。如果沒有人願意從不同角度去看它,這問題將永遠是那個問題。人的情感就是例子,父母子女,夫妻情人,死結總是打在期望的這一點上,但如果情感可以昇華,關係才會改變。但昇華可以怎樣做到? 藝術創作一直在回答這問題。

    文字|林奕華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伊蕾克特拉╱奧瑞斯特》中,凡.霍夫企圖探討被社會遺棄的年輕世代如何被激進的想法所影響,採取以暴制暴的手段回擊壓迫他們的獨裁政權。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尋找貫穿古今的悲劇性

    二○一九上半年,《奧瑞斯提亞》Orestie席捲歐陸劇場,凡.霍夫(Ivo van Hove)、米洛.勞(Milo Rau)、拉弗東(Georges Lavaudant)紛紛重探這部史詩鉅作。為何這些導演都選擇在此時重探家族骨肉相殘的神話?他們是否從兩千五百年前腥風血雨的復仇故事之中,察覺嘈雜現世的隱喻?

    文字|王世偉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曬太陽,還是喝喜酒?

    《酒神之城》最後半小時的〈施丹心聲〉,於我與《羅馬悲劇》的跋則是相反:由文字到意象,不是要觀者由反思剛才看過的所有東西,從而反思自己,卻是,把七個多小時的內容,推向情懷的高峰:當太陽升起,不論誰是誰,都浸沒在那金黃色所象徵的過去而不是未來裡,英雄,偶像,化成任何人都能投射認同的剪影,演出的最後一刻是狂歡的完成,觀眾席人人站立喝采,給台上鼓掌,也給自己鼓掌。

    文字|林奕華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理查三世戴上了皇冠,披著地毯瘋狂奔跑繞台,帶出這王權符碼建立的過程,不過是場扮演遊戲。
    戲劇

    歷史劇的時空格局與史觀新意

    在這看似線形時間開展的過程中,同時可見一種規律的循環狀態,而這樣的循環時間,即是自然時間的樣貌,反映在日夜、四季,也反映在歷史的循環。因此,《戰爭之王》中的歷史,呈現出了一種看似前進、實則反覆的時間雙重性。如此時間無止盡的反覆狀態,形成常態,涵括古今。面對這一大片難以捉摸的空無,王的形成及人的存在,顯得格外渺小而微不足道。

    文字|吳政翰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戰爭之王》在劇場原有的台上,搭建出一個「盒子」,成為一種台中台,鳥瞰略像個「凹」字型。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國王,與他們的辦公室

    改編自莎劇的《戰爭之王》,在四個半小時中,依序呈現了亨利五世、亨利六世、愛德華四世、理查三世及亨利七世等英國國王的故事,為此導演凡.霍夫與舞台空間設計楊.維斯維爾德特別建構了超大型舞台,以「台中台」的格局,呈現角色與劇情的虛與實。維斯維爾德從邱吉爾於二戰時期指揮軍情、躲避空襲的「戰情室」發想,為包括愛德華四世在內的四位君主開闢了一個大房間,那是屬於他們的辦公空間,設計師也透過舞台上擺放的物件、大小道具,形塑且連結角色的內心狀態。

    文字|陳茂康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扮演亨利五世的瑞姆席.納瑟(Ramsey Nasr)。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文字|王世偉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扮演亨利六世的伊爾郭.史密斯(Eelco Smits)。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文字|王世偉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扮演理查三世的漢斯.凱斯汀(Hans Kesting)。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文字|王世偉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維斯維爾德透過分享作品創作經過,說明他的設計哲學。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維斯維爾德 揭密打造空間的魔法

    九月初在香港西九文化區登場的「什麼是舞台:空間會說話」藝術家工作坊,主角是與當紅導演凡.霍夫長年合作的舞台設計師楊.維斯維爾德,在他用心規劃的工作坊場地、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中,以其作品為例,與劇場專業人士分享其設計哲學,與讓空間說故事的「魔法」。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國王不自拍

    亨利五世的人格魅力,來自他的勇者無敵。《戰爭之王》中,他抹黑了臉,走進戰壕,混在士兵之中聽取自己在他們心裡是怎樣的君主。你別說,戴安娜當年擁抱愛滋病人,(象徵式)走進地雷區宣傳拆除地雷等媒體活動,還都帶有王者風範,反而在鏡頭前眼睜睜否認有負妻子的查爾斯,更像是《戰爭之王》中常常對著鏡子顧影自憐的理查三世。

