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虹《布蘭詩歌》 現代與中世紀共通的迷亂人生
描述中世紀人心慾望的清唱劇經典《布蘭詩歌》,在現代舞蹈劇場的演繹下會展現怎樣的新風貌?旅德編舞家暨導演林美虹,以現代場景進行顛覆,卻從中描繪古今互通的人性愛慾糾葛,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德國特派員俞秀青與三月份觀賞了這個新製作,特以本文介紹,並專訪林美虹一談其編導理念。
描述中世紀人心慾望的清唱劇經典《布蘭詩歌》,在現代舞蹈劇場的演繹下會展現怎樣的新風貌?旅德編舞家暨導演林美虹,以現代場景進行顛覆,卻從中描繪古今互通的人性愛慾糾葛,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德國特派員俞秀青與三月份觀賞了這個新製作,特以本文介紹,並專訪林美虹一談其編導理念。
「里昂雙年舞蹈節」是國際舞壇的重要盛會,每次的舉辦都吸引世界各地的舞蹈工作者與舞迷到場,一探最新的舞蹈趨勢。今年的雙年舞蹈節以「回顧與展望」為主題,將許多久未搬上舞台的經典大師舞作改編與重演,不但是要找回昔日的經典,更企圖要為它們在今日找到新的定位。本文除了介紹本屆雙年舞蹈節概況,更專訪藝術總監基.達梅,一談雙年舞蹈節的發展近況。
每年春天的藝術饗宴香港藝術節,今年依例將在二月廿五日登場,適逢廣東粵劇在去年底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八和會館「傾館而出」,擔綱開幕的「百年回顧八和鳴」,搬演已經中斷六十年的「例戲配搭正本戲」模式,完整復現原整的粵劇傳統。此外戲劇類的《老舍五則》、《碼頭風雲》,音樂類的古斯塔沃.桑陶拉利亞與薩頂頂,舞蹈的兩大天團荷蘭國家芭蕾舞團與馬林斯基(基洛夫)芭蕾舞團,都是藝術節中的重量級菜色。
出身阿根廷首都貧民窟、定居於馬德里,身兼劇作家、導演和舞台設計的羅德里哥.賈西亞,成立了名為「屠宰攤」的劇團,這個團名也說明了他對劇場形式的一種美學途徑:對當代社會的血肉攻擊。賈西亞的每部作品都像一枚炸彈,扔擲向高度資本主義的恐怖世界。充滿挑釁、喧鬧、狂暴的文本,也以西方社會文明為脈絡,進行自省式的批判。
由巴黎「世界文化館」舉辦的「想像藝術節」已邁入第十四屆,為期整個三、四月的藝術節,節目琳瑯滿目,包含了音樂、舞蹈、戲劇、儀式與美術展覽。今年主題以記憶、根源、文化認同為軸線,邀請來自中南美洲、歐亞及俄羅斯的十七個表演團隊,包含了來自台灣的三檔演出與一檔展覽。
英國官方為倫敦奧運所策劃的大型活動「文化奧林匹亞」,期待各行政區域的民眾都能參與,能透過奧運的舉辦推廣英國文化特色,讓奧運除了是運動的舞台,也是呈現英國藝文活動與創意產業的舞台,因此文化奧林匹亞將這次的徵選命名為「讓藝術家作主」,共有兩千多個企畫報名,最後選出十二個具代表性的企畫案。
從二○○三年起,「舞動舞蹈節」就在福斯「汽車城」主題樂園旁的一個廢棄發電廠裡的劇場開辦,曾邀請無垢舞蹈劇場與雲門舞集演出,還頒了「終身成就獎」給林懷民。今年四月底到六月中,「舞動舞蹈節」以「勇氣與謙卑」為主題,舉辦了包含演出、朗讀、戲劇、演講、音樂會、工作坊、展覽,以多層次的藝術類別,展現精緻表演藝術的創新勇氣及謙卑。
臺灣國家國樂團(NCO)今年十月中旬至中國巡演,參與「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首度於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音樂會以「印象台灣」為主題,在指揮蘇文慶的帶領下,一首首的樂曲以各種不同的姿態打動了觀眾的心。
倫敦西區向來被暱稱為Theatreland,三五步便是一家劇院,不論是愛德華時代建立的百年老店,或是近年落成的新穎場地,各自上演口碑戲碼,再怎麼迷路都有戲看。近來「倫敦劇院協會」巧思推出Theatreland Walking Tour活動,號召戲迷跟著專業導遊穿梭巷弄,藉由參觀各家劇院建築及解說軼事,以瞭解倫敦戲劇百年近代史。
