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艳歌行》跨界融合歌、乐、舞,是台湾南管发展分野最重要分水岭。(刘振祥 摄 汉唐乐府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惊艳南管.洛神赋 走过千年,走过台湾海峡……跨洋欧洲

南管的美丽与哀愁

曾经,台湾只要有泉洲移民所在处,就有南管馆阁,散播袅袅清音。历经时代变迁,南管曾经沉寂,也曾复兴蓬勃;表演形式也从纯粹演奏,变化出结合舞蹈戏剧的「南管剧场」;甚至漂洋过海,让国际人士心迷神醉……何时,南管可能走下表演殿堂,重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曾经,台湾只要有泉洲移民所在处,就有南管馆阁,散播袅袅清音。历经时代变迁,南管曾经沉寂,也曾复兴蓬勃;表演形式也从纯粹演奏,变化出结合舞蹈戏剧的「南管剧场」;甚至漂洋过海,让国际人士心迷神醉……何时,南管可能走下表演殿堂,重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一九八九年前后,两岸刚开放探亲不久,我随汉唐乐府的陈美娥兄妹进入泉州参加南音界的中秋弦管大会。彼时,两岸初接触,陌生却亲切;我对泉州一无所知,对南管也不甚明了。但那次印象极其深刻,我曾在部落格写下那次「南音之城」的音乐形象,大抵就是说,泉州城上方飘著一股奇妙旋律,浮悬于城市喧嚣之上,包裹著一整座古城。你完全毋须移动,只要稍微凝神,耳膜间就会飘进一缕人声吟唱的绵长旋律。

庶民乐音转换成雅乐威仪

泉州城人声杂沓,嘈杂、无间缝的交通状况、拥挤街道、杂乱市容,加上空气污染,泉州城灰蒙一片。奇特的就是,在这暗沈之内,南音悠悠缈缈飘浮著,浮荡于城市上方,像飞机穿越对流层往下看,下方云气诡谲,上层竟天开云净,一片静朗。

南音是泉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南音音乐尽管古老,却千百年不曾离开庶民生活。就在市中心公园、街道旁、古刹庙门前,都可见一伙人怀抱乐器,几个人陆续上前演唱;听众挤在四周,听了一曲,或听上一晌,踩上脚踏车或担起菜担,离去。

我对南管印象一直如此美好,也一直认知南管音乐美学是生活、自在、自然、愉悦的。

但这几年台湾南管音乐气质丕变。宫廷式演出格律,让南管多了雅乐威仪,却变得神态庄严,有点老成作态;舞蹈、科步的加入,让南管多了凄美绝艳,却不再那么坦荡大气。南管,最初是听的,这几年变成是看的。听南管与看南管自是两种不同美感经验,一九八九年迄今韶光荏苒,变与不变当然绝非绝对;即使泉州城,我相信也该难以辨认,那「天空之城」的感觉势已一去不复返。

那一夜,欧洲人为南管迷醉了……

台湾南管约在一九七○年代开始受到学界重视并大力倡兴。作曲家许常惠老师领导的学术菁英是最初,用力最深,也是最重要的贡献者。根据研究,十八世纪汉移民大量进入台湾至二十世纪初,全台曾出现的南管馆阁至少一百五十个,几乎只要有泉州移民分布处,就有士绅聘请「馆先生」开馆,随后成为固定组织,通常以社、阁命名。鹿港现在最悠久的雅正斋已超过两百年历史,台南夙负盛名的南声社从创始人江吉四先生算起,也已九十年。

一九七○年代乡土采集、文学论战告一段落,文化重建工作正待展开,南管获得文化界高度重视。一九七九年许常惠带著南声社

赴汉城参加第六届亚洲作曲家联盟大会,一九八一年学界于鹿港召开第一次南管国际学术会议,一九八二年许常惠再度带著南声社巡回法、德、比、荷、瑞士五国,并在法国国家广播电台留下珍贵录音。

法国这场音乐会已成南管经典传奇。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晚,南声社进入法国国家广播电台一○三录音间,晚上十时开始演唱,法国听众大为惊艳,电话不停涌入,演唱竟终夜不歇,至清晨六时才止。

林怀民去年为「王心心作场」推荐时也亲「耳」证明,他说当时他正在巴黎,计程车司机知道他来自台湾,竟兴奋地告诉他,你们有一种音乐棒透了,就是昨晚透过电台放送,甚至全欧都可收听得到的这场音乐会。

南声社及主唱人蔡小月的声音,透过电台,让欧洲人迷醉,一九八八年法国电台也将这场音乐录音精选出版CD,是第一张行销全世界的南管CD,将台湾南管声音送上国际。CD录音日期写著: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我相信,法国之所以迄今仍是南管出访国际重要舞台,这夜的集体记忆是最重要因素。

风格变化,柔韧之美胜于大曲气度

蔡小月的演唱风格与声音特质,与晚近南管演唱名家不尽相同。同样回旋跌宕,蔡小月像大鹏鸟御风而行,时而高旋,时而低荡,委婉又开阔,音色饱满,音容沈稳结实。来自泉州的王心心则秀致许多,小鸟依人般、略带愁绪地吐著南管一字多声绵长音韵,同样穿肠入肚般的回荡,令人动容。