    文字|林奕華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只是改編

    改編,向來是劇場中常用的手法,但是創作者如何在原著的基底下展現自己所想,而又不失原著的精神,這往往都是很難的課題。曾以《奧塞羅》一劇在台灣深受好評,現今歐陸當紅的導演凡.霍夫,無疑是拆解經典的箇中好手。而將在五月底TIFA登場的《源泉》,雖是他第一次改編自小說的作品,但自二○一四年推出後,就受到全球劇場的矚目。 這次他挑戰的同名小說《源泉》,為作者艾茵.蘭德歷經七年撰寫,於一九四三年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奠定作者於世界文壇的崇高地位的作品。原著影響力之深遠,其探討的議題業已進入思想與哲學的領域,但在蘭德的筆下,除了小說本身的所探討的議題深刻外,每個主人翁都亦有血有肉,並富深厚的人性,這也是成為凡.霍夫第一眼相中本書,吸引他改編的原因。當然,在書中圍繞的理念之爭及直指創作本質的種種質疑與探尋,更是成為導演亟欲將它般上舞台,要與觀眾共同思索的主題。但如何將共計九百八十頁、上下兩冊的鉅著,搬上舞台?並藉著劇場的空間流動,以多角度的視覺呈現多方面的議題,提供觀眾一個獨特的視角、傾聽和思考的可能?這絕對是考驗及體現凡.霍夫導演的功力所在,相信也是每位觀眾在看完演出後回味、讚嘆之處。 同樣是改編,也同樣的要在五月份登場的「新點子劇展」,這次以「後.真相」為題,讓導演王嘉明、高俊耀、李銘宸對上莎士比亞、品特與戈爾德思,開展另一種改編與創作的型態。在古希臘,劇場就是一個辯證的場域,一個追尋真相的所在,但在這個社群網路與即時通訊軟體氾濫的年代,因「後真相」現象下所催生的許多狂人、網紅與民粹的此時,劇場,或甚而藝術,又能發揮它多少的功能?或是該站在何處、以什麼樣的關係鏈結、角度切入,才能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發揮它的應有的影響?我想,這是觀眾與藝術家在看戲、作戲的同時,更值得思考的方向,相信也是這次「新點子劇展」以「後.真相」為名,背後的真相。

    文字|黎家齊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蓋西耶的《沉沒的紅》
    特別企畫 Feature

    虛實交錯的體驗 多層切入的感知

    結合多媒體影像與現場表演的劇場手法,已經成為當代劇場的新興風潮,無論是定點拍攝、數位裝置的攝影、即時剪輯、經過特殊處理的合成效果或是3D投影,舞台上的影像不僅製造出強烈的感官效果,也讓劇場演出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除了凱蒂.米契爾,將於五月到訪的凡.霍夫,作品曾經來台的蓋西耶、卡斯多夫他們透過同步影像製造一場虛實交錯的感官體驗,帶領觀眾深入層次分明的敘事空間,讓他們自行辯證對於現實的多元感知。

    文字|王世偉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由茱麗葉.畢諾許主演的《安蒂岡妮》。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前衛到主流 凡.霍夫一季四劇征服紐約

    歐陸當紅、曾來台演出《奧塞羅》的比利時籍導演凡.霍夫,在紐約劇場界也備受矚目,這一季在紐約就有四齣作品搬上舞台,其中與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合作的《安蒂岡妮》與甫辭世的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主創的《拉撒路》因明星光環本就引人注意,另兩齣《橋下風雲》和《熔爐》皆是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作品,今年正逢亞瑟.米勒百歲冥誕,凡.霍夫也順勢成了今年最風光的導演。

    文字|謝朝宗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凡.霍夫的《橋上風景》獲奧立佛獎多項提名。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奧立佛獎提名揭曉 楊維克劇院獨領風騷

    倫敦劇場大獎「奧立佛獎」日前揭曉提名名單,楊維克劇院獲得七項提名,獨占鰲頭,而其中最受矚目的作品則是亞瑟.米勒的《橋上風景》,由去年底來台演出《奧塞羅》的荷蘭導演凡.霍夫執導,獲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提名;而同為楊維克製作的《慾望街車》,由「X檔案」影集女主角姬蓮.安德森擔綱白蘭琪,亦讓她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文字|魏君穎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美國天使》中,演員無所仗恃,必須在空蕩的台上奔逐。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犀利詮釋 老劇本煥發新生命

