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十月的试刊号起算,《表演艺术》杂志到这一期已经出满一年。就一本在中文世界里没有前例的表演艺术专业刊物来说,这一年当中,杂志同仁的艰辛摸索真是甘苦自知,而克服种种主、客观困难的过程,也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为什么「跟人有仇就劝他去办杂志」会成为流传久远的名言。不过,这艰辛的成果,幸运地也赢得了社会大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在回顾的此刻,我们有许多感触,但有更多的感谢:没有两厅院当时的胡耀恒主任的催生和各单位同仁的配合支持,这份杂志不可能诞生;没有出刊后文化界朋友们稿源和资讯的热心支援及精神鼓舞,杂志不可能有日后的面貌。我们的一点成绩,原是众多关心的朋友共同的心力灌溉成的。
而我自己,也终于到了可以一了「编满一年就告退」的心愿的时刻了。下期起,两位文稿主编,林静芸女士和阎鸿亚先生将分任其艰,承担主导编务的工作,他们两位不仅专业素养丰厚,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更是使杂志有目前成绩的最大功臣,由他们来主编,是他们办事大家放心,我自己,尤其棒子交得安心。
国内的表演艺术生态,无可避免地是「一极集中」──集中于台北的状态,这一极的演出,又往往有某一类型在一段时期中特别强势的现象。今年的前三分之二时间,熠熠生辉的世界戏剧展使戏剧舞台一时带领了风骚。但是,八月开始,舞和乐重新取得平衡的表演空间,呈现属于声音和肢体的美感与思维。这个月,我们更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演出使得九月的台北,音乐戏剧与舞蹈一起成为舞台要角:荷兰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和英国圣马丁室内乐团来台演奏,姚树华重新编写曹禺《北京人》的舞台演出,欧亚丝的佛拉明歌热舞紧接在八月的云门《九歌》之后展示不同的舞蹈世界……都是这个月台北的胜景,也是《表演艺术》评介的焦点。对於戏剧的不同角度的诠释有兴趣的读者,则请不要错过三篇有关同一个希腊作品在台演出的评论,黄建业、王安析和吕健忠的三篇讨论到《米蒂亚》/《楼兰女》演出的文章,雄辩而多面地引发我们对经典新诠及舞台展现方式的再思考,深値一读。
一直深受戏剧界注意的「大陆剧场」单元和名家执笔的三个专拦连载,展现观察评析的功力,也是阅读的焦点。
末了要说的还是感谢,尤其是杂志同仁这一年来荜路褴褛的辛勤和往往晨昏顚倒、分秒必争的工作承担。也要感谢两厅院甫上任的李炎主任,他一到任就给了杂志社坚定的支持,允诺一个不必「发愁」的工作环境。卸下编务,放心之外,《表演艺术》仍有我全心的祝福。
黄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