原上海崑劇團的副團長張軍成立了「張軍崑曲工作室」,朱家角實景園林版崑曲《夢回.牡丹亭》是其團隊製作的第二齣作品。此版本由各界精英跨界組成,中國音樂領軍人物譚盾、舞蹈家黃豆豆、著名學者于丹等,本劇以實景園林回歸明代傳奇湯顯祖的劇作《牡丹亭》,走入當時士大夫家班賞曲的娛悅生活情境,從而了解崑曲在此閑情逸致的氛圍中,鍛造出更為精緻及華美。
在金融風暴以及不景氣的雙重打擊下,多個香港劇團以小劇場為試驗場,探索下一階段的創作方向。近期展演的「超連結─牛棚實驗劇場節2009」與「香港有戲」小劇場戲劇節,即為顯例。這兩個分別由「影話戲」與「前進進」推動的劇場活動,分別在舊廠廈改建的創意藝術中心,與藝術家跟政府爭取來的牛棚劇場展演。
馳名華人劇壇的《暗戀桃花源》,在華人地區有過多次製作上演,但去年十一月時,首度出現了英文版,由紐約導演泰瑞.歐萊利(Terry O'Reilly)指導紐約新學院大學(The NewSchool)的Eugene Lang College藝術部學生演出。他根據賴聲川本人翻譯的英語版劇本執導,儘量讓劇本說話,不擅加自己的主觀,所以人物的中文名都保留。
巴黎的巴士底歌劇院,為慶祝其落成二十週年紀念,推出跨界當代歌劇《復始》,邀請德國重量級藝術家安森.基弗一手包辦《復始》整個概念、導演、舞台和服裝;年僅三十六歲的德國當代作曲家威德曼為整齣歌劇譜出新曲。舞台延續基弗以水泥牆、鋼筋、石塊為媒材創作的風格,打造殘垣斷壁意象。
可以想像去聽古典音樂會,門口站的是夜總會的保鑣(Bouncer),拿到手上的不是票,而是像熱門演唱會一樣的手環嗎?或是走進音樂廳要先上船,聽音樂時會隱隱感覺到腳底的船板隨波擺動,彷彿是在打拍子,但會讓容易暈船的人坐得有點心驚膽跳?這都不是想像,而是紐約兩個最特殊的古典音樂場地。前者是位在格林威治村心臟地帶的「紅魚」(Le Poisson Rouge),後者是位在布魯克林橋頭港邊的「音樂船」(Bargemusic)。
英國研議中的小型展演場所免許可證制度就是呼應活絡的現場演出而萌生的需求,不少藝文人士認為二○○三年制訂的許可證法令太過緊縮,不論是咖啡館、餐廳、唱片行等場所要舉辦現場演出都必須申請許可證。這個制度使得二○○七年的現場演出場次下降了百分之五,因此許多藝文觀眾、運動團體要求觀眾在一百人以下的小場所應該免除許可證的限制。
曾經帶著作品《肉體》造訪台灣的德國當紅編舞家莎夏.瓦茲,今年九月將歡慶舞團成立十五週年,特地在駐團地「放射系統」推出十五週年回顧展,除了有Waltz this way!的慶生派對邀請民眾免費入場同歡外,更有一系列瓦茲的作品回顧演出,讓熱愛舞蹈的觀眾可以見證一個舞蹈家的藝術成長與試煉。
劇場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芭蕾舞天后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編舞家羅素.馬利分特(Russel Maliphant),三大表演巨星在柏林的「歐洲戲劇季」(Spielzeit Europa)同台演出性別辯證大作《德翁女形》Eonnagata,加上舞台服裝是時尚鬼才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親自量身訂做,讓《德翁女形》成為柏林劇場界人人期待的大作。
很久沒有這樣因為訪問而感動過了。 坐在學校附屬劇場的簡陋小咖啡座,和締造《戰馬》全球奇蹟的關鍵人物閒聊,感覺好超現實,卻有種奇異的溫馨。創立南非掌中乾坤偶劇團的艾居恩.寇勒(Adrian Kohler),就是這樣一個隨和謙遜的好人。笑起來牽動滿臉皺紋的他,既慈祥又親切;原本被經紀人限定為卅分鐘的演前訪問,因為我們相談甚歡,變成了連續兩晚的長敘。寇勒不但透露了在其他訪談中很少提及的往事與創作源起,更不避諱地聊到既是創團拍檔也是生命伴侶的巴索.瓊斯(Basil Jones)。
