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音乐感动共鸣或无动于衷?大脑藏秘密!
脑海里的旋律

听音乐感动共鸣或无动于衷?大脑藏秘密!

启动快乐热点的关键元素,是大脑所分泌的多巴胺:这种物质常和快乐、愉悦的感觉相关。

启动快乐热点的关键元素,是大脑所分泌的多巴胺:这种物质常和快乐、愉悦的感觉相关。

扭开音响,磨好豆子,热水缓缓注入的同时,我等待著每天早晨起床后最爱的一刻:不管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萧邦第15号前奏曲《雨滴》,还是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都能在氤氲咖啡香气中带我到至高点,然后,撒满一身鸡皮疙瘩。

别误会,这身反应源于感动,症状不见得每次相同:有时觉得从头到脚仿佛通了电,有时则是音乐太好听,感到耳朵出了油,甚至眼眶泛泪……有回,我把小外甥抱在腿上,一起听艾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我双手环抱著他,感到小小孩的心脏砰砰,加速跳动,随著音乐达到高潮,他的脖子后细毛竟然排排站起。不只有我有「鸡皮疙瘩经验」啊,「音乐是情感的速记。」托尔斯泰说得多么有道理!但不是冷才全身鸡皮、寒毛直起,怎么听到音乐也会?

大脑科学家马修.萨克斯(Matthew Sachs)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召集200位乐迷,其中有人听音乐时常受到鸡皮疙瘩洗礼,有人则是就算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也没有特别的生理反应。完成初阶问卷访问后,从中选出20位进一步受试,并依照反应把他们分为「感动共鸣组」(chill group),另10位则形成「无动于衷组」(no-chill group),接著做生理测验与脑部扫描。生理测验前,受试者先听音乐,再回答问题;清单上的曲子各种类型都有,从摇滚天团「酷玩」(Coldplay)的〈草莓秋千〉(Strawberry Swing)到华格纳歌剧《崔斯坦与伊索德》的〈爱之死〉,生理测验结果显示,就算大家都是乐迷,也不是人人都会在听音乐时感到震颤。

脑部扫描的部分又更有趣了!透过DTI扩散张量影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这种影像技术开始可以看清楚人类大脑各区域神经是如何连接、互相沟通的——科学家发现「感动共鸣组」和「无动于衷组」在听音乐时,两组受试者的大脑重要区块之间,展现了不同程度的连结:比起对照组,听到音乐会起鸡皮疙瘩的「感动共鸣组」,受试者的大脑有较多的神经纤维从听觉区延伸出去,并且跟专门处理感觉以及掌管情绪的脑区有紧密的连结;也就是说,感动共鸣组的人特定脑区的交流和无动于衷组不同,因此他们在听到音乐时出现的感官刺激与生理反应比对照组受试者来得更强烈。

德国汉诺威大学音乐学研究中心统计指出,有超过一半的人听喜欢的音乐会起鸡皮疙瘩;法国大脑科学家也发现,听音乐会刺激大脑某些区块——我称它们为「快乐热点」——当这些区块受到刺激,会产生产生快乐与温暖的感受,这样的状态是健康心理与生理的正向指标;根据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总结听音乐是很好的自我疗愈,可以增加免疫系统功能,也能减低焦虑与忧郁,是全天然抗忧郁剂,也是免费的修复精华。

启动快乐热点的关键元素,是大脑所分泌的多巴胺:这种物质常和快乐、愉悦的感觉相关。多巴胺分泌后在脑中有多条不同路径可作用,其中一条便是「奖励路径」(reward pathway);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除了音乐,运动、吃美食、两性亲密行为,甚至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在祈祷过程中,多巴胺都会大量分泌;更有趣的是多巴胺释放的时机,并不在音乐到达情感高潮点(也就是鸡皮疙瘩时刻),而是这个时刻到来的几秒前就开始释放,这也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听音乐时,某些特定片段会有所期待。

下回听到喜欢的音乐全身震颤的同时,你就知道是大脑的快乐热点正散发能量,再也不用对一身鸡皮疙瘩感到尴尬了。

 

文字|杨馥如 大脑与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旅义作家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