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震慑全场的演奏会后,本刊专访了这位琵琶大师,从两岸音乐教育的差等到习艺、演奏的意境,均有所阐发……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七日晚上,在曹永坤先生的家里有一场令人难忘的演奏会,是林石城先生的六首《当代琵琶行》;他为〈龙船〉编曲,改编〈秋思〉、〈陈吉之和番〉、〈出水莲〉,又将〈霸王卸甲〉、〈十面埋伏〉重新整理后而赋以新貌。演奏会中,一种长啸凌空的气蕴,漫袭了整个会场,教所有人正襟危坐而不敢稍有喘息。到了最后一曲〈十面埋伏〉的中段时,琴声戛然而止,时间仿佛凝冻在最后一个音上,直到大师换弦完毕,接续弹奏。整场演奏会中,大师或仅颔首示意、或气定神闲地弹奏,并无多余的动作与表情,仿佛一座超尘绝俗的泰山。
由医而乐而教
林石城先生是医学院毕业的,在上海当过十五年医生,看过傅雷、刘海粟的病。十多岁时开始学音乐,先后学过二胡、三弦、琵琶。后来不当医生,林先生说,是被一天一封要他「把蒲东派传下去」的信所感动。现在他的琵琶学生遍及全世界,大陆上的琵琶教师也有一半是他的学生。
大师的开课,是一段段地逐句讲解;由节奏入门,盖其精髓;至于花奏的部分则可由学生自行发挥。学生所带的,不是牲礼财物,而是琴、弦和乐谱。那天旁听林大师在艺专教导赖秀绸的课之后,更加钦佩其提携后进倾囊相授的情操。笔者也借机向大师提出一些问题:
陈:请问大陆和台湾两地在国乐方面的比较为何?
林:就我和台湾音乐界接触的感觉,这里的人很热情;学生也都如饥如渴地在学。以高雄国乐团为例,基本上已经是不错了,但在音乐性方面恐怕差北京两个等级。他们的团员要考中央音乐学院是不会被录取的。
陈:这与基础硏究的不够扎实是否相关?
大陆的音乐教育
林:嗯,大陆对这方面较为重视,尤其是中央及上海两所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是中西乐并重,设有的八个系中,音乐学系要兼修中国音乐,而声乐学系亦兼修民歌。学校用的是五线谱,但工作单位则是用简谱,所以学生两种都要会看。
陈:大陆的音乐学院入学年龄有没有限制?
林:以学生而言,一般的入学年龄限在二十二岁以下,但音乐哲学与指挥学系的年龄上限较高,硏究生则定在三十五岁,教授则六十岁以上就该退休了。
陈:大陆方面的音乐比赛评审标准为何?
林:一般比赛的评审标准有三:㈠基本功。㈡音乐的表演是否与内容相符。㈢乐曲表现的完整性(比如有无因错弹而中断)。
陈:何谓基本功?
林:目前台湾的基本动作都源自大陆。所谓基本功,即三个基本指法──滚奏、轮指、摇指──的弹奏。举例来说,滚奏要求平均,轮指则要求音量/音色一样,这不能急,至少也要花一、两年的时间。俗话说练古琴要百日,练琵琶要千日:基本功若没练好,长音的效果也是「假的」长音。我来说个故事。唐德宗时代长安久旱不雨,欲以琵琶乐音来求雨。当时在长安的东界与西界各出了一名高手:东界是新翻「羽调」的康昆仑,西界是「枫香调」的段善本。段善本是个和尙乔装的女子,弹得较好。二人在御前献奏后,康即提出要和段学琴的要求,并当面弹给段听。段曰:「你的基本动作很差,弹(琵)响挑(琶)弱,还带有『邪声』。」康曰:「老师您说得妙极了,我刚开始是跟巫婆学的。」段曰:「你要先休息十年,把过去不对的方法给忘了,再重新跟我学。」我的得意弟子刘德海刚开始跟我学时,也是把过去给扔了。
陈:会不会弹成运动伤害呢?
林:方法对的话应不会有运动伤害的,七十岁的人也还能弹奏。
曲式与乐器的改革
陈:蒲东派有文曲、武套和大曲。一般而言,您如何改编曲子?
林:我会要求自己在改编曲子时尽量保有原作的地域风格,而改编之后至少要与原作一样好或是更好。在曲式结构上,我也尽量不作改变,而是加花音或在规律性上作调整。
陈:文革对国乐的影响及您自己对文革的感觉为何?
林:文革使得靑年人不尊敬长辈。江靑也曾否定琵琶,要解放琵琶来制造新的东西;其实,琵琶那四个枕子四条弦的结构,是很科学的传统。文革斲伤的元气后来花了十多年才恢复。我的学生刘德海也贴我的大字报。我批评他好多次,因他说了两次谎话。改革是一种形势逼人的现实,改了以后也要听效果,好的东西自然会留下,不好的自然会被淘汰。以〈十面埋伏〉为例,前面一段叫「排阵」,好像大营内有许多士兵衔枚快步而走;「埋伏」这段则是描写奔马和衔枚者都开始跑,跑到埋伏定点方歇──这时,那声长音即表现出某种空旷的意境,如果删去了这后段是不对的,会缺少音乐的修养与内容。〈十面埋伏〉不能有现代化军事作战的感觉。
陈:在琵琶的改革与推广上究竟该怎么做?
林:琵琶是一种国际化的乐器。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硏究出「活动山口」(即左手把位的上下平移),根据ADE,利用空弦CGDF,做BE的声音利用,以「活动山口」来解决♭E、♭B的困难。利用空弦,可以进一步来做推广与谱写新的曲调。改革与推广还要靠乐曲,文字、记谱、为初学者的教材编写和录音录影,加上各方面的人和。现在琵琶交响乐团的谱也有三代了,编制上有大型(七、八十人到上百人)、中型(二十人左右)和小型(二、三人到五人)的乐团,乐器种类与乐曲曲调也较灵活了。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一步步做下去。
采访报导|陈怡如
更正启事
本刊第二期〈中国音乐的保存、继承与发展(上)〉一文第40页第一行至第九行应移至第39页第二行之后,订正后该段全文应为:「『板胡』,又称『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等。常为各种梆子腔戏曲以及其他北方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现在常以独奏出现。……当时有位张九皐,名声已经很大,并已通过公主推荐,让试官内定张九皐为解头。……」谨此更正,并向作者读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