这般差异,其来有自。过去,南管「弦友」多以男性居多,馆先生、唱曲人多是男性,蔡小月是在男性为主的馆阁传统里学习的。而近年来,台湾新兴南管团体、社团成员多以女性为主,王心心出身的福建艺术学校泉州南音班也以培养女性演唱者为方向。阴盛阳衰,南管美学终究日渐转变。加上近年来加入剧场手法、化为舞蹈、乐舞剧风气日盛,南管的女性特质愈发强烈,柔韧之美胜于大曲气度。

既悦耳,更悦「眼」

南管的二度文艺复兴

由吴素君编创的《艳歌行》,舞作一出,艺界惊艳,汉唐乐府虽从此摆荡于舞蹈、音乐、戏曲之门类无所适从,但这次探索开拓了观众视野,也让台湾南管走出不同于福建闽南一带将南管「曲艺化」、「民乐化」的方向,正式宣告南管「跨界」的可能。

台湾南管复兴极盛时期,大约从一九八○年至一九九○年,期间,旧馆阁活力备增,新兴社团、团体也陆续出现。台南、台北、鹿港、基隆、高雄是南管重镇,远在外岛的金门也不容忽视。新兴的华声社、汉唐乐府、江之翠、中华弦管研究团、咸和乐团,旧的南声社、雅正斋、聚英社、闽南乐府、清雅乐府,都是媒体常见报导对象,也陆续出访中国、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国家交流。

加入舞蹈、戏剧元素,创造南管剧场

然而,不敌弦友老迈凋零速度,也不敌社会变迁脚步,民间自主性的南管馆阁终究愈来愈少,新兴社团除了靠政府补助、以研习名义支撑,也难以为继。新旧交替之间,南管的形貌也开始转变。「纯」音乐社团,活动锐减,演出更是罕闻。以台北为核心的新兴团体:汉唐乐府、江之翠,及去年刚成立的心心乐坊,则改为剧场风格演出为主,加入舞蹈、戏剧元素,尤其在视觉上大胆创新,创造了南管剧场,或南管乐舞剧新型态。

其间,汉唐乐府于一九九六年编创发表的《艳歌行》,当是台湾南管发展分野最重要分水岭。这出由舞蹈家吴素君大力投入的剧场作品,使用南管戏曲「十八科母」基本身段、手姿,作为舞蹈语言,再将南管音乐或拆解或重新编排,只留戏曲故事里的抒情意境,歌、乐、舞重新凝塑揉合,形成〈艳歌行〉、〈簪花记〉、〈夜未央〉等作品。

舞作一出,艺界惊艳,汉唐乐府虽从此摆荡于舞蹈、音乐、戏曲之门类无所适从,但这次探索开拓了观众视野,也让台湾南管走出不同于福建闽南一带将南管「曲艺化」、「民乐化」的方向,正式宣告南管「跨界」的可能。 《艳歌行》之后,这些年,汉唐再发表同样从南管戏曲科步抽离形成的舞作《俪人行》,以及加入文本的南管乐舞剧《韩熙载夜宴图》。同样的尝试,也有江之翠剧场发表文本情境的《后花园絮语》、纯南管戏曲《高文举》,都博得好评。即使音乐为主的心心南管乐坊,唱奏时也加入戏剧情境,台北越界舞团为王心心打造的「王心心作场」,则再次让南管与舞蹈融为一炉。

这些多元尝试均扩充了南管这个艺术品项的表演类型,让「广义」的南管得以吸引更多民众走入剧场,第一次亲近南管。

舞台发光后,南管重回生活场景

而「纯」南管音乐环境,经过长时间的一段沈寂,这些年,愈来愈多学校成立南管社团,也有庙宇开始回头支持南管乐团,传统南管的「原生态」经大起大落之后,慢慢复原,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支持「南北管馆阁复原与补助计划」,也许假以时日,南管可以找回即使现今泉州都可能不复见的「民间性」。

现在,到南声社馆阁还是可以闻见丝竹合奏,到保安宫咸和乐团练习场址,还是可以听一晌南管,毋须付费,毋须拘束。更易见的可能是台北艺术大学。北艺大传统音乐系设立南管组,前校长邱坤良「规定」,南管组学生的「乐房」是艺大咖啡外面的开放空间,凡到此一游者,一定会听见南管轻拨慢撚的音乐声。这也许不是「原」生态,但让南管重回生活场景,是有那么一点味道。

 

文字|纪慧玲 资深艺文新闻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不只柔韧凄美,也能气势磅礡

南管的音乐特色

南管音乐分三部分:指、谱、曲,指是可唱可奏,但一般多演奏为主,一套包含两首以上单曲联缀而成;谱是完全的器乐曲,每套三至十节组成,多以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为内容,是南管的标题性音乐;曲即散曲,演唱用,内容多抒情、叙述,也有讽諌、祭祀等类型,是最为人熟知的南管曲类。

「指」现存四十八套,「谱」仅剩十七套,「曲」却有千余首。如果我们只听唱曲,多得出闺女幽怨印象,因为,「曲」其内容多与戏曲有关,著名唱曲〈孤栖闷〉、〈绣成孤鸾〉、〈共君断约〉都出自《荔镜记》陈三五娘爱情故事。但「谱」完全不同,现存十余套如〈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皆气势磅礡,结构完整,俗称「四梅走归」,最为代表;演奏时,由缓渐疾,同一主旋律反复又变化,最后嘎然而止,名为「宿谱」(宿,音同煞),当下淋漓畅快,愉悦至极。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