莫札特的歌劇《魔笛》首演兩百多年來,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歌劇之一,悅耳的旋律讓沒進過歌劇院的人也覺得耳熟能詳。柏林國家歌劇院在去年聖誕季節前推出新版《魔笛》製作,以童話溫馨的氣氛,及主角「以德報怨」的結局,讓《魔笛》的魔力繼續散發
今年邁入第五屆的「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將於十月十五日,以天籟女歌手朱哲琴的《「世界聽.見.朱哲琴」2010樂匯.香港》揭開序幕,多個節目將在十一月二十一日前展現,呈現「亞洲傳統藝術如何進入當代生活、如何在當代生存與演變」。這次的節目中除了有台灣國光劇團的《金鎖記》與心心南管樂坊的最新製作《羽》參與之外,還有什麼精采內容呢?本刊在此帶你先睹為快!
安德烈.克里根堡執導、柏林德意志劇院製作的《海布龍城的凱西》,是去年柏林各大劇院為紀念作家克萊斯特逝世兩百年紀念,把克萊斯特重要的劇作都搬上舞台的製作之一。面對這部號稱「一齣盛大的古裝歷史騎士劇」,克里根堡並不照本宣科,而是大量穿插克萊斯特生平自傳書信,追尋還原創作的源頭、線索與路徑,回溯鬱鬱不得志的傳奇一生,並與故事情節交相對照呼應。
什麼是玩具劇場?如果你來參加兩年一度的玩具劇場偶戲節,偉大小工程劇團(Great Small Works)的團員就會在每天節目開演之前,以吟唱的方式告訴你玩具劇場的五大元素:舞台鏡框(proscenium arch)、尺寸迷你(miniature)、平面2D(flat)、以紙為素材(made out of paper)、每個人可以自己動手做(do it yourself)。過程中往往會有來自不同表演團體的樂師加入這個暖場活動即興演奏,他們不但說唱俱佳,同時還加上有趣的肢體語言,邀請觀眾一起動,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但是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一百六十人的觀眾群會被分為兩隊,分別在不同的表演空間交叉輪流觀賞三到五個十
即將卸任的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茹國烈,任內用心推動的表演藝術業界實況研究,在二月份正式發佈了《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07/08》,藉著對場地與團隊演出的數據分析,反映出藝術界對場地與資源的需求,它的出現無疑令業界對藝術發展的分析和前瞻更有把握。
二○○七年秋天,德國政府正式頒佈了「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由「經濟科技部」與「文化媒體委員會」共同執行。四月初上線的「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官方網站,讓在德國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士都能更容易找到資源,找到自身的專業領域該找那些特定的單位協助。更重要的是,這個計畫希望能提供有效便捷的資訊,讓更多年輕人走入文化創意產業。
二○○七年才創立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以委託世界知名的藝術家推出跨領域的新製作打響名號,對老牌的愛丁堡藝術節帶來強勁壓力。曼徹斯特以頗受矚目的It Felt Like a Kiss一劇作為開幕,在殘破舊公寓中的演出令觀眾融入戲劇場景。愛丁堡則維持對蘇格蘭當地文化的關注,演出The Last Witch等劇均與蘇格蘭的歷史有關。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