    甫在國家兩廳院的下檔的《奧賽羅》,獲得台灣觀眾的一致好評,是否讓您有意猶未盡之感?其實歐陸當紅導演凡.霍夫今年行程滿檔,秋天他在紐約亦有兩檔精采製作《婚姻場景》與《美國天使》,正好反映出其創作取材的另兩個面向:當代劇本及電影改編。前者取自柏格曼的電影劇本,將一則略嫌冗長的情感記錄,轉化成當前社會眾生的殊相與共相,是一次令人驚喜的新詮。後者則是完全空台,演員火力全開的表演,讓原著精采的辯證與諷刺,在連珠砲的壓縮下,被撲面而來的情感所取代。

    文字|鴻鴻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奧塞羅》重裝上陣 穿透影像與劇場的激情

    很難用簡單的方式,來定義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伊沃.凡.霍夫的劇場美學,他擁有大部分歐陸導演所具備的特質,若要說他有什麼特出之處,那就是他把一切推向極致。 以經典文本的當代詮釋而言,他的興趣廣泛,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田納西.威廉斯、到當代的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特別是莎士比亞,他透過莎劇與當代觀眾對話,一如媒體對他的評論:「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他著迷於電影的舞台改編,但他所選取的素材不是影像,而是電影腳本,以劇場結合影像的手法,重探電影裡深刻幽微的人性議題。他喜愛在作品中運用即時錄像,有時甚至直接將攝影機、拍攝軌道與燈具放到舞台上,讓劇場成為拍片現場,卻依然無損劇場的臨場感。 他與舞台設計楊.維斯維爾德卅餘年來合作無間,維斯維爾德的設計總呈現一覽無遺的開放性,即使有封閉空間,也都透明可視。甚至,觀眾就坐在舞台上,與演員近距離面對面,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樣的空間特質,讓凡.霍夫得以赤裸呈現人性的黑暗面。 凡.霍夫與阿姆斯特丹劇團的《奧塞羅》即將在台灣上演,我們從文本取材、電影改編、影像運用等面向,切入剖析凡.霍夫的導演作品,並獨家專訪凡.霍夫與維斯維爾德,一探他們如何創造出影像與劇場加乘的極致戲劇張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凡.霍夫也喜歡把電影改編成劇場演出,圖為他改編搬演柏格曼的經典電影劇本《哭泣與耳語》。
    特別企畫 Feature

    挑戰極端的戲劇激情

    來自比利時、現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的伊沃.凡.霍夫,是當前歐陸最火紅的導演之一,其作品《奧塞羅》將於十一月中首度造訪台灣。大學讀法律的他,卻是全才型的藝術家,是劇場與歌劇導演,也導過電影,還做過裝置展。凡.霍夫的美學風格多元,很難讓人簡單說清楚,因為他是個永遠不斷在超越自己,不想被歸類的藝術家,唯一一致的,就是他追求極端的戲劇激情。

    文字|耿一偉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凡.霍夫說:「有時我會將莎士比亞視為一座海洋,因為他的作品種類風格繁多,流傳的經典作品豐富,且涵蓋所有關乎人性的重要主題。」圖為《奧賽羅》一景。
    特別企畫 Feature

    莎士比亞的當代之聲

    凡.霍夫的取材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到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也將電影劇本搬上舞台。要談他的導演作品,可以從他如何以當代觀點詮釋莎士比亞切入。凡.霍夫和他的舞台夥伴所創造的,便是努力在舞台上創造真實感觀眾與台上表演者的連結也因此而產生,於是莎劇不再遙遠,一如英國《衛報》對《羅馬悲劇三部曲》的評論:「凡.霍夫的手法令人萌生一種錯覺,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文字|Thijs Oudenhooven、林大貂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凡.霍夫改編約翰.卡薩維玆的《首演之夜》,演員的表演從舞台到後方的更衣室,從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典電影舞台再現 追探永恆議題

    凡.霍夫的劇場作品特色之一就是電影劇本的改編,他將一九六、七○年代導演柏格曼、卡薩維玆、帕索里尼、維斯康堤和安東尼奧尼等人的經典電影搬上舞台,用劇場語彙與空間調度重新詮釋,讓這些電影與當代社會連結映照。

    文字|Thijs Oudenhooven、林大貂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