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循序渐进」进行剧场表演人才的养成过程,是从校园到业界都普遍感受到的共同问题。而有心培育下一代表演者的老师们,无论是著重具体技术的外在指点,或是强调自我觉察的内在养成,对于所谓的「专业」表演教育理想,也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不妥协的教学态度。
在国内各项表演艺术的教育领域中,现代戏剧对于表演人才的培养是起步较晚的。在舞蹈、音乐与传统戏曲的训练方面,多半都很重视表演者从小开始打下的基础,练好各项术科要求的基本功。相形之下,除了极少数的戏剧专科学校与高中戏剧班之外,学子多半是从大专的求学阶段才开始接受专门的戏剧教育。因此,大专戏剧科系是目前国内剧场表演人才养成的主要教育环境,而正在教学岗位上努力付出的表演老师们,则是这段技艺养成过程的灵魂人物。
鸟瞰学院表演课程
从这个阶段的课程安排来看,各个学校的戏剧相关科系对于表演学习的规画不尽相同;聊备一格者,就只在一年级安排必修的表演课;丰富如北艺大者,则在大一时有「表演基础」、「排练基础」等接触舞台表演概念与实作机会的必修课程,之后还有三年的剧场表演课。在核心课程之外,另加上动作、声音、表演专题等特别科目的搭配分别进行电影表演、歌舞剧、默剧、乃至传统戏曲声腔等等不同的专门教学。
不同的课程安排,也形成了不同的学院风格。在多所学校教过戏剧的王友辉表示,除了隶属军事体系、教育目标不同的政战学校之外,国内各个戏剧科系均在舞台表演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或优势。历史悠久的台艺大、文化大学以排戏的实务演练为主;北艺大偏重整体创作的导向,表演课程的安排,与学期演出制作各环节的合作也均有密切关联;新成立戏剧系的台大,则有学术理论硏究的深厚传统作后盾。
表演教学有「撇步」
从个人来看,表演老师们的教学特色也是各有千秋。出国进修剧场表演课程的人数逐渐增加,相对地也在国内增添形形色色的不同表演训练方法,而入门的表演基础课,便是老师们施展所学的重要试金石。这也是现代剧场表演教育的独特之处,在基础课程中经常安排各式各样的剧场游戏,训练学习者的互动、想像力与自我观察的敏锐度,借由人性本能的唤醒,激发戏剧表演的潜力。在参考教材方面,台大戏剧系专任讲师、同时也在台艺大兼授表演课的姚坤君,与文化大学的表演老师邱安忱,都是Viola Spolin《剧场游戏》一书的爱用者。这本在美国剧场教育中也被广泛使用的书,收集了许多实用、趣味、启发性兼具的剧场游戏。不过,「书不是只拿来看的,」姚坤君强调,除了集体参与的同乐性质之外,表演教学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实作性」,学生与老师要用心与感情的投入去实际表现,才能共同完成游戏和练习的体验效果。
「老师上课的performance(表现)不好,学生的performance(表演)就不好。」姚坤君表示,透过声音、表情释放能量,老师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反应与活力。然而,姚坤君并不是凡事「以身作则」的示范型表演老师,而比较倾向在练习中起个头,接著在参与中同步观察,透过一针见血的立即指令,给予参与者新的刺激。例如在练习进行中,如果发现学生在身体部位的使用有所局限,就必须提出新的练习要求,或给予适时的重点提醒,帮助学生了解并打破身体使用的惯性。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外在形体指令,源于姚坤君自己从美国大学部开始修学表演的扎实经验,也是她针对国内表演教育缺失有感而发的深切反省。
在表演老师的眼中,这些入门者不只是一群重温童年欢乐或发泄精力的大孩子而已。重视生活经历感受的人性表演,自有其内在的功课。北艺大的表演老师马汀尼和林如萍都强调,表演学习的第一课是「认识自已」。面对许多透过电视、电影等大众娱乐媒介而开始产生兴趣、或者只是因为「好动」而进入表演天地的学生们,马汀尼更提出他们必须问清楚自己的问题:你跟表演的关系是什么?你以为舞台是什么?从面对自己的虚荣心开始,从内心开始下手。之后才是著重个人舞台特质的开发,林如萍表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舞台魅力,善加运用,将它在舞台上投射出去,才不会陷入「自溺」的演员老毛病。
因此,表演和运动一样,需要针对个人不同的天分与特质去调整,在这段表演学习的关键期,表演老师们必须扮演教练的角色,注意学生们的不同表现与潜能。然而,细致观察、指导的理想,行之不易。邱安忱就表示,国内剧场教育资源有限,教学人力往往不足,他在文化大学带的表演课,一班甚至可达三、四十个学生,对于注重个人差异的表演教学而言,相当吃力。王友辉更指出,学校的专任师资不足,兼任老师流动率高,形成经验累积的障碍,是国内表演教学传承与发展不易的关键之一。
从肢体到声音的表演问题
尽管如此,多年来的国内表演教育耕耘,仍然不断致力发现、解决台湾表演人的问题,提升表演素质。例如剧场演员的肢体表现,数十年来便展现了相当丰富的变化。不仅学院内有汪其楣、王小棣等前辈在教学上的改革,整个剧场界的环境也大为开放地接受东西方各种身体表现与训练的方式。马汀尼表示,以往的台湾表演学生身体是害羞的,不知如何用身体展现自已的感受;然而,如今很会动来动去了,却又不知要表达什么,或是陷入表达模糊的困境,如何把训练的动作放在演出文本里,成功结合表演形式与创作意念,还有许多困难有待克服。
相对于肢体表现的花俏,表演老师们对于国内表演者声音表现贫乏的问题,显现了更为直接的忧虑。在舞台上「说话」,是老师们异口同声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也各自提出不同的重点,试图协助学生改善这个大麻烦。马汀尼认为,舞台上的语言问题,其实反映了台湾文化发展备受政权统治因素左右的历史影响;因此,根本的补救之道是:学生一方面要阅读好的诗、小说等文学作品,「对文字先产生爱情」,同时更要广泛观察、记录市井大街的用语,从而深入对社区日常生活的研究,才能进一步在舞台上创作出生动语言的力量。
在生活文化的累积之外,表演学子们在戏剧语言上还面对了更为立即而明显的课题,例如常为人诟病的舞台演员「文艺腔」。源自早年「话剧」时代的演出要求,字正腔圆的口白,如今在许多场面里听来都很不自然,甚至被林如萍形容为一种「奇怪的读剧状态」。透过老师耳朵的筛选,为学生过滤掉空洞的念白,要求学生找到情感再开口说话,改善不自然的腔调,是林如萍消极性的解决办法。姚坤君则从技术面提出自己的教学心得,她认为,如何在台词中选择适当的位置来断句,常是演员口白节奏顺耳与否的关键之一。因此,她也会适时提醒学生缩短换气的停顿时间、改变音调高低,协助学生找到声音表情变化的方法。
如何适切传达舞台上的台湾人声音,是许多表演学子们意想不到的严肃挑战,不只得用嘴、用脑,还得用上自己全部的身体。林如萍强调,专业的舞台表演,要求传声效果好的音量与音质,因此,必须透过游泳、跑步、「铁血」式的身体训练,改善肺活量,练习声音在舞台上的投射,才有条件进一步练出声音表现的丰富变化能力。学生纵有绝佳的表演天赋,对于在舞台上发声这回事,还是得下苦功。
学习衔接不良
若要与学生共同完成表演教育上的种种理想,老师们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还需要更大的助力。就国内目前的状况而言,难以奢求像英国皇家戏剧学院一般具有专门表演教育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各方面的表演才艺都有精细分类的课程可供磨练。然而,广泛的教学资源或且暂不易求,在纵深方面,数十年来的表演教学经验,却已到了阶段性成果检验的时刻。马汀尼在担任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时,便开始主导各科目教学纲要的拟订,可以视为整合表演教学的初步指标。纲要上除了具有各年级在表演学习上的建议之外,也列出适合使用的参考剧目。
然而,老师们彼此分歧的教学方法,如果缺乏联系与沟通,仍然可能在学习上产生衔接不良的问题,纲要的辅助功能也将无从发挥。因此,林如萍提出类似「师徒制」的构想,从大一开始到毕业,每一届学生的表演课均由一位老师负责,因应表演教学衔接困难的当务之急。姚坤君也强调,学院表演课程应有「四年一贯」循序渐进的规画,从戏剧表演能力的开发,到写实表演,到经典呈现,之后再让学生挑选不同的专题磨练。
教学相长,来日方长
其实,对于如何「循序渐进」进行剧场表演人才的养成过程,是从校园到业界都普遍感受到的共同问题。除了由浅至深、不断进阶之外,长期累积是另一个重点。马汀尼认为,芭芭(Eugenio Barba)与欧丁剧场的成员们前后花了三十年的时间钻研,才有今日关于表演体系研究的论述与实践成果。因此,国内表演老师们肚子里的「货」,也需要不断的充实、汰旧换新,才能定期检验与累积自己的表演与教学能力。马汀尼曾向有关单位提出一个表演教学进修计划的建议,集合国内的优秀表演老师,透过lab的形式与国外的表演训练者交流,活络国内教学环境,增进专业教学功力,可惜这个建议后来并无下文。
关于国内表演教学环境的困难,主事单位固然难辞其咎,不过,姚坤君也认为,戏剧欣赏的文化需要长期培养,日后才有可能获得社会对这门艺术表演者的普遍尊重。因此,对於戏剧相关课程进入九年一贯新制教育,姚坤君给予正面的肯定,因为表演艺术得到在新生代成长环境里扎根的机会,也许十年后,戏剧科系学生的表演素质就会有所提升,民众对於戏剧欣赏的接受度也会增加。虽然目前在九年一贯制施行过程中同样出现师资或训练不足的窘况,姚坤君仍期待在戏剧科系毕业生陆续投入基础教学市场后,能逐渐对专业的表演教学产生良性循环的影响。
什么是专业?
有心培育下一代表演人才的老师们,无论是著重具体枝术的外在指点,或是强调自我觉察的内在养成,对于所谓的「专业」表演教育理想,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不妥协的教学态度。教了十六年的马汀尼,对于国内戏剧教育方法的不踏实、体系的不连贯,发出了如下的感慨:「拾人牙慧,伪体系充斥,一切都靠心领神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院里的怪现象,其实也反映出整个剧场界的问题。琳瑯满目、各家各派的表演方法,如果只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形下引入,对于创作的危害,会造成表演形式与意念表达之间的断裂;对于学习,则会只求速成而不扎实。
因此,面临并不健全的就业环境,姚坤君要求学生养成的专业观念便是“Business is business.”演员执行指令,遵守游戏规则,在舞台上表现人性百态,喜怒哀乐之余,演员需要比一般人更善于管理自已的情感表现。林如萍则在参与各种媒体的表演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要的同时,深刻体认从学校生活开始培养专业态度的重要性。就像表演学习不只是按表操课而已,林如萍指的「专业」也不只是对表演者自我的职业尊严、待遇的合理要求,更是一份对这个工作负责到底的热情。热情,以及自律,看似冲突的两个特质,是表演老师送给学生的毕业礼,也是舞台艺术出给所有擅于诠释冲突的表演者们的终身考题。
(本刊编辑 安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